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瑞萍《景阳冈》课堂实录及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8:2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瑞萍《景阳冈》课堂实录及点评


《景阳冈》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执教:安徽省合肥市62中学小学部  薛瑞萍


整理: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东升小学 周 娜


点评: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室  吴 群




一、理清线索,直扑“打虎”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景阳冈。


师:谁告诉我在景阳冈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武松打虎。


师:在预习的时候,老师让你们标出了自然段,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关于武松打虎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十三个自然段


师:课文除了写武松打虎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武松喝酒。


(师板书:喝酒)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写了武松喝酒,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武松顺利过冈。


(师板书:过冈)


师:然后才是什么?


生:打虎。


(师板书:打虎)


师:喝酒、过冈、打虎这三部分内容中,主要写了武松的什么?


生:打虎。


(点评:从课题”景阳冈”到武松,从打虎到喝酒、过冈,理出课文的线索,顺序,并抓住文章的重点“打虎”。闲聊式的开场,轻轻松松地就理清了一篇长文的线索,抓住了重点。)


师:喝酒后就打虎吗,在路上就打虎了吗,你们在“喝酒”这一段读到的是什么?


生:酒。


师:全是酒?还有吗?


生:在喝酒的那段我们读的全是武松和店家的对话。


(师板书:对话)


师:对话的关键的内容是店家哪五个字?


生:三碗不过冈。


师:可武松喝了多少碗?


生:十八碗。


师:偏偏要过冈,在“过冈”的那一段还有对话吗?我们读到是什么?


生:心里的想法。


师:在过冈的那段我们读到的全是心里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我们待会再说。


(师板书:心理)


(点评:从“喝酒――对话”到“过冈――心理”,过渡极其自然,体现老师教学的驾轻就熟。)




师:见到老虎的时候我们读到的全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武松打虎的过程。


师:武松打虎的过程,有对话吗?


生:没有。


师:有心理活动吗?


生:没有。


师:没有对话,没有心理活动,在那儿我们读到的全是什么?


生:全是武松打虎的动作。


(师板书:动作)


师: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翻开书,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先是喝酒,再是过冈,过冈之后就是打虎,在“喝酒”这一部分我们读到的主要是什么? 


生:对话


师:在“过冈”这一部分读到的主要是心理活动,“打虎”这一部分读到的主要是动作。那么现在我要问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写打虎,前面写这么多干什么?(师将“打虎”和“动作”两个词圈起来。)


(点评: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话”写喝酒,通过“心理”写过冈,通过“动作”写打虎。以便下一步讨论“喝酒、上冈”中展现出来的武松的性格特点,怎样推动人物发展的。浓墨重彩地着笔于“打虎”和“动作”,就是为了突出它。 “为什么不直接写打虎”这个问题把整个教学过程串起来。)


生:因为有一个过程。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如果只写武松打虎就不知道他在哪里打虎,是怎么遇到老虎的。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前面的主要内容是引入打虎的主要过程。


生:没有起因、经过就不可能有有结果。


师:为什么除了写打虎,还要写喝酒和上冈,同学们得到的结论是为了叙事的完整,到底是否如此?


生:是。


师:是,挺有武松的精神,挺身而出说“是”。(生笑)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此处不作结论,留一个伏笔。“挺有武松的精神”很风趣,可以看出老师能随时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26:33 | 只看该作者
二、辩论“武松是否英雄”


师:下面有个问题,我希望引起大家的辩论,你认为武松是英雄吗?


(点评:要引发学生的辩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这里,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武松是英雄吗?针对以前一直认可的“武松是打虎英雄”这一命题,提出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我认为是英雄,但只是一介草莽。


师:只是一介草莽,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武松他有勇无谋。


师: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武松是一个粗犷而且不拘小节的大汉。


师:武松粗犷不拘小节,你认为他是不是英雄?


生:算是吧!


师:有不同意见吗,有认为武松不是英雄的吗?


