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8 22:0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人  


王泉根
考察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我认为可以分为五代。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关心我们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献身儿童文学事业,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文学,充满激情燃烧的童心爱心,这是他们的共性。但他们各自的儿童文学主张、美学兴趣、艺术追求等又不尽相同。 第一代 开局大手笔 第一代作家,主要活跃在“五四”前后与二三十年代,代表人物有叶圣陶、谢冰心、茅盾、郑振铎、赵景深等。这一代作家的重要贡献和特殊成就体现在开创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局面:引入新的观念,比如儿童本位论;创造新的文体,比如艺术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尤其重要的是贡献出了就整个20世纪来说都是比较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同时开辟了“直面人生”、帮助儿童“认识人生”的中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其成就集中体现在20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儿童文学运动”,比较经典的作品有以叶圣陶《稻草人》为代表的童话创作,以冰心《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并且在儿童诗、小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和实践,有些作品一直影响到21世纪。他们的创作倾向与兴趣在于关心现实人生、关心人性的问题、关心社会的问题。第一代作家主要是开创之功,从整体上说,中国20世纪儿童文学的开局就是大手笔;同时这批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创造者之一。 第二代 关注民族生存 第二代作家,生活在三四十年代这样一个动荡、战争的环境中,经历了三四十年代的革命与救亡,他们的创作一直延续到1949年以后,代表人物有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金近、贺宜、郭风等。这一代作家一方面继承了第一代作家所开辟的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道路,另一方面又直接切入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革命救亡等时代问题,他们的创作把现实主义更深化了。假如说第一代作家还是比较多地关注人类共同性的人生人性问题的话,那么第二代则是具体关注中华民族的生存现状以及时代所提出的当下性的重要课题,如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郭沫若的《一只手》、应修人的《金宝塔银宝塔》等政治童话,都与中国社会向何处去、与当时的阶级对抗阶级斗争以及革命潮汐联系在一起。三四十年代是个战争的年代、离乱的年代,既有国内战争,又有外敌入侵,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能够直接反映现实问题、直接激起广大少年儿童关心民族存亡问题的文体,因而儿童戏剧、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得到较大发展,而童话、散文等浪漫性、抒情性文体的创作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文体建设也是与我们民族的前途和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代 探索诗艺 第三代作家的主要创作时段是在五六十年代以及“文革”以后,这代作家现在已经步入老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有叶君健、鲁兵、洪汛涛、任大星、任大霖、任溶溶、葛翠琳、柯岩、黄庆云、刘真、圣野、田地、萧平、邱勋、胡景芳、刘厚明、金波、孙幼军等。后二位是60年代成长起来的,现在依然创作活跃。这一代作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的创作题材大多受制于当时具体的成人社会所开展的各项中心运动的影响,如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农业、阶级斗争为纲等。有的作家过分地与之密切接触,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学创作与中心运动捆绑在一起;也有的作家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如叶君健小说的异国题材,任大星、任大霖小说的浙东乡土风情,葛翠琳童话的民间抒情,柯岩儿童诗的童心童趣,尤其是金波与孙幼军,他们在童话、儿童诗的美学品格和诗艺形式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为当代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提供了新鲜经验。这一代作家的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民族形式的继承和加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洪汛涛的童话《神笔马良》,人们可以感受到民间童话的传统与影响。当然这篇作品和20年代上海作家米星如的《仙笔王良》有着一定的关系,但那是一个地道的民间童话。此外,如鲁兵、刘饶民、张继楼的儿童诗创作,借鉴民间童谣的形式也比较多。 