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8 23:1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
——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
文章作者:吴礼明 
    要充分认识窦桂梅老师《三打白骨精》这一场80分钟的课堂盛宴,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所理解到的窦老师语文教学艺术探索之路在这里呈现一下——我想窦老师的探索理应为今天更多的教师指示路径——既期望给本节课堂元素作一个清晰的梳理,同时又期待为教改暗路上那些苦苦求索的老师增加一些动力。
    为说明问题,还是先来描述一下窦老师的课堂新路探索,对于理解这一课或许意义更大。
    在《阅读课该怎么上》一文中,窦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能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阅读课程体系。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整合呢?……于是我们学校专门开设了阅读课,并且通过研究课进行相应的探讨。”自东北来到清华以后,她便开始系统的校本研究,以期为儿童提供一种“可能性”。与“简单语文”提倡者的观点迥异,在她看来,“儿童才是成长的儿童,而不是长不大的儿童”。同时,她坚信“一个小学有一个小学的文化”,必须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此为一。
    同时在上文中还严峻指出,“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应当先以文字为先——要让学生先读书,和文字对话,……不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具体文章的亲近之情。另外……比如高年级,应当让学生事先预习,或者围绕阅读的内容查阅相关材料,这样,每一个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差异完成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就不用为了下一个环节而‘一刀切’。”由此可见她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非常清醒,也非常有办法。此为二。
    应当看到,窦老师较早期的语文教学在语言层面,通过对字词重点强调来体现她的语文观。但有其显著的特点,即结合中国语文注重“炼字”的传统,进行字词句的品味与推敲,在相关比较与选替中进行体味与深悟,所以词语在她那里有真情、有神妙。毋庸置疑,她找到了适于她个性与课堂的紧合点,融教师品德与职业精神于激情与思想之中,所以早期课堂最大亮色即在于将教师个人魅力所展现的巨大能量融入到课堂之中。于是,编者的教材经过教师的整合变成强大的流而进入了学生的心田,从而激起强烈的震撼。其一则是由于语文本身是“情”“理”结合的产物,抓住了情感,便执住了有力的环节。再则对窦老师来说,又由于自身天然的优势,使得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天然戏剧舞台,为激情的发挥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元素,于是课堂成了人性的“场”。这当然是更广意义上、教育本体论层次上的表演。
    于是她自然走进了文本细读。这绝非单纯进行语义阐释,在窦老师的课堂所呈现的是“诗性”挖掘,正是因为解读注入新的元素,诸如语调、情感、身体语言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联系,使得文本显现出强大的张力。这也为教师和学生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大包容的空间。此即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而为语文增加了“悟”性。所以正如黄亢美老师所说的,“品词时悟语有多深,品读时悟情就会有多深。”这是第三点。
    然后是从“三个超越”,到现在的“主题教学”,重视教材中哲学主题和文化主题的寻找和挖掘,又如史金霞老师所说,“她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形成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使课堂教学在高处大处着眼,从细处小处落脚,……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精神层面。”
    这一点,从近年来窦老师在全国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和《游园不值》等观摩课可以见出。前者,商友敬先生认为课堂在历史、思想与文化上等具有穿透力。为此,薛瑞萍老师则作了精彩的描述,“像一支不知疲倦的主力军,长驱直入,一战再战;……招来挥去,往返穿插;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又如机智的特种兵,一次次完成漂亮的单兵作战……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海浪般一波波涌起,大气磅礴,然而不乏灵敏细腻。”而后者,充分利用诗歌多重文本间(贾岛、邱为、皎然和李白的诗歌,及《世说新语》等古文片段)的比较解读,因文会心,追溯心路,让人获得快意的巡游与美的享受,孙绍振先生甚至一气作了十一点精到的剖析。这些都显示了窦老师在文本发掘上惊人的突破力。这是第四点。
    在此背景之下,再来看窦老师这一课。(仅举一例,其余请类推。)
    第一,阅读的可能性。这一点,窦老师通过“修复”课文中被大量修改和删节的章节,唤起了孩子们阅读的种种崭新的体验。
    第二,读者的能动性。课前有六年级的孩子提前完成读书报告单;在“聊小说的要素”环节里,还有学生用“不太押韵的诗的形式”对有关部分的概括,这些都充分说明孩子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器,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话题可以表达。
    第三,文本细读。字词的领受上,在本课的“聊故事的环境”中就使用了一个很微妙的替换术,如“在你的读中,我没看到‘高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小土包’。(生再读,语气还不够)山还不够‘高’,再读!(生再读,终于读出了高山的险峻。)”这两个回合中,“高山”“小土包”之不同,要通过读者的体会,其关键在“高”度上,学生领会到了而终于可以读出感觉来。而其生命的表演,如“聊故事的情节”部分里对于妖精和唐僧师徒的精细描述与梳理,以及第二课时部分里对于唐僧师徒三人的性格评价与揭示,都可以看出一个个鲜活的元素。窦老师自身的动作语言无须多说,就文本来说,以“聊故事的情节”里的“三变的情节”来说,“聊”到白骨精变成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子时,课堂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空间滞留,将妖精的眉毛、身材、长相之妙都呈现了出来,这就是解读的能量流,所谓铺陈其事的效果。不如此便不能感受到妖精险恶的用心和对唐僧诸人的诱惑。
    以上诸要素在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探索路径里都会时时获得呈现。这是她在“精讲”课文中体现“主题教学”理念的要素。需要指出的是,它们既体现注重教材自身解读的深度,又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
    第四,在细读与表现外,在本节课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是为文本“多重阐释”。特别是将法国人类学者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阅读与其纵横阅读法,以及俄国结构主义学者普罗普的功能阅读法引进来,为本文的要素的提取与重新组合找到了新路,从而初步实现了她所倡导的“一课书带动一本书”的教学新意图。一则是因为这一方法是对其“主题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所要达成的是,对于事件所蕴涵的复杂意义和关系进行更深入地分析,以进到对故事深层结构的把握,从而拓展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在课堂里是通过深入“三变”“三打”和“三责”而获得了精彩的展示。尤其是运用功能阅读法,将五彩缤纷的故事背后“千篇一律”的特色提起来,从而加深理解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意义和其特定的行为。正如在第二课时,对“反复叙事的写法”进行归纳所显示的,从而使文本获得了多维度的揭示。再则,学生自然也在课堂上感受和理解到阅读所呈现的多维视野。
    最后,特别说明的是,“主题教学”前景诱人,“以超文本为依托‘主题教学’,在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文本连同课堂练习及其标准答案的束缚而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精神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看成是摆脱‘传统的文本训练学习’而为‘超文本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舞台。”其重视个体经验与多重文本间的碰撞与交融,打通了原来被严格限定的学科内容所阻断的与学生丰富的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联系,及与鲜活的生命状态的关系,一步步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并已结出累累硕果,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所以,“主题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新的教学模型之确立,既体现教师的引领,又不乏学生的能动,并展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合力作用。而且,由文本细读到多维阅读,由单一文本到超文本阅读可以寻出清晰的路径。同时,窦老师的课堂由情感的渗透到文本的深解,再到文化的分享,可以视为她的“为语文奠基”工程已经落成——这就是情感激活,诗性表现和文化分享。
    小学教育怎么做,小学语文怎么上,已然不再是个直接而尖锐的问题了。窦桂梅老师以其勇气和学识在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之外开创了新路,相信广大一线老师完全可以从她身上取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相信会有更多如窦老师这样思想底力深厚、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既激发热情、又开启视野、更指示路径的名师专家不断涌现出来。新课程必将迎来她的丰硕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8:24 , Processed in 0.0724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