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语文叙论》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8 01:3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语文叙论》后记 

刘恩樵



还是先从“新语文”说起吧。我估计看到《新语文叙论》这本书的朋友很多人一定会对“新语文”提出疑问:什么是新语文?新语文“新”在何处?
那是在新世纪初年,“新语文”这个词就进入了我的“思”野,且成为了我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的关键词与核心词。这起码是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教育实验。2002年的暑假,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在昆山兴起,我是新教育实验的积极追随者。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新教育实验的背景下,我如何让我的语文教学与新教育实验一道前行呢?我的脑子里很自然地生发出“新语文”三个字,于是,我在教育在线论坛上以樵夫的网名开了一个专帖:《从理念到实践:“新教育”下的“新语文”实验与研究》;二是大概在2001年的初冬,那是在一次听课的课堂上,我开开小差,随意地翻阅一本小学语文杂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赫然呈现在我的面前。我记得,当时我是为之兴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以往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有很多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一致的,有的起初很朦胧,现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确认;三是2003年的11月份,韩军在苏州蓝缨学校有个讲座,他讲座的主要内容就是新语文教育。在会后的私下交流中,韩军还送我一本《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从2001年到2003年,在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相继出现的这几个“关键事件”,让我心中的“新语文”从朦胧到凸显。十多年来,我始终以“新语文”三字引领着我的语文教学实践。
然而,说实在的,对于什么“新语文”的问题,我也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着。最初,从总体上来说,我理解的“新语文”就是与“应试语文”相对的概念。具体而言,我提出过四重”,即重素养、重实践、重自主、重开放,和“六个一”,即一笔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名篇、一手美文、一程心旅、一颗诗心。到了2009年,我提出了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观,即“四多四少”
即多读书,少学教材; 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说,教师少讲;活动多点,考试少点。这“四多四少”是我对新语文的又一次新的理解。到了2010年的暑假,我又进一步梳理关于新语文的思考,写了《语文教学常识系列谈》组文,对“新语文”的理解最终归结为“努力让我的语文教学回归常识”。
纵观我对新语文的认识,现在想来,其实,新语文并不“新”,它只是以“新”的名义探讨与实践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汲取传统的精华,坚守常识,尊重规律,让语文教学更加接近本真,接近本源,接近本色。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我觉得,每一个教师,多年的教学经历,应该积淀下属于自己的想法,或曰主张。我对于“新语文”,虽然卑之无甚高论,但是,我一直把它作为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尽管是化用了它词,尽管内涵还不甚丰富,尽管逻辑尚是混乱。
在新语文主张的引领下,这么多年来,我零零散散地写了一些长长短短或议或记的文章。当我想把这些文章统整起来的时候,于是我就想到了《新语文叙论》这个书名。但我知道,无论是“新语文”,还是“论”与“叙”,书中所表达的还是十分肤浅与凌乱的。姑且就让它这样存在吧,因为,对于新语文的探求,我并没有停止,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再把它理得顺妥一些,清晰一些,深刻一些。
《新语文叙论》就要付梓,我也是感慨万千,这里凝聚着我的许多心血,说是敝帚自珍还是比较贴切的,不管它怎么地简单而无内涵。从另一方面来说,《新语文叙论》的付梓,让我再一次回望自己的语文教学来路。在这条路上,真的要感谢许多许多的人。我要感谢老家灌南县教研室老主任惠达康,是他把我领进了语文教学之门;我要感谢老家灌南县原中学语文教研员贾玉梅老师,她在我的语文教学之路上给予了很多的教诲与指点;我要感谢昆山市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宋静娴老师,是她给了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勇气;我要感谢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派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蔡伟先生,我们虽素昧平生,但是因为他对“新语文”的实践者的关怀与厚爱,欣然为我的拙著作序;我要感谢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教师傅嘉德先生,傅院长对我的语文教学的多次肯定与鼓励,且为本书作序,让我更加能够充满信心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要感谢高子阳老师,虽然我们不教同一学段,但我们同教一个学科,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启迪。我还要感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孙玲副主编与王哲老师,因为他们的支持,才让我这些零散的语文思考汇集成册。最后,我要感谢许多与我一道前行的语文教学同仁们,因为他们,我在路上并不孤单。
说实在话,因为我的驽钝,站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近30年,充其量只是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桃花林”。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余应潮先生那样,把五十岁作为新的起点,再经过一番“复前行”,能够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桃花源”。于是,我对自己充满期待,期待着对语文教学有“豁然开朗”的时候!

      (《新语文叙论》2011年12月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8:36 , Processed in 0.0599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