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西安遇到的几位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1 16:4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西安遇到的几位老师
刘良华

2012年4月初,在西安见到四位比较特别的老师。所谓比较特别,是说,一般老师满足于重复的“非思”的日常生活,而这几位老师几乎都有阅读习惯都在自己的教室里谋划改革。
他们的阅读和谋划都在自己的博客里:
1.赵老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17434365_0_1.html
2.杨老师的博客: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26377&do=blog&view=me
3.张老师的博客:http://user.qzone.qq.com/328909002?ptlang=2052#!app=2&pos=catalog_list
4.杨林柯老师的博客:http://blog.ifeng.com/3016739.html
5.王萍老师的博客:http://blog.163.com/suiyuaneryi@126/
看了《中学老师给学生和家长发“万言信”》之后,我对我以前的作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考虑。我以前的思路是:
1.条理作文。不要有文采,要有条理;先有条理,再有条理;有条理比有文采更重要。
2.写作中心。以写带读,不写文章不读书(读书多不一定会写作,用写作带动阅读)。
3.写作始于复述和模仿,终于创造。
杨老师重视作文的“思想”,这与他的教学对象有关,他的学生是一群正在发生思想的高中生。不过,我也认为即便是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写作时,第一重要的也还是思想。因此,我将作文教学的思路调整为:
1.有思想(有自己的不同的声音)。
2.有根据(一个观点配几条证据)。
3.有条理(条理就是文采)。
其实,这三条加在一起,相当于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只是,我把“义理”换成了“有思想”,把“辞章”换成了“有条理”。

附录1:中学老师给学生和家长发“万言信”
资料来源: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21/12662786_2.shtml
这几天一直比较纠结,因为几位家长的“上访”,我被告到校长那里。对一个“资深”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虽然我可以理解各方所持立场,但面对时仍有许多困惑。不久前开家长会,会后,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了一些赞扬和鼓励的话,说现在像我这样的教师真是太少了,不仅教书,还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真不容易,甚至说到“崇拜”一类的话,这种话我已经听多了。我曾告诉学生,不要崇拜任何人,也不要让人家崇拜你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这是现代意识。听到学生家长又在说“崇拜”一类的话,我立马插话:“不要崇拜,我和孩子是朋友。”我告诉家长,其实我一直在教育我自己,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自我的需要。
没想到第二天,风云突变。领导找我“谈话”,说几个家长对我有意见,主要是学生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一些东西不相信了,爱怀疑了;对家长的话也不怎么迷信了,甚至用事实、道理和家长辩论;说我上课讲了批判性的话,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应该用“正面的、阳光的”东西教育孩子。意思大致就这些。
我深深理解领导的苦心,在教育市场化的现实背景下,家长缴了学费,买的就是学校的教育服务,作为“服务单位”的学校,为了“可持续发展”,能不考虑“上帝”的要求吗?
其后,虽然我做了一些解释说明,但在不同的思维空间里交流,似乎很累。实际情况是,个别家长的一面之词能说明一点问题,但却容易遮蔽更大的问题。我联系一些大学生自杀以及杀人的事实讲了我的价值选择理由,我希望用人生教育统摄和抑制应试教育下的功利冲动,把生命教育、理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当然从现实生存的角度,高考成绩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要用人生大目标统摄高考小目标,目标高远,行动才会更有力。
就这样,我一下子进入一个夹缝之中:一边是一些学生以及家长的夸赞与“崇拜”,一边是个别学生家长的排斥与“上访”,我心里五味杂陈。
1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仔细想想,家长们也有他们的依据,不管他们是官员还是百姓,成功还是不成功,他们的孩子毕竟要进入这个世界,要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认同,要听“大人”的话。毕竟这个社会是由“大人”主宰的,如果孩子有叛逆之思,或者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让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搁?家长们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有个别家长对我有很大的误会。
回到我自身,我的教育理念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在知识教育中我努力实践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我觉得,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
再从功利目的上来说,有些孩子不会写文章,关键是没思想,胆识才气都从思想而来,没有读书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如何形成思想?我们常说“人文精神”,其实“文”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文”是由人的内在气脉发出来的,喷泉里出水,血管里冒血,文章就是一个人内在生态最直观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
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我并不想证明自己的超越。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价值和意义,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系统中,教育是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系统,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任务。我自知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虽然我们把教师打扮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需要追问的是,谁在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
从另一角度看,人们只看到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学校收费似乎也不少,但如果深入教师们的生活深处、内心深处,看看教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有假期,但假期常常补课;有双休日,但周六都在上课;错过了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歌星的名字,读书充电的时间很有限——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学校成了“服务单位”,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
