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語文化掃雷:這些話在美國千萬不能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1 14: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語文化掃雷:這些話在美國千萬不能說




Everyone wants a piece of Jeremy Lin. From Linsanity to Lin-credible then Va-Lin-tine, news headlines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wordplays to match the new sensation on the NBA court with his meteoric shoot to stardom。
人人想跟林書豪扯上點關係。從「林瘋狂」、「林不思議」,到「情林節」,新聞標題中變著花樣地玩著文字遊戲,來描述這位一夜成名的NBA新星。
However, 「A Chink in the Armor」, a news headline that blamed Lin for his team』s loss of a game, is obviously a turnoff which threw a PR disaster at ESPN, one of world』s major sports network. It also cost an editor his job. The charge is racism。
然而,一條指責林書豪導致他所在球隊輸掉比賽新聞標題「盔甲上的中國佬」卻令人大倒胃口,也將身為全球最大的體育新聞網之一的娛樂體育節目電視網身陷公關危機。一位編輯甚至被炒了魷魚,罪名使用種族主義詞彙。
The case again reminds Americans that while the First Amendment guarantees freedom of speech, a wrong choice of word might ignite a bomb。
這一事件讓美國人再次意識到,雖然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確保了言論的自由,但錯誤的措辭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
It』s also a warning to people outside the country wh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這也為其他國從事國際交流的人士敲響了警鐘。
Racism
種族主義
Put aside the context, the phrase 「Chink in the armor」 means the weak point in a supposedly strong defense. It is somewhat similar to 「a fly in the ointment」。
如果不考慮具體語境,「盔甲上的破綻」這句短語指的是本該萬無一失的防禦中出現的弱點,有點類似於「軟膏裡的蒼蠅」這個短語(意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或令人掃興的人或事物)。
The phrase is often deployed in sports writing to describe a player's weakness which affects the whole team。
這一短語經常出現在體育報道中,用來形容因為某位隊員的弱勢而導致整個團隊受影響。
But the word is also a racial slur against Chinese people。
但同時Chink這個詞也是對中國人帶有種族主義的誹謗。
With Lin's Chinese heritage, the 「Chink in the armor」 was soon bombarded for its racial implication. To quiet public fury, ESPN issued an apology: 「We regret and apologize for this mistake。」
由於林書豪的中國背景,這則題為「盔甲上的破綻(Chink在俚語中,貶義指中國佬)」的報道因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很快招致人們炮轟。為平息眾怒,ESPN公開道歉:「我們對這一錯誤表示遺憾和歉意。」
Political correctness
政治正確性
Racist comment is taboo. But there are many more minefields that people try to avoid in daily life to avoid public offense。
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評論是一大禁忌。但日常生活中存在更的雷區,人們需要盡量迴避以免引發眾怒。
Former Harvard president Lawrence Summers in 2005 explained why there were fewer female scientists in elite universities. He put it down to different innate abi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在2005年,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勞倫斯 薩莫斯(音譯)在解釋了為何頂尖大學中女性科學家人數較少這一問題時。他將其歸因於男女天生有別。
This caused a furor. Summers issued an apology: 「I was wrong to have spoken in a way that has resulted in an unintended signal of discouragement to talented girls and women。」
此舉引發轟動。薩莫斯公開致歉說:「我錯誤地用那樣的方式說話,無意地發出了錯誤的信號,讓有才能的女性感到受挫。」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can cause offense. A French politician was sentenced to jail recently for remarks about the Nazi occupation of France。
詮釋歷史也會觸怒公眾。最近,法國一位政治家就因其關於納粹佔領法國的言論而被判入獄。
His remarks were considered 「politically incorrect」。
他的言論被認為是「政治上不正確的」。
In the book A Short History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Ruth Perry explains that in order to cause minimum offense to race, gender, age, profession, religion, culture, disability and so on, political correctness, as an umbrella, functions as a social consensus on language, policy, behavior and other ideas to ensure no social group suffers from discrimination。
在《政治正確性簡史》一書中,魯茲 帕瑞(音譯)解釋說,政治正確性是一把保護傘,作為就語言、政治、行為及其他思想而達成的社會共識,以確保所有社會群體不受歧視,最大程度上減小對宗族、性別、年齡、職業、宗教、文化、殘疾的冒犯。
Thus any ignite violation of social taboos and political correctness could cause damage。
因此任何違反社會禁忌以及政治正確性的導火索都可能帶來傷害。
「We live in a culture in which a breach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s criminal,」 said Leo Schwartz in the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last week。
「在我們所處的文化之中,違反政治正確性即是犯罪。」裡奧 施瓦茲(音譯)於上周的《哥倫比亞觀察家》中如是說。
Taboo-buster
禁忌語大掃除
Don't joke about bombs: A new taboo due to the US' war on terrorism. Remember Chandler Bing in Friends? He is detained for a joke. In real life, the consequences could be far worse。
不要拿炸彈來開玩笑:這是美國反恐戰爭所產生的最新禁忌語。記得《老友記》中的錢德 賓(音譯)嗎?他因為一個玩笑而被扣押。在實際生活中,其後果可能更嚴重。
Nigger: A taboo and very offensive word to call a black person. Although black brothers call each other nigger, you can't。
Nigger(意為黑鬼):這是一個禁忌語,而且對黑人一種十分不敬的稱謂。儘管黑人兄弟間彼此這樣稱呼,但你不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4:17:18 | 只看该作者
網絡如何改變語言


