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虎是只怎样的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14:2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5:58 | 只看该作者
世 纪 释 放



--------关于“字思维” ·石虎片断之一



吴杨







1,1989年岁末,石虎移居澳门,翌年迎来创作高峰期,一年的作品相当过去几十年之总和。十年之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四卷本《石虎画集》,城砖一般,买得起,搬不动,所收作品上千幅,洋洋大观,也不过全部作品的百分之一。一年两个大展、两本画册,画商的预约更是接连不断,他以惊人的能量燃烧释放,震惊画坛,引起巨大反响。他坐拥370平方米的画室,墙壁上悬挂着大画,地面上洒满尺幅不一的新作,琳琅满目。天知道他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创作热情,那些大画不要说几十幅,对于寻常之辈,那怕拥有一幅也不枉这一生与笔墨结缘,而他则拥有3×3米以上的大作近百幅,其中《玄腾图》、《坤梦图》等更达4×9米以上,而且所画是如此浑厚,若想将一幅大画中的人物清点一番几乎就不可能,须留待于石虎作品的专项研究,这是一项迟早要做之事,石虎注定要养一批人。无论是否愿意关注这个人的份量,世界已经感觉到他的存在。当濠江旭日冉冉升起之时,他打开画室的窗户,揉一下画了一夜有些发沉发涩的眸子,翘首瞭望环宇,一张典型的东方男儿的脸,棱角分明,有铜铸般的质感,粗而浓密的长发在晨风中拂动。这就是石虎。当世纪之交到来之际,中国美术发展到一个特殊时刻,他选择了澳门,单枪匹马,叱咤风云,在中西交汇的最前沿处接受检验,用他雪片般的作品向世界宣告:我石虎,我来啦!







2,石虎远比我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假想中的那个人要优秀得多。我甚至在完成了对他的采访之后长达一个月没能动笔,因为很难表达采访感受而一再思考这个人的意义,对于画坛的意义、对于众多仍在走着弯路的画者的意义、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我相信流行于画坛的各种悬而未决的纷争能够从他的实践中找到答案,无论如何,行动大于论道。



石虎是河北徐水人,家住太行山东麓。专业画家之前,曾求学北京第十九中学、北京工艺美校及浙江美院。参加工作后当过美术老师,在北京军区服役6年,复员后又回到工艺美校当老师,一年后到工厂做工,搞象牙雕刻,从工人中选拔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适逢文革,外面在闹革命,他们在搞科研,较早地接触到西方现代绘画,对传统绘画、民间美术更是情有独钟。研究成果要落实到雕刻上,其设计新颖、刻工精湛之作被所里选做样板加以推广。他在那里一干多年,若熬到今天早该是雕刻大师了吧。



命运却对他另有安排。1978年奉调人美出版社,机会随之而来,因文革而被迫中断12年之久的对外美术交流活动重新启动,由高层组团出访非洲13国,有一个艺术家的名额被邵宇社长拿到,邵宇爱才,石虎有幸成为开放之初首位出访海外的文化使者。这份荣誉使他一定得做点什么,出访归来的第二年出版了画集《非洲写生》,发行一万本,3天内售罄,许多年龄在四五十岁的画家就是从那时听说了石虎和他的画------那些奇奇怪怪的构思、扑朔迷离的用笔,中国画可以这样画吗?



他由此而被称为“鬼才”、“大蛮之才”,却避讳了“天才”、“奇才”之类。曲高和寡。石虎的风格决定了他自始至终将单枪匹马,不与人同,有话跟太行山说去,有事跟孔孟老庄讨教去。一旦他的画与众人陡然拉开距离,他的人也便入了另类。黄宾虹要50年之后才能被人认识,老人在说这个话时是多么悲哀呀!这种心境一定还会在那些不与人同的奇才们身上重现。艺术高于现实,直觉高于思维,伟大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必具前瞻性和不可言喻性。大美无言,大美沉静,大美也孤寂。



石虎所以要走了。“八大”峰外有峰,老莲人后有人。艺术家所需要的永远是走向自己,艺术的高峰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里。







3,每个阶段都不能省略。当一根甘蔗尚种在地里的时候,你不能说我只要中间那一段。石虎的经验来自于他的经历,工农商学兵干了一圈,外加工匠、教师等项。“商”则特指其市场意识,早在1973年的广交会上,他的作品便以24万元的成交量令人咂舌,若以今天的市值当以千万元计。他的绘画天才总是得益于布鲁特斯(希腊神话中的财神)的青睐,一只无形之手在推,一只有形之手在拽,要造就一位绘画天才,这只“有形之手”便是美术市场,石虎一直是其宠儿,使其衣食无忧地施展才能。



“无形之手”又是什么呢?石虎写道:“经历过漫长的文化浩劫,其精神磨难之痛苦无以复加,这一代的中年人肩负历史使命,文化不在这一代人手中衰亡,便会在这一代人手中复兴。感谢上帝,他狠狠地在背后推了我一把,使我不敢苟安偷生。”可见这“手”是时代使命。石虎的种种动因中,使命感是一台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它把石虎从画家的局限性中捞出来,给他以开阔的视野,给他以国学意义上的滋养,赋予他文艺旗手、文化尖兵之角色,让他呐喊、让他释放、让他把一湾水搅动起来。石虎的作为是符合逻辑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物,不是他也会是别人。



我们的交谈脱离了绘画而滑向一个更为宽泛的文化范畴,我理解,正是由于石虎居高临下,博览而精取,在宏观上获得一种包容和气度,也才有他那些作品的洋洋洒洒,穷尽奥秘;也才有他对文化现状的深刻思考及理论建树。







4,本文姑且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就是他的“字思维”。



近年来多有人提出上追宋元,重温传统,从根上学起,以求“学乎其上,得乎其中”。唯有石虎见人所之未见,把这个“根”一直上溯到方块字那里,提出了“字思维”:“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音义,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这便是“字思维”的全部意义。它相当于中国古典哲学中道生一后而二而三而万物的宏大命题。因此汉字具有超越自身、无比灵动的本质。汉字以其绝对和永恒的灵性范畴,笑对当代诗人:不是汉字负于诗人,是诗人负于汉字。”



同样,汉字也笑对当代画家。



“仓颉彻悟宇宙天地经纬之本,以横平竖直构成的深刻观念创建文字,致使每一个中国字都具观照自然,与万象合一的性质。每个汉字都是宇宙灵界的图式概念。”因而,每个汉字都寓含着生命信息、宇宙信息,可以意会、可以图解,可以开启智性从而与天地沟通。当有一天早晨一觉醒来,石虎悟到这一玄机时,他的创作便一步到位了,直奔中国文化的渊源处,随手采撷,非珠即玉。



汉字始见于甲骨。绘画始见于岩崖。若将两者并置一处,会发现字亦是画,画亦是字。石虎之作便沿袭着这一特征,书里有画,画里有书,既是书画同源的印证,亦是“字思维”结出的硕果。这样,石虎的创作灵感自会多元而活跃,随便一个汉字跳入眼帘,即可幻化为一幅图画。以小寓大,以字寓道,看似简单,然有道则意象在、根基深、致高远。一个字可以支配语言、造型甚至支配思想,当然它也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样,石虎的创作便会变得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汉字是一个解放者,它扫除着任何障碍而赋予石虎无穷的想象力,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因为“汉字的世界包容万象,它是一个大于认知的世界,是人类直觉思维图式成果无比博大的法典,其玄深的智慧、灵动的能机、卓绝的理念,具有开放人类永远的意义。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更属于拓建人类未来所需之智慧宝库。”



我猜想,当“字思维”的灵光出现于大脑屏幕时,他必定一跃而起,赤膊欢呼。就是从这一刻起,石虎之所以为石虎。他到澳门后三件事:作画、读书、在世界范围内游走学习。于绘画上的种种门类、技法,古往今来,海内海外,多所涉猎,必有一个如何消化,为我所用的问题,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字思维”便要解决这道难题以去惑解困。“当一个字打入眼眸,人首先感知的便是字象。它是由线条的抽象框架形象所激发的字象思维,它一定会去复合字所应对的物象”。那里能够没有画面吗?那里能够没有意的绵延和诗的浪漫吗?



