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说古人姓氏名字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4 11: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杂说古人姓氏名字号






 
  李兴濂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不仅有所讲究,还有历史文化渊源背景;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很有帮助。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北宋的《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明代《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依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和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有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嬴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有取自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有的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也有的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还有的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还有皇帝赐姓,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等等。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中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周礼》规定了“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命名。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汉人取名,尚英武,雄浑劲健,多用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命字主要有: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别人赠号有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有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有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此可谓遗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56 , Processed in 0.0594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