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4 17:09:52
|
只看该作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湖南教育》记者 黄耀红
采访窦桂梅,北京正是寒风劲吹、天将欲雪的时候。
在清华西北的荷清苑,着一袭风衣的窦桂梅把我们迎进了她的新居。
我们的话题从她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展开。说起与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起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说起她走进童心的种种感悟,窦桂梅的话语里充满了思者与行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以人格呵护成长
1986年,窦桂梅从吉林师范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窦桂梅就特别引人注目。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师范学校的领导决定让她留校做文字工作。照理说,这对出身农村的窦桂梅来说是命运的垂青。出人意外的是,她并不情愿。
窦桂梅想去的地方是吉林市实验小学。她曾在那里实习,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是的,开朗活泼的窦桂梅,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窦桂梅的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
几经周折,窦桂梅的梦想实现了。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看着那么多孩子欢呼雀跃,叽叽喳喳,窦桂梅想:从跨进小学起,这群孩子就把大半个童年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一个小学教师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窦桂梅的教育热情简直就是一把火,她很快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每天,只要走上讲台,她的眼睛里都是笑,几十个孩子围在她的周围,师范所学的十八部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她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舞,教学生游戏,教学生运动,用东北话说,窦桂梅什么事都能“呼哟”(风风火火的意思)。
就在窦桂梅热情四射的时候,一件令她痛心不已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她班上有个特别捣蛋的孩子,叫魏志恒,矮胖矮胖,经常找人打架,动不动就欺负小同学。窦桂梅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她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两名同学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窦老师,窦老师,快去,魏志恒挂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下不来了。”
窦桂梅跑过去一看,只见魏志恒骑在一根小小的树枝上吓得直哭。情急之下,窦桂梅仰面躺到地上,朝着魏志恒大喊:你别怕,跳到我身上,让我接住你。树并不太高,魏志恒纵身一跳,正好落到窦老师身上,他的脚当时就在窦老师的脸上蹭出两道口子。
联想起魏志恒平日里的种种淘气,窦桂梅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全身热血奔涌,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给了魏志恒一教鞭!
孩子的家长马上把电话打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窦桂梅流着泪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愧疚与歉意写在纸上,更刻进了她的记忆。她说,这是她教育生命中永远的痛!
这次不大不小的风波让窦桂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以人格呵护成长,才是一个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窦桂梅的教育热情里从此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智慧。
她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叫刘子慧,字写得特棒,还私下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笔。二年级时,刘子慧在一家小卖部意外地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笔,他太喜欢了,以至于设法把它偷了出来。得知情况后,窦桂梅马上领着他去小卖部向阿姨承认错误。阿姨摸着刘子慧的头,说:“孩子,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妈’?”
师生相视一笑。回校的路上,刘子慧像个知错的孩子主动跟“妈妈”说起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窦桂梅只是指着路边的新柳说了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刘子慧懂事地点点头。窦桂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似乎一小子明白了:什么才是唤醒与期待。
经典照耀童年
窦桂梅常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记忆里,有寂静的村舍,葱郁的树林,有欢快的溪流,也有美丽的野花,可是,没有三百首唐诗,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当了语文老师之后,窦桂梅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野性童年所留下的文化欠缺。错过了修炼语文“童子功”的关键时期,她明显了感到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
窦桂梅的性格中似乎天生有一种特别好强的因子,既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就疯狂地阅读经典、背诵诗文。并且,她想通过自己的读与背把全班的孩子带动起来。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1994年,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每天,她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进教室,利用这段时间,她向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诸如曹文轩、秦文君的小说,刘墉的散文等等。利用这段时间,她组织学生交流当天读书与背诵的感受,朗读他们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天的语文课上,窦桂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背”,有人说,窦桂梅的语文课里,常常是“听取蛙声一片”。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了经典篇章之外,窦桂梅对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删繁就简。有时候,她干脆把教材中几篇相关课文组合到一起,一两节课就解决了。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课堂的超越、教材的超越上。讲《丑小鸭》,她就把学生带进安徒生的童话国,教《争吵》,她就把学生引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的附近有一个书店,每隔半个月,窦桂梅就要带孩子们到书店逛逛。窦桂梅说:“带学生读背经典是我最感充实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作出表率,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不间断地阅读与背诵。每当遨游书海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充实与快乐。”
窦桂梅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说,小学教师的最大本领在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比方说,同样是要孩子吃土豆,对于中学生,你可以理性地分析土豆的营养价值,但是,对小孩子而言,你必须变着法子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变成让孩子垂涎的薯条。就从这种质朴的理解出发,窦桂梅不断探索教学艺术。1995年、1997年,她两次代表吉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同时,她课题研究也获得吉林省首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其实,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文,远远算不上什么教育新论。窦桂梅只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践行者。当别人还在理论的天空“打雷”的时候,她已经在实践的大地“下雨”了。
窦桂梅的教育实践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学生读背量的增多,她明显地感到学生的阅读的品味越来越高,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对教材的态度。书读得多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有时还会向教材发难。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从课外读到了更完整的李大钊。课堂上,有学生谈起了李大钊的思想激进、有学生介绍他的博学多才,甚至有学生说到他对爱情的忠诚。教《小杨眉》的时候,有学生说:“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周总理还跟小杨眉说那么多道理,这样写是不是不够真实?”