石虎坐拥画坛,坐拥未来,“字思维”赋予其大智慧。当多数人宥于“行万里路”的法理而苦于奔波时,他及早结束了这个阶段,只把它看作休闲或填充而服务于“字思维”。正是后者将其能量无限放大,智性无限膨胀,这才有了他那些大画,非鬼斧神工乃何?非奇思妙想乃何!







5,1991年《夏梦图》问世,80万港元成交。



1992年《圣浴图》问世,120万港元成交。



1993年《祈明图》问世,7×3米。



1994年《金风图》问世,广州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出。



1995年《双马图》问世,214万元成交。同年,《玄腾图》问世,3.5×9米,800万港元成交。



1996年《乐年图》问世,200万港元成交。



1997年《天国神梦》问世,4×9米。



1998年《坤梦图》问世,235万港元成交。



2004年《红实图》问世,2.8×6.6米,估价数百万元人民币,于中国美术馆展出后捐赠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游子返乡时对母亲表达的一份心意。“母亲”是祖国,也是他那93岁的老母。老人参观“石虎绘画大展”,三个展厅三百多幅作品,一路看下来,乐得合不拢嘴。她哪里知道什么叫“字思维?”可能根本就看不懂儿子的画,她看到的画正变作鲜花,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厅里一团灿烂。



“字思维”的本质是返朴归真,因而也简单直白,不事雕凿。采访时我携带的资料中有一组儿童绘画,石虎连说,“好好,还是孩子们画得好!”周思聪和石虎猩猩相惜,彼此仰慕,国内画坛上她率先肯定和推重石虎,甚至不惜以辞去评委而力举石虎的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周曾征求石的意见,如何才能画得更好?石虎答以4字“闭目而墨”,也是要归于简朴、归于生涩、归于随意,闭目则不论技巧、全凭心性使然,一派化机。



石虎的作品多元、多变,容纳呑吐,纯乎天籁,一幅画里不知能读出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符号化象征和谜,这些谜不可能全是事先预谋和设置,而只能是神来之笔。神来之笔便是随心所欲,纵横驰骋,一任思想的风筝扶摇直上,享受蓝天。这和当下美术创作中泛滥成灾的功夫画、复制风是多么地大相径庭、相距甚远啊!“字思维”本来可以作为一个秘密被石虎独自装在兜里,说出这个秘密,必定为画坛的这种现状着急,多少人误入歧途却不知找一把钥匙到库房里取宝,这间库房便是“字思维”,便是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丢失了文化也便丢失了魂魄,画里还能有什么呢?岂不应了“笔墨等于零”之说?创造力越来越差,有点成绩便陷于商业化的泥潭难以自拔,长此以往,中国画的前景岂不堪忧?



如此背景下,石虎作品更具有了超越自身品质的意义,而不失为棒喝和镜子,或许不为人所理解,也当为之呯然心动:那里有女娲舞蹈,有禹稷躬耕,有孔子弦歌不已,有屈原汨罗行吟------石虎尤喜《离骚》,认为比《诗经》更高雅、更具中华气度和人格美。那里更有一种中国人应有的文化品格,博大、炽热、雄浑。艺术创作不要枉占了那个“创”字,你总得有点文化人的精神内质在里面。你迟早得走向自己,不是走向厚重就是走向浅薄。







6,浅薄正日益泛滥为一种时代通病。全民皆商、全民皆画、全民皆文艺。多数娱乐性节目没法看了,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败絮其中。都是哪些人在从事精神产品的制作加工?到哪里去寻找一种可行的市场准入机制?教育失败,文化成为致命伤。没有高雅文化,也不知高雅为何物?没有标准了!一到圣诞节戴个小高帽子,高兴地不得了,不伦不类,数典忘祖。圣诞节从何而来?耶稣何许人也?一问三不知,跟着瞎起哄。这是一种什么风气?什么文化?自己民族的节日反倒没有热情。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年轻人有几个能说出子午卯酉?但天下是年轻人的,责怪没有用,他会嘲笑你“老土”。可不土吗,总是把马王堆和古长城搬出来感动世界。浅薄的自豪掩饰不住强烈的自卑,几代人都在批判中国文化,自我鄙薄,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丢失了自信心,何以建立起与世界文化同步的现代文明?



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垃圾为美。行为艺术不是孤立的。有许多令人作呕的行为根本就是非艺术、反艺术。有许多文化现象亟需梳理,要为这个民族负责任。必须喊出一种声音:割裂自己的文化传统,不知高雅文化为何物的状况必须得到纠正!再也不能浑浑噩噩地听凭沉渣泛起,贻害无辜了。



中国人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状态下,总算迎来了一个开放的时代,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大家都在有意回避严肃的话题、严肃的文化,粉饰太平,嘻皮笑脸,自我放纵,乌七八糟都来了。“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夫子的一声长叹,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一如话说眼前的病态。



难以想象,一个伟大的民族怎么可以没有伟大的文化作基石。新时代却无新的思维和精神,文化人理当反躬自责。现代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诱因,也与思想家弗洛伊德、艺术家毕加索等一大批巨匠的贡献分不开。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变革的最前面,以其智慧的灵光引领潮流,大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装表演,包括建筑艺术,也包括社会时尚和道德审美。高雅艺术为什么在西方倍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化含量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有人问过罗莎琳·卡特夫人,如果白宫失火,总统将会想到抢救哪样东西?回答说,他将一只胳膊夹一幅画:一幅是威廉·梅里特·查斯的《祼者之背》;另一幅是《辛辛那提调查员》。



相比之下,我们的艺术家画了什么?画个小动物,填个牡丹花,自鸣得意,想跟古人比比是不是一样漂亮,为了一点技术上的得失煞费苦心。有点古法,染得漂亮一点,停留在赏心悦目的层面上,这就津津乐道了。可它不带文化气息,没有思想内涵,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毫无联系。载体大于内容,艺术的特质惨遭扼杀。社会浅薄,画坛浮躁,一大批人都在这么画,急功近利,害人害己。



他说,我石虎是八十年代创新派中的一员,有吴冠中、聂鸥、袁运生等,周思聪尤其突出,代表了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个高峰期。他说,直到现在,中国的艺术家仍然未能挺进现代主义的核心区,仍旧在边缘上打转转,于是发生了种种错位和背离:画家的才能与享有的社会声誉错位;作品的价值与价格背离。社会非常快地进入商品化时代。文化的根性动摇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位移,一切唯钱是听,画家习惯于迎合企业家的口味,放弃了创作初衷而纷纷败落,市场需要什么就画什么。



还有一批年轻人尾随在西方的所谓新潮下,盲目效仿后现代主义。中国人的现代主义步伐尚未迈开,后现代主义又从何谈起?无非自我标榜,盲目模仿,贱卖“前卫”的名号而已。



一锅饭就这么做夹生了。



石虎较早地跳到圈外,自然是旁观者清。澳门十年面壁,更是有话要说。存在决定意识。假如刚从农村来到繁华的大世界,会惊呼一声道:“呀,大楼真漂亮!夜总会真新奇!”石虎不一样,早已是曾经沧海,深感生活把人变得跟蚂蚁差不多,发烧之后若再不清醒岂不是大脑有病!



