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教育的几点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7 14: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湾教育的几点印象
赵福楼



在台北教师研习中心听了几天课,又去访问了八所中小学,对于台湾教育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在很多方面,两岸教育存在共同关注。例如:台湾的教育面对“少子化”问题,我们其实多年来都直面“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台湾教育存在课程窄化的问题,即专注于考试课程的教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们其实也在着力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台湾教育强调优质化发展,希望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与我们强调课堂优化、实施全人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着力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台湾教育也积累了很多可贵经验。依靠见闻,感觉如下值得借鉴:

1.学校与社会做“无缝对接”,形成教育合力。

杜威以为最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即学校应该与所在社区高度融合。这与“无缝对接”的意思相近。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以分科教育为显著标志的所谓现代教育过于重视书本教育,即引导学生读“有字书”,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社会化需求,即学校与生活逐步隔绝,培养出的所谓人才,疏离生活和社会,更像“书呆子”。生活这个“无字书”不被重视。这一弊端早早被教育人士注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重新做学校环境构建,即我们需要构建具有开放度的学校,使得学生在学校可以模拟社会生活,适应未来生活。在这个方面台湾教育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

例如,他们的学校管理有三条线:董事会、家长会和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团队。董事会对学校发展进行谋划,家委会是一个辅助校长工作的执行机构,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委会常驻学校,设秘书(他们管理机构的秘书,其实如秘书长,是一个主要管理人员)。每天都有若干人在学校参与管理工作,所到几所学校,家委会办公室里都有很多人在忙碌着。用中山小学李校长的话说:家委会出钱、出力、出人。当时这所学校的家委会正筹划着给孩子举办圣诞节的庆祝活动。

家委会派驻学校的除了机构管理人员之外,还有更多的志工,所谓志工就是不领工资而志愿参与学校工作的人。这些人大多都与学校和教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者是学校孩子的家长,或者就是学校的退休教师,或者是有教育兴趣和专长的人。在士东小学,据校长介绍本校九十九位教师(包括管理人员),义工也有近百位,两个队伍人数相近。可见,这个义工队伍的规模很大。这些义工做什么呢?在士东小学,他们的义工大约分几类:有的协助老师管理学生,例如放学和入学的护导;有的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有的为困难学生补习功课;有的为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讲教师,如在学校阅读力提升项目中,很多志工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等等。

这样,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形成了教育的合力。这些志工女性很多,孩子们都称呼为志工妈妈。我们到大安国中,负责引领和接待的就是三位志工妈妈。在一所学校听课,孩子们说到最爱自己的人,一个孩子就说是志工妈妈。这些志工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实质性的一员。一次参加一所学校的招待晚宴,参加者除了学校管理人员之外,也有董事会和家委会领导,这三者齐聚一堂,为学校发展共同谋划,筹集资金。教育力量进行整合,学校发展得到的援助就多一些,就会顺畅一些。

再如,台湾学校不是关门办学。他们的学生与社会保持接触,我在街头看到过这样的两幕:其一,在雨中,路口,几个孩子在指挥交通。不是一种玩一玩的样子,很专业。穿着醒目的黄道道的衣服,手里执着牌子,有文字“停、行”等,根据需要出示。其二,在火车站出口,一些孩子在募捐发票。这些发票定期会有抽奖,募捐获奖的奖金用以资助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做得都很认真,也没有老师在,是他们自己的行动。

2.教育中的执行力突出,其行政效率之高令人钦佩。

学校运转需要一个高效率的行政团队。台湾学校的行政团队结合具体任务,有突出的执行力。我们到访学校较多,对于其安排接待等有亲身体会。几乎所有学校都精细化安排了我们所在这个时段,按照分钟,把做什么都清晰化排置。我们一到,其计划就到手了,也就知道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了。而且,在精于策划,在细节处可见管理水平。初到学校,在门口照相,访问结束学校就给每人提供了镶上镜框的照片了。一些校长考虑到我们出访行程负担太重,更多提供了电子资料。除了学校之外,接访的台北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也提出了“五心”服务。一下飞机,就提醒吸烟的老师注意场合,而且送上很精美的烟灰盒。这给吸烟人提供了很大便利。

