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新诗90年与30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0:3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新诗90年与30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1.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后写过旧体小说。 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0年赴欧留学,研究音韵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继续从事杂文著作。 作品自然洒脱、幽默风趣。主要著作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2.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 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3. 汪静之(1902-1996),男,原籍绩溪县上庄乡余村。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雷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 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

4.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诗人、思想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的诗歌。1924年,诗人的诗集《红烛》出版,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1925年诗人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曾参与创办《大江》杂志,同时与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上开设副刊《诗镌》。1927年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同年任南京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参与创建“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此后诗人放弃诗歌创作,埋头钻研学术,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期间,诗人带领最后从北京离开的学生徒步前往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7月15日,诗人抗议国民党暗杀民盟党员李公仆,在李的追悼会上演说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5.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6. 李金发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书。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8. 卞之琳 (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 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曾作为荷兰学者Lloyd Haff研究专著的题材-Pich chihlin a sta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香港大学学者张曼仪的专题研究的对象……《卞之琳著译研究 。》《十年诗草1930-1939》,另篇诗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山山水,小说片断 》(1983香港山边社);《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英国诗选,附法国 现代诗作者》(其中英诗部分,省北京局务印书馆双语对照本)等等。

9. 何其芳 (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10. 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0:35:39 | 只看该作者
21. 于坚,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曾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影响很大。

22. 杨黎, 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当代诗人。著有诗集《打炮》等。

23.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 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杰出的, 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容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24. 西川,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出版有诗集《中国的玫瑰》(1991)。翻译有庞德、博尔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等,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1995年应邀参加第2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评为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25.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成都。中小学时代在西安度过。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西安,为西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任《文友》杂志策划、主编。创办《唐》诗刊并出任“唐”诗歌网站(论坛)版主。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目前主要从事诗歌、随笔、小说写作,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饿死诗人》《一行乘三》《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长篇小说《江山美人》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日、韩、瑞典、荷兰、世界语。

26. 莫非(1960- ),出版的诗集有《词与物》(1997)、《九人诗选》(1999)等。

27.沈浩波, 1976年10月出生,江苏泰兴人。1996年开始诗歌创作,1998年发表《谁在拿90年代开涮》一文,并因为这篇文章进入诗坛。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引发1999年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大论争的重要导火索。199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并成为同年诗歌大论争中“民间立场”一方的中坚人物之一。2000年5月,被邀请成为广州出版社《中国新诗年鉴》编委,7月,和一些朋友一同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12月,获《作家》杂志年度诗歌奖。2001年初,与韩东在网上(“诗江湖”论坛)展开大规模诗学论争,持续6日,卷入其中的诗人作家40余名,被称为“民间立场的内部大论争”。写作至今,有数百首诗歌和几十篇诗学随笔和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各种刊物和选本。

28. 徐乡愁:男,生于六十年代,四川人。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诗家园》等公刊和《诗参考》《第三说》《伯乐》《太阳》《平民》《知了》等民刊上发表过大量的诗歌作品。印过两本小册子《徐乡愁的诗》和《崇高真累》。《天地人诗刊》《诗家园》《现代诗报》《新大陆》已经或即将推出《徐乡愁诗歌专集》和《徐乡愁批判专集》。主编诗歌民刊《垃圾派》。

29. 纪弦(1913~ )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此时诗作深受现代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流转于汉口、长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著有诗集《易士诗集》、《行过之生命》、《火灾的城》、《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甲辑》、《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分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集》、《纪弦诗选》、《纪弦精品》,诗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以及《纪弦自选集》等。

30.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 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现代诗盟"http://q.blog.sina.com.cn/poetmpa/bbs/topic/tid=121703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6:51 , Processed in 0.32824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