结果自然是他现在这个认识。



他认识到观念滞后、思维落后是多么可怕;他认识到民族的振兴首先应是文化的振兴;他认识到当务之急要正本清源,而源头应是“字思维”。







7,汉字是人类知觉神性的见证,它无思不适,无情不合,无境不达。



汉字间的并置,为中国人的意识潜质提供了巨大舞台。当两个字自由并置在一起,就意味着宇宙中类与类之间发生相撞与联姻,潜合出无限的妙语玄机,由汉字自由并置所造成的两山相撞两水相融般的气象,是“字思维”的并置美学原则。



汉字浓缩了中国人的智性,充分表明这个民族的超常思维,独特而灵动,完全有可能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拓开一个新的空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文化。同西方文字相比,汉字更接近人类对自然的本质认知,和它所反映的世界之间有种亲密无间的对应关系,更具母语所应具备的特性,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未来语言。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英文字典变得越来越厚。而中国人无须重新造字,几千个汉字学好了,终生受用,像集成电路一样,像人的大脑一样,想到什么就有什么,其触角无处不在,太博大了!仓颉是谁?有没有这个人?汉字只能是老天造的,是老天对这个民族的特别厚爱,造就这样一个智慧结晶。



华夏五千年,多少先哲圣贤、文化先驱,无不在汉字的基石上建立丰碑。时至今日却读不懂《离骚》了,年轻人不知何为“四书五经”,满街唱什么“老鼠爱大米”,莫名其妙。



石虎真着急。他在有名的《蛮梦》一文中写道:“我见到,一条条手臂高高地伸取,那旗帜般飘动的是一条条漂亮的牛仔裤。” “牛仔裤文化”还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化人要对此作出回答,用你的作品、你的良知。他写道:“历史是十分沉重的,不想挑担的人当然不会关心它的份量。”



他写道:“画家需要用过程完成主义,而不是首先为自己戴上桂冠。中国文化的希望在于回归,正如夫子所言,克己复礼,唯此唯大,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中国艺术的世纪变革,其光明在于不废龙人文化之磐石,即系于汉字神性的天人之道。画理在书,书理在字。道字而书,道书而画。道画者,文也。虎衷于革新而大言传统,快于现代而信奉回归,乃至天命著文《字象》、《笔篁》、《神觉》,中西之惑不复存焉。虎择布而画笔韵,制纸而求密肌,皆不囿世存之法。虎信中华文化属未来文化,信杜公之茅屋秋风乃为画家之缘命归宿。”











坤梦却是天籁声



---------关于“神觉论”·石虎片断之二



吴杨







1,石虎作为艺术家为海内外所关注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举成名,用他的话讲,那时比现在有名。现在是什么环境?画家成堆、泥沙俱下,金子也难发光。八十年代则不同,仅凭一首歌、一篇文章便可一举成名,家喻户晓。那时他作为随团出访的唯一艺术家,自非洲归来后创作出版了《非洲写生画集》,风靡画坛。随后他再接再励,与周思聪联袂办展。于“八五思潮”期间砥柱中流,与枉自菲薄、无端否定百年来中国画的革新意义,以偏概全,枉下结论之风展开对垒,以其檄文《蛮梦》喊响了画坛中的时代强音,“绘画首先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的一切理性创造,都依赖于感觉功能。形象大于思维,直觉大于理性,人性大于学养。画家需要用过程完成主义,而不是首先为自己戴上桂冠。”由此表明他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而且在文艺思想的建树上也有了明确稳定的指向,志在坚守我中华文明的主流倾向。



九十年代他埋头创作,收获空前,影响巨大。这期间他客居澳门,埋头作画,创作了大量作品。他曾写道:“虎自漂泊以来,因别无所长,唯拙守丹青,聊以糊口。虎三年来所作画展六次,印书五册,呕心沥血,自有感慨万千。”多数情况下,画完了便被人取走了,连个片子都没拍,最终能收入画集的终不过百分之几,可见他画了多少画。他说:“做事不能太细、太周到,否则会分散很多精力,画家的职责就是把画画好,其余都是细枝末节,听凭自然”。这期间,石虎热由内地转而澳门,并大规模覆盖东南亚各国,传向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石虎时代、石虎现象。



进入21世纪,其创作进入总结整合期,石虎重回国内画坛而又若即若离,过着大隐高士般的生活,清晨即起,每天读书作画到午后,坚持不辍,极有规律,不受外界干扰,不为世风所动。“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澹然而善谋。”正如老子所说,天的运行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获取;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胸怀坦荡方能善于谋划。唯有埋头学问方为大聪明。



与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是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石虎于知天命之年提出其理论建树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神觉论”。他在《神觉篇》一文中写道:



“人初乃真,童天之美,近生而远世,近神而远人。童天之蒙蒙阅世,实属神觉象目,天地钟灵秀于人魂者,予其神觉万象于混沌中,稚觉即有慧悟,即有问天问地问生问我。天才者,天性人性之通灵,其泯灭随其人长而实,知理见物,目不复象观焉。



艺术家不能从冥冥太虚中神攫灵觉,创意象物界构,他就不是真正的天才。



大师作画胸无成竹。有思成竹形而已,无思成竹乃萌象。澄澈心田一片静寂,无中生有。象来不期而至,象来不期而果。楼阁重台,忽化潇篁疏影,无形是踪,瞬变展羽翔飞。神凝灿灿其变,不理而化,是谓神通。象乃自然万物展于心性之萌幻,其蒙蒙简约、摩动、玄异,甚至正负空间交迭,与神觉三维迵异。心之所据,神而觉象、神满慧通。高维集智,神觉乃直抵智果。



神觉思维是神秘的,其取象立意常常为大师们激动不已,其玄妙之神觉之象化,或如鹿女之诡异,或如风娘之婀娜,化其聚疏有意,叠幻有中,不思而化者慧悟道与神合,天人通明而立意。



大师得意而忘形焉,无中生有之兴。遂使激情迸发。大师们倒画、侧写、闭目而画,皆为无法之境界。或写或泼或午或蹈或发或舌、大得无法之道。无法者,天法也,即为神觉作画。承天予当下为神圣,得当下之天赐以创生,天人合一”。



在文艺理论界,神觉论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是一个新的概念,它试图对不可言之物进行诠释。



人的思维现象始终是一个谜,任何高级的学问最终都将归结到对这一谜底的破解上,而这谜与大千世界、与宇宙苍生、与自然万物相关联,因而无可穷尽,人类探索宇宙及探索自身的话题也便千头万绪,无可穷尽。绘画艺术便是对这种探索的形象记录,其深刻或是浅薄取决于画者对谜的破译程度。画者若不懂得同宇宙对话,从而启迪自己的心智,使之破无明毂,竭烦恼河,摘得精神上的如如意珠,你能画什么?画里又能有什么呢?



所谓天才,既得之于先天恩赐,更要靠后天养育。养育是一个自觉和渐进的过程,连夫子那样的圣人,也要待到五十而知天命呢。“天命”是对道的通悟和把握,则于世事自会了了分明。世事纷繁喧闹,莫不急功近利。唯天何其洞明,何弃之有。唯神大智若愚,只对有缘者略加点拨;唯道大盈若冲,其用无穷,且看谁人观其眇。“故常无欲也,以观其眇;常有欲也,以观其缴。”老子说,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否则只会看到表面现象,终不过是小聪明。



神觉论是否可通俗地理解为论智慧呢?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讨论智慧之源泉、内涵及其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神觉系于生命,不同人当有不同之神觉殊性。



象乃神觉之产物,无象亦无神觉,无神觉亦无象焉。言象必言神觉,言神觉必言象也。言象亦意味着言生命及宇宙之本体。神觉象化是自为的,神觉的灵光是象积创生的显性之力,神来有时,神抵象明,人觉象而智,时人神通。



神觉系生命与宇宙本体之大沟通,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与神通、与道通,天人合一,自然合谐,大道天成。