虽说外在的量化考评涉及学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待遇与尊严,但毕竟教育是良心工程,良知的声音是教育最本真的力量。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困扰的斗争和妥协中,那些有良知的教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努力。
2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我每年的阅读量绝不会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约在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这些与学校要求无关)。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稻粱谋,更不是为考个什么文凭获得体制认可,主要是想从精神上得救,发现真相,寻求真理,进而影响学生和我周围的人。在一个问题较多的语文环境中,我希望自己本身成为一种丰富的语文资源,在一个训练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的现实背景下,用自己的读书带动和影响学生,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我知道自己道行不深、修炼有限,只是努力想成为一个后知后觉者,不想让孩子像许多庸碌之辈一样成为不知不觉者。
我知道,观念世界是一个僵化的世界,妄想把一些东西简单注入大脑的做法是可笑的,根本是心灵在起作用,而心灵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外在的教育再好,必须通过内化起作用。所以,最好的教育往往是自我教育,对于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来说,对学生最好的教育首先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走向世界的高处,走向真理,然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些精神辐射。如此来看,教师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并去粗取精,不断消化,吃草挤奶,所以,我强调读书。因为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至于家长说到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孩子不太相信一些新闻报道,说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确实说过“不要活在新闻里,生活比新闻大得多”一类的话,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因为好新闻就简单肯定:“形势一片大好”,也不要因为坏新闻就得出“社会腐败,人心不古”的结论。
任何新闻都是社会的一个点,生活比新闻大得多,要放开眼光,自己去看;使用大脑,自己去想,大脑中要多一些问号,不要只是感叹号,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追问,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你的现成答案。对生活的判断要警惕极端化思维,或天堂,或地狱,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不对的。我给学生推荐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就是希望学生能走向高处,因为在低处只会区分大小高下尊卑,而在高处才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平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博大的心胸难道不好吗?)。
对于大人物,我让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我给学生推荐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大人物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特殊材料构成的,不近人情的;大人物也并不是哪方面都伟大。
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我不希望他们像我当年受的教育,英雄偶像都是大人物,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而不告诉我们,他们其实很亲切,他们也是人。
3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
认识光,也得认识光在另一面的投影,这样,认识才是全面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一样,社会不存在什么“纯洁城堡”,学校不是,家庭也不是,所谓“纯洁”也只是相对而言。况且,学校也不是一个教育真空,社会不可能被隔离在学校之外。社会现实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东西在信息传媒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不通过学校也能够获得。
为了保护孩子,要告诉他们早晚要进入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理想和美好,甚至有一些残酷,但必须直面这种残酷,让他们对不好的东西提前有一些预期,免得“见光死”,出现精神的扭曲与异常。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很多,是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想一想。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只是“成功教育”,是出人头地的功利教育,革命加拼命,学习不要命,头悬梁,锥刺股,一心只为考大学。我们当年是点着煤油灯上晚自习,以至于许多同学的头发被烧,晚自习为防止打瞌睡,就吃大葱、吃辣椒。“比、学、赶、帮、超”这是我们当年的口号,以致于我身体差到感冒一次两个月不好,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只有110斤。现在的口号更离奇,“不成功,便成仁”等等之类,各种激进的口号让人啼笑皆非。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我提出:享受学习过程!就是希望学生找到兴趣,找到方向,关注过程,不要只盯着成绩,因为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因为考大学才需要学习,为了生命的幸福,终生都需要学习。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厌学,就是只把大学作为人生目标,甚至认为是自由天堂,但当学生真正走入大学以后才发现,和自己真正的理想有很大距离,自己努力追求的东西到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快乐,失落感随之产生,加上学生心理上的断乳,生命教育的缺失,有不少学生困惑、迷茫,也有学生麻木、沦落乃至走上绝路。要追问责任,大的社会原因不说了,要说具体原因,我觉得中学教育难辞其咎。
六年中学教育,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六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也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中学教育,学生们六年都干了些什么?