(点评: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定势影响时,教师提醒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认为武松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不是真的要打虎,只是到城里去路过景阳冈。


师:给她掌声!我们知道有一种英雄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条老虎已经吃了二三十人,伤了二三十人性命,武松知道了就说我要去消灭这只老虎,于是他就上山打死了这只老虎,为民除害。这才是真的英雄。可武松不是的,他不知怎么就遇上了这只老虎,出于自卫,如果他不打死考虎,老虎就会吃掉他。她说武松不是英雄,因为他不是为了为民除害。有不同意见有反驳她的吗?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武松是英雄。因为他知道那条老虎已经吃掉二三十人。


生:我也认为武松是英雄,因为他看到榜文的时候已经知道上面有老虎,那时候他下山还不晚,他为什么还要上山呢,所以我认为他是英雄。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他不是英雄,因为他看了榜文是怕被店家嘲笑,他是怕被店家嘲笑所以才上冈的。


师:是为了死要面子,为了面子可以连命都不顾的人。所以武松不是英雄。谁说武松是英雄了?我就认为武松不是英雄。第一,他不知道前面有老虎所以上去了,他不是为民除害;第二,他是为了爱面子才上冈的。他看了榜文,下去怕店家嘲笑。


(点评:怕被嘲笑就是“死要面子”,形象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然后,老师再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武松不是英雄”。面对还不太习惯辩论的学生,教师一次双一次引导学生提出反驳另一方的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几个来回的辩论。。几番反复,方显出“辩论”来。)




师:你说如果你是武松,你是回去还是不动?


生:我会回去。


师:怕被老虎吃了。说实话了。还有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会站在那儿不动。


师:什么意思?你知道那个老虎又饥又饿,他正在那儿找食。你就站在那儿不动等着老虎来吃!(生笑)这也是一个办法。谁还有不同的办法?


生:如果是我,我就不到店家那里去。


师:我觉得你不勇敢,如果真英雄的话,我就回到店家那里对店家说:我刚才太鲁莽了!这才是真英雄!


(点评:这一段师生对话中,老师的评价很有特色,很有个性。有具体的评价,有自己的看法,才是真正的师生对话,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生:如果是我的话,我先到店家那里说对不起,然后我再找他要杆标枪,


师:(对另一生)如果是你呢?


生:我会躲到庙里去。


师:把同学们的意见总结一下,武松打虎固然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打虎本来确实不是为了为民除害,而是为了爱面子,为了自卫,可是他最终打死了老虎。原来二三十个大汉都不能过冈,现在一个小孩都可以过冈了。就是说他的动机不是为民除害,但他的结果却是为民除害了。


(点评: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小结。防止学生可能有的偏差。引导学生从动机和结果两个角度分别来分析。)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27:01 | 只看该作者
三、讨论当英雄要凭什么


师:为民除害有一个前提,他靠的是什么?


生:他凭的是自己的力气


生:他凭的是自己健强的体魄。


师:不要翻书,回忆一下,武松致老虎于死命,他靠的是什么,他打了多少拳?


生:打了五六十拳


师:刚才老师的问题,老师密集的发问,你们没有翻书,可你们被打倒了吗?


生齐说:没有!


师:老师不是武松,你们不是老虎,你们越打越有精神。时代不同了,凭着腿拳打天下的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的英雄气表现在哪里?


(点评:随时联系到生活,联系到学生自己,从教材走向生活。在薛老师的课堂,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生:科学。


师:是科学,还有吗,和武松比起来?


生:我们现在的英雄应该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着想的人。


生:我们现在的英雄应该是见义勇为,热心帮助人的人。


生: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英雄应该是为民除害的


生: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英雄应该是国家的栋梁。


师:你们已经说了很多了,我们今天的英雄是什么?就是当困难来的时候,当挑战来的时候,能够迎上去,打败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就是英雄,你就是武松。


(点评:简洁地概括今天的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挑战来的时候,迎接挑战,打败挑战”,这正是武松的特点,武松不是主动地挑战,但武松能勇敢地面对挑战,并打败了挑战。)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27:37 | 只看该作者
四、结论:优点可敬,缺点可爱
下面我们学习的内容将更富有挑战性,我们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和朗读剖析人物的性格,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剖析知道人物性格是如何把武松一步步推动起来的。下面我们将进行更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先问一下有信心吗?