士东小学的阅读力提升项目的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参观了它的读书馆。他们为了便于学生读书,提供了班级图书和小组图书,即按照定制,发送到每一个班级和学习小组。这些是规定阅读书目。然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阅读,到图书馆借阅。读书量多,每次还书老师还会送上一个小小的纪念品。图书馆里还有一个小的课室,学生席地而坐,志工妈妈会为孩子讲故事。这所学校实施教育非常具有创意。

3.逐步探索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台湾课改提出了学科领域的思想,改“科目”为“领域”,在一个领域内整合多个学科内容。建议学校按照领域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例如在艺术与鉴赏这个学科领域,就含美术、音乐、表现与鉴赏等科目。一本教材融合多个教学科目的内容,这些科目互相交叉,在学生学习上走向融合。

课程的融合虽然不容易,受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其在发生良好转变。参观中发现很多学校设有美劳教室,展示了很多学生的美术和劳技结合的作品。例如为了庆祝圣诞节,孩子们糊纸做出灯笼,再装饰起来。其动手与审美就结合得很好。还有的学校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会制作灯笼留给学校,他们点燃灯烛,在学校度过最后的滞留的时光,使得自己的留恋学校的感情得到释放。这种基于生活需要的课程学习,整合了各种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需要高度结合,受到学生的喜爱。

据台湾的教授介绍,在小学和高中两端,课程的窄化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而国中(初中)阶段,科目的教学依然比较突出。

4.教师专业发展备受重视,在教师入职和培训等方面更加强调选择性与自主性。

台北教师研习中心是一所专事教师培训的管理机构,其开设很多课程提供给老师进行选择。他们根据不同学校人员角色的需要预设课程,如作为校长需要的课程与作为教师需要的课程不同;同样是教师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需要;甚至作为学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医护人员,也需要不同的课程学习,也有针对性的培训设计。他们提供的课程面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学科。例如,我们观摩了他们的一节影视教育的课程。这是为美术和音乐教师提供的,请来一位导演,用一种非洲鼓来演奏,让教师体会节奏,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样的培训也许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但是对于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的培训课程是菜单式服务。教师在网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课程学习,只要修满学分就算合格。这样一来,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同于按照指令和规定的学习了。看得出,台湾教师的学识修养普遍较高。学校的多数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很大比例是博士生,再加上有这样的持续选择的培训学习,这保证了教师的专业高素养。听了一些课,各种课程的,我们的老师反映其教师素质都很好。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训俭示康》,王安石的一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等很多领域,看得出其学识素养非常好。课下被告知,这个老师是博士毕业。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可以使得课堂显得丰实,有内容。

台湾也有直接干预和指导教师教学的组织机构。他们叫做辅导团,其职能有一点像我们的教研室或名师工作室。辅导团设学科领域召集人,其被叫做主任辅导教师,类似于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负责召集一些骨干教师,主持教学研究课题,并深入学校进行观课和送教等。辅导团是行政设置,属于督导室管理。最近台北督导团正研究并入研习中心,使得研训一体化。辅导团有经费支持,人员为教育管理部门聘任。但是,辅导团的教师为兼职,他们平时都在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辅导工作,其在学校发挥的作用还有限。在台湾一些岗位的兼职人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台北研习中心的信息中心,他们有一支兼职电子课程建设队伍。没有工资,在业余这些老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干得津津有味。把兴趣、工作结合起来,做事情充满热情。这种生活的状态颇令人称奇。

台湾的教师学习体,叫做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他们非常重视这种学习社群的构建。这个所谓社群,即按照学习和研究主题,邀约一些教师资源参加,利用网络和活动,他们联系起来。这是一种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机制,获得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资助,台湾有一个很完善的网络管理平台。