來源:譯言   發佈者:SalviNg








在網上,英語變成了一種通用語,被世界各地用戶使用。在此過程中,語言本身也發生著改變。
1814年,通過和英國的殊死戰爭,美國從廢墟中建立,但遠未實現全國性的統一。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 )認為形成一種通用語能夠團結人民,並且形成新的認同感,進而使國真正獨立於大英帝國。
韋伯斯特編寫的詞典至今已經編輯了11版,採納當今美國化了的常見拼寫形式,比如:theater(劇院,英式英語拼寫為theatre)、color(顏色,英式英語拼寫為colour)、以及traveler(旅行者,英式英語拼寫為traveller)。韋氏詞典還收錄了美國特有的一些新詞彙,比如:skunk(黃鼠狼),opossum(負鼠),hickory(山核桃),squash(鮮果汁)和 chowder(一種用鮮魚與鹹肉,洋蔥等煨成的食品)等。
韋伯斯特花了18年時間完成《美國英語詞典》的編寫,他學習了26種其它語言來研究詞典內七萬詞條的語源。同樣的,互聯網以更快的速度推動著語言進化。
如今的互聯網被認為擁有著45億網頁。因為有半數中國人在上網,數網頁用中文顯示。但還有部分語言學家預測,10年內英語將會主導互聯網——儘管在形式上和當下被我們接受和認知的英語大相逕庭。
預測的依據是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母語為英語的人數。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英語和其它原本也不說英語的人進行交流,尤其是在網上,語法和拼寫都不需要太在意,甚至說話帶口音也可以不必擔心。
「互聯網解放了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們,使他們得以更廣泛、更豐富地運用英語,」 華盛頓美國大學的語言學教授納奧米·巴倫(Naomi Baron)如是說。
Facebook的用戶已經在用大量的各式各樣的「英語」進行社交了,包括印度英語,或者印地英語(Hinglish),西班牙英語(Spanglish),韓國英語(Konglish)等。儘管很多英語的變體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存在了很長時間,但現在通過互聯網得以擴張並相互結合。
「在網上,人們只關心如何進行交流——沒人有權要求其他人用什麼樣的語言,」 巴倫教授說,「如果你的言論能夠出現在Facebook上的顯眼位置,就證明你的語言在政治上和社會上能夠得到凸顯,即使語言本身並不獨特。」
一些詞彙轉變自傳統英語。以新加坡英語(Singlish, or Singaporean English)為例,「blur」意為「困惑」或者「遲緩」,如:「她是後來才加入談話的,所以顯得有些困惑/遲緩(blur)。」
另一些新詞彙來自原有英語單詞的組合。在韓國英語中,「skinship」(字面意思為「皮膚關係」)意為親近的肢體接觸,如:握手、觸摸和愛撫等。
科技公司為了讓用戶看懂那些連英語字典裡都找不到的單詞,正在開發能夠解釋新的英語變體的產品。
很多公司都有英文網站,而且小商戶也開始意識到他們需要使用通用語——英語,來吸引世界各地的客戶。
「儘管英國對多數人而言不是母語,但在現代娛樂方式的驅動下,以特殊的形式影響著貿易和社交,」 加利福尼亞一家名為Idibon的語言技術公司的老總、計算機語言學家羅伯特·芒羅(Robert Munro)說道。
「在除了移動電話和DVD機以外沒有其他科技設備的地區,英文電影的傳播使得英語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語言。人們認為這就是數字時代的語言。」
幾個世紀以來,文化和貿易的匯聚促成了混雜語言的出現。這種混雜語言就是喬治華盛頓大學腦和語言實驗室主任邁克爾·厄爾曼(Michael Ullman)所說的簡單語法結構組成的流線型語言體系。
當混雜語言使用者的下一代開始添加詞彙和語法的時候,特徵明確的克裡奧語言就出現了。厄爾曼說:「這過程很複雜,並且具有系統性,由此可以導致很多不同的結果。網絡英語也會像這樣發展下去。」
以印度英語為例:
印度英語結合了印地語(Hindi),旁遮普語(Punjabi),烏爾都語(Urdu)和英語,並且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甚至連英國外交官都開始學習這種語言。
移動電話公司也在更新他們的應用程序,以應對新語言變體的出現。
在印度英語英語中,co-brother(字面:合作-兄弟)意為「姐(妹)夫」;eve-teasing(字面:前夕-調戲)意為「性騷擾」;airdashing(字面:飛行速度)被用來形容處理緊急情況的人員;還有容易引起球迷誤會的詞語stadium(字面:體育場),在印度英語英語中被用來指代「地中海」髮型。甚至還出現了新的描述時間的概念詞「pre-pone」,與postpone(推遲)相對,意為「提前」。
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斷普及說明了網絡語言並不是零和遊戲。相反,它帶來了多種語言的繁榮。
「實際上,多數人說著多種語言——只會一門語言的反而少,」 芒羅先生說,「英語已經成為了全球通用語,但是它並沒有取代其它語言。」
相反,其它語言也在融入英語,與此同時,創造著新的語言變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8:14 , Processed in 0.1025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