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来看老朋友龙念南兄的天趣文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5 17:4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们需要啥?



     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参加了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组织的“北京市少儿统计图设计邀请赛获奖学生夏令营”。

既然是“统计”,俺就“统计”了一把,孩子们最想做的事情——18名孩子,每人依自己的“最”写出五种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统计的结果是:游戏16、健身13、音乐12、读书10、影视7,比较有趣的还有:睡觉3、聊天2、美食2。而绘画(这可是个绘画邀请赛的夏令营啊)是5.

    面对数字,俺自然地蹦出了“?”!

    俺们的应试教育?俺们的死记硬背?俺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至于人?俺们的官本位?俺们的公务员热?俺们的……绝对“剪不断理还乱!”

    刚刚结束的简短闭营式上,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感受和收获是:自己结交了朋友、在没有父母‘被’的情况下自己做了很多事情、知道照顾(俺看还包括支配)小同学了、体会了合作的快乐!

    不用更多的评论,怪累的,这前后一搭线,应该能说明些问题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0:11 | 只看该作者
俺一天都没露面,去东海评《第二届全国少儿版画作品展》作品去了,最大的感慨是孩子们对自己感受的表达缺乏。为啥呢?俺觉得大了说是大环境没有给孩子们条件,他们不敢“胡思乱想”往小说,俺们的教师是否能够包容理解和转化孩子们的“胡思乱想”呢?想写点啥,一时大脑里也是有点短路。忽然发现1997年写的一篇小文,晒出来吧——

     《启发和举一反三》--北京市少年宫(家)美术比赛观后感
        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美术教师 龙念南
  孔老夫子在他的《论语 述而》中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一句名言引出了教育理论中的两个著名的词:“启发”和“举一反三”。这一句名言和两个著名的词实际上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对教师而言,最好的教应该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也就是“愤”)和口欲言而不能(也就是“悱”)的时侯给予积极有效的启发,而学生应该通过努力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自身具有适应社会与自然的全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人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一个人为适应全部环境刺激而培养起来的。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适应周围环境来慢慢形成,也可以通过人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尽早形成。这种人为的开发过程就是教育。少年儿童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只有他们最喜欢接受、最愿意参与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也只有让少年儿童喜欢和接受,他们才能“心愤愤”和“口悱悱”,才能被启发,才可能作到“举一反三”。作为少年儿童校外美术教育龙头的少年宫(家)的教育方法应该首先达到这一点。平心而论,在前几年,我们的少年宫(家)的美术教育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近年来,许多老师已经开始改进自己的教学,以克服这个不足。这此北京市少年宫(家)美术比赛正是这种新教学,新思路的具体体现。此次比赛以学生的现场写生和利用比赛现场的环境进行创作的方式代替了以往学生现场重复自己的一幅作品的方式。这种比赛的方式表面看是比学生现场“举一反三”的能力,其实,是教师“启发”能力的较量。从比赛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教师是否真正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因为,只有那些从容的”举一反三“的学生,我们才可以说他们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培养。

  此次比赛和以往比赛从评委的角度也有很大的变化,以往的比赛主要是比重复能力的比赛,做为评委实际是在看哪位同学能够重复的自然,并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样评选的最大缺点就是不能真正判断作者的真实水平。而此次比赛所采用的比赛方法使得我们可以从同学们真实的能力方面入手进行评选。首先看写生作品,凡是平时注重写生训练的同学,在比赛中一般都可以比较自如的表现写生的对象。相比之下,中学和小学高年级的同学的写生比较客观,大都比较讲究线条和比例等的准确和漂亮,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则更多的是意想性的写生,他们的作品一般都趋向主观的表现。总的来说,此次比赛的大多数写生作品都能够把握住写生对象的特点,其中被评为一、二等奖的作品大都表现的比较生动准确。但是,通过比赛也可以看出,有些同学平时并没有注重写生的训练,所以画的时侯不知从何入手,结果使写生变成了又一次的重复。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启发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临摹现成的作品,总是以某大师或自己的某些特定的作品为学习的标准,结果严重的束缚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本次比赛应该为这样的教育方法敲响警钟,请马上把启发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我表达的能力放在我们教学的第一位。从绘画教学上讲首先就是培养学生们有更高的写生能力。

  由于本次比赛是第一次采取这样的竞赛方法,参赛的同学对此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本次比赛创作画的水平低于以往的比赛。在评选创作画的时侯,根据比赛的规则,我们首先看参赛的作品是否是以比赛现场的环境为创作环境的,在这方面,大多数同学注意了这个要求,但是,绝大多数是比较牵强的表现,在这些作品中,一类是在事先准备好的题材的背景中加入比较代表比赛环境的故树、红墙或亭子,一类是直接以现场的写生做为创作的内容。创作和写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作者自己的想法。做为写生,只要把自己看见的内容比较客观的表现出来或以某种训练的要求表现出来就可以了。而创作则必须有作者自己对所表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作者创作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这种想法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从这一点上讲,本次比赛的创作画都缺少“创作”的味道。虽然从少量的作品(主要是中学组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创作的意图,但是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比较生硬。由此看来,今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和写生的训练一样,创作的训练同样应该是启发同学们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靠死记硬背的重复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双手去观察、表现,并不是说让他们放任自流,否则,高水平的美术教育是无从谈起的。关键在于如何摆正让学生自我表现和如何赋予他们高水平的教育这架天平。一位老师讲的好:教育的目的就象让学生够树上的果子,即不能让他轻易的够到果子,也不能马上让他够最高处的果子,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跳起来够到合适的高度的果子。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以少年儿童最宜于接受的方式教给他们弹跳的知识,让他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够更高一点的果子。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也是这个道理,让他们在高高兴兴的表现自己和积极参与的同时去发展自己才是目的。对少年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让学生概念化的记忆临摹的方法是最不可取的。以往的美术比赛总让人感觉不到学生真实的水平也正是因为一些教师在背后以己之见准备范画,使比赛常常变成记忆临摹的竞赛。这也助长了记忆临摹的合理存在。记忆临摹的存在限制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人的发展首先是能力的提高,在各项基本能力中,观察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而且从观察入手还可以丰富孩子的表现能力。观察是创造的前提,而概念化是创造的天敌。教师一笔一笔的教给学生的只能是概念化,只要求少年儿童死记硬背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肯定是一批批没有头脑和见识的机器人,如果把这种教育方法作为美术教育的标准,美术教育的发展永远是一句空话。只有启发学生不断的观察才能克服概念化的死记硬背,才能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所以、重视观察的学习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学习,而观察的前提就是要启发少年儿童积极高兴的参与,胆大心细的面对周围的世界去观察和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提高自己观察、记忆、象想和创造的能力,提高自己美术创作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次北京市少年宫(家)美术比赛为少年儿童校外美术教育指出了一条新路。愿它的存在能对老师们不断的、高层次的“启发”和学生进一步的“举一反三”起积极推动的作用,让它成为检验优秀美术教育的试金石。(《北京教育研究》1997)

   

    俺明晚要奔西安为今年艺委会组织的十地区现场绘画比赛评奖和颁奖,俺不乐观,但是俺是教师,俺责无旁贷!俺相信来日方长!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0:58 | 只看该作者
软硬粗细可不同


    我们画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除了画出形状和色彩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画出质感了。什么叫质感呢?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造型艺术”术语。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钢铁、竹木、陶瓷、玻璃、呢绒等的软硬、轻重、粗细、糙滑等感觉,给人以真实感。说白了,就是用画画的材料画出不同内容不同的软硬、轻重、粗细、糙滑。我们现在是用彩色笔画画,所以要想办法用彩色笔画出钢铁或者石头的硬,画出毛茸玩具或者河水的软,画出玻璃的光滑和沙土的粗糙。

    不管用什么样的画画材料画质感,关键就是看让这些画画的材料在画面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假如我们就是将玻璃放在画中当作玻璃,把钢铁放在画中当作钢铁,把一个毛茸玩具或者瓷杯子挂在画上,我们画中的质感就不用说了,保管真实。可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把真东西挂在画中,我们是用画笔模拟出真实的质感。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笔画形状和涂颜色的时候,要想想怎么样才能让画出的笔道或颜色块象光滑的玻璃,坚硬的钢铁或者粗糙的沙土,毛茸茸的玩具。用什么呢?用不同样子的“点”、“线”、“面”。

    用一支笔在纸上一点,就画出了一个颜色点,有很多东西的样子就像是一个个小点组成的,有的本来就是由小点组成的,比如沙土,如果在画这样的内容时,我们仍然用大块大块的颜色去画,画出来的质感肯定不对,如果我们随着它们的样子用小点点来画,质感不就出来了吗?