由此,我们看到台湾强调教师走自主专业发展的道路。

5.学校里学生异质,分类施教,彼此融合。

台湾学校里根据学生的异质特点,有各种类型的编班。如,一些有残疾的学生,为特殊教育编班;有些有智障的学生,编入资源班;另有一些智力超常的学生编入资优班。更多是普通编班。台湾学校资源班比较多见。虽然有特别编班,便于因材施教。但是,不与之歧视。有的学校根据这种异质特点,让普通学生更多接纳特殊的孩子,体会他们生活的困难,献出爱心和提供支援;而又通过一些活动,让特殊的孩子能够融入正常学生的生活群体。本来异质的存在是教育的困难,他们努力将之转化为良好的教育条件。

学生异质是客观存在,怎么对待其异质发展历来是教育的难题。台湾学校这个做法也许值得商榷,但是在异质的环境中,不同的学生彼此相容这无疑是一个突出优势。在参观中,我们看到特殊教育的小班里教师配置人数远远多于正常班,提供的教育服务更加周到和细致。校长还嘱咐,不要照相,这里的孩子要得到尊重,要小心呵护。

学校都设有辅导处,为特别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心理、课业等多方面的帮助。台湾的学校行政人员有限,主要的机构为教务处、学务处和总务处;以教务处主导,其主任类似于我们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另外设立辅导处,可见学校对于学生的差异化帮助的重视。

学校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人性化服务,其细心关照处处可见。在所有学校都设哺乳集室,这是为哺乳期教师设立的,为哺乳期有特殊需要的老师提供便利。对教师如此呵护,对待学生更是这样。我在南山中学看到学校图书馆设有流动电子媒体车,因为有了轮子,图书和电脑设施等可以到达学校有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更加便于教师使用。学校把管理转化为一种服务精神和态度,行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这就使得学校充满温情。虽然台湾的考试也领导教学,他们用“领导”这个词,其实就是主导的意思。也就是说,考试主导了教学。但是学校里还能洋溢着读书的氛围,班级有图书,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图书服务做得周到。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在学生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参观必要到的地方。这与我们的学校缺乏自由阅读的氛围形成比照。

自主选择,人文关怀,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得你处于学校环境里,时刻感到温暖和温馨。有差异化的教学,但是异质的人彼此尊重和关心。

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不少学校班主任的办公桌都设立在教室里,即班主任与学生在一个生活空间里。显然班主任更便于了解学生和指导学生。

6.电子化服务有利于改进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设有医务室,采用电子管理。即有一个联网的管理体系,各所学校的学生看病都在这里留下健康记录。学校存有每一个学生的纸介档案和电子档案。因为电子档案便于进行数据处理,所以就可以随时掌握所有学生的身体健康资料,便于进行分析。

台湾教育的信息非常完备,在网站上可以查阅各类数据。想来也是与这样的电子化管理有关系的。

电子化服务在学校图书馆建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参观的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都进行了图书的电子编码,便于查找和借阅。有的图书馆也设有电子阅读专区,其使用率很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电子化阅读,尤其一些视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习惯更为接近。

课室里,电子化教学的辅助设备也都是齐全的,教师教学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尤其,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上,很多的视听活动都依赖于电子媒体。

7.教育项目规划与实施颇具创意性,努力引导教育进入主流轨道。

台湾的教育管理中柔性的东西很多,他们很少规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指令性的东西少。反之,重视疏导。例如,台北教育提出了“教育111”,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一校一特色,一人一专长。他们要把这些教育行动纲领转化为教师行动,进行了项目设计,就包括进行学生特长申报和审查。台北的学者,往往承接一些教育项目,不仅你要拿出一个规划,你还要带着队伍,把这个项目落实了。这样他们学术转化的能力很强。

管理上也带有学术味道。例如,台北施行优质教育项目评鉴。规定了优质教育的九个维度,例如校园文化、行政管理、校长魅力、学业成绩等等。每一个维度都拟定标准,把这些宣讲和公布出去,学校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自我发展鉴定,可以申报综合优质和单项优质。由此,带动学校按照优质标准进行办学。