一位毕业班学生申斥道:“我们除了做题还学会些什么?”问虽极端,但说出了学生的心里话。我们在应试选拔教育的同时,几乎没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审美教育,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搞训练,学校成了训练集中营。由于教育本质目的缺失,导致应试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园,生命里面空空如也。一些学生不会正常地思考问题,缺少常识,大脑简单,思维模糊,感情细腻,精神脆弱,缺少责任感,一遇到问题易走极端,忽视了自己是社会大生命链中的一环。
看起来长大了,但长大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在幼儿阶段,很不成熟。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读书很少,训练很多,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做题训练上,很少顾及生命的内在意义。有些家长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也不希望教师讲所谓“课外”的东西,只讲与考试有关的。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恰恰表现在能够突破课本及课堂限制,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比课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防止成为“单向度的人”。
有人戏言:“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还没希望。”但抱怨失望有什么用呢?就像母亲对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真正的教育者从来没有放弃对教育的希望。
记得一句话:世界如此糟糕,你要心理强大。教育是造心工程,造就一颗强大的慧心就有了探求世界、追求理想、建立意义的不竭动力源泉,也就有了呵护生命安全的坚强屏障。
4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
看起来长大了,但长大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在幼儿阶段,很不成熟。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读书很少,训练很多,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做题训练上,很少顾及生命的内在意义。有些家长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也不希望教师讲所谓“课外”的东西,只讲与考试有关的。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恰恰表现在能够突破课本及课堂限制,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比课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防止成为“单向度的人”。
有人戏言:“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还没希望。”但抱怨失望有什么用呢?就像母亲对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真正的教育者从来没有放弃对教育的希望。
记得一句话:世界如此糟糕,你要心理强大。教育是造心工程,造就一颗强大的慧心就有了探求世界、追求理想、建立意义的不竭动力源泉,也就有了呵护生命安全的坚强屏障。
4
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
也许有家长会说,扯这些干吗!让我娃考上重点大学就行了。虽然我知道中国的大学办得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要告诉学生,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去考大学,在一个身份社会,大学文凭就是你一生的文化身份,“一本”和“三本”的利益含金量还是不一样的。当社会都在认可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努力争取,在现实功利上可能会吃亏。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中三年就是人生最紧要的三年。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语文成绩只是语文学习和人格训练的副产品,而且有“显性成绩”和“隐性成绩”之分,“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身高体重与身体健康,我们不能只管身高体重而不管身体健康。
我自知生存靠社会供养,回报社会能力有限,人微言轻,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又不想满足于无意义生存,总想给这社会留下点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会活到哪一天,因为年龄一到,血压老高,天天服药,似乎有很多书要读,似乎有很多事要做,似乎有很多文章要写,但工作及各种事务把人的时间撕成碎片,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也似乎被撕成了各种碎片。生命短暂,鲁迅说:“抓紧做!”但我能做什么呢?教书和读书写作似乎成了我生命最后的选择。我自认为40岁以前为了生存需要做了许多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出书几十本,但都是速朽玩意儿;比起农民工,挣钱也算不少,但发现钱不过是一个不断在贬值的身外之物。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了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而为自己的生命做事难道不也是为这个世界做事吗?
记得一句话:“死人的墓碑如果不立在活人的心中,那这人便真的死掉了。”如果有一天肉体消失了,精神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某些生命里面,难道不是生命的延续吗?