神觉是冥冥之中点亮的生命烛光。生命因此而灿烂,因此而神秘莫测,以其美好和绚丽而令人神往。



神觉是顺手推开的天窗,和煦之风扑面而来,如闻天籁,如沐春风,莫名的感动唤起心头的炽热,从而意识到人生之真谛在于一定得做点什么,使之大有益于人类。



神觉是与神不定期的晤会和恳谈。人生沧桑历尽遂有万象积心,便是神。神是万乘之尊。神受人类尊崇的实践意义是对道义精神的充分肯定,即真理的化身,人类普通认可的行为准则。做人不可以没有是非认同和精神归宿,对神的趋从必定是向善之心,泛爱为心。



神觉是智慧之光。智慧源于知识积累,是在阅历之树上结出的果实,靠了汗水的浇灌。以石虎的体会,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量巨大,激情澎湃,文思泉涌,也才会有神来之笔。满腔热情地投入也才可能享受巨大收获所带来的快感。绘画之为神觉,不仅属于眼手之功,更属于心性、属于气、魂和灵性。



神觉是人的精神空间在瞬间的极大廓开,感受身同,惊喜不已,为一种全新的景象所感染而唤起巨大的创作冲动。绘画之大作、力作、精品往往是此种冲动下的产物。



所以,石虎说,真正的好画家首先是思想者。是觉它觉慧觉虚,觉天地万物,皆入我心,皆为我用。







3,但,神觉决非空穴来风,扑朔迷离,而有着显著的凭持性和根性。一个中国画家的神觉必定维系于对中华文明的充分认同上,神觉也即是对华夏文化的自觉。设若离开了这一根性,便谈不上历史清醒,更无从担当文化传承之使命。



我曾误认为,石虎提出神觉论意在寻求自然精神,寻求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游离于现实生活而崇尚出世之道。及到与其深谈后得知,神觉论的内核却是大中华情结,是对文明传承的坚定信仰。他用“神圣”一词来形容中华文明,认为其凌然不可侵犯。



石虎客居澳门的年代,内地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攻关阶段,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纷至沓来。文化不是一把韭菜,可以随便买卖。它是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结果。文化的强大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盛兴的培养基。



百余年来,盲目崇拜之风屡禁不止,反映在文艺界便是拿来主义,东施效颦,以至于以丑为美。赤裸裸走在伟大的长城上,专门找一帮洋人跟在屁股后面,这是什么行为?又算那门艺术?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奇怪的是它就发生了,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发生在大庭广众下。有多少廉价文人打着所谓的学者、教授幌子,在改革创新的旗号下贩卖私货,混淆视听,误人子弟。这些人丢掉了什么呢?魂魄!其因何在呢?没有信仰、方向。伟大和渺小是一个体系下的两种结果。中华民族有一个奇怪现象,一边是英雄辈出,一边是汉奸成堆;一边是君子坦荡荡, 一边是小人常戚戚。一如黄河那般景象,也许正因为有了浊流滚滚也所以越发显得气势破磅礴吧。中国的文艺创作也便由此衍生出一种程式-------悲剧性和诗史性。现在,风潮来了,矫枉过正,绘画作为最自由的一种社会职业,缺失了正确的思想指导,不免成为墙头草、镜中花,随意性很大而往往丢失了根性,过于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共性也即大中华文明的古老属性,是儒释道、是真善美。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我们有过新文化运动,石虎必定是最早的参与者,与周思聪等人一道,满腔热情地欢呼文艺的春天。可春天总是短暂,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巨大的惊喜之后紧接着是失望、失落。他何尝愿意出走澳门?离去前他曾在加拿大滞留半年,朋友们问他是否打算移居海外?他还断言否认说:“没有啊,即使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离开中国,现在的条件毕竟好多了。”就在说出这话不久,他还真就出国了,自己打脸,不免哑然失笑。回想10年前,他乘坐在由非洲出访归来的飞机上,凭窗眺望,感慨系之,一个念头显现脑海:“10年后的今天我可能会离开中国。”当这个念头成为现实时,掐指算来,正好10年,真是蹊跷呀,真是神觉呀!



神觉正是天对人的某种暗示,通过心性契合得以实现,梦想成真。



天欲成就你,也所以才会调遣你、驱使你。



石虎到了澳门,进而以澳门为桥梁,深入了解和考察各国的文化进程,考察其文明史、绘画史,与我中华文明进行比对,由此确立自身的价值与使命。



关于中华文明,尤其绘画部分,石虎多有论述,有《笔篁篇》、《字象篇》、《论字思维》以及多篇自序、跋语等存证。由此可见其强烈的爱国之心,赤子情怀。他人在濠江之畔,何曾不是为着退一步、进两步呢?对崇洋之风口诛笔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文化建设,使他的人显出宽厚,也使其画风愈见炽热。



思乡心切源于人在旅途。内因需要在外因的作用下引爆。澳门10年成就了石虎,成就了他的画,也成就了他的诗。更在胸襟上、见识上雅量高致,因其心骛八极,所以大快朵頣,遂有神觉论。那时,许多个夜晚他漫步江畔,灯明火亮,江水灼灼。现代文明的诸多音符唤起心头无尽的联想和渴望。他也于推窗眺望之时,蓦然拾得某种感悟,遂有笔底波澜、天籁自鸣,展纸泼墨,画起来又快又好。







4,由此我们看到,神觉论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对其优秀儿女的深切呼唤。



归纳我与石虎的谈话,可对神觉论的主要内容作如下概括:



a,神觉论意在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讲出来,那怕很难讲清楚。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神觉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比悟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深入,是心灵与上苍直接对话,感受宇宙博大对内心的滋养,以趋向于高尚、纯粹。



B,神觉论是一种思维体系,重在强调精神生活的神圣性。人不同于动物,需要对自身设置种种规范,包括精神规范,这便是文化的作用。只有文化上的正大气象,才有社会生活中的明辨是非。



C,精神神圣源于大民族信仰,坚信中华文明的根性不可动摇。我们这么大的民族不可以一团散沙,不可以没有灵魂。民族性之为世界性,得到全人类的认可,其先进性不言而喻,我们自己为什么要枉自菲薄?石虎坚信中华文明属未来文化。人类在完成了一个轮回之后,总有一天会发现新的出路早已存在于老庄哲学。



D,神觉论又是一种批判工具,是对灵魂的自我改造过程,并最终做到灵魂不是你自己的、生活目标也不是你自己的,而听命于神的指引,服从于、服务于民族利益,使你的劳动对于文化传承有所建树,而不仅仅是为着一己私利。



E,既然承认中华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辉煌的未来,神圣不可侵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就没有理由在精神上背叛它,在行为上贬损它,否则便是背叛自己的灵魂,而以外来文化填充躯壳,数典忘祖。



F,由此说来,神性、根性、人性遂成有机整体,正所谓天人合一,大道无私。天是什么?怎样合一?其现实意义是什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决非空洞的哲学思辩,而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关联。好的艺术品,对于社会承担着教化作用,传递着神的声音,有益于人类的发展进步,因而才能发生大的共鸣、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岂不成了神的使者?艺术品岂不是神的意志吗?这便是大师受到崇拜的原因之所在。



G,顺着如上推理,神觉论很自然地将你引向博大和深刻。







5,我读石虎的作品,一言以蔽之曰:博大、深刻。



《玄腾图》六拼,350*899cm,绘成于1995年,乃石虎用画笔写成的断代史,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文明之阶段性演变及其艰难性。那段时间他在澳门潜身于近代史的探讨、考证,希望由此触摸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我们从何而来?明天要到哪里?大陆的商品化进程喜忧参半。国内外的发展和历史教训历历在目。科学与金钱如同潘多拉之匣释放出的魔法,无处不在。地球的承受能力到底还有多大?艺术决不能充当科学的奴仆,而只能反映神的意志,以其觉悟和予见性对科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加以监督,也即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玄腾图》即是他这个时期的学习心得,考察结论-----从驳纭庞杂、千头万绪的史实及现实生活中提炼而出,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足以令人惊讶不已,叹为奇观,其想象之丰富、笔墨之恣肆及符号化之博大精深,令人感到非有神力所助而无以毕其功。画面下部正中画了一位裸体男子的背部,顶礼膜拜,与正上方的天庭神界遥相呼应。他头顶香炉,背拖长辫(或是长鞭),长跪不起。这样一个沉重的构图和作品基调,分明传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及对历史的沉重思考。而后,画面依次向两侧展开,人鬼神怪同在,刀枪剑戟并举。人类社会在宇宙浑沌的大背景下展开了无穷无尽的悲剧、喜剧、闹剧,可谓恒河之劫、苦海无边,而人类仍不能猛省,天灾人祸也便轮番上演,永无宁日。



