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波德莱尔的“真自我”(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0 03: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波德莱尔的“真自我”(图)

2012年05月25日
深圳特区报




  书名:波德莱尔 作者:【法】帕斯卡尔·皮亚 译者:何家炜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郭玥

  《恶之花》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这不是若干首诗的简单汇集,而是一本有逻辑、有形式、与诗人的人生相辅相成的书。精心设计的结构使《恶之花》中的诗人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的不朽形象。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已达到了生命的极致。而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波德莱尔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本《波德莱尔》与其说是一本个人传记,倒不如说是波德莱尔诗歌的“传记”。作者通过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细读和分析,勾勒和还原了这位诗人和美学评论家无尽探索的一生。作者对波德莱尔诗歌的分析冷静、严厉而又节制,毫不情绪化,对波德莱尔本人的刻画也有棱有角。作者暗示,在生理、心情、个性与绝望的程度上,波德莱尔已经达到了极致。波德莱尔的一生在书里慢慢荡开,又溶于每一句暗黑色的诗句中。真正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底层的冲劲一样,都偏离耀眼炫目的轨道很远。

  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和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波德莱尔身上充溢着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尊他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波德莱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两种要求,一种趋向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灵性的祈求是向上的愿望,对撒旦的祈求或是对兽行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

  通过诗歌和人生际遇变化的对比,不难发现,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的“否定性人生体验”是用忧郁、无聊、悔恨、烦恼、痛苦堆积成的现实,是众生溃疡的心灵,是现实中艺术的堕落和情欲的污秽。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波德莱尔心灵观照下出现的“人群”意象,使诗人的个人性体验上升为群体的生命体验。波德莱尔融入众人的孤独,又保持独立和清醒,从而真实表现众人的孤独体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否定性体验所描绘的正是众人的世纪病心态,是差异性个体所体验到的众人生活的、恶浊的平庸现实,揭示世人包括自己心灵的阴暗与病态。

  这些也都与他的身世经历有关。他6岁时父亲病逝,7岁母亲再嫁,在失去父爱后又仿佛被夺去了母爱,这使禀性敏感的诗人从幼年起就开始了忧郁的生活,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1842年,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从此放浪形骸,标新立异,他想以此表示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人与社会的冲突。他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习以为常的具象中,展现人生的各个层面。诗人拒绝把生活空虚地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自足,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质层次,因而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和波德莱尔同时期的“艺术家们”借以活动的形式则是书信体的小说、抒情性的日记、自传体小说或哲理戏剧,而在他,却是一本本诗集。不过,那不是一般性的只是若干首诗的汇集,而是一本书,一本有逻辑、有形式,与诗人的人生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书。这本《波德莱尔》就是在诗人的诗和人生间架起的桥梁,作者条分缕析地印证了《恶之花》的确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精心设计的结构使《恶之花》中的诗人不仅仅是一声叹息、一曲哀歌、一阵呻吟、一腔愤懑、一缕飘忽的情绪,而是一个形象,一个首尾贯通的形象、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的形象。他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行动;他有环境,有母亲,有情人,有路遇的过客;他有完整的一生,有血有泪,有快乐,有痛苦,有追求,有挫折……他是在一个具体的时空,具体的社会中活动的具体的人。自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阅读波德莱尔的诗集也足以洞悉作者背后的悲欢离合,但作品总归像一个牢笼,某种程度上也把诗人本人关了进去。通过阅读“波德莱尔笔下的波德莱尔”,我们便建立了将作者拯救出来的一个通道,在重读他那些不朽诗句的同时,更真切地认识诗人本身。

  当一代人试图寻找他们的抒情诗人时,总是会勾起对游荡在巴黎街头的波德莱尔的回忆。在这个更加右倾、更资本主义化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波德莱尔应是一个活在“真自我”和“所有人”之间的灰色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7 00:12 , Processed in 0.0720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