作为教师,教书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一下我的生命,这在至高者看来,是多么渺小的一件事,因为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谁也无法保证永垂不朽。但在我,又是多么看重的一件事。
仅此而已。
5
我希望给课堂灌注一点生气,给语文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思想中学会思考与写作,让他们在把许多东西忘掉之后能够真正留下一些东西。
至于说到我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历史文化的批判乃至于对教育或者学校某些做法的批判,有家长认为是“牢骚”,我要说:“我不是屈原,我没有冤屈。”我有车有房,家庭幸福,儿子也有工作,有很多尊重我的同事和朋友。我也很感谢学校这些年来给我的包容和相对的自由,能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能够在一个很小的精神空间中影响这个社会,传达一种精神的能量,从而给学生带来一丝温热。我希望给课堂灌注一点生气,给语文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思想中学会思考与写作,让他们在上了大学把许多东西忘掉之后,能够真正留下一些东西。
再从实用价值来说,批判是思想发展的必备素质,年轻人就要狂一些,该谦虚谦虚,该骄傲就得骄傲,因为谦虚是认可别人,骄傲才是认可自己,骄傲也可以让人进步。可当下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认可定论,记“标准答案”,把孩子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许多孩子小时候活蹦乱跳,上学后渐渐变得呆头呆脑,小时候还像哲学家,爱思考大问题。越长大越世故、越深沉、越谦虚,其实是越来越失去自信。而自信正是人格核心。
我们只说孩子作文写不好,得不上高分,没有思想的作文怎么能够得高分。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触碰大问题,不去关心社会,不去思考自己,不直面人生,如何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我们采用的手段之间岂不是南辕北辙?而且,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走上社会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6
回头望,20多年了,我还在这个讲台上“活”着,因为我的同事和熟人里,从20多岁的青年人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为教育“献生”的并不是绝无仅有;但还有些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早就落荒而逃,做官或做生意去了。
从内心来讲,我是把这些孩子当我的孩子来教的,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一直很卖力。我认为,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就此而言,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影响别人的大脑和心灵。打动学生,先要打动自己,说服学生,先要说服自己。为了孩子,我顶着压力探索课堂改革之路,为了孩子,我在上课的激情与浪漫中常常忘掉自己。我天生愚笨,又不会“巧干”,但我觉得,顺应外界不难,放过自己不易。对于语文教学,我觉得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讲什么”永远比“怎么讲”要重要,在一个道德技术化的泛表演时代,总得有人冒傻气。
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喜欢你、认同你甚至“崇拜”你,但也一定会有孩子(或家长)误解你、反对你甚至“藐视”你,因为人的价值选择是多元的。在现有体制下,学生无法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老师,老师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可育之材”,一切全靠行政之手调配出的“缘分”。喜欢不喜欢都是“缘分”,对于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好教师可遇而不可求,对于教师而言,也看是否碰上投合自己方法与理念的“有缘之人”。学生和教师都没有互相选择的自由。教材也很难自由选择,虽有选修课,但哪个学校真正让学生们“自由选修”呢?在一种别无选择的力量面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也必须“体制化”。孩子们从小就被迫适应“二元话语系统”,要学会说“道德的语言”,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要不断认识“语境”的厉害。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知识和语言,更多的是人格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资源,更是一种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只是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践。
回头望,20多年了,我还在这个讲台上“活”着,因为我的同事和熟人里,从20多岁的青年人到40多岁的中年人,为教育“献生”的并不是绝无仅有;但还有些面对这种教育现状早就落荒而逃,做官或做生意去了;更多的,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传道者”的教育生命已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个教育符号。因为活着需要一个凭借,逃避自由只是为了躲开生存的恐惧,而我在一个夹缝中还能“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安慰。
20多年来,眼看着我的同学们一个个成了各自小圈子里面的领袖,眼看着一个个年轻人成为自己的领导,被称这个“长”那个“任”,我很为他们感到高兴,当然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中,一个人“不上进”或“出不了头”,易被认为是“无能”。但我想,不管世界如何与你交换轻蔑,一个人总得看得起自己,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世界在给你做减法或除法的时候,你得学会给自己做加法或乘法。在我看来,不管骑白马的是王子还是唐僧,也不管身高与影子是否成正比,我们总得面对这个神奇的世界。我只是想说,人总得守住点什么,仰望点什么。
7我告诉孩子,要常想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没答案,却最有意义,它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引向高处。
最后,我想给“上访”的几位家长说几句话。
我不知是因为我的一些话语灼伤了孩子敏感的心,还是我讲的什么和你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相悖,抑或是因为孩子学习不努力或成绩不好让你们焦虑。我深深理解你们的焦虑,在一个别无选择的教育现实面前,你们的焦虑其实也是我的焦虑,没有哪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努力进步,也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当毒牛奶毒大米问题肉问题菜等等不断得到曝光和关注的时候,有多少人关注过我们教育和精神层面存在的“食品”问题?