如果翻开窦桂梅班上的作文,你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作文。诗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写思念,学生会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见,欲作家书亿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烈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要求。有个学生叫张一帆,他居然巧用宋词形式,抒写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明朝仍笑春风。
经典照耀的童年,确实是美丽的童年。
以美德滋润童心
诗人说,童年是梦里的真。
小学老师,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窦桂梅虽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她的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
窦桂梅总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总是放得很远,很远。她经常设想身边的这些孩子会在青年、中年、老年时回首童年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与童年相约的小学教师,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记录那些永不重复的生命旅痕。
从三年级开始,每到期末,窦桂梅就开始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萌芽》,那都是孩子们用以灵写下的成长故事。到了五六年级,她又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感悟文集》和《创造文集》。考虑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东西,窦桂梅便将学生的六一联欢、入队仪式、野外春游等活动等一一摄录下来,最成制成一个光碟,作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送给每个孩子。
文章与活动都是可见的,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知怎么记录呢?窦桂梅想到了书信,她要把对每个孩子的理解与期待化成书信中的文字。毕业前夕,窦桂梅开始翻阅自己的工作笔记,回想孩子成长中的桩桩往事。针对不同的个性,像妈妈给外地工作的儿女写信一样,窦桂梅给每个孩子都写了一篇亲切的文字。可以想像,那些孩子收信后是怎样的惊奇与感动!
回信像雪片一样飞向窦桂梅,这真是深入心灵的一次作文。她们的这些书信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为一集,名为《我们一起成长――一个教师与75个学生的心灵对话》。
读着这本心灵对话,你不得不惊叹于窦桂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她把教育当成了以火点燃火、以心发现心的生命过程。在信中,窦桂梅谈孩子在六年中闪光的思想与行为,特别的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作文、写字、朗读、口才、画画、弹琴、劳动……孩子的每一“闪光点”,都映入了窦桂梅那双贮满童贞的大眼睛。
然而,不管是班级史册的编写还是与学生的书信往来,窦桂梅总是要挖拙孩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正直、奉献、同情、诚实、善良、节俭。她觉得,人类的美德是滋润童心的甘露,是点亮夜空的星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世界将是空虚的。”
为了让人类的美德点亮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晨昏,窦桂梅悄悄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灵。
丰子恺先生曾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窦桂梅虽然不是诗人与艺术家,但她成天生活在童心的世界里,她一直在陪伴孩子走过童年。她说:“岁月可以改变我的容颜,童心却让我青春永驻。”
生命与童年相约,窦桂梅是幸福的。????这节课有很多感动我的地方,最感动我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当窦老师突出了“茫茫人海 ? 给学生示范朗读:“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这句话后,问学生能听出些什么时,一个学生眼里闪着光亮,轻轻回答:“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黑暗中的一点光线”,我不知道孩子说这句话时是怎
心理状态,但我敢断言,她全身心投入了,她被深深的感动着。我更敢断言,窦老师的那一节课会使大多数孩子终身难忘,这不仅因为对一个新老师的好奇,不仅因为对一个名教师的向往,而是因为窦老师用两节课在孩子的心弦上弹拨了一曲高妙的旋律。?? 在听她的这节课之前,我曾经听过别人评价她的课,有
,窦老师的课不像语文课,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也说不上来。”听了这一节课后,我明白了,有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窦老师的课和一般语文课的程式不一样,我们习惯了“披文以入情”式的阅读过程: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他这样写好在哪里?我们习惯了传统的四平八稳的“从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教学程式。?? 窦老师的课不是这样上的,她从对朋友的理解和感悟说
从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开始,她把阅读这四篇文章的过程当作了引导学生认知朋友、感悟朋友,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一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启发谈话,还是让学生谈读四篇课文后的感受,还是对最后一篇选文的精读探究,还是让孩子实话实说、现场采访,都立足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也许这就是有些老师说她的课不像语文课的原因。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她所追求的人文性的背后的东西。她对人文性的追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体验,从而更充分、更准确的感知文本、感悟语言。她没有按部就班的逐段分析,而是抓住三个包含“但”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感悟。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朗读训练和想象训练,其实用“训练“”这个词可能不是很恰当的,因为我们看到她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的时候,并不是仅仅在说哪个词该重读,什么时候语速该慢一些或快一些,而是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品读,什么样的情感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读法:“假如皮斯阿司回来了,他告诉人们没事了,我回来了,他想到了自己,会怎么读?”