这种管理不是硬性的,而是以疏导为主流。我们在学访中见到了两位卓越校长单项奖获奖的校长,的确名不虚传。他们有理想,有教育理念,有工作热情,有行动力和号召力。公布标准,给出努力的时间,然后可以申报,最后组织评定,这个流程就是一个管理的过程。

(二)

台湾教育工作者与我们交流中,也流露出一些焦虑。他们感觉有两个方面需要汲取我们的经验:

其一,教师入职难,而一旦入职其职业发展就一马平川,久而久之存在职业倦怠,也利于进行管理。他们经过考查,感觉我们施行的教师职级制值得借鉴,有利于对教师职业发展提供阶段设计,促进其自觉主动谋取进步。但是在台湾环境里,教师不容易接受这一机制。他们的一些尝试刚刚提出就受到了阻击。

从世界范围看,教师施行职级管理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希望把中小学职称打通,增加正高,设立教授级教师,意味着在高级教师之上另加层级,有利于引导教师谋求职业的最高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经验。

其二,教师课堂教学自主性很强,教师多不接受管理者对于自己课堂的监控和干预,于是从课堂面貌上看,台湾的课堂讲风盛行,教学效率由此受到制约。

现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新课堂。经历十年课改,我们的教师在理念上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些课堂面貌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教学容易被公开化,观课与评课蔚然成风。而且有教研室专业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的技术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不仅与台湾相比如此,即使在世界范围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具有技术优势。在当前教师队伍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最会上课,这种基于课堂教学技术层面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施效率。

(三)

教育的影响面很广,学校并不会独立于社会存在。社会以及社会人群投射于教育的影响也注定作用于学生个体。当我们强调育人的重要的时候,确实有必要加强全社会的优良风气的改造。正如当前我们强调的文化制度建设,就是要扭转一些金钱至上,人际趋于冷漠的现象。用一个温暖的社会和良好的人际才能给教育最大的支持,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形成共鸣。即,社会教育的、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的,都是一个声音,学生由此接受主流意识和思想。这又反过来用学校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在台湾访问期间,听到介绍说,学校注重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出所谓“三生教育”的主题。其中根据台湾的环境特点,倡导海洋文化教育。用强化一种爱护环境的意识,用孩子影响和教育大人。

这种教育的反作用于社会的认识是值得思考的。我们在台湾考察期间,遇到了一些小事,颇值得玩味。一次,一个老师买到化妆品后感觉价格偏高,另外地方有便宜点的。他想退货,联系后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以为退换货容易有争执,就约了几个助阵的一同去。没想到人家客气,不断道歉,说明我们的商品采用小包装,价格稍高一点,如果你不满意可以退掉。为此,给你造成不便我们感到歉意,不断道歉,道歉。满脸诚恳,这让退货的老师反而觉得自己对不起人家。事后,反复讲述这件事,这对我们也是教育。另一次,在一个偏僻地方,一个药妆店买药。人家的药理师不厌其烦给介绍这样药物要注意什么,其作用和副作用都说明清楚,似乎比我们到医院看专家门诊更为周到和专业,并建议通过服用其他来减缓副作用。这又是出乎我们老师意料的,很感慨。一次去一个小店铺,我们走后,一个老师遗忘了一个水杯。还没醒觉,人家一个老大爷,七十几岁的样子,呼哧带喘地追着送来。又是感动不已。

这不是学校教育,与之似乎无关,但是这样的一些体现社会温情的例子又似乎与学校育人有关。

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应该成为社会主流。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应该专业化。在台湾教师入职要考评,有门槛;做校长也要有资质,也要经过考评获得入职资格;甚至做一个义工,也要参加培训,有入门考试,有资质才能工作。所以,在学校里各个角色的人都在按照既定的规则有规范的做事。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化了。

社会文化也会投射于教育。
2#
发表于 2011-12-30 16:25:15 | 只看该作者
台湾教育中的三个理念 




赵福楼




做教育考察,透析其行为,就可以明了主导行为的思想和理念。一般情况下,有怎样的思考,就有怎样适应性的做法。于是,试图把台湾教育考察中积存的一些细节做一点思想分析,由此作为我们发展更为优质教育的借鉴。