虽然你们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但我不会责怪你们,从内心来讲还心存感恩。我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到底是我错了,还是我们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的理解?让我有了一次静下心来深入解读自己的机会。我的误区可能就在于,不是所有人都是同道者或能够理解你的价值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解读常识的能力。但我清楚:盲人是不能给盲人带路的,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我爱每一个孩子,就像你们爱他们一样。他们其实都很优秀,有些能力卓越超群,常常让我感叹自己这个年龄时和他们的差距,只是在量化评价中他们的成绩可能并不如你们所愿。但你们想过没有,当一种评价体制只剩下一个刚性标准的时候,这对他们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难道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不重要吗?
我告诉孩子,要常想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没答案,却最有意义,它能够把我们的生命引向高处。我告诉孩子,生命本无意义,要找到意义,须有信仰,而信仰是一生的追求。年轻时要有功利心,年长要有超越心。人生要核算,加减乘除要计较,因为人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要认真,人生的近目标和远目标要结合。我让大学生进班搞理想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人生目标。
我只是想真诚地告诉各位:教育就是成长,生命只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生命都会成长,每个生命也会走向自己的成功,而成功也是一个过程,不是那么可怜。不要预支焦虑,生命需要开阔,观念需要解放,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解放人,不是为了限制人,教育也要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原则。
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的,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要把孩子的成功和自己的面子捆绑在一起,任何人都不可能用他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过强的意志很可能带来理性的错误,导致我们看不到更高的价值。
我知道有许多孩子会向家长介绍并转述我的观点,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转述的,我只知道许多孩子“文集”上记录的我的一些“语录”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
我推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希望孩子听话的家长因为孩子不再“听话”而迁怒于学校,我知道还有几位优秀的老师也有“被上访”和“谈话”的经历,说孩子竟然和家长辩论,要和家长讲什么“人格平等”,“道德地位与法律地位平等”,家长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我要说的是:每个生命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叛逆期和青春期是伴生的,难道“听话”就是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吗?孩子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要让孩子成长,不能只让孩子“听话”,还得让孩子学会思考。
当然,没有哪一种教育天然就是最正确的,只是在于人的理解和选择。我们要反思传统的教育,是否让生命充满使命感,而忽视了命运感?如何才能焕发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呢?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家长认识一个“人”和他的苦心,借此也谈谈多年来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和各位家长有精神上的互动与交流,也不希望家长把我看得多高。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头衔,也没有那些华丽的宣传标签,我只是不甘心仅做一个“经师”,更希望做一个“人师”,成为一个有思想追求的教育者,使孩子们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
说得不对之处,欢迎家长批评指正。我对家长的监督和关心表示感谢,对家长的误会表示理解,彼此都不用遗憾。因为误会本是世界的构成部分,只要心是热的,观点不同可以探讨。
我也愿意成为各位家长的朋友。
面对这封中学语文老师写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你也许是用家长的心情或者学生的感受,抑或是一个关心教育问题的普通人的心理来审视。但不管怎样,关注就是力量,希望你我能够共同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好,期待您的声音。

附录2:“万言信”中学老师:应试教育让孩子思维太简单