    小点变长了就成了线条,线条可以画出形状,同样可以用它自己的样子帮助我们画出质感。比如我们画的是钢铁或其它用金属作成的东西,用直直的线条一定比曲里拐弯的线条画得更象它们。如果是画流水,可一定要用细细的,波浪似的线条。大石头一类的东西用粗粗的,净打直弯的线条画正合适。画人物也是一样,老人和儿童,毛衣和皮衣服一定要用不同的线条来画。我国古代的画家们就把画人物的线条分成了十八种。象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兰叶描什么的,我们光看名字就可以想象这些线条都是什么样子。我们在用彩色笔涂颜色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线条的这些特点画出不同的质感。比如用短短的、区里拐弯的线条涂画毛茸玩具,用长长的弯曲线条画水流,用时粗时细的线条画树干等等。

    很多线条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就成了“面”。光滑或坚硬的质感适合用整齐线条排列出来的“面”表达。粗糙或柔软的质感适合不那么整齐甚至故意乱一些的线条排列出来的“面”表达。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关键是尽可能的和真实样子的质感相象,画得越相象,我们画中的“质感”越好。

    辅导提示:表现质感并不是彩色笔的特长。讲“质感”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全面理解的能力,只要孩子对质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能够主动地用不同的笔法去表现,他们的学习目的就已经完全达到了,千万不能一对一对去同真实内容的质感比较。如果这样去比较,不仅是孩子做不到,就是成人画家也同样做不到,这是由材料条件所限制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给家长的话: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常常有很多不合理的情节和内容。例如,画中的人物头远远的大于身体,花可以和房子一样高,天地不分,比例失调等等。一见到这样的作品,许多家长就会说:这画得是什么呀!一点也不象!其实,这样的作品对于孩子来讲是极其正常的,这是儿童学习绘画的必经阶段。做为辅导者应该时刻想到:儿童的绘画创作是在表现自己,表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儿童之所以画出头大于身体的人或和房子一样高的花,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看见了这样的现实,他们也并没有故意要画成天地不分或比例失调。在儿童时代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完全以成年人的眼光和认识,用成人的标准去画画。我们评价孩子学习绘画的标准应该是看这些作品是否符合儿童成长的步伐,看他们今天的作品是否比昨天有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千万不能用成人的标准,用一个想当然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例如一个儿童学习画兔子,我们既不能以某位画家画的兔子作为“象”或“不象”的标准,更不应该用照片式的“象”作为标准。我们的标准应该是看孩子是否通过画兔子加深了自己对兔子的了解,是否了解和认识到此时所画的这只兔子独特的特点,并大胆地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画了出来。至于孩子画出的兔子是否象某一个标准的兔子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俺十五年前写的《进入彩色笔的天地》——怎样使用彩色水笔画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不算这章,还有两张,陆续发出来供大家踩。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1:4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俺去中国美术馆看了《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俺一琢磨:哇!离上次看那个好玩的新媒体艺术展都三年了。可是,这次的展览真的没有上次的好玩。看着一排排的各式仪器,俺又琢磨:难道上次是“带你玩”,这次要“教育”“教育”大众了?似乎有那么点意思!

哎呀!政府成天教育俺们老百姓,诸位艺术家就高抬贵手贵脑吧!

不过,“不好玩”的过程中,俺又把“新媒体艺术”琢磨了一通——

首先俺把这五个字“砍”成了三段:“新——媒体——艺术”,然后再一一“破解”。

这“新”放在现而今恐怕非“数字技术”“网络”和“生物技术”莫属了,只要沾上这个“哥仨”,挂上这个“新”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和他们不沾边,“哼哼……”您绝对“滥竽充数”。

然后是“媒体”。“媒”不就是“保媒拉线”吗?反正得跑来跑去的。谁跑呢?“体”啊!反正能够让信息“跑来跑去”的东东(或者叫“载体”),应该都能称为“媒体”吧!

最后是最要命的“艺术”,一锅粥,谁也说不服谁。但俺觉着,甭管咋地,行动不如心动,总得有心动吧!心动了,再有某种物质的东东把这“动”传达出来。哪怕就是创作者自己偷摸的或者愤愤的自己个儿在那儿心动呢,总得有动静吧!

您吧俺琢磨的这三段“串”起来看,这就是俺理解的“新媒体艺术”。理解的如何呢?不好说!不过俺整了各色人等对“新媒体艺术”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

张尕: 新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范迪安:“新媒体艺术当中所用到科技手段和科学不一样,科技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实用性,而艺术家采用这些科技手段是为了传达个人的观点,是无用性的。”

(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贾方舟:“一个画种的演变最终就是离开这个画种本身。就像新材料代替土木材料建成新的建筑一样,新媒体也将打开当代艺术家的思路,带来新的审美情趣。”

邱志杰:“每个时代的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面对媒体更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时代都会有其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建立在媒体技术之上,它却秉持了一种对于媒体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媒体艺术包含了对媒体的警惕。”

鲁晓波:“艺术有两个属性,一是艺术要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社会问题的解决。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信息时代给人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正面的,还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贫富差距的加剧、信息不对称的加剧。另一个属性是,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一种能够让人感觉愉悦的心灵体验。这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思考: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不能仅仅孤芳自赏。新媒体艺术也同样具备这两个特征,只是表现手段不一样,它是通过体验、通过虚拟现实、通过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而营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沈其斌:“新媒体艺术显然会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狂欢是一定的。它完全可能介入日常生活,出现在大众的生活当中。”

苏天翔:“新媒体艺术所谓的‘新’是什么?新=未存在过的=未被发现的=原创的。新,就一定不属于大多数;新,总是被少数人创造出来的。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总是非常个人化的活动。在一个以媒体、信息和知识为引擎的社会中,艺术,作为创造力和表现力互相激发的一种实践活动,积极地介入到塑形社会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学科交叉、跨媒体、人机交互与空间,这几个元素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特性。媒体艺术为跨文化。”

  田颖拓:“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连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产生新的社群。”

(英)BENJAMIN WEIL:“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

张硕:“新媒体艺术其实不新。技术带给人的视觉震撼,由于表达逻辑的陈旧,已经越来越不能带给人新的体验。所以,我们在谈论新媒体时,关心的应该是媒介在新意义网络关系中的重新定位与理解。那么新媒体的‘新’,将不仅停留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观念。即基于新的解读,如何看待传统的‘新媒体’艺术,从而使之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新’媒体艺术。”

(日本)南条史生:“‘新媒体’这个词是对艺术领域中媒材的区分,我不认为这种分类对于艺术来讲是好的。因为艺术必须放在内容、信息以及背景之下来讨论。”

王泊乔:“新媒体艺术是对主流艺术的一种颠覆和反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曾经主流的艺术形式已是过去的事了,传统的艺术空间在未来也将会‘消解’。新媒体的发展及与人们的互动性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程度,这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

缪晓春:“与传统媒介相比较而言,新媒体艺术另有一种感动观众的途径与方式,两者各有利弊,是相互补充而绝非相互取代。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多的表现方式,而非某种压倒一切的方式,它只会形成新的单调和无聊。”

(香港)张颂仁:“新媒体用的是新的科技和语音,和新一代人的生活习惯是一体的,新一代人还没有成为社会经济和言论的主流,需要时代的转迁,现代的时代比以前短得多,因此新媒体走进大众并不会太遥远。新媒介的出现让大家对时空、对叙述性、对生存现实提出一些新的感觉和新的质疑,对新的生存的审美提升和反思,在这里找到位置。”

