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为本 推陈出新 嘉惠学林——“剑桥三史”的特点及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6-14 17:4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为本 推陈出新 嘉惠学林——“剑桥三史”的特点及价值
  【光明书话】  
  2020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中文版陆续面世。加上该社此前出版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和同时推出的修订版《剑桥古代史》,至此中国读者终于有机会一睹大名鼎鼎的“剑桥三史”的全貌。
  作为20世纪以来英文类影响最广泛的大型欧洲通史,“剑桥三史”的编纂始于19世纪末。1896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大型世界史或通史,并聘请时任剑桥大学钦定现代史讲席教授的阿克顿勋爵主持编写。最后决定聚焦欧洲史,从文艺复兴开始写起,定名剑桥现代史。1902年,12卷本的近代史第一卷问世,1912年出齐(另附两卷图表、索引和地图)。阿克顿勋爵在第一卷出版前夕去世,钦定现代史讲座教授的职位由J.B.伯里接任,他也接过了剑桥现代史编写的主持工作,并相继策划主持了8卷本的中世纪史和12卷本的古代史的编写。其中中世纪史的编写在1911年正式启动,因战争一直拖到1936年才出齐;古代史的策划始于1919年,在1924—1939年间出齐。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史、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又相继出版了新版,其中古代史为修订版,扩充为14卷19册,增加了晚期古代两卷,中世纪史和现代史则是全部重新编写。现代史维持了14卷的规模,在保持整体编纂思路的同时,将13卷设为专题卷,14卷为地图卷。中世纪史共7卷,比初版少了一卷,但第四卷分为上下两册,实际还是8册,从1995年开始出版,到2005年出齐。中译本的“剑桥三史”均是据新版翻译而成的。
  “剑桥三史”出版后,在西方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剑桥三史”的内容如何?有何特色?其价值何在?国内外史学界对这些问题有很多阐释,原版及中译版相关序言等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无须重复。“剑桥三史”虽各具特色,但又是一个有机整体。这里仅结合两版变化,从宏观上就共同的特点和价值谈一些粗浅体会。
  始终坚持学术为本,这是“剑桥三史”的第一个特点。这突出表现为专业学者做专业的事。以中世纪史为例,除了星光闪耀的编委会外,各卷主编都是当代欧美中古史研究领域的名家。第一卷为专攻中世纪早期历史的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保罗·福拉克,第二卷是专攻8—9世纪法兰克历史的剑桥大学教授罗萨蒙德·麦基特里克,第三卷的提姆西·路特则是主攻中世纪早期德国史的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第四卷为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大卫·勒斯科姆,阿伯拉尔研究的权威,乔纳森·赖利-史密斯是剑桥大学教会史教授,第五卷为专攻地中海史的剑桥大学教授大卫·阿布拉菲亚,第六卷为诺丁汉大学中世纪法国史教授米歇尔·琼斯,第七卷的利物浦大学克里斯托弗·阿尔芒教授专攻十四、十五世纪英法历史。近200位撰稿人更是汇集了欧美中世纪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从而确保了整套书的前沿性和学术厚度。中译本的总编委会集中了国内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界的精英,徐家玲、郭方、李桂芝、顾銮斋、彭小瑜、陈志强、徐浩、王加丰、侯建新等各册主要负责者则是中世纪史学界的著名学者,译者也以从事中世纪史及相关教学研究的学者为主。不仅如此,中译项目还先后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剑桥三史”自创设起就把原创性作为首选,以汇聚并展示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为重要宗旨。组织出版方剑桥大学出版社是享誉世界的老牌出版社,学术积淀深厚。中译本组织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国内出版界的翘楚,拥有一支业务强干、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团队。一流的专业编写团队与一流的专业名社强强联合,为这个超大型学术工程的学术水准上了双保险,也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和活力。
  与时俱进是“剑桥三史”的第二个突出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其紧扣史学发展脉搏,以统领时代的主流理论为指导。初版剑桥史规划实施的20世纪初前后,西方史学界盛行的是自由主义的科学史观,居主导地位的是政治史。自德国著名史学家兰克在19世纪20年代开创现代史学以来,史料的考辨、史家的价值中立、如实直书的客观历史、历史是科学等越来越成为史学研究的准则。与此同时,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使得史家把历史作为民族国家(民族性)的形成和发展史。阿克顿和伯里都是兰克传统的坚定信奉者和实践者,后者在钦定讲座教授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演说,提出了“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的著名论断。为此,展示无可置疑的确切事实而非观点也就成为编纂的基本出发点。曼戴尔·克雷顿爵士在说明性的序言中提出:“现代史的两个根本特性就是民族性的发展和个人自由的成长”,史家要做的就是通过文献记载追寻这些过程。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剑桥三史”整体上就以传统的政治史为基本编纂思路,把叙述以王侯将相为代表的人物及其事迹为主线,重点关注军事、外交和法律,并辅之以经济和文化等。