资料来源: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23/12720999_0.shtml
“我对孩子们说,流行的东西大多数和你自己没关系我是把那些东西揉到教学中去,不是单独放出来写作文讲求真情实感,但在现实中,你不得不妥协,所以有个真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语文老师来说,教学的激情浪漫与理性沉淀都不能少” 杨林柯老师“火”了。因为一封写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
2月21日,下午是语文课。他像往常一样去上课。结束后,他和学生们谈起了这封信。他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中。我们身处的世界,与我们每个人有关。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都是语文教育的探路者。”全班的孩子都鼓起掌来。“或许,这封信是一份献给我们生命的礼物。”他补充说。
“孩子们还挺为我自豪的。”杨老师笑着说。他始终没觉得自己是另类。20多年前,他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就进入这所著名中学当老师。高三教了11年,班主任7年,从他手里出去的学生他自己也数不清。
但孩子们都记得他。“万言信”发表后,他有一些压力。一个在外地上大学、没留名字的学生给他发短信:“老师,我深深地喜欢并尊重你的上课方式,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您的那些话。或许有人不理解,但希望您能坚持下去。我们都支持您。”
他的学生王鹭,2007年上大学,如今在西安交大读硕博连读。她至今记得的是杨老师每节课都在黑板上写的“每日赠言”、“思想的声音”之类的。每节语文课,都会从这些话开始。那些有哲学意味的句子一直影响她到现在。
“他上课不拘一格,胆大。能说出每个人内心都想到但没有说出来的话。”王鹭至今记得中学上语文课的美好时光。她说,高中时只觉得老师讲课有意思,进入大学,读研究生后,才意识到,老师当年所说的批判意识是多么重要,没有这些东西,一个人很难抵达思考的深度。
在杨林柯所在学校的贴吧里,有学生整理出“杨林柯语录”。有留言说:“老师人很好,就是有点愤青。”对此,他开心一笑。
被普遍争议的是杨林柯的“大语文”观和教学方法,可能使孩子的成绩受影响。而事实上,杨林柯的班级并没有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高考成绩并不差。
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喜欢谈哲学。“我希望孩子能奔着意义去。有了生命感,孩子一定能自己管好自己。”这是杨老师的理解。时不时,他会给那些十五六岁的少年说点深沉的话。例如,“理想和信仰都在路上。在心灵的深处,在世界的最远处。”
这位中学老师,默认了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48岁的他,至少不缺少对教育的激情,对世界会变好的信心。
说真话的孩子也能得高分
华商报(以下简称“华”):你的万言心灵告白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你也成为新闻人物了。我们就从新闻谈起吧。你说过不要孩子们过于迷信新闻,要多读书多思考,能否具体谈谈?
杨林柯(以下简称“杨”):我并不是说鼓励大家不看新闻,而是希望孩子多读书思考。如果你没有思考能力的话,看到的事物只是表象,是泡沫,不能形成判断力,只能盲目地跟着走。我对孩子们说,流行的东西大多数和你自己没关系。
华:肯定会有家长担心你在课堂讲过多题外话,影响正常教学吧?
杨:其实我的“全人格教育”并不占用多少时间。毕竟,课堂上有教学任务在那里放着。我是把那些东西揉到教学中去,不是单独放出来。比如说讲《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就会给学生启发,一个人,外在的包装越华美夸张,可能正说明这个人内心的虚弱,因为形与神往往是背离的。爱美是人之天性没错,但过分的包装恰恰表现出内心的弱和小。人要内心强大的话,就不会太在意外在的包装。我也会借此引开,什么是最高的美……我常常就是这么结合教学,把自己的思考揉进去的,所以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华:作文是衡量语文成绩的重要砝码。听说你主张孩子不写八股文,说真心话。这样能得高分吗?
杨:我可以拿写作文来举例。写作文是考验说真话的一个重要的度量仪。写作文讲求真情实感,但在现实中,你又不得不妥协,所以有个真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比如说你在家里可以不穿衣服,可是你跑到大街上不穿衣服,别人也会说你是精神病。所以写作文时,说真话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就像季羡林说的: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我是专门打假的,高考阅卷作文那种很假的文章,碰到我就栽了。“文无新旧之分,只有真假之别”。我给作文分成三类,一流作文是性灵,表达最真实的情感。二流是道德,比如正确的废话,像编造捡钱、做好事一类的。三流作文是堆砌文字,更糟糕,完全没有载道,凑字数、玩新八股。
华:你是希望孩子们的思维不那么简单?
杨:对。我觉得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单向度的人。例如我常给同学念像龙应台等人的文章,希望孩子有辩证的思维。我给孩子们说,即使是看待“正义”这样的大命题,也不应单向从一方面看。就如光从正面打过来,会在背面留下阴影,你不仅要看到光,还要看到阴影。举个例子,你站在一个昏暗的屋子里,面前两束强光打在你的眼睛里,除了光,你其实什么也看不到。再比如说文明,它和时间关系不大,而和品质关系大,你不能说80岁的老头就比20岁的年轻人更文明。讲荆轲刺秦王时,我也会让孩子们想一想,荆轲是英雄还是笨蛋?