一、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意识

教育是一种福利。这是逐渐被人认识的。在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体成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追求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所看重的就是公民享有同等的教育,以为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此提出“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并且,主张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无疑,这就是一种服务的思想。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在个体学习与成长中注定产生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自觉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之后所形成的位置,以及承担的责任等。这样看,教育的服务就是支撑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台湾,教育的社会开放度很高,学校内外基本是打通的,即学校是社区文化场所,是服务于这个地区的所有人的;而社区的每一个人,以及社区所具有的资源也理所当然为学校里孩子学习等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学校不仅仅是校长和老师的,还是社区的;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还是社区无数个家庭的。这样一来,一个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或者学校发展遇到困难,所操心的就不仅仅是校长、老师和家长,更多的社会人士,热心于教育都可以提供支援。这种支援是出于自愿和自觉的,又是个人力所能及的。有钱的出钱,有人则提供智力资源,还有人会付出体力和精力。

我常常凝思于那些匆忙于校园里的志工,那些志工妈妈,以为他们在支援与付出的同时自己也活在快乐的状态。她们总是微笑的,幸福的。这种时刻洋溢在面上的东西,不是伪装出来的,是天性的流露。她们在学校里什么都可以干,不要人指挥她干什么,她们都能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刻在有需要的学生身边。她们还不领取报酬,自然她们也不抱怨辛苦。

有这样的人在校园里,对学生就是教育和感化。当我在一节课上听学生写作文回忆谁是对我最好的人,谁是最爱我的人时,我听到了这样的话:志工妈妈最好,她最爱我。这一瞬间,我也被打动。志工妈妈的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次应邀参加董事会、家委会和学校行政团队的聚餐,我认识了一位家委会的家长,他出钱也出力,因为他喜欢围棋,他就在学校成立了围棋队,教这些孩子们下围棋。由此培养了一大批棋艺有相当水平的孩子,就带领他们参加各类围棋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次聚餐中,他们研究以为这个围棋队需要有一个支撑,即小学就着力培养,到了中学接续学习,会有很好的水平。于是,他转而与对口小学联系,成立小学的学校围棋队。这件教育的事情,他干得津津有味,以为比他挣钱有意思。为此,他做出投入,还当教练,出去比赛又是领队。学校里有一群有这样潜质的孩子由此在他这里受益。

一所学校里,多一些这样的家长,或者有一种机制,支持更多家长尽自己的力量支持学校的发展,并且提供自己的服务,这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无疑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教育发展依赖各种“创意”——创意思维

教育需要规划。这是不错的。于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的规划,更多依靠校长的智慧,以及教育研究人员提供智力支持。也就有一点类似学校智囊团的意思。这些智谋人士,出于对教育的熟悉以及对于规律的熟谙,可以为学校的未来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件事完成之后,更多的时候,学校的更多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家长、学生等,就成为了实践这种教育理想的主力军。

学校更需要行动。执行的力量和实践的效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每到一所学校,依赖眼目之间和耳闻,在很多的时间也可以对于其办学水平有一个直观的判断。随团的一位导游,喜欢在结束一所学校的考察之后,在内部发布一点点评。他的判断与我们都比较一致。我们这种认知来自什么?就是在多时间内学校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举几个:

其一,到一所学校,路上耽误了时间,比预计晚了一些。学校对于学访非常重视,校长在门口久候,而所有的行程安排都已经就绪,而且分秒都是规定的。校长与其团队的接访就需要做出应急调整。我们随着他们调度,用了最为节约的时间获取最多受益。他们压缩流程,各个行政人员接访过程非常有序,紧张而不凌乱。在观摩武术表演的那个时段,一切又回到预计之中。从这个应急事件中,可以检验一所学校的行政工作效率。