这便是历史。画中长跪不起的男子犹若历史的化身,铁血铸其冷漠,苦难迫其思考,烛光不息也正是希望的象征。



《玄腾图》采用棕红色作为底色,以此统一各种色块、色调,使之于驳杂中呈现协调、庄严,以其整体感而令人肃然面对,油然而生凝然庄重。棕红色也即黄土色、阳光感,浑厚朴拙如同铁血般染就,恰如我们这个民族的古老顽强和苦难深重,也寓含了强大的生命张力。石虎是驾驭色彩的大师。他于中国画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画面的现代构成、寓义之深刻广博,也以其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而令人叹服,色块斑驳而又合谐统一,如同魔方般在他笔下运用自如,变化多端。



还可举出《夏梦图》、《乐年图》、《坤梦图》等众多大作。



《坤梦图》完成于1998年,画幅220*850cm,重重叠叠的人体构成画面的主体部分而与天地相贯通。天的正中设一神像,虽罩以灵光,却一样的凡胎肉体,乳房耸峙。乳房乃画面中点晴之笔,洁净而清晰,虽刀枪剑戟而莫能伤其毫发,是否表明人类之女性关爱、母亲情结之神圣不可侵犯呢?同样,那也是神对人类所寄予的关爱。神像低眉垂目,满面慈祥,深情地注视着面前的芸芸众生,与她们情同姐妹,肌肤相亲,以其佛光普照中提醒人类相亲相爱。生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走完人生旅途,而只有相互搀扶方能走得远些、再远些。裸体艺术的一个根本主旨应是唤起人类对自身的关爱之情,首先是对身体的欣赏和珍爱。女性的胴体美也是自然美,也是大众之美,是自然造化。问题是人类真的珍惜过这种造化吗?《坤梦图》无疑是讴歌女性美、裸体美的史诗。作者把梦乡般的美好与乾坤般的构成合二为一,赋予女性以人类始祖般的气象与从容。她们头戴花冠,如歌随行,沐浴着神的庇护而个个丰盈无比,肌肤生香。花为之簇拥,神为之欣喜,天为之朗然。天朗气清,天地和合,一派人间仙境-----是啊,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的福址和骄傲吗?有了她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还有什么痛创不能修复,从而在人类大爱的佛纛下走向未来呢?



这样的作品非大国意识乃何?非有大国文化的滋养而无以诞生。







6,写到这里,我想应该讲段故事,放松一下。



1994年前后,石虎客居澳门,白天画画,夜里梦见白石山翁。大师手拎一幅画,神秘地打开来,石虎一看是幅仕女画。奇怪的是仕女的侧面图像被画成一条直线,眼睛、鼻子、嘴巴,齐刷刷排成一条直线。好奇怪呀!忍不住求教于大师。回答说:“你要这么画就可以成为大师,不信你可以照我说的试试。”石虎果然试着画起来。哟,还真灵,居然把仕女画活了,从画中走出来了,是个活生生的人,光彩照人,却又面带慽然,显得很痛苦。告曰:“我丈夫夜不归宿,喊他也不理。”石虎为之抱不平道:“怎么搞的?你这么好的女人,他凭什么不理你?我替你去找他!”他找到一间茶楼,见那男子正和几个洋人在喝咖啡,怒斥道:“一个男人要负起责任,不能光顾自己喝咖啡,让太太非常伤心,你不可以这样做!”男子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道:“我喜欢!”



一句话噎得石虎哑口无言。喜欢是一个人的权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乐爱好,也便有不同的权力。你喜欢洋女人,喜欢喝咖啡,一闻羊(洋)膻味便兴奋不已。我石虎却喜欢这个仕女-----中国艺术之魂的象征者。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女性的风采和中国艺术之特质,若能准确地抓住这种感受便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也许,这便是白石山翁的话外之音吧?



一个好的画家自然不应囿于局限,不在于画仕女或是画别的什么。关键是你的艺术语言是否具有中国魂魄,文化含量。你欲传达的文化信息是否饱满健康而非低级庸俗。须知,画家背后永远有艺术的根性约束,便是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你的船还是要在河道中行驶,否则永远无法驶抵大海。



梦中所见,不仅有形象,有活生生的人,有如同生活真实般的故事情节,而且有鲜明的观点及真理性、预见性,显示强烈的历史铺垫与精神指向,从而破译曾经百思不解的精神困惑,致使艺术追求变得简洁明了,不言自明。



如此这般梦牵魂绕,也即神觉。



石虎就这样在生活中走着,也在梦乡中走着。从历史到未来,洞若观火。从传统到创新,颇多体会。



他就这样拥有了那些画。







世纪忧思录



--------石虎片断之三·关于中西文化



吴杨







1,显然,“关于中西文化”是一个抓不着边际的大题目,很难在一篇字数有限的文章中展开讨论。我的本意是想套用美术界流行俗成的概念------“中西融合”、“中西互补”之类,被石虎否定。他说:“西方人不接受其他民族的宗教和神,根本不能平等地对待别国的文化。所谓融合、互补,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彼此没有对应关系,这类概念也便很难成立。”







2,历史上,文明水平较高的民族常常被劣等民族所摧毁,这是因为文化落



后的民族往往更强悍、更擅长打伐征讨,视杀人为儿戏。结果是尼罗河流域成为废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毁于战火,爱琴海古老的城堡和庙宇留下残墙断垣。东方中国是一个例外。由于汉族人在各方面都强于征服者,最终总能迫使征服者成为其文化上的奴隶。



人类在无何止的战乱中行进到中世纪,沦入彻底的衰败和凋敝。人口锐减,气息奄奄。物极必反,沧海桑田。谁也不曾料到,随后迎来一个新的开端,这就是文艺复兴。



并非空穴来风。文艺复兴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以货币、贸易的空前繁荣为前提。有钱才会有闲,才会有文化艺术上的大量投入。随后是科技时代的到来,现代西方社会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膨胀、释放,飞速发展,打破了东西方社会原有的均衡。



东方却仍在沉睡中,直到发生了午戊变法、“五四”运动。



“五四”以来,西方文化、西方思潮涌入中国。1493年,哥伦布从印度群岛返航,随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肆意掠夺。而现在他们发现了东方中国。八国联军来了、船坚利炮来了,西方人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都来了。小到一盒火柴、一件衣物,大到火车制造、洋房汽车,无论商业还是现代制造业,西方人均以经济强势推动扩张,实行征服。



这次,历史上的征服者被华夏文明所同化的情形没有发生,而代之以“强势法则”,拳头大的是哥哥。落后总是挨打。



中国人当然不甘落后,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走出国门,去到西方社会取经、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力求享有全人类的文化成果,追逐时代进程,振兴华夏文明。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经济活动越是繁荣,人们的生存危机越是强烈?面对20世纪的翻天覆地,风雷激荡,人类如履薄冰。中国人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风雨雷电中经受洗礼,在天灾人祸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从而养成了一种“生存敏感”,也就容易对新生事物生吞活剥,视稻草为方舟。



