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寻小学语文学习课例研究的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5 12:5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学习课例研究》序言——
探寻小学语文学习课例研究的价值
小学语文学习课例研究的教育研究既非无能,也非万能,而有其自身的价值限度,这是由教育研究的价值本性所决定的。明鉴于此。小学语文学习课例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或许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对待教育研究,把教育研究置于一个恰当的位置。
20世纪初以来,课例研究思想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例研究再度进入兴盛时期。将学习课例研究的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在我国,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高涨,语文教育课例研究也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所谓学习课例研究,就是语文课堂学习研究,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模式,聚合教师、教育研究员的集体智慧,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来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堂学习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学科老师的协作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并透过院校协作的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教师观摩和课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习课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典型的教育事件,揭示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语文课例研究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形成,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形成个人化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针对个体的课堂生活进行研究和反思。本书的作者以流畅的精炼语言、智慧的语文教育学习课例和睿智的创新思考,具体地描述了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的教育原理、基本特征、策略构建、课例展示和评价标准等,从实践到理论,深入浅出地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的规律。本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与智慧性于一体。
其实,小学语文学习课例,是实践智慧的结晶;学习课例研究,是诠释实践的智慧。学习课例研究贴切现场实情,易于获取感性认识,吸收经验,一直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研究者们对它情有独钟、喜爱倍加。那些方法独到的学习课例研究精彩可信,体现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掌握深度分析的技能。对于这些可以复制的知识技能,而非“空中来去”的理论说教,一线研究实践者们尤为喜欢。
相对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而言,课例研究就是语文课堂学习研究。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又是协作式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会议交流分享以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一线的教师往往存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实际教学,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年的工龄,只一年的教龄”是对一位对学习课例从不进行研究的教师的深刻写照。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总结经验,不汲取教训,当然教学水平就原地踏步,毫无长进了。只有从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学习课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取长补短,合理地加以应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这正是加强对数学教学学习课例研究最基本的作用所在。同时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学习课例研究还具备传播功能,给他人提供示范或借鉴,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从而加速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重点已经不再是教学知识的能力了,而转向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教学的教学水平了。我们可从优秀的学习课教学例中悟出教学理念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体现,甚至从中总结出新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促进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新课程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根植于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因此,教育者必须创设一种能够充分尊重、完全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创造的教育氛围与情境。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首先涉及对教师职业性质的重新定位和认识。作为专业人员,教师与其他专业 (如律师、医师等)具有同等的学术地位。应把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教师的社会形象与地位,获得 “专业工作者”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同时赋予教师更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工作职能的深刻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了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文性质和人文关怀,即着眼于人的发展,其中既有学生的发展,也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对教师的职业价值,人们大都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认定和规范。从教师对社会贡献的层面上,把教师比作红烛、春蚕、园丁,如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的确,教师好比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师好比春蚕,索取的是树叶,奉献的是蚕丝。这种说法让人感到了教师职业的一种悲壮色彩,似乎教师的劳动只是单纯地为学生成长而付出。教师的劳动过程只是在不断耗费自己,没有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更缺少自身发展和专业提高的过程。从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来看,人们较少思考或研究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
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将生活在过去”。教师不应该只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变 “主宰”为 “主导”,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应该变重 “知”轻“能”为 “知”、“能”并重,让学生学会生存;应该变经验型为科研型,依靠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变单纯 “责任”为丰富的 “情感”,把更多的 “情”和 “爱”注入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的主体。一个现代教师不应拿昨天的经验来禁锢自己,而要用明天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仅仅只是 “蜡烛”,不仅仅只是 “园丁”,不仅仅只拥有 “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和学生一道,在教育活动中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能唤起教师职业的活力。语文教师在滋润受教育者心田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会得到升华。由此,语文教师的职业就成为一种使他人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一批锐意进取、成绩卓著的教育实践者。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和方法具有极高的理论内涵,他们的成长过程表现出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本书的作者对学习课例研究中的描述是采用叙事手法,分析在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采取的教育策略和显现的教育机智。从本书的学习课例中,你会感到教师在他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中得到了生命创造的满足;体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悦;感受到学生对自己智慧与人格的挑战;意识到教师职业不仅仅是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和延伸。语文教师生活的每一天,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丰富多彩的生命。通过对典型的剖析,并作为样板指引,使典型具有教育性,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例。善于学习的语文教师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别人的经验,能够把他人的成功因素吸收到自我经验中,由此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升华。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的发展场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语文教师讲授的每一节课都搭建了自己成长的一个阶梯,构成了教师生命过程的一个链环,记录了教师成长的一段历程,由此串成了教师发展的人生轨迹。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施展个人才华魅力,体现人生价值的直接舞台。语文教师积累每一个学习课例,研究每一个问题,就是在自己的成功路途上搭建一个个台阶,由此通向教育事业成功的彼岸和理想的境界。
