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曾侯甲】大虾谈家谱挺靠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8 21: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最没谱的东西就是家谱

文【曾侯甲】



        近几年来,家谱文化在全国各地开始热闹起来。本人的家族也不例外,十年前,居住在沙市的一同宗教师退休后,不遗余力,四处奔走,编写本家的家谱。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天门市出差时,遇到同姓人氏,很是激动,毕竟自我上初中以后,在我身边基本没有遇到过同姓氏的人。攀谈之会,老兄专门邀请同宗族的几位长者陪我吃饭。临行前,他还送我一本沙市退休老教师编写的那本《某氏家谱》。
        当年回老家后,和同宗族的几位兄长谈论起此事,原来他们比我更早了解沙市编写族谱的事情。由于当时我老家所在的十堰市与沙市联系少,当年老教师在编写族谱时,没有把鄂西北这一支编写进去。本族两位兄长就四处筹资,收集整理本族分布在鄂西北的家族史料。2008年,这本鄂西北家族谱出版面世。
        后来,闲暇之余,我把两本族谱拿出来翻阅,虽然编写者尽了最大努力,费尽周折收集整理了数万字的资料,但真正详实的资料仅限于时间跨度在百年之内。对于以前更早的史实(本家族在百年之前的若干时间内,估计都是平民百姓,没有商贾,也没有达官显贵,所以没有文字记录),都是根据口口相传的故事编写的。这样以来,既然是口传的,就可以把先祖的“功绩”写得更体面一些。尤其离谱的是,本人家族的祖先竟然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名宰相。关于这名宰相的知名度,估计一般人都不知晓,即使看过三国演义但不是专门研究的人也不会记住他的名字。当年本人在阅读该部著作时,因为同姓的缘故,就记住了他。没想到,第二次在书中见到他时,竟然发现他是自己的祖宗,真的不可思议!
        祖宗就祖宗呗,毕竟他是个历史名人,想起来也会平添几分荣耀。后来翻阅别人的家谱时,却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血脉,无一例外地都出自古代最有名的那个“祖先”之后,也就是说,全国同一姓氏的,基本上都是某一个历史名人的后代!如姓孔的,基本都是孔夫子的后代(身边经常遇到孔某某是孔子的第N世孙);姓周的,都是周文王或周武王的后代;姓李的,大多是李世民的后代;姓刘的不用说,基本都是刘邦的后代。
       关于姓氏的起源,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不过从日常生活中的一句客套话,可以判断出,古代的姓氏是有等级区别的。如:两个陌生人一见面,其中一个就问对方:您贵姓?另一个连忙谦称:本人贱称某某!可见,姓氏与家族的出处和身份地位有关。
        至所以会提出家谱不靠谱的说法,本人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保命。在那个“一人犯法,诛连九族”的年代,一些犯了罪的家族,因为怕被诛连,有的隐名埋姓,有的改作他姓。只要一改,以前的家谱就没谱了;二是为了脸面。过去穷人一般是没有家谱的,既立不起碑,也买不起纸。因为编写家谱需要人力物力,一般的家族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做这些玩意?当同宗族的某个穷人风调雨顺以后,积攒了一些粮食,培养了个把秀才,就开始琢磨家谱的事来了。因为没有文字材料作依据,这些人就根据家族的传说开始编造祖先了。三是因为战乱的原因,家族分离失散,造成家谱失传,后面编写的人无谱可续,就开始编。
        最能反驳同姓氏只缘于一个祖先的理由是,全国最多一千个姓氏,和那个所谓“祖先”同时代同姓氏肯定不是他一个人,为什么不允许这个名人之外的其他同姓氏的人延续下来呢?
        别说家谱不靠谱,就是国家的历史也有正史和野史之说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3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8 16:13 , Processed in 0.0857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