生:有!


1、喝酒――对话




师:先看二、三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全是武松和店家的对话。


(请学生分别扮演店家和武松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读2——3自然段)


师(当学生读武松的话声音很大时):武松,我要问你,为什么有话不好好说,叫喊什么?


生:因为武松是那种很粗犷的那种人。


师:你知道武松很粗犷,你现在就是武松,你为什么要喊呢?


生:因为店家不给我筛酒吃。


生:因为店家既不给我筛酒吃,又罗罗嗦嗦说了很多,所以我很生气了。


生:因为武松脾气暴躁。


师:(对另一生)店家你来说,你觉得武松怎么样?


生:我觉得武松就是一心想喝酒,反正不管什么就是要你给他筛酒,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除了特别爱喝酒外?


(师板书:好酒 暴躁)




生:因为他开始喝了酒,他开始有点醉了。


师:还有吗?非常的好酒,非常的暴躁。


生:因为他觉得这酒很好喝,那时候他应该也很高兴。那店家突然不给他酒吃,他很生气,开始发脾气了。


师:好,三碗不过冈,武松喝了多少?


生:十八碗。


师:他坚定不移地喝了再喝,喝了再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酒量大。


师:事实上他的酒量也很大,我们说一个人酒量很大叫什么?


生:海量,酒鬼。(笑声)


师:他死活要喝,那叫酒鬼。


(师板书:酒量大)


师:而且他对自己的酒量有充分的信心,他死活要喝,所以说他很自负(板书:自负)而且不让喝他偏要喝,那叫什么?


生:倔强。


生:逞英雄。


师:(板书:倔强)这都是他的性格。


师:(指前面“当”过店家的学生)店家请站起来,你怕这个客人吗?你不敢拦他了,对吗?筛了十八碗,那我要问你了,他喝了十八碗,喝了就上冈了,你这不是对顾客不负责任吗?不让他喝,他偏要喝,不让他走,他偏要走。


生:我认为是店家怕武松砸了他的店子,砸了他的招牌。


师:哦,原来店家心里想,喝醉了店家也不怕。喝醉了就喝醉了呗。


生:我认为是店家为了讨好武松。


师:可武松喝醉了怎么办,不能过冈了怎么办?


生:喝醉了就可以把他留在他的店里,


师:可以赚他的钱,是吧?既是为了赚武松的钱也是为了保证武松的安全。


师:店家好不好呀?


生:好!


师:店家真好,可武松领不领他的情呀?


生:不领!


(点评:采访“武松”和“店家”,让学生体验角色,体会武松好酒的特点和暴躁的性格。同时,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看到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对话不是关于“三碗不过冈”的内容,是关于武松是否肯在店里面留宿,大家用线划出武松不肯留宿的原因,读一读打出武松答复店家坚决不肯留宿的话。


(学生标记。)


师:我让大家找的是武松不肯留宿的话,你找的是哪里?


生读:“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生补充:“这景阳冈少说我也走了……”(生的声音很小)


师:我觉得你已经被这大虫吓倒了,你的声音在颤抖。






生齐读第一句话:我是青河县人,这景阳冈少说也……


生:就算有我也不怕!


师:武松坚持上冈,第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他说他走景阳冈走了一二十遭了,从来没见过什么大虫!


师:所以呢?


生:所以他认为店家是想谋他的财,害他性命。


生:因为他不相信有大虫。


师:还是不相信有大虫。


师:他不相信有大虫的原因是因为这条景阳冈他已经走了——


生:一二十次了。


师:所以他不信有虎,那么武松的这个推断有理由吗?这个景阳冈以前没有老虎,现在有人说他有老虎,如果是你,你相信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你为什么相信他有?


生:因为很多事都说不准,有时候山不转水转。


师:在可能有可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武松却是宁信其无,不信其有。那么从这段看出武松的是什么性格?


生:倔强,他不听别人的,他只相信他自己,


师:还有吗?


