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交响乐概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2 08:0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交响乐概述

  早在1923年萧友梅就创作了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1929年黄自创作了《怀旧》,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滥觞。此后,黄自的《都市风光幻想曲》、江文也早年所作的《台湾舞曲》、马思聪的《第一交响曲》、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丁善德的《新中国交响组曲》等等,都堪称20世纪上半叶音乐创作的代表。

  1949年——1956年间民俗性和神话性的题材占有显著的地位,音乐语言往往能够直接取自民间音调,总体风格注意抒情性、色彩性和民俗性场景,在美学上追求标题性构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王云阶的《第一交响曲》、李焕之《春节组曲》、丁善德的《新疆舞曲》、施永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以及刘铁山和茅阮的《瑶族舞曲》等等。

  1957年——1962年间交响乐创作呈现出更为活跃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公开演奏并见载于报刊文字的就达80余部之多,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推何占豪和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个时期的交响乐创作,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有所增加,也出现了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尝试;标题性音乐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技法上以欧洲古典派、浪漫派和民族乐派的传统规范为基础,并在音乐语言、和声语言和配器手法的民俗化探索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立体性、交响性和戏剧性的乐队思维已然初露端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丁善德的《长城交响曲》、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朱践耳的《节日序曲》等等。

  1963年——1966年在交响领域的代表作有吕其明的《红旗颂》、钢琴曲《黄河》、以及吴祖强根据阿炳原作改编的弦乐合奏、深沉丰富、音韵悠长的《二泉映月》。

  1976年后,《北京喜讯到边寨》报道了中国交响乐全面复苏,刘敦南的钢琴曲《山林》、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等,都标志着中国交响音乐创作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1982年——1989年之间因“新潮音乐”而掀起了一个创作的高潮。潮头是一些青年作曲家把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引入交响音乐创作,继而一些中老年作曲家也纷纷加入到这个“新潮行列”。从而把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推向一个制高点。这个时期出现的重要的作曲家及重要的作品有:杜鸣心的交响幻想曲《洛神》、谭盾的《钢琴协奏曲》、瞿小松的《MONG DONG》、以及叶小钢、陈怡、郭文景、何训田、周龙、许舒亚、牟洪等等。不论上述作曲家和创作的作品采用什么技法,都显露出一个基本的美学倾向:非标题性思维和无标题音乐逐渐增加;立体化、交响性的乐队写法更纯熟;民族风格的追求和表现更加内在和深刻;戏剧性、悲剧性、哲理性因素大为增强。这表明中国作曲家对交响音乐艺术规律的把握更趋成熟。

  进入90年代之后,在交响音乐领域辛勤创作笔耕不缀并屡有佳作奉献的作曲家是朱践耳。他的佳作接踵问世并屡获好评,使他成为本世纪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7 02:30 , Processed in 0.0653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