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望晨:传承民族工艺的畲族女孩 2013年01月02日 作者: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的名字是蓝天的蓝、希望的望、早晨的晨,就是永远充满希望的意思。”见到蓝望晨那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但是听着蓝望晨对自己名字的介绍,似乎一下子感受到了清晨温暖的阳光。
蓝望晨是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大四的学生,这位曾经的学院学生会主席,参与负责过学院很多大型的活动,也是拿奖学金的常客。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蓝望晨是一个畲族女孩,她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
“我们畲族的民族服饰非常有特点,也很漂亮,但是很多已经失传了,来这个学校之前,我就知道学校里有一个服饰博物馆,很兴奋。”说到自己的民族,说到服装,蓝望晨的眼睛亮亮的,她说,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亲眼看到畲族漂亮的服饰。
蓝望晨选择服装学院大概跟这个懵懵懂懂的愿望有关。
虽然当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计划,但是,蓝望晨还是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又学习了第二学位——服装。
随着自己掌握的有关服装裁剪、材料、色彩的知识越来越多,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从她的脑海中迸出——“我梦想能复原我们畲族的凤凰装。”那是畲族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是畲族三公主的嫁衣,异常美丽,“现在这个凤凰装只存在于传说和人们的想象中。”
蓝望晨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师之后,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但是沟通后他们发现,以蓝望晨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复原凤凰装还不太可能。“老师提议可以从复原最简单的畲族彩带开始。”蓝望晨说。
于是,一个名为“情系畲乡——畲族彩带织造工艺传承计划”诞生了,“我要让原来每一个畲族女孩子都会的技艺,现在再回到畲族人的生活中。”
蓝望晨在学校里征集了一些有共同专业背景和兴趣的同学作为计划的同伴,又带着自己的计划到“三月三”在京畲族同胞聚会上,寻求支持。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资料收集。
像很多畲族古老的技艺一样,彩带的编织方法在很多地方已经失传了,而且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彩带不仅可以作为工具、服饰,它还能传达信息。“彩带上有意符图案,是介于甲骨文和象形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记录着农业中的用语。”蓝望晨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她越来越觉得畲族传统服饰有着无穷的魅力。
寒假,蓝望晨回到家乡,去村子里寻访畲族老人,请教、搜集她们最基本的编织技巧,再根据查阅的资料,自己先学会了彩带的编织技巧,又教会了自己团队中的同伴。
暑假,一切准备就绪后,蓝望晨一行九人来到浙江省衢州沐尘一所畲族小学,教那里的孩子编织畲族彩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蓝望晨觉得要想真正传承文化,不能让那些传统的手工艺仅存在于图书馆的深奥文献中,而是要真正回归原来的状态,让这些技艺通过手传口授,切实地被孩子们掌握,“这样才能发现它的魅力,星火相传。”蓝望晨说。
最终,蓝望晨帮助学校把畲族彩带的编织写进了校本课程。
那一年,蓝望晨获得了2011年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称号。
“我的理想生活状态是:生活在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进入一所有艺术气息的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化学专业,”蓝望晨说,现在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更加幸运的是,曾经藏在她心中那个隐隐约约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了。
“在实施彩带编织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要想真正复原畲族的服饰,材料是关键。”蓝望晨说,畲族彩带原来用的材料主要是棉麻,而现在的材料以化纤为主,另外,传统的畲族服饰使用的基本都是天然染料,很多染料来自藕、贝壳等等,“这些染料的制作方法早已经失传了,只有弄清楚它们的成分,才能真正复原。”
现在,已经大四的蓝望晨正在进行毕业设计,“我的设计就要从材料入手”。
蓝望晨介绍,畲族人一直以来散居在各地,一直以“客”自居,因此,在畲族人的性格中自古有着“谦逊”和“淡然”的特征,同时,为了更好的生存,他们的骨子里也非常执著和坚强。同为畲族人的蓝望晨身上也兼具着淡然和执著,“我时常会把自己放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因为她发现,“不争不抢的走路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记者 樊未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