生:固执


师:概括得很好,以前没有现在肯定也没有,这个可取吗?这一点我们应不应该向他学?


生:不能。


师:生命攸关呀,可是他却不信!为什么在这儿最后有一句话是——


生:就算有我也不怕!(齐读)


(点评:通过朗读、讨论,联系学生自身的经验,体会武松固执、倔强的性格,并感受这种性格的缺陷。)




师:我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是因为我们没有他那胆量:“就算有我也不怕!”因为胆量大是要有是有实力做基础的。


生:我认为这是武松酒后失言。


师:他喝多了晕了是吧,有不同意的吗?十八碗酒在作怪,不知死活。(笑)


生:我认为武松很蛮横。


师:好,你读第二句话。


生读: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要谋我财……


师:这里可以看出武松的什么性格?店家好意留他住下,他却这样回答。


生:他却反当恶意。


生:我认为他是有坚定心,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肯定。


师:坚信自己的判断。


生:我认为武松太过自信。


师:还是自负,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酒量太过自信,现在又对自己的判断太过自信。(板书自负)已经不是自信了,已经自信到了要丢命的地步了,这叫自负了。他对人家的好心不领情,如果我是那个店家我会很生气哦。很奇怪哦,他不怕老虎,他怕什么?


生:他怕店家谋他的性命,


师:我们看《水浒传》知道那时候做人肉包子的很多,所以他的担心还是有依据的,就这样武松喝了十八碗,提着他的哨棒兴致勃勃地上冈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28:11 | 只看该作者
2、上冈――心理
师:看五、六、七自然段,上冈之后 ,看到了两样东西,引起两段心理活动。把这两处找到,分析一下他是什么性格。


(生读五、六、七自然段。)


(齐读五、六、七自然段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师:最后我们读到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生再读)


师:他这次见到的是在树干上写的字,是把树皮刮掉写下的字,没有官府的文印,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是谁的诡计?


生:店家。


师:这人真可恶,现在明白他为什么怕回去见店家了?


生:他还是怕店家谋他的财害他的命。


师:我们接着往下读,这是第一处,你读下面一段。


生读:“走到庙前,看到上面贴着一张榜文……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


师:听了她读的,第二次读到了官府的榜文,现在知道真的有虎,现在他想不想回去?


生:不想,怕店家耻笑他。


师:如果你是店家,你会不会耻笑他?


生:不会。


师:你真好!


师:如果店家耻笑他,能不能理解他?


(点评:薛老师的教学,全由学生的情况而定,以学定教。看似随意的交谈,依赖于老师深厚的功底。薛老师还经常从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全面性)

师:应该耻笑耻笑他。因为他是死要面子。

(齐读:在石头上睡着了)


师:他走了一段,不知道是固执发生作用,还是酒性发挥作用,他就是不信有虎,所以我们说这个人固执得有点可笑了。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没有虎,所以他就这样上去了。偏巧他就碰见了谁呀?


(点评:“偏巧他就碰见了谁呀?”这样的语言学生喜欢。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谈着武松,就好你谈身边的人一样,那么亲近,那么亲切)




生:老虎!


师:我们想一想更能证明让他确信没有老虎后面的内容,他走累了看见了一块大青石,石头的形状像一张床,武松就在上面睡了,刚刚躺下的时候怎么样呀?想想如果有另外一种情形,可能是另外一种什么情形?


生:他可能躺在老虎的背上。


生:他可能被老虎吃掉。


师:我们知道喝醉的人特别容易进入梦乡,这时候老虎出现了,或者说老虎足够聪明,等你睡着了他再出来,那么这个英雄将不会存在,他将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


(点评:薛老师总是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老师关键时候的一点,总给人如梦初醒的感觉。)




3、打虎――动作




大家现在看九、十、十一三个自然段,这是打虎的全过程,也是全文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从这三段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作朗读准备,同时用笔划出动词,你觉得要重读,很要紧的动词。


(师巡视。)


师:声音大一点,气势强一点,这可不是打虎的状态。


师:哪些同学选中第九段,你先告诉这一段中最要紧的动词是哪些?


生:闪。


师:闪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吗?


