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0: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文/李海林(特约主持 王荣生)     来源:语文学习  



    1.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



    1.1  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



    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其实还可以概括出很多其他的价值,创作者创作的时候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可以说有多少种目的,它们就有多少种价值。但是不管多少种价值,它们的总价值,就是信息价值。读者阅它们,其目的或者为了获得事实的信息,或者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获得信息。



    1.2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



    事实上,不管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1.3  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是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必须明确,语文教材有两种价值,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教学价值。照我看来,将语文教材这两种价值混为一谈,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错误。



    另一方面,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必须确,语文教材的这两种价值,必须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文教学的目的。怎么统一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课文,首先又要把课文当作一个社会阅读客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阅读主体来阅读课文。也就是说,学生要把接受课文所传播的息作为阅读目的来阅读课文。



    但是,学生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



    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未定性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寄附在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之中,它不像教材的原生价值那样直接诉诸命题和陈述,而是隐蔽在教材的原生值之中,由课文自身直接体现。因此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而言,它是未定的。



    2.1  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隐蔽性



    语文教学最终的所有矛盾都汇集到了这里:在语文教学中,掌握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必须读懂课文;学生没有这一种行为方,没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言语智慧根本目的。然而,在本质意义上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却藏在背后。你只能在掌握教材原生价值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同时,你也只能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如果说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那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而学生则通过对“陈述”的接受,间接地获取如何“陈述”的智。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基本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2.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自足性与规定性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言语行为,因此它所反映的言语智慧,即它的教学价值,具有一种充分的价值自足性。胡立根老师曾精辟地指出:“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语文教材价值体系之具体而微者。”因为每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所负载的言语智慧全面、综合、整体地体现在其中的。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哪怕是一个词语的言语智慧,都与整个文章有关系,它归根到底都是由文章的整体性功能需要决定的,从而与其他组成要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是,语文教学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必须在一个时间里获得展开。这样就必然存在一个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展相一致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除了有一个在它的原生价值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发掘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它的具体的教学价值的“定位”问题:它们有许多教学价值,那么在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我们用哪一点教学价呢?



    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置上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背景,但更主要的,是由教材编撰者规定的。事实上,就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而言,大部分课文是可以相通的,可以替代的。之所以把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A上,而把那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B上,这是一种主观规定。



    3.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与生成者



    31生成:一个实践论的概念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一种潜在的存在。在语文教材中,既存在着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非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这一块,实际是一种混沌的存在,一种无序的存在。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内容就在教材中,但我们在开始实施语文教学之前,又无法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让学生接触到教学内容,因为他们要学的东西隐藏在文里。而他们终于知道了他们在这一堂课要学的东西的时候,也正好是他们掌握了这些内容的时候。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一种潜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现实性的存,一种隐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显现性的存在。另一对概念,是名称的存在与事实的存在。从理论上来讲,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的,它既可以存在于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里,也可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里,甚至存在于教师的教案里,或是教材的有关辅助系统里,但是这些形式的存在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称的存在。比如我们把“借景抒情”作为《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但借景抒情只是一个名称,它本身并不是借景抒情。我们只有读了一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且通过它的景物描写获取了一种情感反应,我们才现实地“看”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教学内容。



    这一种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它的实践性,是说它需要发掘和认定,需要现实地形成。它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的意思。



    3.2教师: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那么,由谁来生成语文教学的内容呢?当然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但是,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成者。对于教师来说,他是一个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所谓“历史生成者”,我的意思是说,语文课中生成的语文教学内容,都曾经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生成过一遍。一个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这一职业之前,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都是语文教学的可能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语文教师在整体上都生成过一遍。这是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性条件。



    所谓“理论生成”是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每一篇课文之前的备课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备备什么呢?其实就是备如何把一篇课文的原生价值转化为一种教学价值,也就是准备教学内容。



    3.3学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



    所谓现实生成者,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主体,即生成行为的承担者;学生必须亲历生成过程。第二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结果的拥有者,生成结果存在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必须通过获得语文教学的原生价值来获得。学生必须通过一个原生价值的获得过程,才能获得其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须亲历一个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过程,才能获得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教材内容的学习者,又是教材内的生成者,而且只有成为教材内容的生成主体才能成为教材内容的学习主体;学生必须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才能真正拥有生成结果。事实上,生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成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结果。照我看来,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也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困难在。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问题也可以转换为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生成的问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获得,既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标志。



   3.4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与途径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生成是一种建构。只有建构的才是生成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



    建构概念对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意义,首先在于揭示了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建构主义性质。我在前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言语智慧,即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这种言语智慧既以知识为其心理表征,也以经验为其心理表征。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野里,知识和经验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言语知识和经验,它本身就是人的建构过程的产物。这种本原意义上的建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建构性质。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它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是一个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与经验为信息源,它是这两个信息源在某一点相遇后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材之间相互改造和加工的过程。这种相互的改造和加工,既标志着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同时也标志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经学习者改造后的教材信息,改造本身就意味着生成。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用教材改造过的学习者内部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只是,这种教学内容在它生成的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由客观向主观的转化,这味着教学目标也同时得到实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35 , Processed in 0.0805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