石虎认为这是必须的过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现代的中画画家,必须了解世界,善于接受全人类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然后才有可能谈到发展、提高。艺术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了解世界才能走向世界,获得国际性语言。”



他又说:“学习借鉴总是相互的。西方现代绘画在东方绘画中也能找到母体。我认真阅读过一些西方大师的作品后,坚信他们研究过中国绘画,我感到毕加索的作品便是按中国画的程式、步骤画出来的。波洛克更不用说。德库宁简直就是中国式的大写意。一看就知道他们吸收了东方营养,但是不露痕迹,画得很聪明。中国画大师对西方的学习、借鉴始于何时?陈老莲的作品可否称为“构成主义”?一个现代画家要有现代意识,要从了解学习西方绘画,继承发扬东方绘画传统这两个角度看问题,才可能站在时代的高处,找到更好的绘画视点,获得洞观世界,洞观未来的话语权。”







3,遗憾的是,我们还是迷失了。



为什么会崇洋媚外、盲目跟风、自我贬损?因为中国人在无休止的自我困扰



中左支右绌,疲惫不堪,而因发生了精神坍塌,没有信仰、没有方向,也不知脊梁为何物。历史上夷族入侵,蒙古族和满人先后入主中原,大汉民族被迫自称奴才,打上卑躬曲膝的铬印。再加上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生活没有着落,人身毫无保障,更使得中国人形成依赖心理,甚至人身依附。视别人为高山,正是由于自身过于渺小。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的古老与强大不可避免地沦为一句空话,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不堪一击。进而发生心理逆反,普遍的思想混乱引起普遍的精神萎靡,低级趣味,没有是非。人们崇尚新潮、时尚如同小女孩喜欢新衣裳一样,一会儿一个时兴。



物极必反,矫枉过正。当我们重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内心的失衡再所难免,饥不择食在所难免。毕竟,西方社会的强大是实实在在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都来了。当时光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可以把手伸进口袋里,攥着成扎的票子心花怒放,有滋有味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早期成果。物质消费之外,更开始了大众化文化消费,调侃、搞笑、戏说、黄段子和口水歌大行其道。严肃的艺术形式无人喝彩,倒是低级庸俗之风愈刮愈烈。一场综合性晚会,常常需要小品之类的搞笑节目担纲主角,京剧等国粹只能充当点缀。音像文化带给人们以娱乐消遣的同时,也大规模地抛售文化垃圾,以文化的名义,掩饰商业目的,收视率的背后是广告收益。现代化媒体、传播业剥夺了中国人原本就可怜兮兮的阅读兴趣,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打发时光,听凭策划高手们制造“超女”之类噱头,诱导部分青少年误入歧途。



音像文化、港台文化之大背景自然是西方文化、商业文化、殖民文化。文人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敏感的部分,其选择本应理性,向社会健康及未来发展负责。现实却是一些人“一闻到洋膻味就兴奋不已,这是近代史所造成的自卑症。而这种病态为部分理论家所倡导,推波助澜于1985年。”(石虎语)



浅薄在所难免,中华道德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八五美术思潮”期间,石虎撰写《蛮梦》,投寄国内一家著名学术性报刊被退稿,理由竟是,你的文章太学术了,我们读不懂。在《蛮梦》中,石虎写到:“画家需要用过程完成主义,而不是首先为自己戴上桂冠……中国画的蓬勃发展有赖于每一个艺术家的独创精神。真诚的画笔是神圣的,相信中国画的道路要靠我们自己走。中国画的现实是理智萌生与真理追求的发展阶段。真正的飞跃还没有到来,他们需要浇水、施肥,而决不需要拔苗与纵火……一旦人们克服了生吞活剥,克服了原则摧毁情感的蛮梦,中国画坛就会真正的兴旺,中国画坛就必然会产生杰作以及创造它们的大师。”这样的文字我们读不懂吗?



石虎接受国内一家主流传媒采访,制片、编辑、摄像师,兴师动众。石虎也非常认真、重视,侃侃而谈。告别时制片说,对不起,这期节目做不成了,你讲的话我们听不懂。



石虎大师,对不起,你的画我们看不懂,你的文章我们读不懂,你的话我们听不懂,更不用说你的诗了,天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现在是“超女”时代,是白话文实行以来获得空前收获的时代,白到“口水歌”的程度,在宣纸上胡乱表现的程度,严肃的创作已经没有市场了。



石虎只好走人,客居澳门。海外却大有知音,求画者络绎不绝。高雅艺术可能在某地某时遭遇尴尬,却毕竟是时间的宠儿。正如花树会与春风适时相逢一样,迎风怒放是迟早的事情。







4,无论东方、西方,高雅艺术始终是主流,它承载着人类之生命追求,浇



灌着人类的精神家园,记录和高扬着人类社会应有的价值观、发展观,体现着人类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和情感认同,将伦理道德形象化,使之流传,发生认同,产生教化作用。综观西方美术史,凡是经典的美术作品,无不倾注艺术家对美好事物的认同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想,通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描绘,反映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赞美。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派开始了对传统与经典的颠覆,美术创作偏离社会原有秩序和审美取向,“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大行其时,作品形象中人为撕裂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抗议代替赞美,迷惘代替自信,冲突代替和谐,怪诞代替理智。一场思潮的到来,动因是什么?现象背后的法理酝酿、社会土壤是什么?人们尚未来得及想清楚,后现代主义又接踵而至了。始作佣者是达达主义,他们指责高雅艺术、精英艺术只属于少数人,提出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各种生活用品、日常所见均可贴上艺术的标签搬进美术展馆。“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录像艺术”、“表演艺术”等等,纷纷登场亮相,各逞一时之能。



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发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20年后引入中国,成为引发“八五美术思潮”的一个诱因。现实生活太过丰富,市场环境下的生活节奏太过疾速,使得一些画家或想吃艺术这碗饭的人异想天开,试图通过走捷径一鸣惊人,也所以与后现代主义一拍即合,无视审美的起码要求,不顾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撇开基础训练,视创作为儿戏。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急功近利,以丑为美。



石虎因而疾呼,还我中华文明的神性与庄严!神性就是凌然不可侵犯,祖宗不能亵渎。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理由数典忘祖,枉自菲薄?中华文明如滔滔江河,不废万古。“经历漫长文化浩劫,其精神磨难之痛苦可谓无以复加于一代中年,肩负历史使命。文化不在这一代人手中衰亡,便会在这一代人手中复兴。”(石虎语)



石虎多次谈到他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见到一幅元代壁画。该馆汇集了欧洲各时期、各大美术流派的经典之作,林林总总,大师比肩。相比之下,元代壁画极有可能出自普通艺人之手,却明显技高一筹,出乎神觉。壁画高约5米,幅宽约七八米,所画宗教题材,佛祖显灵,诸神飞天,浑沌初开中一团神秘莫测,无限玄奥,令人读不尽的源流邈远,宇宙禅机。若把壁画比作意趣隽永的诗篇,西方绘画则如白话文一般浅显。



中国经典诗词具有不可译性。硬要译成白话文难免味同嚼蜡,进而套用于西方文字则越发不伦不类。古典诗词与中国绘画一样,同属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将自然界多彩的属性转换为“天人合一”的心性体验,在虚净纯美中进入至高的艺术境界。或说,莎士比亚的诗词也很美,而石虎认为,那很可能是翻译家的功劳,用汉字造了一个外国文化的神用于国人崇拜。



石虎撰写《蛮梦》于1985年,向西方中心主义提出挑战。告诫人们不要“一条条手臂高高地伸取,那旗帜般飘动着的不过是一条漂亮的牛仔裤。”参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于1987年,为元代壁画所震撼,越发证实着、肯定着他对中华文明的坚定信念。古人以深刻的悟性为今人留下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独有的绘画理念,最有力地体现了艺术的自由本质和人的创造本性。他写到:“当因袭的桎梏把绘画导入僵死;当庸俗的开拓把绘画引入歧途,令人窒息的、被异化的大雅之堂充满污染,我应该感谢祖宗留给我们广阔的用武之地-------无比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我们得以自由地耕耘。”







5,他具体阐释传统文化积淀:



“字思维”-------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最能反映中国人思维特质的美学范畴,



与宇宙万物相对应的框架图式。一个画人若能努力把画画得像汉字一样博大,如同梦境般的境界,那是什么景象!