生:四次。


师:读一读。


(生读“武松见了,叫:哎呀”,读得很平淡)


师:是这样叫吗?


再读。


生再读。


(师点出“四闪”的地方。)


师:从这“四闪”中间,你觉得武松怎么样?


生:他身手敏捷。(板书:身手敏捷)


师:还有吗?


生:处事不惊。(师板书:冷静)


师:讲得真好!还有吗?


生:武松的身手灵活


师:武艺高强,对不对?


(板书:武艺高强)


师:刚才选第九段的同学,注意武松的“四闪”,齐读。


生齐读第九段


师:谁来读第十段,你觉得哪些动词很要紧?


生:一扑、一掀、一剪。


师:“剪”是谁的?


生:老虎。


师:为什么老虎的你要点出来呢?


生:因为这是写武松打虎,所以武松和老虎的动作都要点出来.


师:说老虎厉害,更能显出武松的厉害,他抓住了老虎的动作,你还抓住了什么?


师:你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哨棒都折了,为什么?


生:因为他打得太急了。


师:要打的是一只老虎,可不是一只苍蝇,他居然没有打中,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那时太紧张了。


师:能不能理解他的紧张?


(点评: “能不能理解”,引导学生站在人物的立场去体会。文中的人物不在纸上,就在学生的心中。)




生:能!


师:看到第十一自然段。“闪”过四次了,哨棒打折了,这时的武松概括为一个词是――


生:筋疲力尽。


生:我认为是没有任何防护了。


师:用一个词说。


生:无路可逃。


生:他只能和老虎展开肉搏战了。


师:这时候的武松有没有逃,他定定的站在那儿。你们从第十一自然段中点出了哪些动词?


生:跳、丢、揪、按定、踢、咆哮。


师:谁咆哮?


生:老虎。


师:写武松的时候点出了老虎的动作,更能显出老虎的厉害,准备读第十一自然段的举手,开始没有准备读第十一自然段,现在想读第十一自然和他们一起上山打老虎的举手。


把手放下,武松现在是赤手空拳,这时老虎很愤怒,他的愤怒和当时武松吃不到酒的愤怒是一样的。我怎么吃不到他?我已经吃了二三十条大汉,这个家伙我怎么吃不到他?!老虎性起了!老虎开始咆哮了!就在这一生死的一瞬间,英雄气爆发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三十个同学三十个武松,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上。


(点评:老师的语言渲染出虎的愤怒,虎虎生威。但说虎是为了突出打虎的英雄,营造出打虎的气势!)




(生齐读第十二自然。)


师:到这个时候武松已经是大势已去,这个时候,你除了发现武松的武艺高强,你还发现了武松身上的哪些闪光点?


生:我认为武松的力气很大。


生:力大无穷。(师板书:力大无穷)


生:我认为武松很勇猛。


生:我认为武松很果断。(师板书:果断勇猛)


师:当大虫喘气的时候武松又转回来,拿起哨棒把大虫打死,看出武松怎么样?


生:不打死不罢休。


生:很警惕。


生:因为他正准备睡觉大虫跳出来,所以他要报仇。


生:我认为武松很残忍。


师:可是这个地方如果武松不残忍的话,老虎就会对他残忍。


生:老虎只有最后一口气了,对武松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师:让老虎慢慢地死,对吧?


生:对!


师:可让老虎慢慢地死,比一下子打死老虎更残忍。知道吗,我们中国人吃鱼的时候让他慢慢地干涸而死,让它煎熬而死,而在西方吃鱼有一个规定,必须在买鱼之后,让他马上致死。人家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注意两点。第一,武松打虎不是残忍,第二让老虎迅速死去对老虎来说是一种仁慈的死法。


(点评:从学生的回答,薛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思想中出现的问题:觉得武松打虎残忍。而且很快意识到,学生这种思想根源来自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针对这点,她认认真真地给学生纠正。并举了西方人买鱼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武松打虎不是残忍,让老虎迅速死去对老虎来说才是一种仁慈的死法。




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张随处可贴的标签,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老师,才会时刻不忘渗透人文思想。“让老虎慢慢地死,比一下子打死老虎更残忍。”肯定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点新的东西。




“武松残忍”之言,肯定是老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遇到这样的意外情况,薛老师从容应对,轻轻地化解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老师深厚的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机智。)




4、回顾前文,解答前疑




师:现在告诉我,课文前面为什么写这么多,仅仅是为了让故事更残忍吗?