“假如皮斯阿司回来了,他很累,上气不接下气,应该怎么读?”……想象训练也很独特。一篇叙事的文章必然有很多的“空白点”,窦老师抓住了这些空白点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达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是……面无惧色……”“同学们,我们能够想象,皮斯阿司飞奔刑场,解下达蒙的绞索,然后紧紧拥抱在一起,风雨中,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皮斯阿司回来了,结果会怎样呢?”窦老师巧妙的设计了这几个问题和练习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让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准确感悟文本。我们看到,朗读训练也好,想象训练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木然呆然呢?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动情,论得深刻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吗?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习惯了条分缕析,习惯了拿个解剖刀把一篇篇生动
性的文字解剖得七零八落,习惯了练习的、分析的、理性的语文课堂,却不习惯感悟的、动情的、个性化的课堂。过去我们总在谈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这固然不错,但其实情感和语言的关系更加密切。窦老师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始,像一个高明的艺术家把学生的心弦拨动,再让他们研读文本,走近人物,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当然她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和语言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从始至终,孩子们深深被文本、老师、同学和自己感动着,他们走在精神的旅途中感动着,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这种感动:“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我是达蒙的话,我就不去,因为我的生命比他更有价值。”“我认为朋友间是默默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信任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情动于衷而发于外”。情感和语言是同构的,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语言的情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过失,窦老师这种用对情感的感悟带动对语言感知的做法,或者说,这种以人文线带动工具线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总结。精神和语言是同构共生的,窦老师在拨动学生精神之弦的同时,引起了学生语感之弦的共振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标准的语文课应该是
么样子?在听了《朋友》这节课后,我沿着时间上溯,研读了她最近几年上的一些课,读了她的一些论文,希望找到她探索语文课堂,形成教学风格的轨迹,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她一直在试图超越过去,超越自我,她从来没有把一节课当作一节课来上,而是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突破旧的课程模式,寻找新的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在这节《朋友》中,我们看到了她对学生读书的引导,看到了她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现场采访、中央电视台的《朋友》节目等等),她对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表达的追求,但去看她的更多课例,把她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连接起来,我们会感觉到,她所做的一切:让孩子背诵好词佳句、古诗文,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等都是对原有语文课堂死学课本,奉教材为圣经的语文课程的解构,和对新的以促进积累、引导感悟、鼓励创造的新的语文课程的建构,我们看到,她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书本世界,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一个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语文课程在她的实践下,已有了一个可爱的雏形。在《将相和》中,在《我诚信,我美丽》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有丰厚积累的学生在侃侃而谈,看到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和反思,看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更重要的看到了孩子们对母语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活力。??如果把一次课比作是一间房子,那么学生从走进《朋友》这座房
到走出去,他们不仅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言语的感悟,更重要的他们还获得了精神的洗礼。?? 让语文课从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始,让语文课到感动学生
灵结束。语言的、工具的训练在哪里?在整个过程中,和情感同生、共振。?? 当然这节课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作为这一节课全部
造者(因为这几篇选文是窦老师自己选取、组合的),这几篇文章还有一些可以修改、完善的地方(修改略),特别是最后一篇文章,我找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见《美德书》中央编译出版社,[美]威廉·贝内特 何吉贤等译),这个被精读的文本有必要重新改写一下一些细节,在教学时,也很有必要让学生领会到皮斯阿司是被无辜处死的(文中有这样的字眼),达蒙并不是一个只讲哥们义气的人,否则可能孩子们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对朋友的理解会发生那么一点偏差,但这些小的缺憾是不足以让我们太留意的,因为这节课的探索的意义远远大于了它作为一节公开课的具体的意义,我认为。?? 我听出了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光线。???关注情感