实践证明,任何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语文教师来说都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认真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教学个案研究具有微观性、个体性和行动性的特点:它并不使用特定的假设,也无需验证某种因果关系,研究过程不受限制。语文教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一学科,几位教师可以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同评一堂课,围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环节、学生活动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法特别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接受。学习课例研究就是要深入浅出,返璞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实际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由此,教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对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内容时采用的不同教法进行比较研究。执教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策略,逐步摸索出最佳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纵向比较研究对同一执教教师多次讲授同一内容时使用的不同教法进行比较研究。为了追求教学的完美境界,语文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法多次试教同一内容,经过反复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
语文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本质加以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又有其情景(境)性特点。他们要面对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变化和情况是具体的、确切的,并且是不能回避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作出某种判断和选择。这自然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存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语文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 “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师发展与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反思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素质、道德意识的直接体现。语文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检讨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待学生是否有耐心、爱心、亲切感和幽默感等,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师生观、知识观、评价观,也表现了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人格品质。有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 “教后感”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 “教后”对 “教中”反思修正的执著情怀和热切愿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其言行中的不良表现会渐渐消失。
当然,随着教师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这正是专家型语文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仅仅学习前人的教学范例,从优秀课例中吸收营养是不够的,在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反观自己的教学,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教师主体反思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实践能力的增强,就难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只有通过研究教学学习课例,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调动教师积极地自我反思与实践,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才能造就专家型教师,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教学理想境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各种艺术领域中,有着鲜明艺术风格的作品才真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因而也就如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用心追求独特的风格。独具风格的教学才具有艺术的魅力。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风格是教学个性化的集中表现,是教学艺术境界的升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进入成熟、臻于完美境界的标志;而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则反映了一个时代教学艺术的繁荣。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教学风格的实质是教师创造教学的个性。“风格即人”,研究教学风格就是研究具有丰富个性的人,研究创造了 “艺术中的艺术”的人。教学风格的特征表现在整体性:教学风格是教师的外部表现 (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语言、教学情态)和内部因素 (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品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特征。教学风格不只是经验积累,不只是技艺组合,也不只是灵感再现,而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人格要素与教学学习身心合一的和谐统一,是教学中各种教学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与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和谐统一。独特性: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实际上也就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化。表现为有人以形象思维见长,其教学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有人善 “导”,巧于设疑;有人重 “情”,声情并茂等。外显性:教学风格同时也是教师的人格、情感的外在表现。当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人格、情感融入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外在操作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教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稳定性:教学风格取决于教师的个性。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特点的相对稳定。这是因为,一切成熟的东西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因素。
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偶然、轻易形成的,而是教师富有独创性的较长时期劳动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美学理想和教学艺术实践的匠心。但是,教学风格也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凝固的或静态的。语文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从整体上看,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主要包括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个性与人格特征的人格要素、学识要素、技艺要素和气质要素等。除此之外,语文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教学中的创造精神等都对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教学风格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它带动和影响着形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语文教师追求教学风格必须做到: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有 “乐教”的积极精神,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要 “定向”发展,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提高;要把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学习课例研究可以折射出研究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展现教师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成功的学习课例研究就是以优秀教师经典教学范例为学习对象进行借鉴性学习,通过剖析这些成功范例中所蕴含的先进的教学思想、精巧的教学构思和精妙的教学艺术,获得教学上的感悟和艺术上的升华。走进新课程,更多年轻的教师通过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范例,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学习课例中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活泼开朗,或侃侃而谈,或充满机智,或沉稳有余。课堂真是教师展示教师风采的舞台。今天,当我们翻开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一篇篇学习课例的时候,那些夹叙夹议的教学实录,那些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充满睿智的教学策略、整合型的教学方法和深刻的教学反思,使每个学习课例都在一定程度或层面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闪烁着令人兴奋的亮点,使教师的教学风格跃然纸上,让原本只是一个文本性的东西具有了生命力,使读者能够与这些文本进行愉悦的对话,从而领悟共同的教学智慧,获得行动的启示。语文学习课例成为展示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又一平台,一篇篇学习课例记录着每位教师教学的风采,也记载着每位教师成长的足迹。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有教育理论的指导,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有教育理论的引领。缺乏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操作层面,难以达到实践的升华和超越;缺乏教育理论指导教师发展是浅层次、低水准的,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和境界。接受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才能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现实中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缺失,对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漠视,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阻碍着教育实践的进程。