郑娜:“新媒体艺术确实与今天的生活更为接近。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艺术家,更加关注虚拟经济与虚拟文化的状态。新媒体艺术作品大多是以虚拟数字生活中的人工生命体来展现,是虚拟与现实的混合。这一年龄阶段的艺术家,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大多把它作为唯一的创作媒介,而不是在从事其他艺术种类创作的同时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

柯璧:“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类型基本上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当代的艺术家可以用任何工具、任何方式去做艺术,不应该用太多的概念去区分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在传统的创作方式中都在寻找新的方式、新的突破,现在是科技发展非常快的时代,艺术家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到了,运用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我在国外接触的新媒体艺术家是比较多的,在创作和表达上和中国的基本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顾振清:“新媒体艺术跟主流艺术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因为新媒体艺术从来不是非主流艺术,是随科技进步而发展,一直是主流艺术。新媒体艺术如果在艺术问题和艺术逻辑上有推进的话,肯定对主流艺术有所影响。在一个多元并存的艺术现实之中,新媒体艺术跟主流艺术之间是一种相互成长的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技术革新和科学进步带来的观念解放,这种观念解放把既有的边界跨越掉,这样的变化是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类形艺术不一样的地方,新媒体艺术有很多艺术观念的表达和艺术方法的有效改变与提升”

张培力:“现在有些艺术学院,它们在用苹果电脑画人体,写实的人体,你说这个叫做新媒体吗?你是用了个新工具,关键是你对于这工具是什么态度,仍然是这种保守态度的话,那就不是新媒体。如何使用新媒体,涉及对这种工具的态度。油画是西方传进来的,背后是殖民,是传教。新媒体则不一样,从技术上看是西方传进来的,但技术是工具,与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从西方传进来不一样。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生是和西方同时起步的。媒体不重要,对媒介的认识更重要。态度决定意义。”

顾群业:“我认为新媒体艺术在本质上一点都不神秘,也无非就是材料、工艺,实际上它并没有跳出艺术创作的套路,只是采用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已。它是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不同的是,新媒体的综合性更强一些,会把声音、影像,甚至气味等融合进去,然后对人的多种感官带来冲击。艺术创作的创新都是形式上的创新,本质上的创新是不存在的,能有的创新只是花样翻新。因为最终打动人的是人的情感,是触动心灵的东西。我以前说过,千百年来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从来没有变过。虽然它的表现形式在不停地一直在变。从原始的岩画,到后来的架上绘画、雕塑,再后来是装置,现在又玩起了新媒体,都是如此。”

(台湾)林俊廷:“在台湾,我是最早做科技艺术的人之一——台湾地区像日本、美国一样,习惯说成科技艺术,上海这边叫电子艺术,欧洲称新媒体艺术。电脑技术在70年代才刚开始,我们用最刻苦和简单的方式,去努力做出有情感的作品。而对于90年代人,电脑等于他们的纸和笔,很多东西唾手可得,但因为缺少过程,他们的时间感可能完全不同。”

刘筱:“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段雪:“新媒体艺术超越了单一媒介的局限性,具有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综合媒介效应,兼容了以往艺术的所有优点:既具备广播电视的直观、动感的声画系统,可以毫不影响电视、电影语言的运用,又具备了印刷媒介运用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进行准确的定性的优势,可以同样含蓄、婉约地营造意境。同时也弥补了两大传统传播媒介的不足,更增加了其艺术性、立体感和真实性。”

王春辰:“说到新媒体艺术,虽然我们是独立的去谈新媒体艺术,从另外一个方面,是今天如何看待艺术的问题,艺术的边界问题,或者如何理解扩大了的艺术的问题。当一些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它,这时候就是一种新的态度。对于新媒体艺术还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下的各种艺术,都是一种姿态。在这种情况下,在今天这个时代,艺术只是社会现象里的一种。如果说没有一个社会群体的支撑和认同,艺术可能就会走向狭隘化,或者是过度的商业化。作为新媒体艺术,它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平台,人人都可以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消解艺术的过度狭隘。当艺术成为人人可以创作的时候,他给他提供一种表达方式,他就像我们日常语言一样,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这个时候我认为新媒体艺术给今天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表达的机会。”

(美) Danièle Wilmouth:“我们通常把新媒体定义为基于网络、电脑的一些艺术作品,包括对软件程序上的修改、网络游戏,甚至包括基于屏幕的艺术作品,手机展示的艺术作品,还有生物艺术。这就是我们在美国对新媒体主要的定义。人类目前比较关注全球变暖或者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我想,艺术家可能会越来越关注如何在媒体上保存生命、保存利益或者保存一些有机物的东西。我认为艺术家会广泛地使用生物艺术,就是创造活的艺术作品,在这些领域里可能会有比较深的探索,比如探索保存记忆的方式,在网上建立一种记忆银行,很多人都可以进行读取过往的记忆信息,也可以存储。在我的预测中,这是未来三十年左右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最大的趋势。”

说来说去,俺还是觉得得从“俗”到“雅”。甭管啥“媒”,还是先“好玩”再“好看”,到“好想”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3:35 | 只看该作者
就是不一样也应该是一家

    彩色笔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不过,我们自己的画中可不能乱用这些五颜六色。乱用的结果只能是既浪费了颜料,又没有画好画。如果你希望自己画的每一样内容,特别是主要内容的颜色都显得特别突出,最好在一样内容的周围涂上和这个内容不一样的颜色。比如你画了一辆红色的汽车,车周围的色彩最好涂成绿色或蓝色、紫色等和红色不一样的颜色。这么一来汽车的红色一下子就显得特别鲜艳了。如果你在车的周围还是涂和红色差不多的颜色,比如粉色或桔黄色,这辆车肯定显不出鲜艳,也不那么明显了。你还可以在大块的颜色周围涂小块的颜色,在花的颜色周围只涂一种颜色,只要一样东西的颜色和它周围的颜色不一样,这样东西的颜色一定能显得特别鲜艳。为什么同样是颜色,涂了这些就不如涂了那些合适呢?这属于色彩知识。了解一些色彩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画出更好、更漂亮的画。

    色彩分为有彩色(如红、黄、蓝、绿、紫等)和无彩色(如黑、白、灰)两大类。多数色彩(或者说是所有彩色)都是由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而这三种颜色是用其它颜色调不出来的(不信你可以调调看)。在绘画中这三种色就是红色、黄色和蓝色,它们叫“三原色”。三原色里的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间色”。例如:红色加上黄色是桔黄色;黄色加上蓝色是绿色;而蓝色加上红色是紫色。用间色再互相调合出的色彩叫“复色”。用“原色”、“间色”“复色”再加上“无彩色”就能调出大部分我们画画需要的色彩。“间色”是用“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调合出来的,不管是哪两种颜色,它们调合出来的色彩和三原色中剩余的那一种颜色就是“对比色”(又叫“补色”)。如桔黄色是用红色和黄色调出来的,那么桔黄色和三原色中剩余的蓝色就是“对比色”,紫色(红色+蓝色)则和黄色是对比色,红色和绿色(黄色+蓝色)是对比色。前面讲到的涂汽车的方法,就是运用了对比色的原理。

    你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色彩很少有一模一样的,可以说就没有一模一样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色彩是由光的照射才产生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看得见色彩吗?),而光照在每一个地方都是不同的,不一样的光照下来,产生的色彩当然就不一样了。不信你就找一块涂着相同颜色的积木块看看,你会发现,本来一样的颜色由于光照的不同变得不一样了。有光照就会有阴影,不过阴影可不是一块黑颜色,阴影里也同样有色彩,有和亮的地方又一样又不太一样的色彩,不信你就仔细观察一下。这都是“色相(也就是色彩的长相)”、“色度(也就是色彩的深浅程度)”和“彩度(色彩的鲜艳程度)”这三个家伙在作怪,它们叫色彩的“三要素”。