应试教育让孩子思维太简单
华:你的这些做法,和现在语文教育的一些现状还是有冲突吧。
杨:是啊,我们在做题时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段话表现了司马迁的什么什么?我就给孩子说,这个你得亲自去问司马迁啊。再举个简单例子,毕淑敏写小说,你认为她为了什么?源动力是什么?人们会认为是出名啊赚钱啊,或者热爱文学呀,可毕淑敏自己却说: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妈高兴。你根本想不到吧。
很多事情你不能简单判断,这个世界更多是多因一果。现在很多人给孩子的却是简单思维,一因一果,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我为什么要搞全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让你把事情想得不要太简单。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让孩子思维判断太简单,但真实的世界恰恰不是这么简单。所以,我常说心灵学大于逻辑学,我们总是用逻辑在进行盘算、推断,而心灵不通过逻辑盘算,直接抵达世界的核心。
有生命意义感的孩子会自律
华:不可否认,虽然有很多家长支持你的教育方式,但也有不理解的。很多人觉得你让十五六岁的孩子这样思考,面对真实的不美好的世界,对孩子来说并不好。
杨:有的家长是想把孩子放在一个小空间里成长,而我是把孩子放在一个无限的时空、放在宇宙中成长,根本上,我是希望让孩子有一种信仰。信仰不是宗教,不是教你烧香拜佛。信仰是什么?是你和无限的时空建立的一种联系。有信仰了,生命就有意义了,人的意义感带出来了,那么人的一生问题都解决了,不用外在那么多强制的东西,自然就会有自律、自控。我给孩子讲这些时,把教室的窗帘拉上,我说,你们看,咱教室的花盆就这么小,植物为啥长不大?你们再看窗户外面的松树,没人浇水没人管,为啥长这么大?这就是外空间的发展和内空间的发展。树冠要长大,树根也要长大,外在空间大了根才能大,树冠才能大。对于一个人,你外在要长大,是不是心灵要长大?
华: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您的这种探索?
杨:我曾在班上给学生们说,你们要是不爱听,我就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倒还简单省心。不料绝大部分学生说“不行”。当然也有个别低下头不说话的。我能深刻感受到,绝大部分孩子们还是认同和喜欢这种方式的。很多孩子会把我写的东西拿回去给家长念,他们内心是有收获的。内心的收获不是考试那么简单,就是我说的隐性成绩和显性成绩。应试教育就像吃激素,短期内你可以让孩子长高长胖,但那是不健康的,是有病的。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就是关心你的生命质量,不仅长高长胖,还要健康快活。现在的教育,过度关心身高体重,而忽略身心健康。就像社会长期以来只关注GDP不关注人的幸福一样,楼高了马路宽了,可人到底过得是不是很幸福?再来看孩子们,你看着他们整天好像在学校写作业,可是,谁来关心过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呢?他们快乐不快乐?内心是怎么想的?有时当我讲到这些时,会发现有些孩子的眼睛瞪得很直,会透露出很震惊又很需要的眼神。
顺手拈来的“公民教育课”
华: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给学生开公民课,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你实践过吗?
杨:我没有专门开过,但也探索过。我上课时有课间共享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问题,一起互动讨论。有一次一位同学随便提出一个关于现实批判的话题,结果得到强烈响应。我顺手拈来,开成一堂公民课,大家开始互动。很多平时不说话内向的孩子也积极发言,对社会对国家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批评。也有孩子说:我们在这里讨论,谁会知道我们在这里关心国家大事?有什么用?我们还是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最后告诉同学们,你们勤于思考,能直面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虽然空间小外面人没有听到,但至少我们50多个人知道,50多个人在思考,这就是价值。
华:我们常说尊重教育规律,您认为教育规律是什么?
杨:其实教育没那么复杂,就是看到人,看到生命,把人当做人来看。
华: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都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杨:是啊,我们有时看看,近现代的发明,有多少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急功近利反而可能啥都做不出来。就像王小波说的,西方现代文明是玩出来的,这对于缺少娱乐精神的我们是难以想象的。你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为啥,玩呀,有趣呀。这里面有老子的辩证思想,以无为而有大为。一个人没必要过于追名利,那其实没多大出息。易中天59岁才出来了,快退休了啊。一个知识分子的根本问题,就是情怀,就是你内在的东西,你给这个世界能带来啥?工人生产产品,农民产粮,你生产啥?你是知识分子,就是生产思想、智慧的。作为教师,你说培养人的,你就要为这个世界培养合格的人。如果你培养的人都不正常,是病人毒人,那很可怕。那些价值观、恶俗的东西,会蔓延传播,毒化社会的。所以说,教育的根本是人。过于功利,反而一事无成。
华:急功近利是不是有教育行政化因素?