第四代 回归儿童 第四代就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批作家。他们的生活经历比较特殊——经过“文革”,当过知青,下过乡,再回到城里读书工作,因此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反思社会、反思人生、反思文学这样一个情结在里面。这一代作家是读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作家作品长大的,但却对他们的作品有某种不满意和不满足,尤其是对“教育儿童的文学”这样的观念、对说教的做法更不满意,因而这批作家一出场就要求儿童文学回归“五四”传统、回归文学、回归真实,最后回归儿童、回归作家创作的艺术个性。这批作家现在正是四五十岁的年纪,正当中国儿童文学承前启后的中坚。代表作家大家都比较熟悉,如曹文轩、秦文君、张之路、班马、沈石溪、董宏猷、孙云晓、高洪波、彭懿、刘健屏、赵冰波、金曾豪、常新港、周锐、刘海栖、郑渊洁、郑春华等。80年代还有一批出生于三四十年代,其经历虽不同于前者但同样有着坚执的人生追求与文学理想的作家,他们与前者一起组成了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方阵,如罗辰生、夏有志、刘先平、陈丽、吴然、乔传藻、庄之明、李凤杰、李建树、谷应、饶远、葛冰、王宜振、韩辉光、詹岱尔、金本等。 第四代作家是今天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他们在反思与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观念与变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他们的重要特点,因而观念多、口号多、打出的旗号也多——如大幻想文学、幽默儿童文学、大自然文学、少年环境文学、生存状态文学、热闹型童话、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等等。自然这与媒体的“炒作”也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这一代作家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他们的创作实践曾经历了“三个回归”:第一个阶段是回归文学,这实际上是对“教育儿童的文学”的不满意(“教育儿童的文学”脱离了文学的本质,把文学当成教育儿童的工具)。曹文轩就强调儿童文学要“回归艺术的正道”;第二个回归是回归儿童、回归儿童本位。这一代作家的创作兴奋点比较集中于关心儿童的现实,关心文学作品如何参与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所以他们的作品提出的基本上都是关于儿童自身世界的问题,儿童今天的生存现状、儿童的发展、儿童的成长等。第三个回归就是回归作家的艺术个性。当回归作家的艺术个性之时,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儿童文学真正趋向文体自觉的成熟之日。 关于第三个回归有几位较典型的作家,需要展开来作一探讨。第一位是北京的曹文轩。曹文轩追求的是文学的永恒,反对咀嚼庸常的人生,反对平庸。他以优雅的文学姿态,优美的文学语言,忧郁悲情的人文关怀来表现儿童世界,代表作是他的《草房子》、《红瓦》、《根鸟》等成长小说三部曲。第二位是上海的秦文君。她的创作以《男生贾里全传》为代表。秦文君追求的是“感动当下”,感动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以直接表现当下少儿的生活为切入点。曹文轩的小说没有刻意展现我们当下儿童生活,而是描写已经远离我们的那种童年景观,所有的意境都有一种温情的色彩,寄寓着作家的理想主义。而秦文君的小说更多的是展现了八九十年代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与价值观、理想观、审美观,展现他们校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因而容易受到小读者的认同。第三位是武汉的董宏猷。董宏猷的代表作《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实际上是跨文体写作,他以小说为基调,引入诗化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甚至散文诗的意境、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叙事风格。他的创作可以说是开创了儿童文学一种新的风格。第四位是广州的班马。班马的创作也颇值得玩味,他的早期作品如《鱼幻》,写得比较感性、主观主义,作家理念化的东西比较多。但他以后的小说,如《六年级大逃亡》、《玩水》等,在表现儿童情趣、儿童精神尤其是在“儿童性”方面,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地道纯熟,无人可及。班马是一位不倦探索、不断行进的作家。第五位就是昆明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也在不断求变。最初他追求动物与人的关系,通过动物世界来表现人生,后来演变为深入到动物世界的生存本质与丛林法则中去,力求写出真正的“动物”小说。当然,他的创作也遇到了一定困难,比如动物说不说话。因为假如动物一开口说话,那就变成了童话。现代动物小说中的动物都是作家理解中的动物,都是作家赋予动物种种性格行为,或以第三人称、或以第二人称写作,极少有第一人称的作品,如果是第一人称,也是动物的心理活动,因而动物至今还没有开口说话。所以动物小说的创作还是有不少瓶颈。再一位是专攻幼儿文学的上海作家郑春华。郑春华是相当出色的幼儿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文学要创造一个品牌很不容易,儿童文学要创造一个品牌更不容易,而幼儿文学要创造一个品牌更是难上加难,但郑春华做到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行量在100万册以上,并被改编成电视剧长期在中央台热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郑春华创造了一个幼儿文学的典型形象,她写出了幼儿真正的天趣、童真,细腻地传神地好玩地刻绘幼儿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成长与感动,同时还塑造了小头爸爸、围裙妈妈、隔壁大大叔等同样可亲可爱幽默快乐的成人形象。