    由于人们的联想,色彩又可以分为让人想起寒冷的“冷色”(如蓝色)和让人感到温暖的“暖色”(如红色和黄色)和不冷不热的“中间色”(如绿色和紫色)。同样由于人们的联想,色彩还和人的感情有关系。说到冷暖,它是和温度有关的。说到感情,则和人的心情有关。色彩里的温度和感情是和人们心里的温度和感情相联系的。各种各样的色彩可以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感情和各种各样的想法。一张涂满蓝色的画,你不会想象它表现的是一团大火,而一张涂着淡绿色的画,你一定觉得这是在画一个怒气冲冲的人。所以,以蓝色为主的作品和以红色为主的作品在你心里的“温度”一定不一样。而同样是秋天,面对片片金黄色的落叶和丰收在望的金黄色的田野,色彩带给你的是不同的感情。

    我们周围的一切,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植物或沙石泥土、行云流水都有自己的色彩。这一切自身的色彩就叫“固有色”,也就是原本就有的颜色。可是,原本的颜色也会变化,比如在一个白色的圆球旁边放些其它颜色的东西,白色圆球上就不光是白色了,它会带上一些周围东西的颜色。这些互相影响的色彩就叫作“环境色”。既然色彩是从光那儿来的,我们画画时当然就应该注意光了。不同的光照在我们要画的内容上,这个内容的色彩就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画一个人的脸,一般是发粉红色的肉色,可是,如果在我们画的人的旁边亮着一盏绿色的灯,这张脸的色彩还会和以前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了,脸的颜色会变得发绿。在绿色的灯光照耀下,人的脸色发绿是应该的,假如在绿色的灯光照耀下,一个人的脸色到变得发红了,这可有点可怕了。这种给周围带来的色彩变化的光的色彩叫“光源色”。

    上面讲了好多色彩知识,不过,这不是让大家背诵的。就是背出在多的死知识,画画不好照样没有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色彩知识画画,看看是不是比随便去涂颜色画出的画更好。

    辅导提示:用彩色笔画画本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为了充分发挥彩色笔的特点,同时为孩子今后更好的学习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还是应该尽量的让彩色笔多发挥一些作用,在鼓励孩子充分运用前面讲到的几种并不复杂的彩色笔使用方法的同时,让孩子学到一些基本的绘画常识。从这一点来讲,在前后几个单元中所设及到的内容都是以知识为主,而不是以技巧为主的。所以我们要以检验孩子掌握和主动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主。

    给家长的话:如果一名儿童在画画时,总是惦记着自己所使用的材料是否被浪费而不是一心一意用在要画的内容上,那么,这些绘画材料就会变成一种束缚。常常有家长要求孩子对新买的美术材料多加保护,家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是,美术用品,特别是绘画用的颜料不同于一般的玩具或教具,它有其特殊性。只有自由自在地大胆使用这些材料,孩子们才可能从中体会到不同材料的特性,也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运用这些特性去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这一切不是比省钱更重要吗?所以,在考虑“浪费”之前,我们应该先看看孩子们从使用材料中获得了什么没有?如果什么也没有获得,那么,即使材料只用了很少的一点点也同样是一种浪费。相反,如果孩子从中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我们投入的这些学费就是物有所值。



    这是俺十五年前写的《进入彩色笔的天地》——怎样使用彩色水笔画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陆续发出来供大家踩。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4:20 | 只看该作者
九年前的一些文字



     整理电脑中的东东,发现了一些文字,很多都不知道是啥时候写的里。比如下面这些,从文件的建立时间上显示是2002年11月25日,就当是九年前的文字吧,也许还有点用——



    谈话: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儿童对画的喜爱与理解以及他们在画画时的表现方式,和成年人对画的理解与表现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儿童画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成年人千万不能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来评价儿童画,而应该更多地鼓励儿童以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表现。技能技巧的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应该在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能接受、能理解的范围内适当给予。儿童对画的理解与认识,他们对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是与自身的发育同步的,是一个按一定规律发展的过程。要想让儿童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系列的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儿童充分认识与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儿童下一阶段新的认识与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辅导者,在充分认识了儿童所应该经过的每一个阶段之后,可以尽可能地以适当的辅导方式缩短某一阶段的时间。但是,千万不能盲目地让儿童跨越某个阶段,这样只会欲速而不达,得到相反的结果。



    正文点评:

    2、对于儿童来说,画画应该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绘画创作不同,幼儿的创作快乐一般来讲都存在于绘画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作品完成之后。可是现在很多的老师和家长在辅导孩子们画画时,自然不自然地,总是以自己心目中的“象”与“不象”、“整齐”或“不整齐”等,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这就等于将目光紧盯在了作品完成之后。结果造成了很多孩子喜欢画画,可是不喜欢学画画。我们可以可以辅导孩子画任何样式和内容的画,可以画想象画,可以画记忆画,可以画写生画,当然也可以画临摹画。但是,不管让孩子们画什么画,一定要保证让他们快乐,只要画得快乐,就会学的快乐。

     3、要想提高孩子们画画的兴趣,首先不能用大人们的标准去要求小朋友。而应该让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自己。只要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思,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在很多时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不可能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同时,完全满足成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应该尊重孩子们今天的表现。如果我们求全,如果我们按习惯去要求,你不可能看到这么漂亮的红色天空。这浓重的红色映射出孩子心中那无限的快乐。而辅导者此时应该做的是及时的表扬和引导。表扬他们工作的认真,表扬他们想象的新奇。引导他们画得更完整,画得更漂亮。

     4、一幅绘画作品的完成过程同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它的整个过程同画画人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是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对所画的内容的完整、灵活的记忆能力,同时,在画画时还需要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并且,画画的人还应该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尽可能完满地表达出来,这正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表现。另外,画好一幅画还需要双手与身体及头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一切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6、好的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显出成果。速成的教学方法,临时对付一下还可以,从长远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还有害于儿童的成长。学习绘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教给儿童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划地按顺序让儿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儿童也可以很快地借用这些形象画出比较漂亮的画儿去参加展览甚至得奖。但是,从长远来讲,儿童学会了什么呢?世界万物如果一样一样地由成人简化了再教给儿童,何时才算学完了呢?只以少数形象代替万物,这样不是限制了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了吗?所以,我们坚持以是否能提高儿童的基本能力而不是以能否画出几张漂亮的画作为教学的标准。

     7、为了培养孩子们美的意识,我们要求老师们应该积极的鼓励和指导学生在面对周围世界时寻找和感受自己认为美的造型和色彩,并努力将这些造型和色彩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因为只有面对周围世界去有意识地观察,他们才可能从平时视而不见的细节中去发现美,从而进一步去表现美。当然,所谓发现美、表现美并不是一张画或两张画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主要是鼓励儿童尽可能多地观察细节,观察色彩,逐渐地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养成自己发现喜爱的造型与色彩的习惯,当一个人可以用全部精力去表现自己所喜爱的造型和色彩时,他们的审美情趣肯定也在随之提高。

     8、对于儿童来讲,在儿童画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意愿是充分发挥表现美的最好方法。我们在辅导儿童绘画时,一是鼓励儿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启发儿童有更多的所思所想。对于前者,我们要求老师不要以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要求儿童,或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的作品,而应该遵重儿童的意愿。对于后者,我们要求老师不能做旁观者,而应主动参与儿童的创作,但是这里所说的参与不是要求与命令,更不是直接代笔,而是在满足儿童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语言和示范,从知识方面和技巧方面加以启发与指导,使儿童的意愿不断地充实提高,这将有助于提高儿童表现美的能力。

    10、虽然我们的教学以绘画为主,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孩子们更喜欢的是既能够形成优美的画面,又能够体会动手快乐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版画课是我们为孩子们首选的课程之一。版画的创作似乎比起用笔涂涂画画复杂。可实际上,版画的制作过程特别符合孩子边游戏、边画画的年龄特征,因为版画需要把画稿先制作成版,然后再手工印刷出来,就跟印刷厂印刷一张挂图的道理一样,只有最后印出来的作品才算是完成了的版画作品。制作版画的过程听起来挺复杂,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而且让孩子们亲手制作时,可以引发他们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版画不光可以印成绘画作品,还可以制作各种贺卡和礼品卡。