杨:行政应该为教学服务,但现在却是教学为行政打工,是行政下的教学,不是教学下的行政了。当然,这不仅是中学的现象。
华:我们听到一些声音,说杨老师你是教语文的,可课堂上什么都讲,是不是包揽得太多了?还有学生说你是愤青。
杨:我也听到过。我认为,语文应该是大语文,不应该是小语文,不仅仅是考试认字组词说话的工具。大语文是有生命的、思想的、智慧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有思想有觉悟有道德的公民,有大人格的人。有人说我人是好人,就是有点像老愤青,我说恨的背后是爱,愤激的背后是悲悯。我给学生上课,就像调一碗凉皮,我可以给你调彩色的凉皮,也可以给出材料作料让学生去做拼盘,这没啥错。我评作文,让学生四五个一组互相评,这也符合新课程的自我认定。
你不知道吧,我非常喜欢改作文,还给学生作文做笔记。我在学生作文里发现没见过没想到的好句子,就摘抄下来,回头与学生分享。有时我也把自己写的东西让同学们看。
说我愤青我不介意
华:学生对你的信有什么反应?杨:2月13日那天,阅读写作课上,我就把我写的一万六千多字的心灵告白发给同学们看,教室非常安静,从来没那么安静。有的同学后面都没有读完,就说已经坐不住了,要开写读后感受了。我当时也很感动。
华:是什么动力让你写出长达一万六千字的心灵告白?
杨:这其实是道德勇气。我写这个东西费了几十个小时,花了十几天时间,很不容易,我打字是一指禅啊。怕家里人担心,等他们睡了,我才写。很多人是实用主义,只问利害不问是非,没有是非观,哪来的道德勇气?有些事情就是要辨是非。但是我给学生和家长说,你们看了什么都可以写,提意见、反对都行,你要不放心不敢写,给媒体匿名写也行。万言信写了,肯定有人说好,也有人骂的。很多事情,只有一种声音是不正常的,应该有很多声音才对。
华:能否再说说你的全人格教育?
杨:我常给学生说陶行知的那几句话: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要做一品大百姓。就是鼓励孩子们建立公民人格。学校曾立过一个光荣榜,我觉得很不舒服。光荣榜的反面是啥?是耻辱榜。有人上了光荣榜,没有上榜的就相当于上了耻辱榜。有的班评选高素质人才,评上了两个高素质人才。我问学生,你们班多少人,说54个。我说两个同学是高素质人才,那不是说剩下的52个都是低素质人才吗?学生们听了立刻鼓掌。所以全人格教育中,你必须尊重所有孩子,不应人为地给他们贴上优劣的标签。
我常给学生们说,有一天,你们能把校长和清洁工看得一样高,你就有境界了。我希望孩子们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我给孩子们说,你得学会从高处往下看世界,当你的精神走到高处之后,你会把很多东西化解掉,就不会把人区分成高低尊卑贵贱了。
华:你幸福吗?
杨:还可以吧……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和学生之间彼此精神影响,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华:你并不年轻了,对工作还这么充满激情?
杨:对语文老师来说,教学的激情浪漫与理性沉淀都不能少。我早年在大学时写诗,诗歌的心灵关怀与哲学的理性批判会结合起来。我过去上课声音大,教室时不时出现掌声,会影响到其他班老师上课。以至于夏天上课下来上半身全是汗,冬天因为上课不喝水嗓子常发炎感冒。
华:有学生说你是老愤青,你介意吗?
杨:学生说我愤青,我不介意。还有学生说我洗脑专家,我都不介意。学生议论老师是常事。有学生议论我时,不说杨老师,对我直呼其名,我都很高兴,因为学生长大了,说明他把你看得和他是平等的。我不希望学生“崇拜”一个老师。教育要造出让教育者崇拜的人,而不是倒过来。
本报记者:马九器、江雪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6:49:4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8:45 , Processed in 0.0671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