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弘:文学批评之困及其出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5 20: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弘:文学批评之困及其出路

何 弘

  文学批评受到质疑,远非近几年才有,只是近些年更趋激烈。对文学批评的不满,文学界内部当然也有,但这种不满实际上更多来自文艺主管部门和社会上。对此,文学批评界很多人感到非常委屈,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论从业者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多,甚至是研究的广度、深度及文章的学术水平,都要好过以前。因而,出现于社会上的这些质疑,实际上更多出于质疑者的无知和偏见。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在当下的社会舆论中,文学评论确实基本已到了一无是处、惨不忍睹的境地,评论家被普遍看作是收红包的吹鼓手。何以批评界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可度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呢?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看待批评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就文学批评本身的数量和质量而言,不能说不如以前;但如果从文学批评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创作的影响力而言,确实是大不如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其实来自于当下的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代表,文学批评影响力的巨大,首先在于文学本身影响力的巨大。同时,当时的文学批评确实给文学创作、给全社会贡献了新鲜而有深度的思想和精神,对文学创作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而且那时文学批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作协系统自身的批评期刊和批评家都非常活跃,在文学批评中发挥了重要甚至堪称核心的作用。这种批评即今天所谓的“作协批评”,雷达先生称之为“专业批评”,我以为很有道理。这种“专业批评”的重要特点是:紧密结合创作实际,具有在场感;注重阅读作品的感觉,能对作品做出很好的美学和艺术判断;理解创作,能准确把握作品创作的得失,对作者和读者具有启示和引导作用;采用更加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能带给读者阅读快感。这种迥异于理论研究和学术论文的批评,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因而对社会和对作家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但是,随着项目为中心的学术体制的建立,资金开始围绕项目流动,并形成一个自足的生态体系,作协系统的大量批评家开始进入高校,作协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同时,在重视学术性的旗帜下,一套以量和发文刊物等级为标准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起来,追求文章的数量,追求学术的规范,成为普遍的风气,这些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文学批评家当然也包括在内。此时的文学批评文章,已经日益向学术论文靠拢,可读性下降,对社会的影响力自然大大减弱。而且在这种畸形的学术体制中,表面化的学术规范代替了内在的精神思想,大量出现的文学批评文章除了反复炒些早已成为常识的理论外,缺乏发现和创见,貌似深刻实则空洞无物,基本是学术垃圾,自然不会有任何实质的影响力。而即使那些有较深刻见解的文章,因其过于强调学术性,也写得更像学术论文,难以被大众读者接受。这是当前文学批评社会影响力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当下的文学批评,大家已普遍接受学院派批评、作协批评(专业批评)和媒体批评这样的划分。就学院派批评而言,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弊端之外,它其实在理论研究、文学史建构方面还是有自己贡献的,其根本问题在于远离大众。而专业批评,由于缺乏实质的资金等各方面支持,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力日益减弱。所谓的媒体批评,严格讲是就大众传媒而言的,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其问题在于金钱驱动下的无原则吹捧和以吸引读者为目的的恶评、炒作。文学批评三方面力量各自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文学批评当前不能令人满意的根本原因。
  目前,提升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扩大文学批评的影响力,以更好地发挥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我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专业批评。文学批评说到底与一般的学术研究还是有所不同的,它应该有极强的现实性、具体的针对性、良好的可读性和切实的在场性,以及由而实现的批评有效性。加强专业批评,首先需要作协系统加强自身的文学批评队伍建设,让作协的批评家不断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声音。同时,也充分发挥作挥作协的联络协调作用,通过理论批评委员会等机构,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力量,通过组织活动,开展项目等方式,发出专业的批评声音。再一点是加强作协系统的文学批评刊物建设,把这批刊物办出有别于大学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的自身特色,成为专业批评的基本阵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爱好者发挥积极作用。另外还要加强与大众媒体的合作,让真正的文学批评声音能够传达出去,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如此一来,文学批评的当下的困境或许能有所改观,文学批评才可能重新找回尊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46 , Processed in 0.0714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