     11、鼓励儿童在画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最好办法是在引导儿童大胆细心地观察写生的同时,鼓励儿童大胆地在对周围世界观察的基础上去想象,比如,给公共汽车添画上更美丽的车厢、车轮等等漂亮的细节和装饰,并由此进一步鼓励儿童更大胆地去创造性地画出公共飞机、水陆空多用公共汽车、未来世界的无轮公共汽车等等。就像一滴水落在纸上一样,首先让它深深地吸入纸里,然后再慢慢地使它扩散开来,吸入的水越多,扩散得当然就越大。一旦儿童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的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12、一个儿童,他可以去学习这位或那位画家的画法,也可以学画卡通形象。他可能画得非常像,可以画到不用看范画,背着就画出来的地步。但是,这不能算真正的儿童画。只有当一个儿童面对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画画时,他画的才是儿童画。比如我们看到的这几“盆”花,如果按照老师的造型一笔一画得画,结果肯定比现在好看,但那不是儿童自己看到的、认识的、理解的花儿。而这几幅儿童自己面对真正的花儿完成的作品。也许从成年人的角度看什么也不像,但是,这才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水平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的优点与不足,这就为进一步辅导儿童提供了可能。

     13、在许多儿童美术教学中,中国画学习常常被简单地理解成用宣纸画“几笔一只的小鸡”,“几笔出来的小鸭”等概念。这种简单的理解忽略了中国画讲究“笔墨”的特点。中国画的笔法、墨法是非常讲究的。我们在教学中将引导孩子感受中国画的笔墨特点放到第一位。虽然孩子们也学画一些简单的花、鸟、虫、鱼,但是其目的是借这些东西,让孩子学会感受和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有了一定的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后,我们就辅导孩子们画水墨写生和创作,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孩子们欣赏好的中国画原作或印刷品,感受大师们的笔墨。我们知道要想让孩子掌握好中国画,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学习。

     14、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辅导儿童绘画时尽可能地鼓励儿童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儿童们在绘画时往往就具备这种特点,他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儿童在画对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所以,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大胆地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表现自己看到的内容,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儿童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16、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绘画讲究“师心不师迹”。虽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像学习书法的读帖和临帖那样去看和画,去学习绘画的笔墨技巧。但是最重要的是“师心”,学习前人的意象创造。“师迹”是技术的学习,而“师心”则是艺术的领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点不在多言”。因为艺术的精妙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一些非常简略、有趣的语言来启示学生领悟。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让孩子们感受所学的内容,目的是让他们喜欢。接下来再根据孩子们感受的程度适当选择一定的技能技巧进行学习。最后,一定要通过写生和创作把自己感受到和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17、要想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受我们的辅导,对孩子总板着脸训斥,要求他们百依百顺当然是不行的。同样,一切任其自然,完全放任自流也是不行的。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玩的权利,因为幼儿的生活就应该是玩,要想让他们接受教育就必须让孩子玩,陪孩子玩,和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与此同时,我们要求教师要明确将要引导孩子们达到的目的,并且为达到这个步地设置和准备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教学语言和教学程序,让孩子们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进入教师所设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只要孩子把老师看成了自己的朋友,那么,孩子会非常高兴地接受辅导,会非常自然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19、在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世界时,我们要求老师们一定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仔细的观察。孩子往往随便一看就说自己知道了。其实,这时侯他们往往只是表面地、肤浅地了解了所观察的内容,当需要在画中深入表现时,他们的观察就显得不够用了。于是,那些概念化的形象就会在作品中出现。我们辅导孩子仔细地观察的方法并不局限在用眼睛看,还经常让孩子摸一摸、动一动、闻一闻、听一听,充分调动他们全部的感觉器官,使孩子对所要画的对象有更充分的、更全面的、更细致的了解。当孩子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了过去不知道的、过去没见过或视而不见的内容时,他们的创作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20、应该启发孩子们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寻找创作的内容。以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做为创作画的内容。你最喜欢什么?你最了解什么?自己的家,亲人,朋友,周围的环境,只要能从中产生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创作内容。因为画自己熟悉的内容才最有可能画出别人看不到、画不出的细节。而且,面对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最有趣、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地方。相反,如果上来就画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内容,就可能变成胡编乱造或者照猫画虎了。因为,一幅属于自己的画,对生活的观察非常重要,而自己熟悉的内容特别适合这样的观察。

     21、父母应该在孩子的绘画学习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儿童学习画画并不是以学习绘画技巧为主,他们更重要的是借画画来引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和各种基本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过多地教给孩子绘画的技巧反而限制了孩子画画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家长可以在孩子画画时启发他们细致地去观察周围世界;可以启发他们更丰富的想象;可以启发他们积极的创造精神;可以鼓励孩子画满一张画再去画另一张画;让他们学会有始有终。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画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让他们体会创作的乐趣。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赞美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总充满信心。

     22、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去画生活中常见的内容,这能让孩子在不断的、方便的观察中去画画,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因为,比较是提高的一个前提,只有在不断的对比之中才能保持优点,改进不足。如果总是画平时见不到的东西,孩子就只是靠记忆去画,慢慢地就会因为只出不进而使自己记忆的形象越来越概念化。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容一般也是孩子比较熟悉的,这样就便于孩子的观察,特别是能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新奇的地方。我们不主张让孩子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名胜古迹和公园美景,因为人们会以固有的概念去衡量,“象”与“不象”,这就有可能限制孩子的创造力,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23、当一个人开始从较简单的形式做一件事情、学习一种本领的时侯,只要在基本原理上前后一致,那么,后来他的学习就可能因循序渐进而比较顺利,比较扎实。我们在教学中也注意遵循这个原则。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它们也是由许多简单的因素组合而成。我们先启发孩子看一些比较简单的事物都类似什么形状,让孩子先把握住这些形状,从这儿入手让孩子开始画画。当然,简化的形象不能代替深入细致的观察,当孩子已经学会能够比较容易地运用大块的简单的形状把握对象时,我们会不断地启发孩子进一步细致地分析要画的内容。辅导孩子们学习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和色彩进行表现。

     24、孩子们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可以独立地画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作品。要画出与众不同的画,光会用眼睛看当然是不行的,丰富的想象也非常重要。想象从哪儿来呢?它当然不是凭空乱想出来的。想象同样应该是从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地方开始。最熟悉或最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看的东西,可是作为绘画创作却应该画出最好看的作品。为了画出最好看的作品,完全可以把这儿的东西画在另一个地方,把本来不太好看的颜色变成漂亮的颜色,把某一个地方放大、缩小或取消,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这就是用想象在绘画。这样创作画越是与众不同,其中的想象就体现得越丰富。

     25、我们教学的总目标是让每一名在学校参加学习的孩子都能从美术学习中获得乐趣,提高审美艺识,并在基本素质能力上得到提高。而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则是循序渐进,分年龄、分阶段实现的。这样一来,即使孩子只参加了一期的学习,也能从中有所收获。一般来讲,在幼儿阶段,我们强调寓教于乐,实行快乐教学,让孩子们喜欢美术。在儿童阶段,强调寓乐于教,实行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能力。为了搞好乐与教的关系,尽可能多的选择设置新的课程是学校整体美术教学思路的一大特点,多样的课程,可以让孩子们在变幻的创作乐趣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美术能力。

     26、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也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高度专业、高度精确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全才。但是,今天的社会又给那些过分专一的去钻牛角尖的人亮起了红灯,一个人必须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我们的美术学习也是一样,只知道死画画,只会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匠人。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在美术学习中就感受到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积奠丰富的艺术修养,我们努力借助信息时代方便、快捷、丰富的信息采集和展示手段,采用尽可能先进的、动态的、多样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调动孩子的全部感官来体会美术。

     28、独生子女最大的优势是占有资源丰富,在“四二一”的到金字塔中,一切物质资源都流到了孩子身上。与此同时,占有资源的贫乏又是独生子女的一大劣势,在“四二一”金字塔的遮挡下,几乎所有的精神资源全部被挡在了孩子们的视线之外。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贫乏的结果就是典型的“肥胖营养贫乏症”。美术活动是治疗“肥胖营养贫乏症”的良方之一。在这剂良方中,参与社会活动是关键的一味药。参与社会就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增加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了解,就是鼓励孩子们学会对外展示和表现自己,就是让孩子们在今天吃小亏在未来占大便宜。

