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崔国明:视野要宽 视角要小 视点要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8 13:2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视野要宽
视角要小
视点要新
——我看教师的教科研


【摘
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引导教师参与教科研,自觉走上教科研之路,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一流的教师就是有思想的教师”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教师如何从事教科研呢?本文拟从视野、视角、视点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
教科研
视野
视角
视点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一流的教师就是有思想的教师”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大力倡导教师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
“有思想”“有想法”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根基。有人说,只有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能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发现灵魂。的确,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点思想,对教育教学毫无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自觉地走上教科研之路的。
从笔者自身从事近二十年教科研的经历来看,我始终认为,“视野”“视角”“视点”,应该是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一、视野要宽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指出,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比后者思想、视野更开阔。我想,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于科研型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
教科研视野决定教科研高度。从事教科研需要教师有一种“登楼观”,要强调教科研的“视野意识”,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方面,教科研对教师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宽广的视野反过来又会提升教师教科研的境界。
拓宽教科研的视野、提升教科研的高度,一般来说有三个要素:一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二是要与教师、教科研人员多探讨交流,三是坚持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而要拓宽教科研的视野,也我们需要适时、适度“跳出”固有的甚至是固守的“自我小圈子”。我们很多教师从事教科研总习惯于将科研的眼光放在手边的几本教材上,放在自己的亲力亲为的课堂上,放在自己所教的几十个学生身上;当然,如果教师善于反思,这里面确实是有文章可做的。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圈子”可能小了一点,视野也未免狭窄了一点。为什么不“跳出自我看他人”呢?从“自我小圈子”里跳出来,去看一看、听一听他人对教材、对教学、对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那么我们的视野无疑就宽广了许多。
在一定程度上,教科研是比较忌讳“就事论事”的,因为就事论事的教科研在高度上有所欠缺。就是从事教科研,除了要“跳出自我看他人”,更多时候可能更需要我们高屋建瓴,“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学看教学,跳出教育看教育”。
就如一线教师教科研的一个主要方向——课堂教学研究。我知道,有很多教师现在依然愿意去做诸如“就这一节课而言”或是“同题异构”式的分析与研究。当然,这样的教科研并非一无是处,但只是浅层次的。但是,如果将课堂教学研究置于“课程视野”之下,从课程标准和要求来研究课堂教学,那么我们的眼界就会更高,视野就会更宽,也许教科研的局面就会因此完全改观,境界也就会得到提升。
曾经为一位教师修改过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基本上是同一内容的几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横向铺陈”。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从“纵向铺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呢?如果能够围绕这一内容的教学,去比较一下“传统课程观”和“新课程观”这两个不同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去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怎么实施的、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又该怎样实施,这其中的诸多差异说明了什么?或许这样一来,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启示,也会诱发我们去做更多、更深的思考和研究。
我始终觉得,多看、多听、多思(尤其是反思),这是拓宽教师教科研视野的三大利器。
二、视角要小
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因视野所限、起点所限,不太容易形成“鸿篇巨制”,也不太容易建构出什么引领走向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所做的更多的还应该是“行动研究”,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实际,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性问题,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研究的课题或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这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最主要的一个视角。
教师的教科研,视角要小,讲求“小切口,深层次”;视角要巧,讲求“四两拨千斤”。要学会“庖丁解牛”,要由“所见无非全牛”逐步走向“目无全牛”。
视野要宽,但视角要小,因为教师的教科研,最忌讳的就是“大而且空”。即使我们的教科研瞄准的是“素质教育”“新课程”“均衡化”之类的大命题,在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时,也应该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开一个小一点的“切口”,使之具体化、小型化。
这里,我们不妨借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谷平教授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谈到德育研究,现在人们常常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强调生态伦理等,但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价值不大。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小中取巧”呢?周谷平教授认为,就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完全可以从文本对比分析的“小视角”切入。如新课程语文教材中删去了《手套》一文,因为文章写主人公打死熊,用熊皮为爷爷做了一双手套。文章强调的是战胜自然,动物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与自然和睦共处,显然不符合现在的理念。教师可以寻找几篇这样的被删除文章,并找几篇现在新选入的课文,分析对比其不同处,从而论述文本体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的不同,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结果,让学生真正理解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的确如此,在课题研究的选题或是教学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都不能“贪大求全”。周谷平教授为我们教师的教科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小视角”“巧视角”的范例。因为,这样切口小、有实证、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教科研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总之,教师的教科研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空,宜精不宜泛;其视角唯有“小而巧”,才能够具体化、有抓手、可操作。
三、视点要新
真正的教科研,不是要让我们告诉别人一些人尽皆知的事实或观点,而是要我们努力去寻找那些可能还没有人知道的新的现象、新的发现,进而提炼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所以,教师从事教科研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拾人牙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教科研一定是一项创新型工作,一定需要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参与。没有新思维,没有新发现,也就没有了教科研;“新”,永远是教师教科研乃至一切研究的生命线。所以,教师教科研的视点一定要新颖。
就如中小学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的“文本视野下的教材研究”中的“文本解读”。如果我们就文本正面反复研读,读出文本的本意,这只能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距离教科研还相去甚远;如果我们能够绕到文本背后去看一看,读出文本的深意,这就可以说已经走在了教科研的桥梁上了;而如果我们能够从文本中发现一些至今没有人发现的东西,进而读出文本的新意,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教科研了。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图示如下:


读出文本的深意
读出文本的本意
读出文本的新意

(教学)

(教科研)

笔者曾经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过两篇《祝福》文本解读的文章,就是从“祥林嫂为什么改嫁后不改称为‘贺六嫂’”“祥林嫂为什么要说‘我们的阿毛’”“祥林嫂被劫为什么没有凌乱的打斗现场”等六个方面的细节去叩问文本、对话文本,从中发现一些我们很少甚至没有关注过的东西,进而探究出文本的一些新意。
所以,视点出新,第一个要素就是“深”。如果我们的研究深入到尚没有人到达的程度,或在他人原有基础上再向下挖掘,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活水”。
视点出新,第二个要素就是“反”。“反”就是“反弹琵琶”,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时也可以“旧瓶装新酒”,诸如热点问题“冷”思考、传统问题“新”思考等等,不一而足。就如面对时下流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大容量”和“快节奏”真的可以带来“高效率”吗?为此,笔者在《语文建设》上发表过一篇“反弹琵琶”式的文章《语文教学,慢一点如何?》。
再如当今异常热门的一个词语“高效课堂”,那么,到底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高效课堂”呢?对此,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和研究,而我的观点是否定的,发表于《今日教育》上的《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高效课堂”》一文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视点出新,第三个要素就是“换”。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某一个问题,或许就有了新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教学,我们通常情况下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上什么、怎么上”之类的问题,但是,如果换一换、站在“学生”的角度呢?情况可能会迥然不同。比较这两个角度的差异,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深入下去,大有可为。事实上,有教师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然,提高教师素质和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导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无疑是最为有效也最为可行的途径,而视野、视角、视点,则是教师走上教科研之路的最主要的三个关键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17 , Processed in 0.0598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