语文教师须知,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如果语文教学理论丧失了它的指导性,必将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所以,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就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难以达到教育的更高境界。而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实践常常是脱节的,有些语文教师满脑子的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谈起大道理来滔滔不绝,可到操作层面还是固守旧有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新旧观念的对接,即理论与实际脱节。此次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科研人员在充分分析了国际课程改革与发展方向之后,紧密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的,因此,既实现了与国际现代教育理论的接轨,也吸纳了国内最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将这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有效地转化到各学科的 《课程标准》与教材中。这是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又一次检验,更是对教育理论的又一次呼唤。
综观国内外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语文教师往往成为左右课程改革的关键。语文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任何课程理念及其载体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语文学习课例研究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系统的学习课例研究,既可以为现行的理论、政策和措施提供反馈信息,也可以从学校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发现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见解,从而找到改进教学工作的新的生长点。学习课例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浓缩的精华。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语文学习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可以有效地弥补过分偏重教育原理 (原则、观念)的空泛以及过分依赖教学经验 (技能技巧)导致的盲目。一个典型的语文教学学习课例可以生动形象地解读一段教育理论、诠释一个教育理念,示范一个指导策略。语文学习课例研究是提升教育理念的 “生长点”,教师在撰写每一个学习课例的时候,都应对课程目标的设立、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背景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所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深刻研究与领会教育理论与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并在其引导下进行,这就是所说的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每一堂课、每一篇教案都应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去诠释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语文学习课例也为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学习课例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每一个学习课例既有对教育理论的选择、思考与实践,是理念与实践如盐溶于水的鲜活文本,又必然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因此,源于教学实践的学习课例,有时可能解释教育真理。大量的学习课例研究可以为理论假设提供支持性或者反驳性论据,避免教育科研从理论到理论。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也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逐步完善与升华。
新课程突出了语文教师“专业引领”的角色行为,凸显 “研究、指导、服务”的三方面职能。研究的重点要放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导的重点要放在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据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上,放在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服务的目标要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为教师传递最新颖和最急需的课程改革信息,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和加速成长的良好舞台,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初中生物资料。研究是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的成果进行指导和服务,要加强对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新课程改革中教研职能的有机整体。语文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往往比较复杂,相关因素较多。要研究并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不断地回归理论,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对策,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其次要亲身参与教师的课程改革实践,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职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意识到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东风随春自然归,发我枝上课例花。语文教师在实现 “专业引领”的工作行为中,应突出学习课例研究的重要价值。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为此,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更新教学研究的传统方式。在众多的教研方式中,学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成果的微缩,也是语文教师工作的窗口。语文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通过学习课例展示语文教师与教师的新型关系,通过学习课例体现语文教师对教师的专业引领,通过学习课例建立并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可以说,进行学习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达到促进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的重要途径。以 “学习课例研究”作为引领方式,能够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意识和行为习惯,开发教师潜能,改变课程对教师的多方约束,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的发展。鼓励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来束缚教师的创造性,鼓励所有教师上出 “自己的课”,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提倡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有创造的课堂设计,让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学习课例展示,能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闪光点和经验,是广大教师对实践创造中的改革成果经过文本化、操作化的加工,进而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推广成果,把局部研究探索的成果变成课程改革大面积工作的共同财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指导的过程尤其应强调语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在对话和互动中达成共识,相互促进,合作提高。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的发展前景,承认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和持续深入地开展课程改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昨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集结,小学语文学习课例研究已成为徽派小学语文老师发自内心的需要,共同体将有更高的追求和发展!我们将走的更快、更远!只要我们信心满满朝前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用我们的信心铸就语文教育梦!
【2016年6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02 , Processed in 0.0624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