     29、如果说,孩子在我们的学校学习之后都能够变成艺术大师,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天大的谎言。确实,要想成为公认的艺术大师太难了,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对自己的作品缺乏自信的孩子也不可能学好美术。既然我们承认孩子们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别,我们就应该承认孩子们在绘画表现上的差别。能够承认孩子们在绘画表现上存在差别,就能够容忍孩子画出的结果与我们想到的结果的不同,能够容忍不同,就能够认真地表扬孩子们在自己所处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的良好表现。我们应该抱有这样的心态: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所见、所想、所思的作品就是大师的作品。

     30、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孩子们更是如此。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充满鼓励和承认的学习氛围。除了要求老师们经常地发现并针对孩子们的优点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外。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比较有权威的全国性,国际性儿童美术作品大赛和展览。一年一度的日本国际儿童绘画大展我们已连续五年选送作品参加。虽然获得大奖的孩子只是少数,但是频繁的参加高质量的大赛和展览可以刺激孩子们学习和创作的望,提高他们运用造型艺术展示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兴趣是第一位的,力争获得更高的奖励是第二位的。

     31、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往往容易求全,希望在孩子的画中可以包罗万象。确实,面对一个美好的前景,谁都希望“多一点、再多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可是,当我们最高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获得基本素质能力不断增强的时候,求全无异于“揠苗助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自诩为今天一学明天见效的教育肯定是伪教育。为了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在耐心的等待之中细心观察,观察孩子今天与昨天相比有哪些进步?哪怕只是非常非常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以应该报以最真挚、最热情的鼓励。

     32、“胆大心细”是美术的一大秘诀。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胆大心细”,敢于大胆地按自己的所见、所记所想、所思去画、去做。与此同时,能够细心地感受自己的不足,能够发现别人的特殊。老师们在教学时,同样应该“胆大心细”,敢于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最合适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之中。与此同时,能够细心地观察孩子们的变化,能够发现自己的缺陷和别人的优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作家长的同样要“胆大心细”,勇于接受与自己的理想结果不同的孩子的作品,允许孩子们拥有自己的主张。与此同时,能够细心地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能够耐心地指出孩子们的不足。

    33、中国传统的绘画有两大类型:精细工巧的工笔重彩画和潇洒豪放的水墨写意画。面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我们无法评判谁好、谁不好。我们正确地做法应该是“因为我了解张三和李四,相比之下,我喜欢张三,不喜欢李四,因为……!”面对孩子们的作品也是如此,精工细画的作品也许是一幅临摹之作,甚至时代笔之作,而泼洒挥毫的恰恰是孩子自主的创作,当然,也可能是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其次是宽容和鼓励。要看到年龄的差异,要看到生理心理的差异,要看到地域的差异和个人习惯的差异。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讲,最好的结果是在孩子特点表现的基础上,有一点点的改变。

    34、当教育需要一批一模一样的产品时,灌输和死记硬背是最好的方法。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机器人时,听话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有个性的人才,需要的是充满生气的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将灌输和死记硬背奉为法宝,将听话作为最好的结果呢?有个性的人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强、自尊、自立,充满生气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适当的自我表现。为了让孩子们跟上时代,从今天起,从美术学习开始,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能力展示到极限的时候,即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也是他最渴望补充自己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学习还是一个难题吗?

    35、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我们邀请了方方面的专家为我们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尊重专家,认真听取专家的建议,让专家帮助我们寻找自己的不足,让专家帮助我们提供别人的长处。但是,我们坚定地认为,不要把专家看成权威,专家只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家“夫有所长,必有所短”。当一个专家是站在你的立场上,运用他的专长为你提供建议时,他才是值得我们信赖的专家。如果有人站在自己的立场,用万事通的口气上向你指手画脚时,他八九不离十时一个搞传销的,背后藏有另一个目的。所以,对于专家的话,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消化才会变成自己的营养。

    36、老师不可能是一个全才,老师也不可能永远正确,所以,我们把帮助教师不断进步看成学校生存的必由之路。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老师们处处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去考虑教学,一切为了孩子的进步。渴望学习的孩子就像站在挂满红苹果大树下的摘果人,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摘到那个算那个,也不应该替他伸手,无偿的奉送,最佳的方法是告诉他掌握科学的方法收获更大。然后教会他助跑弹跳的方法,鼓励他尽自己的能力去够更多的果子。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红苹果艺术学校的教学原则。



   外国儿童画欣赏插话

    影响当代美国美术教育的有两大思想传统,一个是科学理性主义的传统,另一个是浪漫表现主义的传统。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承认和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及创作的欲望。

浪漫表现主义的美术教育重视的是在学习中表达美和情绪。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自然本性上。要通过美术教育促进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艺术的潜质,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类型进行教学,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以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与自我表现的信心。

科学理性主义的美术教育讲究相对严谨和循序渐进的科学程序。强调科目中心,认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认为美术课程应该由创作、批评与历史三个方面构成。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当代日本美术教育界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感受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在肯定创造性的前提下,个性不能由儿童的无意识本能表现来确定,必须通过教育在社会中形成,这样才能形成个性的多样性。儿童的想象力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不能正确把握现实造成的,我们不能以此来限制儿童的发展,只是一味的肯定儿童这种想象的独创性。严格意义上的想象力应该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技术训练有其独立的价值。因此,在美术学习中,训练学生掌握美术语言或技巧,并将其与观察和表现对象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当代英国的教育家们认为:在一般普通教育的大前提下,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和鼓励学生培养以下能力:视觉和触觉方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记录自己感受和个人经验的能力。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创造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态度,对新材料、新方法勇于尝试运用的能力。分析、批评和想象的能力。将抽象意念转化为具体作品的能力。认识美术与个人、历史、社会和环境的密切关系的能力。

美术是传达意念的方式,也是表现自己感受的工具,它必须充满在整个课程及学校的全部生活中。现代社会是视觉最发达的社会,从日常生活的最小细节到社会最高艺术形式,都需要美术的指导。在所有的学习中,观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而描绘及造型则是帮助儿童有意识地观察事物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受前苏联美术教育的影响,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中仍然采用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而分层次进行教学的方法。

第一个层次是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它建立在广泛的对人的教育的基础上,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美的情操的合格公民。这个层次的教育被称为“适应文明的教育”。

第二个层次是课外、校外美术教育,对象是广大少儿美术爱好者。其目的在于通过半专业式的培训,使学生初步形成设计与创作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广泛需求。

第三个层次是半专业的美术特长学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专业的美术院校培养后备人才。

这三个层次从人数到教学方法及目标要求都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形态。

当代法国教育家们认为:艺术教育所发展的创造力能帮助人类了解自己,使人类可以有多元性的创造个性知识的空间。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以艺术生活来唤起儿童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力,以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平衡。

教师的指导活动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而各异,使学生从自由表现转移到复杂的体验,在游戏的欢乐声中走进人生。教师的指导活动应尽可能多样变化,但应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在智力结构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结合中找出其共同的艺术语汇。这样才能造就有智慧并有超常技艺的公民。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5:12 | 只看该作者
编故事喽..........


    一直到2011年8月31日,都是编故事的时间。

咋编呢?俺们不是写了老多名字吗?一定要好好用他们!

咋用呢?先得有一个好想法——你想让大家看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东东呢?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这个词“引人入胜”,故事情节要引人入胜,画面形象同样要引人入胜。只要能让对你想到的故事和形象感兴趣,就放心大胆地继续吧……

小建议:如果一时想不出要写的故事,就随便翻字典找自己感兴趣的词,一边想这些词的样子(一定要向他们的造型和色彩哦,乱想都可以)一边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发现有没有和这些词能联系到一起的东东。把这两头串到一起故事就好编了——比如,你看到了“轰轰烈烈”这个词,同时看到了你家门口摆放的大家的鞋,你就想这些“鞋”如何做就可能“轰轰烈烈” 呢?