我个人认为,第四代作家中极有可能出现我们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家。由于他们本身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忧患意识,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时时可见他们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尤其是对中国儿童生存状态和未来命运的反思与期待,因而他们的新观念很多,创新和变化也很多,同时有一种人文和历史的厚重感。 第五代 中国儿童文学的希望 第五代作家是90年代出道的。我之所以把90年代的作家独立出来,是因为尽管他们和第四代作家年龄相差不大,但他们均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前一代已经截然不同,是在一个安定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当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传媒多样化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成长岁月正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因而他们对文学的理解,特别是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就会与前一代不一样。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这一代作家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爱好,作为他们个人化、私人化的事情;而80年代出道的那一批作家则有着比较浓厚的社会责任意识,90年代的这批作家大概不可能再提出“塑造未来民族性格”这样的口号了。这一代作家现在已经有较大影响的有杨红樱、汤素兰、徐鲁、祁智、保冬妮、玉清、彭学军、薛涛、杨鹏、安武林、张洁、殷健灵、谢倩霓、葛竞、钟代华、罗英等,他们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中间有希望出现比较优秀的作家,中国儿童文学的希望就在他们身上。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因而容易滑向市场化的写作,容易浮躁,缺乏精雕细刻,因而和80年代那种具有使命感意识的写作有一定距离。当然这一代作家有他们的优势,特色(如网络写作)。他们带着更为青春、滋润的灵气,更富先锋、张力的姿态,更加紧贴、把握新世纪少儿世界的行动,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新的生力军。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8 22:04:28 | 只看该作者
三大阅读潮流激荡儿童文学世界  


  当今世界儿童文学生产(创作)与消费(阅读)呈现出以下三大明显的潮流,这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思潮、价值追寻、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等问题紧密相联。世界儿童文学的这些潮流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儿童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三大潮流集中地形象地体现在以下三类儿童文学读物之中。   富于“教育”色彩的童话和少儿小说
  第一类是有关体现现代世界教育潮流所倡扬的“学会做人”的理念,充分肯定具有创造性思维和鲜明个性的少儿形象的作品,这主要是少儿小说、童话等叙事性文学。   这一创作潮流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与个性的发展上,并将成长的过程置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之中,着力描写人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两代人之间关系的改善,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以及社会病灶(如酗酒、吸毒、暴力、谋杀、同性恋、未婚先孕、色情、家庭破碎、种族歧视等)、教育弊端对少年儿童身心的影响,以求深入地揭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某些共同问题,引导未来一代的精神生命尽可能不受挫折地成长。   属于这一主潮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在美国有:被誉为“当代哈克”的塞林格描写“一个年轻孩子浪迹在不太友好的成人世界里”的新现实主义小说(问题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女作家S·E·辛顿塑造的虽犯有过失却从烈火中救出几个孩子的现实少年英雄小说《世外顽童》。   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儿童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用写实手法呼唤真情、信任和理解,呼唤人们承担起“被战争糟蹋得满目疮痍的世界”的责任感的作品,代表性儿童小说有伊恩·塞拉利尔的《银剑》、约翰·汤森的《冈布尔的院子》等。   在法国、德国,塑造独立自由地去认识社会人生、了解当代世界种种风景的作品也十分受到重视,如皮埃尔·加马拉的《春队长》、《羽蛇的故事》,博斯科的《大河的魅力》,凯斯特纳的《埃米尔和侦探》、《5月35日》等。   