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到学习的常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7: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到学习的常识
                                                                                北京 窦桂梅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于是乎,心生埋怨,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个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阅读,回到经典
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之书,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成长道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人生的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透亮着教育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它阅读的精、气、神。
最近,我一直重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在回读中,你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积累。那些柔美的、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魅力的语言,需要我们积累。我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阅读到好的语言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强化记忆。我也经常会在上下班的路上拿出诵读语段,这段记忆的场景就是生命的风景。既然要学习,就要记忆。该记住什么,该怎样记忆,是我们教师应该特别留意的教学素养。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随时流淌“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语句。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偷懒了,凡事“拿来”,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当然选择。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和”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像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教师对学习和备课提不起兴趣,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仅其中备课一环,就是艰苦的准备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发你要不断地学习。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这里的“共同体”有点像过去说的“集体”,但超越了集体的意味。因为过去的集体没有“自己”。共同体是既有自己,又提升自己。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共同体中更好地学习?让我们先听听铅笔的故事——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都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这种“场”,去感受它的强劲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当然,没有共同学习目标的集体是一群“乌合之众”,随时会被其他人征服,更可能被自己的惰性征服。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共同的“精神话语”,没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会成为尔虞我诈的角斗场。一旦学校的天空,没有精神诉求,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难有真正的幸福了。
你会发现没有“共同体”的学校:“一些事没人做,一些人没事做。没事的人盯着做事的人,议论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一些没事的人总是没事做,一些做事的人总是做不了事。一些没事的人滋事闹事,使得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做事。结果好事变坏事,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复杂的事。” 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策。一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因为一大堆人各做自己的事,构成一个结果,而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不断学习,形成一种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共同体”学习背景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实现几种可能。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态度,常怀敬畏之心
    现代人自由开放,言行举止打破了很多以往的拘囿,这是好事。但由此形成不爱谦卑爱指责的陋习,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大多国人休息的时候,想的是吃喝玩乐,晚上回家的习惯是看电视剧,没有反思静默的时候。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人谁都敢评论,谁都敢谩骂。市场书架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读书人对古典的“解构”。解构古代经典,甚至调侃古代伟人。他们不是不可以批判,问题是需要在尊敬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培养没有规矩的下一代。
我们教师队伍中,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世界观似乎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要说,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必须将自己置于理性的规定之中,自己小了,世界也就大了。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在心中拥有权威,树立榜样,这样就会在尊敬仰慕的驱使中规范自己,减少野蛮、鲁莽和无知。如果随心所欲不加遏制,很有可能终生无成。
比如对母语的敬畏。天已经不蓝了,水已经不清了,奶粉不敢喝了。母语也不纯净了。目前母语的形式越来越单调了。君不见,小沈阳、周立波,郭德纲,“超男超女”的各种感言,就是唯一取乐的语言形式吗?别拿母语不当回事,我们正在培养贫嘴的男士和女士!母语,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子不嫌母丑,更何况我们的母语如此博大精深,必须形成儿童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的捷径。”英语要学,其它要学,但对母语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成为我们最基本的言语操守,将之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担当。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发扬光大,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清照每次阅读学习前都会沐浴敬香,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但是对书本无限的热爱与敬重,却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识。
教师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入职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离岗期。常怀敬畏之心,就能让自己变得虚心谦卑,就会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谁走在你的前面,谁就是你的老师。用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不用别人的智慧折磨自己;用别人的成功激励自己,不用别人的成功损害自己,用别人的错误提醒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娱乐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8:39 , Processed in 0.07171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