有了想到的,接下来就让会发生故事的东东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吧!通俗点说,就是“人物”,只是这里的人物不一定是真人,但一定是拟人化的。比如前面的那些“鞋子”们。

  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自己,这些“人物”都干了哪些能吸引人眼球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啥样子的?这些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有没有帮助他们或者反对他们的“人物”?反正从头到尾和这些问题密切相关的绝对是你故事的主角。反过来说,整个故事的情节一定要围绕主角展开,要不然咋能叫“主角”啊!用比较学术的话说:主角的行为将最终决定故事的结局。当然,处处和主角挑战的人物就是反面角色了。也正是有了搅和的反面角色,故事才好玩吗!

小方法:如果已经确定了故事,故事人物总得有名字吧?随便起个名字当然可以。但是,人物名字能够和故事,或者自己的形象、色彩联系起来,这名字不就更有意义了吗?所以建议在为故事人物起名字的时候联系一下故事内容或者这个人物的形象和色彩来起名字。起名字的方法不外乎顺着起和逆着起两种。所谓顺着起就是人们一看到名字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物在故事中可能干啥,或者样子和色彩。而逆着起正好相反,人们看到的名字和实际的样子正相反。一般来说,如果故事中的人物一直在比较顺利的完成故事内容,名字最好顺着起。如果需要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名字就逆着起。

在具体编故事的时候,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千万不能一上来就出现,一般都是逐渐出现,到一大半的时候最“胜”。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能用一些悬念吊住人们的眼球,后面的成功就容易多了。这在相声里叫“包袱儿”。

小资料:使用包袱儿须经历系包袱儿、解包袱儿、抖包袱儿的过程,包袱儿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可笑的人和事。将现实中可笑事物激活,真正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要经过一个“垫”(为揭示事物先作铺垫,把包袱儿系好)、“支”(将听众注意力引到相反方向,把包袱儿系紧)、“刨”(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儿,刨开事物的实底,引人发笑)、“抖”(抖落包袱儿,进一步阐发事物的可笑性)的过程。

作为最重要变成画面的动漫故事和编其他故事一样,不外乎顺叙、倒叙、插叙三种。而故事的发展则包括“起、承、转、合”与“起、承、美、合”两大类。

起承转合——“起”是故事的开头或者起因;“承”是故事的过程;“转”是故事结果出现前的那段,也就是转折。这也是故事的关键,“包袱儿”一般就是在此时“抖”出来;“合”是故事的结尾,除了你故意不想合拍,一般来说,结尾最好和开始对上号。

起承美合——其他都和“起承转合”一样,只是作为需要画出来的作品,完全可以没有离奇、古怪的转折。但是,需要人们喜爱看的内容,也就是“美”了!

  故事总归要有结束,不外乎是高兴的结尾——大团圆,和伤心地结尾——啥都没了。当然,也可以没有结果,让观众自己琢磨去吧……

最后,千万别忘了动漫故事的三个方面和一个结果——

不管是在纸面上还是在屏幕或舞台上,甚至虚拟空间里,动漫一般包含人物、用品和背景三个方面。“人物”是指在动漫作品中产生故事的形象,他们不一定是人。只要能产生故事,什么都可以在动漫故事中成为“人物”。“用品”是指动漫人物在故事中使用的道具。道具也可以是由任何形象组成的。“背景”是人物完成故事的地方。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动漫作品的结果,一般称为“场景”。

祝一个月后每一位同学都能“整”出属于自己的好故事!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5:57 | 只看该作者
从差不多里找不一样



    用彩色笔画画,除了画出好看的形状之外,还要涂出好看的颜色。怎么才能给自己的画涂出好看的颜色呢?首先是不能着急。因为彩色笔的颜色一涂到画上就没法去掉了。除非你把它撕掉,重新换一张纸。不过,这可是一个最最不好的结果。所以在一开始画画时,可以先不急着涂色,可以先挑选出在画中准备涂的各种颜色,把它们摆在一起,看看它们放在一起是不是挺好看的,因为有好多颜色如果挨着涂反而不好看了,最好不要把这些颜色放在一起涂。

    既然有好多颜色挨在一起涂不好看,那我们完全可以随意的为自己的画选择好看的颜色。而不一定非要找和本来画的内容一样的颜色。为了让我们的画更漂亮,你完全可以把本来是黄色的东西画成红色,把一种颜色的东西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

    在色彩特别丰富艳丽的时候,人们常说“五彩缤纷”。可是在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的画画得太五彩缤纷到不好看了。比如画一幅静静的池塘或者白雪皑皑的冰峰,画中的色彩五彩缤纷好吗?再比如,我们画绿荫中乘凉的人们,可是他们全都是红红的脸庞,这合适吗?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好好安排自己画中的颜色。让它们既各不相同,又象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

    把彩色笔里各种近似的颜色放到一起,比比看,它们既有一样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样子。而且有的显得鲜艳一些,有的显得不那么鲜艳。我们在用近似的颜色画一幅画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多用显得比较鲜艳的色彩画主要的内容,用不那么鲜艳的色彩画不太重要的、起陪衬作用的地方。也许你一下子分不清哪些颜色是比较鲜艳的,哪些颜色是不那么鲜艳的,不要紧,只要你重叠着一涂色,重叠的颜色一定没有原来的颜色鲜艳。

    辅导提示:让孩子有意识的使用各种色彩绘画是学习绘画的一个关键。一但孩子可以有意识的使用色彩画画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而主动把握色彩也是进一步学习绘画的信号。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想想之后再画,而不能总是盲目的画到哪儿算哪儿。更不能仅仅是把画画当作一种娱乐的游戏.应该通过画画让孩子逐步的从无意识的玩耍走向主动的行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给家长的话:当孩子画了一段时间的画,当我们对孩子的画提出一定的要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有时候总是喜欢反复画同样的内容。这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偏向积极的,其原因是孩子对某事物特别有兴趣,例如大多数男孩子爱画汽车和机器人,女孩子对公主和花儿感兴趣等等;另一种是偏向消极的,这主要是孩子对发明、尝试和想象缺少足够的适应能力。对此,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孩子总画同样的内容到底属于上述哪种原因。如果属于前一种原因,在孩子重复的内容中会有许多细节的变化,而后一种原因的重复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简单的重复。对于前一种孩子,千万不能用“你除了画这种东西之外什么也不会”或“你总画这一种东西,这次不能再画了”之类的语言去挖苦和阻止孩子继续画自己喜欢的内容。我们首先应该和孩子在他们喜欢的内容上有共同的语言,以真诚的态度换来孩子的信赖。例如孩子喜欢画汽车,如果他总画一种样子的汽车,那么您可以给他介绍各种各样的汽车,鼓励他试着画一画这些汽车,此时千万不能过分强调技巧和比例的准确。在孩子对更多的汽车感兴趣了之后,可以引导他观察汽车所在的地方,如马路、车库、立交桥等等,告诉孩子画出它们可以使自己的画更美。再进一步更可以鼓励孩子画同汽车有关系的一切,如路边的树和房子、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等等。可以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画涂好看的色彩。这样一来就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逐步的引导他们扩大表现的内容了。而对后一种孩子,我们同样不能斥责和讽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的画画,假如孩子总是画一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肯定他们画的人物不错,让孩子感觉到您是在欣赏他们的画,当孩子对您有了信任感之后,您就可以用聊天的方式鼓励孩子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所画的人物添画更多的内容和更好看的色彩,如花衣服、不同的发型、好看的头饰或身上碰破的地方、小痦子、虫咬的小包等等。无论孩子添画的如何,只要他们对原来的样式有所突破,我们都应该针对具体的地方给予热情的鼓励,让孩子在高高兴兴中不断的添画更多、更复杂的内容。



    这是俺十五年前写的《进入彩色笔的天地》——怎样使用彩色水笔画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陆续发出来供大家踩。这次俺还是懒本想做个图,可仔细琢磨内容,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了!所以就……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原谅吧!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7:24 | 只看该作者
彩色笔同样可以调色
                                                