而在北欧,这种创作思潮不断受到鼓舞涌起高潮,特别是瑞典林格伦、挪威埃格纳、芬兰杨森笔下涌现的那一群活蹦乱跳、毫无顾忌地挑战现存教育体制的淘气包,以他们充满幻想和创造的生命力向整个世界儿童文坛宣告了教训主义的结束和“儿童世纪”的到来。   我们要特别提出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现代超人体系列长篇童话《哈利·波特》。这部世界童话大书将少年哈利·波特的精神成长融入以魔幻故事为艺术构架的校园生活之中,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少年人的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成长历程,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与价值追寻,作品以超常的想像力与极度的童话浪漫艺术赢得了世界各地小读者的广泛喜爱,创下当今世界文学发行与阅读的奇迹。   以上这些充满现代意识与变革精神的西方作品,在80、90年代先后被译介到了中国;有的还有多种译本,多家出版社出版,如瑞典林格伦的童话、小说《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小飞人》三部曲、《淘气包艾米尔》三部曲与《疯丫头玛迪琴》等。在林格伦作品中的独特的反传统少儿形象、充分的游戏精神与热闹风格、深刻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写作姿态以及大胆的童话文体改革等,曾带给80年代中国儿童文坛旋风般的影响。   “童话大王”郑渊洁作品的走红,“热闹型”童话的迅速崛起、游戏精神美学旗帜的高扬,都与林格伦进入中国直接相关。80年代一大批标榜“新潮儿童文学”的中青年作家所热情呼唤的“塑造小小男子汉”、“阳刚气质”的口号,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自立型”、“断乳型”、“成长型”少儿形象,所探索和表现青春期烦恼与憧憬的少男少女心理小说,都从不同方面受到过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感召与变革意识的冲击。
  以幻想烛照未来的科幻小说
  第二类是有关体现现代科技创新,以人类科技文明与无边幻想烛照未来一代知识天地的作品,这就是科幻小说。   正如现代科幻小说泰斗艾萨克·阿西莫夫所曾指出的那样:我们正生活在科幻小说的世界里。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萌芽初创时期,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这时期的代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流派,即技术派和社会派,并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这主要有太空探险、时间旅行、奇异生物、战争与大灾难、技术进步与未来文明走向等。   20世纪30至60年代为黄金时期,涌现出如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英国的阿瑟·C·克拉克等一大批优秀科幻作家,创作空前繁荣。这一时期人们对科幻小说的认识也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都认为科幻小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同时创作也形成了一定模式:必须有一个带悬念的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工作有关的好故事;故事应有几个恢弘的奇异场面;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的结尾都应给人以思考。   60、70年代是西方科幻的“新浪潮时期”,英国人米切尔·莫考克发起了一场刻意求新、将科幻融入主流文学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抛弃传统科幻小说的套路,由通俗向主流文学靠拢,进而进入严肃文学领域;嘲弄传统科幻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主题,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因而充满悲观色彩,科幻小说的公式也由过去的“技术成就→未来”改成了“假如这样→未来”。   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科幻进入回归传统的“塞伯朋克时期”,中心人物是美国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灵。“塞伯朋克”的意思是指具有超越传统和极端未来主义观点的电脑技师。他们呼唤科幻小说从“新浪潮”回归传统,回到人们熟悉的高科技场景。   80、90年代,西方科幻呈现出多流派并存的多元时期,创作景观异彩纷呈,其内容几乎覆盖了当代世界的全部前沿学科领域。   科幻小说的译介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50年代渐成气候,60、70年代因“文革”等原因被迫停顿,80、90年代勃然而兴,成为翻译界、出版界的突出现象和兴奋点。各地少儿出版社都曾出版过相关的科幻文学译作丛书。   福建少儿出版社还把科幻小说作为出版特色。1990年至1995年,该社每年推出一辑《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已出6辑36种,发行达数百万册,并多次被评为“最畅销的文艺类图书”。1997年该社推出了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詹姆斯·冈恩主编的4卷本《科幻之路》,以后又出版了一套展现五大洲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未来前景的最新西方译作《2066年环球风暴世纪科幻小说丛书》。   此外,还有中国少儿出版社的《凡尔纳经典科幻探险小说珍藏文库》15种,四川少儿出版社的《外国科幻名家精品丛书》6种等。   