“神觉论”-------他说,不可控者天趣;可控者人心。天人合一,乃为艺术也!他又说,心之所据,神而觉象,神满慧通,高维集智,神觉直抵慧果。



“诗范畴”------诗是在缔造语言中超越语言的。它有助于我们观照、发现和光大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



关于“字思维”和“神觉论”,我已在另外两篇文章中分别作了阐述,现就“诗范畴”作挂一漏万式的介绍。



石虎近期创作《百美图》,一百个美人,一百张画,已经很绝了。更绝在诗配画,画出诗,诗从画里来,诗画一体,珠联璧合。每幅画配七言诗一句,互不相干,没有联系。最终结果却在无意中实现了贯通,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内在关联,令石虎颇为得意,也再次印证了他的汉字、诗词可以“任意并置“的理论,实现古体诗词的再生与解放。“字思维”、“神觉论”、“诗范畴”,相互贯穿、贯通,高蹈晦冥,在乎一心。神游八荒,思接苍穹,足可管窥甚而接续中华文明的大景观。其博大壮美,哪里是后现代主义之类可以媲美呢?一幅画成了,一句诗也随口吟成,叫“诗眼”,又最终合成“百目诗”,形成完整的大框架、大构想、大创作,内在寓含,妙不可言。采访中,他在纸片上信手写下其中两句:“殿广宫白艳与早--------画一位胖女,体态丰腴;细月为我弯弯角-------画一位美女的侧身,妩媚娇小。



他说,中国文化的龙头是诗呀!无论多少艺术门类,都是汉字和诗的派生。正如夫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



汉字和诗的博大在于无可穷尽的表述空间,难以描绘的想象余地。古诗词及文言文具有不可释义性。一首好诗你尽可体会,却说不清楚。“飒爽英姿五尺枪”,译成白话“一位干练潇洒的女民兵手持一米二的半自动步枪”,岂不味同嚼蜡?当我们大谈宏扬民族文化传统时,严酷的现实却是不懂古典诗词,以白话文强加曲解,完全不顾象形文字应有的庄严感。



西方文化创造概念,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逻辑上似乎丝丝入扣,便认为是真理了。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则要超越逻辑,大于思维。什么东西能大于思维?就是艺术,就是汉字和诗词。所言之不可言,而接近于道。思想难免流于说教。艺术创作大于思想、超越思想,因为它超越现实甚至超越功利,成为人类精神成果的最高体现。如《诗经》,如《楚词》,西方的诗歌怎么能同这些东西相比?



中国画提倡“写意精神”。超越语言层面,接续宇宙玄机,从大自然之苍生万有中捕捉灵魂,感受神觉智慧,实现自然博大、神圣庄严的境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反映人们的日常感受。月亮只有在中国、在古文化的气息里才能获得“玉盘”那般妙不可言的比喻。“龙沙”在西方叫“沙龙”。不同的并置、组合,具有不同的语义空间。哪个更有份量、赋予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呢?



汉字是中国最伟大的遗产。石虎称之为“第五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诗歌也是。诗歌的发现、发展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伟大的巅峰状态,涌现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艺巨匠。诗画同源,相互滋养、派生。古代的大诗人往往也是大画家。诗的开拓性令其它一切艺术形式相形见拙。有一次石虎应邀为一商家题字,正在若有所思,瞥见一位美丽的女孩悄然走过,引发诗意般的联想,“回雪”一词脱口而出,纯洁而有动感。冷凝方才逝去,春暖正待回归。解释注定蹩脚,石虎好生喜欢。后来吟诗作画,又复使用。忽一天读书时发现“回雪”一词,原来书中早有记载,并非他的发明,三国时期的大才子曹植就曾用过。曹植七步成诗,最擅造词,以精神上的奔放不羁反叛险恶的生存环境。传统中国文人活在至高至纯的精神追求中,活在至善臻美的艺术实践中,以艺道养人道。现代的文化人却活在无休止的利益攀比中,名利至上,金钱第一,纵然枉谈发展传统,到底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十世纪90年代,石虎以一己之力发起“石虎诗会”。他个人投资,先后于珠海、北京西山、平谷碧海山庄等地举办诗歌联谊与学术研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应邀到会,为会议所确定的课题之重要而赞叹不已。在贵阳红枫湖诗歌研讨会上,石虎发言说:“我曾站在纽约的一栋楼顶上,看到中国画家们在大街上给洋人画肖像,就像擦皮鞋的一样,赚洋人的一点小钱糊口。我不能相信拥有如此伟大绘画传统的民族,后裔们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这是为什么?”



因为未能站在中西文化相交汇而形成的时代高度上。因为艺术家在时代大潮面前各自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6,石虎的选择是艺术至上。艺术家必须听命良知,用你的创造性劳动应对



民族情感的召唤,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有所贡献。让我们再行回顾见于《蛮梦》、《字象篇》、《神觉篇》等众多文论中的一些片言只语,由此可见石虎的拳拳之心和真知灼见:



-------真正的画家首先是思想者。我的努力一直试图于“不会的境界”。“不会”则自由而广阔。



-------中国艺术传统重直觉。其博大在此,其世界性也在此。你任何时候去找它,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美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历史负责。历史是十分沉重的,不想挑担子的人当然不会关心它的份量。



-------最现代的文化所最需要的就是传统。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这是一个诗人、艺术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我用我所理解的传统精神去创造,而不是作西方现代艺术的追随者。我深深感到从历史的永恒性来讲,中国非常了不起。这决定我后来转向重彩,致力于大创作,追求作品的广阔度和厚重感。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画,就是中国文化养育的结果。



……



早年,石虎由故乡太行山麓走来。我曾认为太行山的雄浑博大养育了他的心智和气魄。在不断的交谈了解后得知,比太行山更为博大的是中国文化,是文化赋予石虎以艺术才情及崇高使命。他酷爱钻研汉字的玄机性,诗词的意境美,并最终贯彻为笔墨灵性,成就其独特的画面语言。



很明显,石虎对画面语言的驾驭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他特殊的经历、他从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冷静比对中获得启发,推动着这一过程,在客观上成就了他的作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他寓居澳门期间奋力作画,所作3×3米以上尺幅的大画便有近百幅之多,其中,《玄腾图》、《神梦图》皆在4×9米以上,用这样一种成果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同样是出国,每个人的收获却不尽相同。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面对西方社会的缤纷多彩以及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文化人的责任是增强了呢还是削弱了?艺术高于思想,当然具有前瞻性、导向性,而一旦失去根性,一切都无从谈起。连文化人都一味地迎合时弊,随波逐流甚而有意制造文化垃圾,混淆和污染视听,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又从何谈起?最近,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接受央视采访时讲,我考虑一下自己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要为文化高潮的到来做准备。他认为这个高潮远远未能到来,要在几十年之后,至少要20年。



石虎在当今画坛是一个什么位置?也许他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也没必要。他说,我就这样画着,画真实、画思想、画个性,画我的七情六欲,所思所想。用我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我的生活态度,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把愿望和热情留在世上。人说,唔,还有一个这样画画的,这就够了。一辈子能画你想画的东西,这就够了。