其二,在一所学校方便。这里设置有些陈旧,但是非常干净,也不要提醒人们怎样注意。因为很多时候,总能在厕所里见到一些提示语。这里没有,但是干净。我疑惑。正是课间,一些学生带着胶皮手套,拎着水桶进来。我才知道这所学校的厕所是学生负责打扫的。这是一个小事,过去的学校都这么做。但是随着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物业管理进入学校,我所见的学校都不再由学生承担这个任务。他们现在还坚持这么做,自然是出自教育的目的。随着少子化,我们这里的独子现象,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和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都有些淡化了。反过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劳动,为别人提供一些服务,也是必要的。

其三,一所小学,响应一个教育决策: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想了很多主意,我看每一个点子都是教育的创意。

例如,他们为了吸引孩子进入图书馆,再那里举办“爆爆阅读”活动。给来阅读的孩子送上一袋爆米花。据调查,不少孩子出自好奇,为了品尝爆米花,才来到这里阅读的。这种用玩乐的方法吸引孩子阅读的点子,有一定的效果。

再如,他们请来志工妈妈,给孩子们讲书中的故事,由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如,他们定期举办二手书交流活动,你用读完的书去换取别人那里你想读的书。完成置换的孩子,学校还送上一个小礼物。

等等。

教育的创意未必强调新奇,要动脑筋解决问题,就是创意。

三、教育环境应该是仿生态——适应能力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理想的。一所学校把最好的学生吸收进来,由此奠定了整体学业质量的基础,这是一所社会满意度较高的学校,但是未必是理想的学校。而且我们发现但凡是办学有声誉,被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多不是这一类所谓优质学校,倒是一些生源条件不具备优势,反而容易形成有价值的办学探索。读读教育史,发现国内外都是如此。

学校生源条件多样,就近入学,是不是一个办学劣势呢?台湾基础教育中这类学校多见,我称其为具有杂糅特点,学生异质,很不一样。其中的确有的学校办得很好。

异质学生怎样办好学?这值得关注和研究。台湾的学校里学生有四类,他们做出了区分:一类是智商超群的,一类是一般的学生,一类是智力水平偏低的学生;还有一类为智障和身体有残疾。这几类学生并存于一所学校,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以理解的。很多学校都引领我们看看资源班和特殊班。所谓资源班就是智力水平偏低的学生班级,而特殊班收取的就是智障孩子和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他们分班但出于一所学校;在教育上区别对待,但在学校生活上又是融通的。即残障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生活,他们彼此是接受的和适应的。

未来社会我们生活所在的人群不可能同质,异质客观存在。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这样的生态。于是学校就按照生态适应的观点,来构造环境和实施教育。有一所学校的校长很骄傲,说他们学校进行这样的“异质学生彼此融通”的教育获得了认可。他们为残障孩子提供了便利的设施,增加了辅助老师,又让正常学生来做义工。这种异质的存在反而促使学校思考怎样构建适应性的教育。

在台湾的很多学校学段也是融通的。不少学校有幼稚园、小学、高中;还有的学校上面有接口。这也是一种杂糅。不同的学段,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学校教育面对的问题多样。这其实客观带来了很多教育管理的问题。但是这种杂糅也为进行学生融合提供了优势条件。幼儿园的孩子护理,只靠几位老师就很辛劳,我在一所学校看到一个小学生为幼儿园的小孩子看护东西。他们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为社会的少子化、独子化,在家庭里已经没有了非常接近的兄弟姐妹,而在学校的环境里,提供了这样的充满友谊的活动,有益于学生融入人群。



从台湾回来,静了几天,好思考一点问题。我在思想上有一点犹疑。一位网友抨击一位名师走访溧水一中后所写充满溢美的文章,言犹在耳:走马观花,你能说明看到的是真实的吗?我的所得也难免是一孔之见,或许被一叶障目。听到的一些数据,过后在网站进行检索,发现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信息偏差和认识误读都不可避免存在。已经写过两篇短文,作为这次考察学习的汇报。支持我发言的想法是:总要寻找一些可以触发我的思想的东西,教育的问题很复杂,任谁都不可能解决得完美,从一地一校,尤其与我们生态有差异的地方,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借鉴,从主观上看这是积极的态度。所言不当,就作为小学生学习中的讨论或课堂发言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7 05:25 , Processed in 0.1370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