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1 07: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观,分享给中国的妈妈们~~~~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7:24:14 | 只看该作者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家庭教育‘心依’奉献给天下的父母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家庭教育‘心依’奉献给天下的父母


    一、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惟一,身为父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每个父母亲的最纯真、最美好的心愿。父母们也都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未来的人才,就得有独立面对一切挑战的自信和能力,但综观学生的现状,许多孩子在自信心方面较为缺乏,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有的因为父母从小溺爱,过分的依赖压抑了孩子的自由发展,也导致他们遇事缩手缩脚,遇到困难畏难发愁;
    2、有的由于父母的过分严厉,形成了孩子怯弱的性格,在公众场合容易怯场;
    3、有的由于性格内向,总是沉默寡言;
    4、有的自尊心强,生怕别人嘲笑,因而丧失信心,不敢大胆表现自我;
    5、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失败的体验比较多,在屡战屡败中导致精神萎靡不振;
    6、有的缺乏必要的交往知识和主动性,很难与同学建立情感,不敢主动与同学交往,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原因多种多样,但终归一点,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导致综合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要操之过急,首先要看孩子不自信、不阳光是哪一方面原因,好对症下药。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施展才华的舞台
    1、与老师沟通为孩子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老师我会积极创造条件,扬其长处,避其短处,有意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让他们进入同龄人这个圈子,进入群体,在工作中,在成功中获得满足,受到巨大的鼓舞。比如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职务,协助老师开展工作。这样,就给每个学生创设了极具挑战的机会。但是,老师对孩子得了解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作为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孩子的特长和孩子及自己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在学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孩子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
    2、与学校教育配合,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学生从自己的态度,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赞赏。但老师也会有疏忽的时候,难免急燥,作为家长信任老师在孩子心中树立老师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让孩子再接受批评时也心无抱怨,相信自己改正错误仍能得到老师的喜欢,而与其他无关。尤其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当他们表现欠佳或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时,他们的家长与老师沟通,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是致观重要的。
    三、家庭教育是孩子展翅高飞的翅膀:
    1、客观的鼓励、赏识孩子。
    孩子在人生中要战胜自己的自卑、要学会勇敢面对挫折,自由高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打开他们心中那一扇住着 “自信、智慧、创造”的大门,帮助他们打造一把打开潜能的金钥匙。在对待孩子的成功或失败,作为明智的父母,不轻易许诺,不随便失言,不空洞夸奖,要在孩子完成某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时,恰如其分地肯定与赞扬。虽说积极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泛滥,要讲究艺术,同样想达到一个目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用冷静、平常的心绪抑制他们的兴奋和可能滋生的骄傲;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时候,要理解他们,不辱骂、冷嘲热讽,而是加倍地关爱他们,表现出一种坦然、轻松的振奋的情绪,及时用名人的或自己、他人的亲身事例引导、感染他们,使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带着希望和自信心,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2、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现在很多父母有“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的思想,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 无形中限制了孩子动手的机会,泯灭了孩子的自信心,请您自我反思一下:是否有过孩子强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却以不安全为理由拒绝了?是否有过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却因为洗得不干净就代替了?是否曾有过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觉,你却好意拒绝了……诸如此类的事情。要知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要代替。当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就是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就是阻碍了孩子学会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生活和劳动的基本能力的进程。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收拾房间,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还可以分配给孩子适当的任务,如:如帮父母择菜、洗菜、打扫卫生,自己去买东西,给别人送东西,整理房间等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真切感受到劳动会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更可爱。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的事。
    3、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自觉性是一种意志品质。学习是一种内心的自觉活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有办事磨磨蹭蹭的坏习惯,效率观念和时间观念很差。父母应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学会对时间的统筹安排,该学就学,该玩就玩,并学会利用好零碎时间和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使其从小养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时间、节约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在学习上,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树立这样的一种观点:在孩子学习中,分数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只有愉快地学习,才能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在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上,父母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许多父母在比较时,往往较多地进行横向比较,总爱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如果多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则不同,父母可以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而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中体会到进步、成功的乐趣,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您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吧!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的问题: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
    ‘心依’奉献

    希望能帮到朋友们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种,打骂孩子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但是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当然也不可能不变通!也许家长会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来,是不是就会宠坏孩子?
    其实,当孩子犯错时,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

    家长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等。不过,有些家长又时常感到很为难,因为除了打骂之外,他们似乎总是难以找到有效的教养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吧!

    打骂孩子的常见原因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打骂孩子时,许多家长的回答都是“不听管教”。针对这个原因,程桂英老师在此要特别澄清一下。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逼自己这样去做,却很少去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其实,不管用什么管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其责任都要由父母来担起,而不是孩子。正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他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会有打骂的草率表现。
    一般来说,家长之所以要打骂孩子,主要有以下4大原因。

    传统教养观念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尊重多放在平辈的相处上,但在亲子关系中却十分欠缺。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
    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来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家长多半会打骂上前。

    熟悉的成长经验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新知识,或是经验不足,所以有些家长就直接就套用原来父母的管教模式——只要不顺父母的意,就会受到这样的打骂处罚。因此,当他无法使自己的孩子照他的方式来做事或生活时,也就喜欢用最熟悉的方式管教孩子。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处罚孩子。

    不打不骂的10大管教妙法

    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育儿高手。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
    如果您从小就没有得到太多良好的教育体验,现在又很难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孩子,那么请参考一下程桂英老师提出的10个方法。当您被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时候,不妨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养方式。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5.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

    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修正对孩子的期望

    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10.真诚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据程桂英老师介绍,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爸爸妈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1:26 , Processed in 0.1417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