  半个多世纪以后,“剑桥三史”相继重写。虽然初版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的基本格局仍然保持并有所强化,但对历史的认识和呈现方式等已经显然不同。这突出体现在乔治·克拉克爵士为现代史部分撰写的新版序言中。从前面可以看出,历史虽然仍是科学,但是“一门价值观的科学”;对材料和事实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不存在“‘客观的’历史事实”,“纯粹的历史”和“绝对的历史”也是不可能的。史家的主观性不但得到认可,而且成为认识历史的基本前提。在新版组织者眼里,政治虽然仍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但不再是绝对主导。即便讲政治,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推陈出新是“剑桥三史”的第三个特点。“剑桥三史”汇集了至编写时为止的当代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无论是在观点、理论、方法还是具体问题上,创新之处自是多不胜数。这里只就共同之处略举几例。首先是分期。“剑桥三史”整体上采用的是西方流行的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分法。初版古代与中世纪的分界为君士坦丁大帝独自控制帝国的324年,中世纪与现代史的界限则在15世纪中后期,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起点。新版保持了三分的基础框架,但对分期的理解和使用更加灵活。相比于初版各部分相对严格的分期设置,新版无疑更注重各段学者的不同视角,意在展示观点的多样性。其次是对历史发展特点的理解。初版整体上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断裂说,把中世纪视为阻断古代和现代的黑暗落后的中间段。新版则明确抛弃了这种认识,更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转型。最后是对欧洲历史一体性的认识。初版虽然以欧洲历史为目标,但重点在各民族的历史,且以西欧为绝对中心。新版则更强调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认识,为此更注重西欧之外的欧洲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的篇幅也大大增加。地中海等商贸网络中心的重要性也大大增加,以凸显欧洲整体上与周边各地区及文明的联系和交流。此外,重视统一性中的多样性,也是新版的一个自觉意识,因此注重比较,关注地区差异和历史经验的多样性,如对中世纪晚期代议制的分析,就列出了三到四种不同形态。
  应该指出的是,“剑桥三史”推陈出新,但并非弃旧向新。虽然视野更加开阔,也几乎涵盖了古今世界各大洲的历史,但它始终是一部欧洲通史而非世界史。初版为分阶段讲述欧洲各民族连续不断的历史,新版则以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史为着眼点。这是两版编者明确的目标。即便淡化修正了西欧中心论,但视角仍然是欧洲的。欧洲之外地区不是作为独立的单位被纳入,而是从属于欧洲文明发展的步伐以及与欧洲的关系。欧洲的历史之所以从欧洲之外的近东中东地区写起,是由于欧洲文明受惠于这些古文明。初版纳入美国和印度也是因为它们最初是英国殖民地的缘故,新版则更重视商贸和文化交往,扩展到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欧洲文明辐射和称霸世界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中文版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加上“世界”两个字是不合适的。由于一直写到20世纪,“近代史”的译法也可商榷。按照西方传统三分法,译为“现代史”更准确,或者译为“近现代史”可能更好。
  对中国史学界而言,“剑桥三史”的汉译无疑方便了更多学者了解和借鉴西方史学界的新成果,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学习和研究标准参考书的功能,推动提高中国的世界史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
  除了学术目的外,“剑桥三史”的编纂还有更深层的考量。在某种意义上讲,“剑桥三史”是英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自“剑桥三史”创设以来,剑桥出版的历史系列已经发展到百余种,不但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别史,而且包括各种专题史,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剑桥史系列的广泛影响不仅仅在于学术,它背后的支撑是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学术界也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肩负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任。“剑桥三史”虽然是“他山之石”,但可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乃至文明史编纂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翻译出版这套丛书,可谓恰逢其时。
  (作者:刘林海,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54 , Processed in 0.0609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