??——听窦老师教《朋友》有感??有幸听窦 执教《朋友》
触颇多。相信听课的老师和学
被感动着,尽管程度和形式不一。就我自己而言,整个课堂最让我感动的是窦老师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这让阅读教学闪现着迷人的人性的光辉。??一、学会感悟情感。 四篇文章用两节课完成,这本身就是对
阅读教学方式的挑战,传统意义上对字词的理解、对章节的繁琐分析、对中心思想的概括等等被一种平和的进入代替:??(师:我相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
读了文章后,多多少少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篇来谈谈,可以说主要内容,也可以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很受鼓励的学生,非常踊跃地说出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有的
了谈内容,有的选择了谈自己对朋友的看法,他们在充分地展示着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有个同学甚至完成了对四篇课文的概括:??(生:读了这几篇文章,我有四点感受:第一个感受是既然是
,就要记住朋友对你的恩惠,朋友对你的批评和鞭策,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翱翔,飞得更好;第二个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在危险的时候给予别人最大的帮助;第三,那些事不关己,一心想着保全自己的朋友,与他们不相交也罢。第四,朋友之间,应该守信用,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好的朋友。)??当学生概括性的语言被老师赞赏并自己去写在黑板上的时候,
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已经完成。??窦老师话锋一转,将理解带入了感悟中:??(你看你们多了
呀,自己读书,就获得这么多对朋友的理
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已,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同学们,我们能否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真正去走一趟,也在里面真正的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呢?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点很难。下面我们就选择一篇我们这一生也许遇不到的一篇《朋友》,我们来好好地研究研究,体验体验,来谈谈我们的感受。)??学生在窦老师设置的情境中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朋友的
和意义,大声吟诵、大胆想象、调动自己的日常经验……他们完成了一次对朋友认识的升华,完成了一次对情感的感悟。窦老师甚至还安排了一次学生自由采访周围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朋友的意义,用更多的方式学习语文……反馈的信息,又掀起了课堂的一个高潮。学生沉浸在激动之中,情绪激昂。??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索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窦老师的课到这里,我想已经非常好的体现了这样一个新的理念。有这样的老师应该很幸福了。??但窦老师的这节课,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却是后面的部分:??
学会表达情感??窦老师的一句话,将课堂上的学生带到
一个境界:??(
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
者一首诗等等,或者你想唱出来都可以表达此时你对朋友的理解。)??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是一种口语交际能力,更是一种情
验后的外化。??(生:我想对徐薇,我想对你说,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
能互相猜疑。??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听
两个学生意味深长的对话,我一直在想:也许这两个朋
刚发生了什么吧,那么学了这样的课文,有了这样的对话,她们下课以后会如何呢???第一排站起个小个头男生,转身对很后排一个高个男生说:“
前不知道什么是朋友,你在我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总是对我说,你好棒;我碰上什么不愉快的时候,你总说没什么……”后排的男生沉默了一会,几乎没有说什么。??传统的中国人不喜欢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男生的恳切
感动。课后,窦老师说,后排有个男生掉眼泪了,我想也许就是那位高个男生吧,他被一份感激感动了。做一个朋友不难,做一个被别人认可和感激的朋友很难。语言表达是一种方式,而无言和眼泪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吧。??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的影响是必然的
果我们还是像传统语文教学一样,“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那么就是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导致了人的感受能力的下降,影响了人的情感的正常发展。??窦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而且是由课
生活,由整体到个别,由感悟到体验表达。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这样的学习,会让孩子知道,很多的朋友尽管不会出现在如达蒙那样的特殊情景中,但我们身边的友谊,也一样让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一样值得珍惜。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期有自我确认的强烈要求,朋友的价值、同龄人集体的价值有了特别的增长,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珍视友谊。这样的对话对他们人格的构建、对他们学会感激别人、对他们情感的选择都是会有帮助的。??在过多讲究实效,过多关注理性的时代里,更多的关注学生的
,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应该关注的内容呢?我想窦老师的课就是个很好的回答。??听完窦老师课,我只有一句感慨:语文教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样
但不可以没有感情、没有感悟、没有表达。?? 我想就像文本阅读是个性化的一样,每个人从窦老师
中得到的感受也是个性化的,也正因为这个性的东西才更加亮丽。相信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在消化着自己的感受,结出不同的果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