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例点评《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13: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课例点评《水》作者:薛法根
从模糊走向清晰
——《水》的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江苏省吴江舜湖学校  王晓奕
点评: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一)
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在我的记忆里,         ”,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说一句话?
生:在我的记忆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在我的记忆里,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生:在我的记忆里,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生: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在我的记忆里,下雨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
生:……
【点评:文质兼美的语言唯有在运用中,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进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借用课文内容,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说话训练,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
师:作者对水的感受是那样真切,尤其是下了一场雨(板书:一场雨),在他们看来感觉过节一样。我们过节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生:我们会在过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街上挤满了人。
师:这叫热闹。
生:我们小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能收到红包。
师:这叫快乐。
生:过节的时候,父母都不催我们上床睡觉了,想玩多久就多久。
师:这叫痛快。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心感受下场雨像过节一样的感觉?
生:(大声读课文)
师:(根据投影文字,引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生:(齐读)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师:(板书:痛快)这句话和下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关系。这句是总的写人们痛痛快快,下面几句是具体写孩子们、大人们怎么痛快地洗澡。
师:请你用心读一读,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的不同表现,关注那些表现“痛快”的词语。
生:(自由品读)
师:谁来读一读雨中这热闹的场景?
生:(读)“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哪些词最能体现孩子们的痛快?
生:脱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
生:这些都是动词,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的快乐。
师:我们能在雨中这样尽情地奔跑吗?
生:不能,但是那里的孩子们能!因为实在难得下雨,就像过节一样难得。
生:我们是不能吃雨水的,而那里的孩子却去吃来天空的水,可见水真的很珍贵。
师:体味一下这些动词,怎样读才能表现孩子们的快乐呢?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表现快乐的语句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听老师读。(范读,掌声)你能体会一下,这样读一读吗?
生:(练习朗读)
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请你继续往下读。
生:“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
师:注意这个词“只是”,都是在雨中洗澡,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什么又是一样的?
生:大人们也会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生:他们也会仰起头,张大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就是他们不能像小孩那样脱得光溜溜的。
师:小孩痛快,大人也痛快。请你再痛痛快快地读一读这段话,注意那些体现人们痛快的词。
生:(感情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给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
【点评: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他们过节时的快乐,从而达到阅读中的移情体验;紧扣一连串的动词,通过品味、范读、朗读,加深对课文语言的体味;围绕“只是”一词,想象大人和孩子的异同,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三)
师:一场雨给我的感觉是“痛快”,那么一勺水呢?
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师:一勺水给我的感觉是——
生:舒服!
师:一勺水从头淋到脚,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作者却写了一段话,他是怎么写出这个“舒服”的呢?
生:(朗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师: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舒服”?
生:“滑”,水滑过身体时的感觉是很舒服的,我在洗澡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
师:一个“滑”字,让你感觉水流得快还是慢?
生:(齐)快!
师:而“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你感觉水流得是快还是慢?
生:(齐)慢!
师:一勺水从头上浇下来,明明是快的,为什么要写得这么慢呢?
生:我感觉是这一勺水太珍贵了,舍不得流得这么快。
师:你舍不得,水就流得慢啦?(众笑)
生:是我用心享受这一勺水,所以就显得慢了。
生:珍贵的东西,好的东西,就要慢慢品尝的。(众笑)
生:水非常的珍贵,每一滴水都让我感觉到舒服。
生:我很享受这个水流的过程。
师:三个“滑过”,写出了水的珍贵,也写出了我们的舒服。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生:我们的脸舒服了!
师:水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生:我们的胸和背舒服了!
师:水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生: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舒服了!
师: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板书:每个部位),所以感觉是那样慢,这叫细腻,这叫舒服。这是作者独特的感觉,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掌声)
师:你读得真好,用缓慢的语速表达了舒服享受的感觉。明明只是一勺水流下来,怎么能说是像一条小溪流呢?
生:我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我有一条小溪流一样的兴奋。
师:因为太难得了,所以感觉夸大了。
生:他希望现在就是一条小溪流从头浇下来,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师:夸张的比喻,表现了对水的渴望。
生: 对作者而言这一勺水如同一条小溪流般爽快、清凉。
师:是啊,这一勺水带来的爽快与清凉,一点也不比一条小溪流逊色啊!我们讲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因为他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对水是那样期盼、渴望、向往,所以才有了对水如此独特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
师:(出示句子)“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舒服了?
生:(大声朗读)
生:每一个毛孔舒服了。
师:(板书:每个毛孔)毛孔怎么舒服?
生:尽情地吸吮。
师: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吸吮”这个词?
生:婴儿尽情地吸吮乳汁。
生:庄稼尽情地吸吮雨水。
师:现在呢,我的每个干瘪的毛孔尽情地吸吮着水,感觉是那样——
生:痛快、舒服。
师:还有什么舒服了?