    前面曾经讲过,彩色笔最大的优点就是色彩鲜艳。不信你可以用彩色笔、彩色铅笔和油画棒各涂一块颜色比比看。是不是这样?不过,彩色笔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它不太好混合调配颜色。象彩色铅笔和油画棒,几种颜色先后涂在一个地方,就会出现一种新的色彩。要是用水彩画或水粉画颜料调配新的颜色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彩色笔并不是一点都不能调色,它也可以调色,只不过彩色笔只能调配出越来越深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有几瓶为彩色笔灌色的彩色墨水,可以用棉花球蘸一些涂在一种带花纹或画过底稿的纸上。你会发现,彩色笔的墨水都是透明的。这些透明的彩色水就像一块块透明的彩色玻璃,如果我们把不同色彩的彩色玻璃叠放在一起,就会看到这些叠放在一起的彩色玻璃变成了一种新的颜色,比原来所有的玻璃颜色都深的一种颜色。比如一块黄色的玻璃和一块蓝色的玻璃叠放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它们变成了一种比原来的黄色玻璃和蓝色玻璃都深的绿色玻璃。既然透明的彩色玻璃叠放在一起可以变成(或者说调配出)一种新的颜色。为什么不能让同样也是透明的彩色笔颜色调配出(或者叫变成)一种新的颜色呢?完全可以!

    为了让彩色笔也能调配出新的颜色,当第一遍颜色涂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涂好色的地方再涂一层颜色,这样就可能显出一种新的色彩。可以让两层颜色重叠,也可以让好多种颜色重叠,重叠的颜色越多,新调出的颜色越深。不过,我们在一开始涂色的时候最好先用比较浅的颜色。因为用比较深的颜色往比较浅的颜色上重叠比用浅颜色往深颜色上重叠容易,而且不会使彩色笔尖变脏。还因为彩色墨水是透明的,所以,如果是用浅颜色往深颜色上涂的时候。一般都不特别明显,而用深颜色涂在浅颜色上时,新的颜色显得特别明显。当我们学会用彩色笔调配出好多新颜色的时候,我们的彩色笔不是又等于多出了好多支吗?

    辅导提示:本来,彩色笔是不善于重叠涂色的,因为重叠涂色会造成笔尖之间的污染。但是,一个不知道调色的人是很难画出更完美的作品的。如果我们总是让孩子局限于本来的几种色彩。那么孩子很难摆脱固有色的限制,去发现新的,更加丰富多采的色彩世界,也就很难为进一步的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完全应该牺牲几支笔,换来孩子开阔的眼界和胆量。当然,我们可以嘱咐孩子先从浅颜色画起,这样就可以减少深色笔尖对其它笔尖的污染。

    给家长的话:当孩子要综合使用彩色笔的时候,让孩子认识颜色就很重要了。讲到认识颜色,这其中有两个含义,一种是科学型的,也就是让孩子准确地看到红颜色就说“红”,看见蓝颜色就说“蓝”,或者有人一说“黄色”孩子就能找到黄色。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在头脑中对大家约定俗成的色彩名称同它实际所指的颜色划等号,这种科学型的色彩知识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否则,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种种不便。但是,科学型的色彩知识重要,并不等于必须先如此认识颜色,然后才能去画画。要画好画,必须首先具备艺术型认识颜色的方法。什么是艺术型认识颜色的方法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孩子面对一大片树林草坪,只知道用一种或两种绿色去画,从这片风景中看不出其它任何颜色,即使孩子以科学型的方法认识再多的颜色,还是画不出色彩丰富的画来,因为孩子从周围世界中观察不出更丰富的颜色,不会举一反三;而另一个孩子则不然,有很多颜色的名称还叫不上来,或者名字和实际的颜色还不能一一对上号,可是在画同前一个孩子相同的内容时,却能发现很多新奇的色彩,比如叶子上的红边,虫子咬过的地方变成了黄色,枯叶的褐色等等,尽管孩子叫不上这些颜色的名称,却能从自己使用的颜料中找出近似的颜色涂在画中。这个孩子虽然还没有掌握科学型的方法去认识颜色,可是却实实在在地掌握了艺术型认识颜色的方法了。所谓具有艺术型的色彩知识,是指一个人能够看出某种颜色,并能够调配出它们,在画中使用它们,敢于大胆地去画自己看见的任何颜色,有相同的颜色,就画相同的颜色,没有相同的颜色,可以找相近的、类似的颜色, 但是并不一定能准确地科学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应该在敢画的基础上,再一步步地引导孩子科学地认识颜色。



    这还是拿俺十五年前写的《进入彩色笔的天地》——怎样使用彩色水笔画画的一段。这本书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陆续发出来供大家踩,

    图吗?似乎没什么必须的,就来一幅孩子的作品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7:58:22 | 只看该作者
俺对动漫的理解



    动漫不是美术的一部分——“动漫” 不是“动画”和“漫画”简单的1+1,而是对两位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运用任何漫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动画作品,甚至创作真正的动画片。我们也可以用动画手法进行单幅作品的创作,甚至创作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

    动漫是第九艺术——现而今游戏玩家们将电子游戏视为艺术,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影视艺术)之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俺说:动漫才是“第九艺术”,游戏包含其中。

    动漫是包含了前八项艺术内涵的“第九艺术”——一个包容了全部艺术内容的组合体——真正包容了全部艺术内涵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动漫学习。

    造型艺术是动漫的基本表现形式——动漫的基本呈现离不开以绘画、雕塑为主的造型艺术,所以围绕造型和色彩表现能力的技巧学习必不可少。

    漫画是源头——随手的表现是形式——漫画源自于随手勾画的草图、草稿

    漫画是源头——情节的表达是开始——漫画强调内容的情节性,有包袱才能有笑料。情节性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对画面不同组成部分的时间性。

    漫画是源头——讽刺与幽默是目的

    故事是动漫的核心——故事的视觉表现是根本——绘本是不可忽略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从静态到动态——故事的视觉表现是根本

    从造型艺术到表演艺术

    从物质呈现到虚拟呈现

    从物质呈现到虚拟呈现

    从旁观到参与——COSPLAY

    俺的教学实验——写生教学的重要性——从习作性写生到创作型写生

    问题:写生生动——创作刻板

    如何将写生资源和通过写生培养的能力更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美术创作?——双赢的结果。

    俺的教学实验——动漫受到追捧——用动漫形式作为自己美术表现的方式

   问题:原点模糊、能力断层,停留在一般创作模式的模仿

    如何运用有效的美术学习方式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对一般模式的依赖,形成自主创造动漫作品的能力?——双赢的结果

    俺的教学实验——多元艺术形式(特别是民族、地域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潮流——以文化活动带美术学习的校外美术活动模式,得到认可。

    问题:常常陷入表面形式,缺乏对文化的感受和认知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借助多元文化,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和动漫方式积极地影响审美和创造活动?——双赢的结果

    从“双赢”到“三方共赢”——俺的教学实验

    学习对象:8岁以上儿童

    学习过程:每年2月底开始,次年1月初结束。一般循环4年,至11岁进入创作班。

    学习内容:以年度进行计划安排——

    基本练习阶段——围绕绘本与动漫创作必须的观察、记忆、选择、想象、表现等基本能力和创作方法,以及文字与图像关系转化能力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创作准备阶段——结合拟创作(改变)故事的需要运用基本练习阶段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式方法,在充分激发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构架,未来故事中的形象、物品和背景的构思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创作引导;

    创作练习阶段——在基本完成故事创作和形象、物品和背景的基本构思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技能技巧训练;

    创作完成阶段——以自己选择的创作方式,首先按形象、物品及背景的确定完成整体构图的定稿。然后正式创作完成。

    ——课程主要在教室完成,根据需要在不同阶段之间会安排外出写生和美术馆、博物馆的参观。

    俺的实验已进行一年半,获得了初步的结果,基本理顺了课程设计结构和基本课程内容。未来一年在巩固和完善课程结构和内容基础上总结出比较完整的课程模式和参考课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04 , Processed in 0.0897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