生:为了铺垫。


生:为了更好地写出武松的人物特征。


(师画一个大大的十字,将武松的优点和缺点分开来成座标形。)


师: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这样画吗?这边是武松喝酒的性格,齐读黑板上的板书。(暴躁、倔强、自负、死要面子、好酒、海量)


师:是褒义多还是贬义多?


生:贬义多。


师:再读下面。


(生齐读:敏捷、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果断、勇猛)


师:这就是武松,一个是武艺高强、果断、敏捷的武松,一个是不仅武艺高强、果断、敏捷,而且倔强、多疑、暴躁特别是自负的武松,你更喜欢哪一个武松?你喜欢缺点多多的武松,还是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武松?


生:人无完人,我喜欢他的缺点也喜欢他的优点。


生:我喜欢同时有缺点又有优点的武松。


师:如果没有这些缺点——


生:如果武松没有缺点就不会有后面打虎的事。


师:如果武松没有喝十八碗酒,如果不那么暴躁、不那么固执,他可能随时在酒店住下。恰恰是他的缺点推动他一步步的往前走。因为他还特别的爱面子,他可以死要面子,因为他有这个本领。恰恰是这些缺点推动他一步步来到谁的面前?


生:老虎。


师:最后通过战斗使他成名,名扬天下。我来画一条线。这是上坡还是下坡?


生:站在下面看它是上坡,站在上面看它是下坡。


师:给他掌声!老师要告诉同学们的是:上坡下坡是一条路,优点缺点是一个人,英雄因为他的优点而可敬,因为他的缺点而可爱。在不同的地方优点可能会成为缺点,缺点可能会成为优点。今天我们所剖析的就是武松的性格,以及他的性格怎样推动他一步步成为英雄的。人无完人,上坡下坡是一条路,优点缺点是一个人。英雄因为他的优点而可敬,因为他的缺点而可爱,可信!下课!


(点评:最后一段话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真是非常精辟的总结:“上坡下坡是一条路,优点缺点是一个人。英雄因为他的优点而可敬,因为他的缺点而可爱,可信。”这句话给所有听课的学生、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到这儿结束,戛然而止,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28:44 | 只看该作者
总评:薛老师学养深厚,教学功底极强,这种底气使她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她轻轻松松地上课,驾轻就熟地上课。她的课堂,平和、淡定,透着智慧。


这是开放的课堂。薛老师的课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教学,难度很大,一般的老师不敢轻易尝试。但薛老师不怕。正如她在课堂里说武松“胆量大是要有实力做基础的。”薛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实力“。 


她的课堂,不怕学生不说话,她总有办法。她精心设计的问题,她睿智而又风趣的语言,她营造的极具生活化的场景,总是能激发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她也不怕学生说不好,她能够敏锐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当然,她更不怕学生说。不像有些老师,怕学生说得无边无际,不敢放手,或明或暗地走过场,她总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她能稳稳地把握住话题的方向。


这是生活化的课堂。她和学生一起演绎着武松的故事,好像那故事不是发生在几百年前,而就在眼前。她把一个活生生的武松带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武松。和学生一起和武松“交谈”,和学生一起评价武松,仿佛武松就是身边的某个人。


这是个性化的课堂。其一,个性化的设计,少纠缠于琐碎词句,注重人物性格的剖析。其二,个性化的解读,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对人物进行解读。其三,个性化的观点,在和学生一起讨论时,老师总有自己具体的观点。其四,个性化的视角,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英雄。其五,个性化的语言,既风趣又富有哲理,既受学生欢迎又能给学生以思考。


这是智慧的课堂。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表现在薛老师课堂上的“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正是智慧课堂的体现。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3:32 , Processed in 0.1970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