生:每一条血管。
师:(板书:每条血管)血管怎么舒服?
生:血液里好象输进了新的活力。
师:说得多好,血管里有了水份,也像小溪流般,是那样——
生:欢快,鲜活,流畅。
师:原来我就像一根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现在这根狗尾巴草吸足了水分,变得——
生:饱满,充满了活力,翠绿了。
师:再往下读,还有什么舒服了?
生:(齐读:)“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板书:每寸皮肤)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舒服?
生:抚摸。
师:母亲温柔地抚摸你的头,感觉——
生:(齐)舒服。
师:春风吹拂你的脸,感觉——
生:(齐)舒服。
师:现在,因为这一勺水,我的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都舒服了,这叫全身舒服了。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
生:直接这样写就让人感受不到一勺水是这样让人舒服了。
生:直接写就显得直白了,读起来就没有味道了。(掌声)
师:好的文章就是要有滋味!
生:把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的感觉都写具体了,才真的能说全身都舒服了。不然就显得不真实。
师:那叫不真切!
生:这样写才能说明一勺水带给我的舒服,才显得水的无比珍贵。
师:就把模糊的感觉写得具体了,把朦胧的感受写得清楚了。这叫细腻,这叫生动!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点评:“滑过”是快还是慢?一勺水怎么像一条小溪流?为什么不直接写全身上下都舒服了?这三个问题使得原本熟悉的语句变得陌生起来,促使学生细细地品味、反复地揣摩,最终领悟到了矛盾中的美妙,细腻中的精彩。于是,阅读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关注内容转移到了自觉地关注语言!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提炼和归纳,将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可见,将朦胧的写法呈现得简单明了,教者对文本理解得深刻了,学生学得自然就透彻了。】

(四)
师:(出示最后一段。)“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天不吃饭那叫“饿”,一天不喝水那叫“渴”,这里为什么不说“渴”,却说“饿”呢?
生:水就像粮食一样,很重要。
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干瘪了,用渴已经不能表达内心的渴望了。
生:一般人对饿感受比较深,而对渴感受不太深。用饿就能让人想到渴得像饿一样厉害。
生:饿是缺粮,渴是缺水。用饿来说缺水,显得水和粮一样珍贵。
生:挨饿的地方是贫穷的,没水的地方更穷了。用饿来说缺水显得生活更加穷。
师:缺水的地方生活更加艰难!把渴说成饿,写出了水的珍贵、重要,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我们也有过渴的时候,但没有饿水的感觉,只有在缺水的地方的人才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渴是不同寻常的,成了饿。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再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师:要吃水的人实在是——
生:(齐)太多了。
师:路实在是——
生:(齐)太远了。
师:泉眼实在是——
生:(齐)太小了。
师:挑水的队伍实在是——
生:(齐)太长了。
师:取到的水实在是——
生:(齐)太少了。
师:没有水的日子实在是——
生:(齐)太苦了。(板书:苦)
师:饿水是苦的,可一场雨、一勺水带给人的却是那样那样舒服,那样痛快,那叫乐,(板书:乐)那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苦”还是“乐”呢?
生:(大声说)苦!
师:留在作者记忆里的是短暂的乐,反衬出的却是无边的苦,这个“乐”字透露出的是生活的艰难与苦涩,这叫“以乐写苦”。课文,不写一个“乐”字,却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快乐,不写一个“苦”字,却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苦涩,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点评:将“渴”写成“饿”,其实就是“通感”,但讲了学生也不一定会懂,所以暂时不讲这个概念是明智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现象、语言素材,而后才会在某个阶段顿悟到其中的规律性知识——语言知识。没有语言现象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语言知识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先“举三反一”,而后才能“举一反三”。“以乐写苦”、“以乐写悲”等写作知识的教学,莫不如此。】

综述: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应该走出“模模糊糊一大片”的混沌状态,在教学内容的研制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有突破性的进展。而通过课例研究,或许能渐渐明晰这样一条科学化的教学之路。王晓奕老师执教的《水》,尽管略显稚嫩,但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在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内容的清晰呈现上,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如:“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一下子将课文的脉络理得清晰明了,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高度的概括和准确的归纳,让阅读变得通透了;“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一下子将细腻的写法揭示得清楚明白,在学生自以为懂了的地方讲出他们没有想发现的东西来,于是,语文课堂就富有理智的挑战了;一连六个“实在是”,一下子将水的珍贵点得清简透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叫“科学”,而不是将简单的教得复杂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学实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学的科学性,合乎语文教学的科学之道。即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如“痛快、舒服”的感觉,亦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和联想,触摸到文本的意蕴和情感所在。教得清晰,学得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8:45 , Processed in 0.0831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