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改十年,中国教育怎么了?
邓木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至此,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0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后几年,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陆续颁布,高中课改也逐步铺开并全面推进。大体上说,课程改革已搞了十年。课改十年,中国教育怎么了?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说进步了,达到当初的良好预期了吗?如果说退步了,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强烈感受和粗浅思考。
在我看来,课改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有进步亦有退步,多可喜亦多可忧。
进步在于:①教育投入加大了。课改前,“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按:约2.4%),远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百分之六的标准”(数据引自《联合国批评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而现在已“提高到3.59%”(数据引自《求是: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制约教育事业发展》,http://www.chsi.com.cn/jyzx/201102/20110216/164442633.html),且政府已庄严承诺2012年提高到20年前许诺的4%。②硬件设施改善了。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现在,即便是贫穷地区的乡村学校,校容校貌也大为改观: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农村生源减少,教室更显宽敞!),有连通外界的电脑,有漂亮美观的教学楼,有坚固耐久的护校围墙等;城市学校不仅有达到规范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微机室,符合教学要求的体育场地、塑胶跑道,而且还有满足课件需要的多媒体、投影仪等。③教师学历提高了。20年前,即便是城镇学校,许多教师都达不到低标准学历要求(小学教师中师学历,初中教师大专学历,高中教师本科学历)。现在,即便是农村学校,学历完全达标,除老教师外,小学教师多为专科学历(中师学校已升格为大专院校),初中教师不少是本科学历;在城市学校,不仅学历完全达标,而且小学教师有本科学历者,中学教师有硕士学历者。④教师素养提高了。刚刚恢复招生考试的那几年,往往是“速成”的中师生教初中生,“速成”的大专生教高中生,知识功底浅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原始。现在,随着教师学历的迅速提高,随着课改理念的强势灌输,教师知识功底扎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术时髦,说课言必新课改,上课动辄多媒体。
按理说,以上进步会带来教育面貌的焕然一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课改十年,远远没有达到之前的良好预期,远远不像课改专家最初设想的那么美丽与浪漫;不仅许多老问题依旧,而且许多新问题产生。不信且看:
1.应试更加疯狂。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大学逐年扩招,读书升学更加容易,升学压力大大缓解,按理说,应试教育将逐渐弱化。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更加疯狂。在小学初中,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非毕业班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周末及寒暑假补课,应试色彩稍微淡一些;在高中,应试搞到极致,情况十分惨烈!以下现象十分普遍:无论高一高三,无论严寒酷暑,每天不到7点就上早读(要知道:西部的冬天,上了早读天还未亮啊!),早上5节正课,下午3-4节正课,晚上4-5节晚自习,一天十四五节课,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加班补课,家常便饭,没有寒暑假,没有双休日;不仅期末搞统考,而且还将每月一考变为每周一考!学生书包沉甸甸胀鼓鼓,学生课桌试卷书本堆放如山,学生视力一日不如一日,大都小小年纪就戴上眼镜……而且,这些现象不只是欠发达地区独有。前几年我到上海学习,亲眼所见学生的书包一样的鼓(有的甚至用拉杆书包),学生的作业一样的多,学生的视力一样的差(我听课的那个班,大多数学生戴眼镜),学校的课表一样的满(我注意到高考科目周课时超过《课程标准》规定)。今年春节期间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报:北京正月初二到初八,收费不菲(一周一两千元)的高考补习班生意火爆!新浪网、中华语文网等不久前转载的一篇博文《深圳的应试教育为何越演愈烈》也很能说明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e39940100q735.html)。这些现象,20年前绝对少见!20年前,课表没这么满,补课没这么多;20年前,考试没这么多,试卷没这么多;20年前,书包没这么重,近视没这么多;20年前,教师绝对相信“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因而允许学生看课外书、看影视剧,因而组织学生春游、看电影等,而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也就谈不上;20年前,普遍有效率意识,不提倡加班加点,不鼓励题海战术,而现在,不问投入,只看产出,加班加点成常态,题海战术是绝招,逮住老鼠是好猫。要知道,现在升学率是提高了(主要是因为扩招),然而,这是以牺牲师生健康为代价的啊!
2.教学更加功利。可以说,现在是“悠悠万事,高考为大”,因而教育目的直奔高考。这里只谈高中教学。比如:高一的月考就与高考接轨,单人单桌且统考统改;高一的考试就做高考模拟卷,题型赋分与高考卷完全相同;高一的作文就是材料作文,实行“三自”而不搞“限制”,不搞文体训练;高一就传授应试歪招,教学生铺陈排比巧妙嫁接投机取巧;高一就要求学生两眼不看课外书,一心只做高考题,因而学生鲜有通读名著者——笔者连续多年上高三提高班语文,调查了解到学生几乎没有通读四大名著的,更不要说《家》《春》《秋》《子夜》《红岩》等现当代名作。这些现象20年前绝对没有,而现在十分普遍!以前高三才搞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相对宽广些;现在高一就搞文理分科,学生知识面十分狭窄。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文理分科,很多人担心不分科会加重负担;其实,在教学极为功利、应试几近疯狂的氛围中,即便只考语数英,学生仍然有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负担同样不会有丝毫减轻!
3.评价更加单一。评价是个老大难问题,长期没能很好解决。然而,过去没搞统考,还不至于只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多元评价本来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然而,现在考试更加频繁化、常态化,考试制度更为健全,考试管理更为完善,因而考试成绩理所当然地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多元”评价的设想也就落空。
4.负担更加沉重。以上三点导致师生负担十分沉重,难以承受。义务教育阶段,不准上早晚自习,不准周末及寒暑假补课,教师相对自在从容些;但绩效工资要与考试成绩挂钩,故教师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好加重负担搞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沉重。高中未搞绩效工资(顺便谈及:国务院决定高中教师及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2010年1月起实行绩效工资,但不知何故,时间过去了一年多,现在不少地方仍不见动静!),但要完成硬性升学指标,故师生苦不堪言。中午下午走在放学路上,看到步履匆匆、面容憔悴、神情倦怠、目光呆滞者,十有八九就是学生或老师!惨烈情况以上谈及,不再赘述。
课改十年,为什么还有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我想,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教师及领导的质量方法观没有改变。现在,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评价教师主要看教学成绩,提高成绩主要靠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故教学只好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
二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观念及标准没有改变。现在,社会评价学校的观念及标准仍然是看升学率,看优生数。在不少人眼中,升学率不高的学校不是好学校,少有学生考上211、985院校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于是乎,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只好加班加点,拼命搞应试教育。比如:前几年南京搞素质教育导致升学率下降,难以承受社会压力,只好急忙下发红头文件要求补课。
三是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花了几大万读大学,想找份好工作以收回教育成本;然而,大学扩招,毕业生多,岗位有限,工作难找。如果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如果不是特别的出类拔萃,一般院校毕业,大都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为顺利找到工作立足社会,学生都希望考上211、考上985、考上北大清华;然而,211有限,985有限,北大清华更为稀缺!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好学校始终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学校始终有三六九等而大家都希望考上好学校,这就必然导致竞争。说到底,师生负担始终减而不轻,归根到底是个社会问题,课改作用有限。
总之,课改十年,由于种种原因,情况还不尽如人意,有些方面甚至还十分糟糕。笔者深知:在“形势大好”的“主旋律”中谈问题是不和谐不适宜的;然而,我们不应做赞扬“新装”的“大臣”,而应学敢说实情的“小孩”。笔者亦深知: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和视野,谈“中国教育”这样的大问题是不够格的;然而,强烈的感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不揣浅陋,率性列举。不当之处,敬请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