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出化学课的味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5 15:5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出化学课的味道

2010年南京市初中化学教师会课观课有感

江苏省南京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龚颖潮

本次会课共有六节课,课题分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的“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涵盖新课程化学的特征性内容──化学与STS。


这些课题的教材内容具有“广而不深,杂而不整”的特点,教师普遍会感到在有限的45分钟之间内,很难处理好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如何上出化学课的味道来。许多内容学生一看便知,浅得教师无话可说;说多了,又似乎会超出教学要求,加重学生的负担。


化学课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备课者在繁杂的内容中梳理出化学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来开展教学。我所听的每节课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总体思路相近,也很符合课改的核心理念。但到了具体实施环节,课堂的取向与细节结构却是千差万别,课堂效益也就甚为悬殊。


情境教学的落点不在情境本身,它必须经历“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三个阶段。 如果说各位老师上课有什么大的差异的话,关键说在于“去情境化”阶段用力的差异。


“去情境化”──进入学科内涵的教学。也说是说,要上出化学课的味道。如果仅仅停留在情情化阶段,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教学与科学思维活动,就会很表面化,学科的味道就没有了。


“再情境化”──用学科的新知去解决情境化所产生的问题。回归情境,剖析情境,螺旋上升,学以致用,彰显价值。


从这样一种教学观念出发,这两个课题的教学思路都宜从两条主线来梳理:一条是学科知识与方法线(科学线);一条是STS线(人文线)。前者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合理整合,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赋以充分的化学学科教学特征;后者主要通过“情境化”和“再情境化”的过程来实现。具体来说,这两节课应注意以下基本思路:


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一课,其核心一是可燃物燃烧产生热量;二是其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放热、吸热)。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知道已学过的典型反应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其核心是从化石燃料大量燃烧的产物对造成的环境危害出发,重点通过初步的探究活动,认识酸雨和汽车尾气的由来、危害及防控方法。设计的思路从化学知识的角度来看,应经历化石燃料的“脱硫”、“去氮”、“降碳”等环节,直至“无碳”,认识可以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清洁能源(乙醇、氢气等)的教学情境。酸雨危害探究实验中的镁、大理石与“硫酸型酸雨”的作用原理应注意与前学的镁与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相联系,也应注意回到学科,不宜一味地关注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汽车尾气的形成与防治要上得开放,不能拘泥于文本,机械教条地死记。


湖熟初中陶勇老师的“燃料和热量”一课之所以获得听课同仁们的一致好评,关键是克服了STS内容化学课的“文科化”倾向,上出了化学课的味道。特别是课上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实验探究活动,合理对比,互动充分,启发到位,自主合作,效果明显,甚是精彩。


以下两点倾向,还应在今后的类似教学中予以充分关注:


1.非重点内容教学耗时过多,弱化了重点和难点教学,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失。


2.有关探究的情境素材过少或过滥,弱化了动态生成的教学,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失。


作者简介:龚颖潮,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03 , Processed in 0.0616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