由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存在如此特殊的衰落现象,因而外国科幻小说的引进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直接填补了中国科幻退场后而出现的空白。相对于外国儿童文学其他文体如小说、童话对中国文坛的影响而言,外国当代科幻在中国当代文坛就有了一种强势性、霸权性与支配性的意味。90年代后半期与世纪之交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明显受到西方新科幻的影响。一是在题材上,几乎与西方亦步亦趋,着力表现现代高新科技影响下的人间百态,以及有关电脑网络、生物克隆、外星人探寻、未来世界预测等内容。二是在表现手法与文化观念上,同样也有与西方科幻相类似的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现代科技的最高成果和预期结果,来展现人类未来生活画卷的“未来世界型”的作品;二是以眼前的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观照历史,去对未来的社会格局作出种种预测,并以此来幻想、建构未来社会的“政治寓言型”作品。   世纪之交我国科幻小说创作终于走出了低谷,一批具有现代意识与高科技知识修养的新人开始崭露头角,各地也及时出版了他们的原创性作品。如: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当代科幻小说丛书》,有《克隆总统》、《网络游戏联军》、《生死第六天》等6种,四川少儿出版社推出了由《星际旅行》、《地球上最后一家人》、《献给索尼亚的玫瑰》等10余种科幻新作组成的《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丛书》;甘肃少儿出版社有以沙漠为背景的《金科幻丛书》4种,河北少儿出版社有《中国长篇科幻小说新作》3种等。在2000年年初公布的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科幻界终于有了星河的《星际勇士》、牧铃的《梦幻牧场》、马铭的《幽灵海湾》等作品获奖的喜讯。
  展现独特人文关怀的“人与自然”读物
  第三类是有关体现人类面对的共同生存困境与拯救,传导守护地球家园,增进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作品,这主要是与环保、生态、动植物、大自然相关的读物。   应当说,有关“人与自然”这一重大主题的创作,在世界儿童文坛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传统。从法国法布尔的科学诗篇《昆虫记》到俄罗斯比安基的大自然百科全书《森林报》,从法国古典动物童话《列那狐的故事》到加拿大博物家西顿的现代动物小说《动物英雄》,从印第安人作家灰枭记录原始森林动物变迁的故事《消逝的游猎部落》到西欧作家“重返大自然”题材的小说,从英国作家笛福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到后起竞相摹仿鲁滨逊故事、向往伊甸园生活的续写之作(如法国阿兰·埃尔维的长篇《鲁滨逊》),从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惊世名作《荒野的呼唤》到英国作家考林·达恩愤怒遣责人类破坏生态迫使动物大逃亡的长篇杰构《动物远征队》等等,就这样,世界儿童文学润物无声地不断地向下一代讲述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另一类世界——动物世界及其生存、发展与困境,讲述着大自然原生状态的种种美丽可爱之处。   译介有关“人与自然”类的作品,这在20世纪初就得到了中国文坛的重视。20、30年代翻译工作陆续开展起来以后,世界大自然文学尤其是俄苏的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等陆续进入了中国;但大规模的译介尤其是对西方作品的译介,则要进入80年代以后。《昆虫记》、《森林报》等经典名作在80、90年代一版再版,光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昆虫记》至1999年5月就被7次印刷,发行76000多册。译介当代西方作家“人与自然”的新作,更得到中国少儿文坛的重视。例如,光是湖北少儿出版社从国外引进的《走进大自然丛书》就多达47种,其中讲花草的就有《高山花卉》、《田野花卉》、《森林花卉》、《淡水花草》等。   80、9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有一个突出现象,这就是有关描写动物与大自然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卓有成绩的作家队伍。如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云南作家沈石溪,执着于动物小说创作的还有李子玉、蔺瑾、朱新望、金曾豪、梁泊、车培晶、萧显志、崔晓勇、牧铃、方敏等。我们还应特别提出,安徽作家刘先平数十年如一日跋涉在群山莽原之间,他创作的《云海深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等“大自然探险小说”,以其强烈的动物关怀精神引起国际儿童文学界的关注,广东作家饶远创作的长篇“绿色童话”《蓝天小卫士》、《马乔乔的童话》,东北满族作家陈玉谦疾呼保护青蛙的长篇小说《蛙鸣》,北京新秀保冬妮的昆虫童话三部曲《屎克郎先生波比拉》等,都给当代少儿文坛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作品以其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母亲的国际性主题,汇入了世界性儿童文学的长河。   应当说,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在有关守护人类共同家园、建设人类绿色文化和绿色文明方面,已经完全融入了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版图。(王泉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24 , Processed in 0.1762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