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族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评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11: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族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评介
刘厚琴 

 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王蕊博士之新著《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由齐鲁书社于2008年8月出版。历史上,有影响的齐鲁家族众多,《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所研究的主要十大家族以是否有家族聚落遗存作为选择标准,即作者对齐鲁家族的考察不止于精神层面,且注重物质层面。其所选择研究的十大家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曲阜孔氏家族、邹城孟氏家族的显赫是来自历代帝王对孔子、孟子的尊崇;栖霞牟氏、滨州杜氏、聊城傅氏、海丰吴氏是官僚文化世家;黄县丁氏、莒南庄氏是仕宦与经商结合的家旗;章丘旧军孟氏和滨州惠民魏氏则是以经商名闻天下的家族。这十大家族的兴衰变迁能够反映出古代帝王权威、科举、仕宦、经商这四大因素在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从总体上看,虽然齐鲁家族文化向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仍作出了超迈既往的学术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研究旨趣言,以家族聚落遗存为选择标准,对齐鲁十大家族文化进行通史性的动态研究。相关的既往研究大多重视断代区域家族个案研究,较少关注家族聚落的遗存性问题和家族的动态历史发展与演变。该著在把握聚落组织特征之基础上,求真复原地描述家族聚落文化特征,以及齐鲁家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既深且博地剖析齐鲁家族之文化特征所在——家族文化成就、仕宦文化、教育文化、习俗文化和家族文化内涵等是该著的特点之一。
  其次,就研究结论言,不断创新,真知灼见层出不穷。《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系统研究了以十大家族为主的齐鲁家族聚落组织、家族聚落功能以及家谱、祠堂等,得出许多重要结论。如齐鲁家族采取聚族而居的组织形式,家族内部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有各自的独立性和自由;齐鲁家族聚落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以严格的行辈来分尊卑,别长幼;齐鲁家族十分重视对家谱的修撰,基本遵循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原则,设立专门的修谱机构,创立各自的修谱凡例;齐鲁家族祠堂很多是由官府或百姓为纪念有功德者所立,后来发展成为家族祭祀的祠堂。在研究齐鲁家族聚落功能时,着重探讨了齐鲁家族与地方政权的互动,他们把家法作为国法的补充,利用家法族规维护族内秩序,协助国家治理地方,使国家统治渗透到社会基层,并且在社会救助、公益事业和文教事业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完整地揭示了齐鲁家族聚落的文化特征,即血缘性与聚居性、农耕性与稳定性、自给性与封闭性、等级性与礼俗性。作者认为,血缘性是齐鲁家族文化形成的前提,也是齐鲁家族聚落文化的首要特征。齐鲁家族聚落中,血缘性和聚居性两者是合一的,这种无形的和有形的纽带结合在一起,使齐鲁家族聚落持续不断地发展繁衍,长久保持着家族的凝聚力量。齐鲁家族大都以耕读传家,耕种土地是齐鲁家族的主要生活、生存方式,齐鲁家族聚落文化因而带有明显的农耕性。农耕性是齐鲁家族文化得以形成和流传的基础。齐鲁家族聚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给性和封闭性。齐鲁家族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因而具有明显的自给性。而农耕性和自给性又造成了封闭性。齐鲁家族聚落建筑的结构和布局是封闭的,生活基本与世隔绝。齐鲁家族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整套的礼俗规范,家族成员自由学习这些礼俗规范,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沉淀。
  第三,就研究方法与视野言,将个案、群体、比较、推扩四个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通过个案研究,以展示齐鲁十大家族演进的轨迹及其文化面貌,解决诸多具体的学术问题,其中有的家族以往少有论者,有的家族以往虽有论及,该著所论更为明晰、细致。又通过群体研究,探讨了齐鲁家族聚落文化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的鲜明特点,表现出了相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与此同时,该著通过整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了齐鲁家族聚落及其文化变迁。作者认为家族文化不仅包括家族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包括在仕宦、商业、教育等方面展现的成就与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齐鲁家族文化内涵。作者并未停留在对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辉煌历史的考察上,还进一步思考了齐鲁家族文化在嬗变中留给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即齐鲁家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四,就研究材料言,征引广博、史料丰富翔实。《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除了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古籍外,高度重视地方志和家谱的运用。作者还广泛借鉴、吸收前贤、时哲的相关研究成果,使该著的写作建立在丰富而翔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做到言必有据,据必足征。正是在坚实的史料考索基础之上,加之研究视野的开阔,从而保证了新见迭出。
  总之,《齐鲁家族聚落和文化变迁》内容丰富,其研究旨趣、结论、方法与视野、材料运用颇多值得称道之处,作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还原历史原貌,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确实是一部家族文化研究的极具价值的力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齐鲁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





原载:《东岳论丛》 2009年第0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19:22 , Processed in 0.1086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