石虎的确幸运。生活在公元二十世纪下半叶,并拥有了二十一世纪的画人们真幸运。无论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缺憾,相对以往历史及前人们的境遇而言,最不缺的便是创作自由,随便你画什么或是怎样画。可惜,如此宝贵的拥有却未曾得到应有的珍惜。西方人及西方文化真的那般伟大吗?还是我们自己太过渺小?为什么有纯正的母奶不喝而偏爱嗅那“洋膻味”?中西文化是一种抗争状态,不抗争就不能生存。抗争不是拒绝,不是排斥,而是要还我中华文明应有的尊严。一个企业,哪怕再大的国有企业,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可以拱手送人,注入很少一点外资就把你吃掉了,庞大的国有资产经历空前的资本掠夺。富人越富而穷人越穷,眼瞅着一幕幕悲剧、活剧轮番上演却又徒叹无奈,又叫人怎么能空谈珍惜呢?但是,只要中国文化还在,我们就还有希望。文化毕竟不是一个企业,它是像太行山一样的东西,任何西方势力也没法从中国大地上将它搬走。



于是,石虎就大喊大叫,石虎就大画特画,从国内到国外,又从国外到国内,鉴往知来,不一而足,真是热血男儿,画坛一杰!石虎的人和画都不能用常理来解释,而只能归结为特定时期的一种文化传承、文化现象。是汉字有道的结果、是神觉玄象的推动,是中华智慧的钟响。 来源:网络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6:38 | 只看该作者
油画家石虎官方网站:http://shihu.caaan.cn



油画家石虎
    石虎,1942年出生于河北太行山下的一个偏僻乡村,1958年进入北京美术学校,1960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毕业以后,他开始了一连串“体验生活”的艰苦历程。在这期间,他还当了6年的士兵。 这位被美国人称为“画家中的画家”、“中国的毕加索”的大画家,在1978年曾被安排远赴非洲13国写生访问,之后他的旅游画作结集成书,开始为人所注意,迟至1982年,画家才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第一次个展,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事,从那时起,他无形中已领导画坛,不断有新的画风出现,其情况和壮年的毕加索几乎没有两样,也是凡有所作,一定引起其他画家的跟风和模仿。  



油画家石虎作品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7:26 | 只看该作者
先锋画家石虎今在深讲汉字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石虎



  中国当代最具先锋精神的先锋画家石虎昨天莅临深圳,今天下午将在市文联大厦9楼举行《作为方块字的中国文化》的专题演讲,这是继去年钢琴大师殷承宗之后,“深圳文艺大讲台”安排的第二场大师讲座。
  再现民族文化的博大
  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画坛,作为中心人物的中国画家石虎的名字堪称掷地有声。大约在1985年前后,理论界曾有“中国文化及中国画要灭亡”的论调。石虎却决绝地否认了这种“灭亡论”。他认为文化的问题是和种族人性密切相关的,中国人往往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西方,我们在闭塞的中国一定要去拼命地模仿和学习。石虎曾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一幅元代的中国壁画,他当时就感到其他的西画全都不用看了,因为与之相比,西画太浅薄太表面了,而且也很俗气和匠气。透视不过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但实际上,美术中应用透视并不一定符合美术的性质。
  1978年,37岁的石虎代表中国画家出访非洲13个国家,完成了《非洲写生》画集,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集几天内在全国销售一空。他以一个中国画家特有的情怀,用中国画家特有的技法,再现了非洲的生动感人之处。1990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的石虎移居澳门。在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大海的画室里,他创作了大量对中国画有革新意义的作品,有重彩、油画以及水墨画,其中有十多幅数丈巨幅。这些作品一经推出,国际市场哗然,并称其为中国的毕加索和中国的凡高。市场价位一路攀升。这是画家始料未及的。1993年,他以中国宣纸为材料创作的《祈明图》在广州举行的中国艺术博览会上推出,引起美术界震动。1995年推出的巨制《玄腾图》,表现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在北京东方奇迹艺术博览会上一展示,引起巨大反响,后即被海外华人以800万港元收藏。此后,他创作的《荷梦图》也是以中国传统题材创作的又一力作,人物之众多,造型穿插之繁复、色彩之斑斓、气氛之祥和神秘,令人叹为观止。他以自己独特传神的作品,再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
  专家学者看石虎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作为中国美术崛起的骁将,石虎以多年独特的海外漂泊经历和超凡的绘画探索实践创造了东方奇迹。他的作品无论从思想的深度,绘画的种类,技法的多变以及惊人的创作量还是在商业上都可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位诗人认为,石虎是中国画家中最像毕加索的。他和毕加索的共同之处非常之多,譬如都是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却都非常强调传统;都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都在画坛掀起风潮,引得无数学生模仿。两位大师的艺术创作风格多变,从不墨守成规,让模仿者应接不暇;都是有眼光的收藏家关注的目标;都善于和画商打交道;都是充满激情的人等等。因此,很多人称石虎是中国的毕加索。
  著名艺术策展人陈履生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石虎纵横在水墨、油画、书法、诗歌之间,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成为画坛中的一位多面手。他的画在精神层面上显现出丰富的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作为今天石虎艺术的主体,依然在中国的画坛上保留着清新的精神,同时在海外树立了中国艺术的形象。今天貌似平和的石虎,以他一贯的方式给画坛带来什么,这种判断可能将脱离于笔墨语言之外,而衍生出一个时代的问题。
  陈履生认为,在中国的画坛上,许多功成名就的人都在一种既成的风格中享受终身,正好像打井中得到水之后的始终享用,石虎则不然。他在看到水之后则放弃这种惯常的享用,转向新的井址继续新的探索。因此,他的花样不断翻新,而语言风格也在一种流动性中显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张力。(深圳特区报 王樽)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7:55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8:46 | 只看该作者
石虎:独立不羁的画家
鸿其/文



石虎作品选:《承命多

少是尊严》
  石虎1942年生于河北徐水,现为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   《非洲写生》3天卖1万册   1978年,国家组织代表团出访非洲,要安排一位艺术家作为代表团成员。石虎成为了出访非洲13国的文化使者。   非洲丰富的色彩和奔放的生命给石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后来结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非洲写生》。这本由50幅作品组成的画集问世后,立即引起美术界的极大震动。据说1万本画册3天内在全国售完,石虎一下子成了名人。   80年代:新与旧的交锋   《非洲写生》成功后,石虎开始大量研习、模仿西方现代派、抽象派艺术,并且成效显著。   1986年,石虎写生到达甘肃。浩瀚的黄土以及质朴的高原人,令他感觉到天地浪漫而幽远。为了抒发感情,石虎在河西走廊铺开三丈画布,人站在画布上手舞足蹈,脚印成画。石虎用脚作画一事传到北京,美术圈一片哗然,有人直指为“污染”。石虎的《旧世碑铭》展出后,有评委说是丑化劳动人民的形象。而《突尼斯少女》发表后,有位文化部门的领导在大会上明确说,这不是中国画。   一半是喝彩,一半是谩骂。新旧交锋的80年代让社会对石虎的艺术毁誉参半。石虎,因为标新立异而成为美术界褒贬不一的风云人物。但谁都无法否认,这时的石虎已成为把中国画推向现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海外十年:蜚声艺术界   石虎到美国作过访问学者,后定居澳门。1989年后,他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画价格扶摇直上。1995年的《玄腾图》是他的代表作,画面以独特的重彩表现了中国人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辉煌无比,被海外华人以800万港元高价收藏。李光耀、萨马兰奇等众多国际要人都收藏了他的画作。   石虎始终把生命的重心放在画室里,放在创作上。他尽力简化自己的生活,除了必要的应酬,从不参加各种聚会活动。为了潜心创作,他常年住在酒店里,一旦知道的人稍微多点,马上就换地方,以便脱离外界干扰而又不得罪朋友。   1996年,石虎就任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他相信,这项工作上可告慰古人,下可启迪当代,不仅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文化都将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青年报》7.15 鸿其文)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9:1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9:42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30:15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31:1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7:59 , Processed in 0.1099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