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难就业年”尤需机会公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2 12:4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难就业年”尤需机会公平 2013年05月21日  作者:张枫逸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2年增加19万,但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表明,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经济增长放缓,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重压力下,社会就业体系能否做到机会公平极为重要。 
  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翼指出的,“中国梦有很多种梦,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他的梦想第一个是教育的公平,第二个就是初次就业的起点公平。”继高考“鲤鱼跳龙门”之后,就业是大学生们迎来的又一个重要拐点,也是阶层分化的关键分水岭。实现就业的难度有多大,维护公平的难度就有多大。因为是“最难就业年”,权贵子弟的优势愈发明显,可以依靠父辈的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先上岸;因为是“最难就业年”,用人单位就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在人才市场上颐指气使,挑肥拣瘦……这些都对社会提出严峻考验。 
  其一,应关口前移,铲除“拼爹”土壤。最近,某些年轻官员“火箭提拔”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是暗箱操作、萝卜招聘使得他们能顺利踏上仕途并青云直上。以往,这种丑闻大多是网友曝光、媒体跟进,有关部门再介入查处,不仅存在偶发性,也往往已经造成恶劣影响。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从招录程序、信息公开、接受监督等层面,铲除“拼爹”土壤。一些地方采取面试直播的方式让社会监督,值得借鉴推广。 
  其二,应禁设门槛,消除制度歧视。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这一破除“院校门槛”之举赢得社会好评。不过,对于毕业生来说,还有年龄、性别、户籍、身体特征等一道道就业门槛,在反就业歧视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出台规定,规范各种限制条件,厘清禁止设置的“限制性条款”。 
  其三,应举证倒置,遏制隐性歧视。随着法律完善健全,执法力度加大,显性歧视已大大收敛,转而以隐性方式继续存在。比如,有的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女性求职者承诺几年内不结婚生育,有的则通过面试、体检等环节,把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地户籍人员排除在外。隐性歧视让求职者防不胜防,也增加了有关部门的监管难度。对此,有必要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自己行为不构成就业歧视,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我们无法承诺每个大学生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必须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机会,才能“万类霜天竞自由”。(张枫逸)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2:49:35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出台六项举措促进就业


 2013年05月22日  作者:陈屿 匡劲草 张伟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屿、通讯员匡劲草、张伟)昨日(21日)获悉,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企业、保运行、保增速”方针,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出台六项促进就业增长措施。
  具体措施为:加快稳岗补贴政策落实,全面启动2013年全省稳岗补贴工作;启动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项目申报工作;实施第三轮省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补助工作;深入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和“荆楚就业校园行”活动,启动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和“三支一扶”工作;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适当延长全省独立工矿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享受期限;以各地工业园区企业为重点,提供招聘、培训“一条龙”服务,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努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将开展专项检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2:54:41 | 只看该作者
大学更名潮:繁荣背后的危机



 [导读]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大学”也是热门词。
  5月20日,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大学”也是热门词。
  美国文化批评学家保罗福塞尔在他的《格调》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来谈论大学更名现象:“教育机会”的开放依靠的是一个语言膨胀过程,一个“升级”的办法,也就是把数不清的普通学校、师范学院、贸易学校的名称和地位提高到“大学”,授予它们一个身份,而实际上它们根本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尽管福塞尔描绘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对照中国当下的大学更名潮,同样适用。
  综合来看,高等学校的“大学化”似乎是必然趋势:大规模的“大学”升级,为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承担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功能。比如高考大省的更名高校数量也相对较多,说明更名潮与扩招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另一方面,为规避就业压力,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扩招也助长了更名潮的出现。
  事实上,在中国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这种升级与教育发展无关的功利性显而易见:由高职专科学校向大学迈进,意味着学校行政级别的相应提升,享受到的政府财政支持增加。同时,对于高校所在地政府而言也是一种政绩的显耀,为了促成“升级”,地方政府往往在征地、财政等方面不吝施舍。由是,一种教育发展规律之外的推动力量,也带来了难以挤干的泡沫。
  由此,看似繁荣的大学更名潮背后,是难掩的危机与阴影:原本指向职业教育的高职专科纷纷转向为本科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空间被进一步积压,更加剧了就业结构上的失衡;大学潮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与整体入学人数已呈下降趋势的整体高招形势背道而驰……这些危机与阴影需要及时被发现与消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1:43 , Processed in 0.0635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