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度新闻出版业八大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1:2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度新闻出版业八大关键词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回首即将过去一年,有许多亮点和关键点。
发展规划 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颁布。《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成绩,描绘了未来5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蓝图: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法规修订 3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随后,《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和《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也作了相应的修订。当前,以宪法为指导,以3部行政法规为核心、以5部部门规章为支撑、以251件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这些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精品力作 围绕着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出版界推出一大批主题鲜明,导向正确,思想性、艺术性、耐读性俱佳的出版物。同时,1397个代表国家水准的重点出版项目圆满完成。它们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明,服务了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
报刊改革 5月17日,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意见出台,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预计到2011年年底,首批转企改制的中央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转企改制到位。7月28日,中央各单位各部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印发,规程规定了具有法人资格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革的工作方案。
公共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504400家,覆盖了全国84%的行政村。其中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同时,城乡阅报栏(屏)工程建设全面推开,农村发行网点建设取得新突破,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二期13亿的资金落实到位。全民阅读工程5年规划发布并开始实施,首次开展的“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开展,净化了出版物市场环境,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5200万件,查处各类案件18352起。
做强做优 6月3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宣布重组。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月20日,中国证监会有条件通过了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借壳上市方案。11月30日,凤凰传媒上市。12月2日,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借壳焦作鑫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了12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有48家涉及新闻出版业务的企业集团上市,27个出版、印刷、音乐和数字出版基地建立,出版区域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治理教辅 8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以“治散治滥,打盗打非”为重点,从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质量、价格、市场等6个方面提出对教辅出版发行进行规范。8月—9月,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又对2010年以来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检查。
国际交流 1月25日,在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维珍书店,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法国拉加代尔公司联合举办的“阅读中国”外文版中国图书全球春节联合展销活动开幕。这是中国外文版图书第一次在全球主流书店举行大型联展活动。9月29日,亚马逊“中国书店”启动。“中国书店”成为亚马逊图书频道首页上最显著的7大特色书店之一,也是亚马逊网站上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国家”命名的主题书店。10月12日—16日,第63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行。中国展团携4000余册精品图书亮相书展,实现版权输出及合作项目共计2424项。8月31日—9月4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953项,比去年增加574项。
(范 军 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1:37:54 | 只看该作者
回顾2011中国传统出版业:生存和毁灭成为关键词



  
数字出版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本报记者 韩东 摄
    1月6日,在京举办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销商大会上,与会人士对2011年中国书业进行了回顾。大家认为,在数字出版下,生存和毁灭成为该年度中国传统书业的关键词。


  现状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共存、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大好机遇期。传统出版现在很丰满,未来很骨感。数字出版反之。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音像电子处处长许正明认为,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目前进入了一个共存、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大好机遇期。
  许正明分别从我国传统出版业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的必要性、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因素、中国距离数字出版时代有多远5个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从2010年的统计数字看,以图书、期刊、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不但没有明显下滑,反而处于上升态势。即便受盗版和网络冲击最大的音像电子出版物,2010年和2011年也一样是增长的势头。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表示赞同。他认为,未来数字出版一定是大方向,但现实还不是这样。据统计,数字出版从2006年开始统计到2010年,几乎以每年50%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真正源于传统书报刊收入所占的比例极低,其他收入基本上是以互联网和手机,特别是互联网广告、手机动漫、游戏为主。以2010年为例,全国整个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是1.3万亿元,数字出版宽口径是1051亿元,占8%左右。因此,魏玉山形象地称数字出版是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问题
  观念、技术、标准、版权、内容、人才和管理是制约我国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7个因素。具体操作中,数字出版要发挥数字化强项,纸质出版要发挥设计、工艺优势。
  在许正明看来,观念、技术、标准、版权、内容、人才和管理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7个因素。那么传统书业转型究竟具体卡在哪里?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研究总监马学海以百道网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要是价格、读者、出版商和内容。
  他说,美国亚马逊为什么成功?是因为它的电子书的定价不会偏离纸书太远,是按照传统的价值驱动模式去做的。传统书业如果要成功转型,还是要吸引核心读者,让读者愿意花钱来看我们的东西。如果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希望能够吸引所谓的网民来读的话是很难的,对他们来说从电脑屏幕到电子书屏幕根本不是一个转型,只是转移。
  从出版商而言,马学海认为,价值决定生存。出版商最核心的是内容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出版商在数字化环境下都有内容优势。内容优势要看能不能持续开发好的内容?如果出版商不能利用新技术来开发内容,很可能连原来所谓的内容优势都丧失掉。在新技术腾飞下,出版商对创作、质量、管理、优化等方面是不是很敏感,能不能把这些作为工具拿来使用?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很可能那些运作好、有技术背景优势的企业,就会从前期与出版商形成竞争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版商有内容优势,同样会受到冲击。为此,出版商有必要重新反思自己的内容策略。这个反思不是停留在年度报告那些宏观层面上,而是对编辑在新技术环境下的要求,包括对技术的理解,对工具的应用等。如果做到了,即便像诗歌这样受众面小的文体,也会收到预想的收益。
  马学海以在“苹果”上销售、据说用6个月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的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为例。他说,它的卖点是里面有很多名家播音员朗读的音轨,最可贵的是有艾略特47年前本人录的音轨在里面,这样就有了收藏的价值,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做数字产品就要发挥数字化强项,做纸质出版就要充分发挥设计、工艺优势。
  未来
  传统出版业需要通过自身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来提升发展空间。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将逐步整合或融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目前各个出版单位已经开始意识到要将数字技术手段引入编辑出版过程或者营销方式中。比如,网络、微博、论坛等立体营销方式的大量出现,说明数字化出版以及营销渐成气候。他预测,2012年数字出版和出版的数字化将向纵深推进。典型的例子是,有不少出版社开始在做内容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他觉得,传统出版业如果把内容做得好,把版权问题解决得好,将成倍地提高出版生产力。
  许正明认为,未来的传统出版业还需要通过自身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来提升发展空间。比如,如何发展绿色印刷、如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减少对纸张等原材料的浪费?由此,他的观点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逐步整合或融合。对此,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春华给予认同。他认为,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的挑战者,它可能会将传统出版发扬光大,它们是共生的。
  传统出版距离数字出版时代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许正明认为,随着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到2020年左右,中国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现代的新闻出版体系,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北京人天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邹进则认为,在未来的两三年或者若干年里,纸质图书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1:52:34 | 只看该作者
书籍设计:“面子”好看更要“里子”中看

  一本好的书,不仅内容要吸引人,适当的装帧设计能增加阅读的舒适度和书本的艺术感。前不久,“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选出了20本装帧设计出色的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20本书鲜有设计夸张或用特殊材料作噱头的书,相反,简单朴素、方便阅读的设计大行其道。这也似乎传达出图书出版界的一个趋势:图书设计重新回归阅读。
  设计更重阅读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书走向小开本、简装本,有的甚至已经放弃了封腰,就是为了让读者携带和阅读时更方便。在之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小开本图书《开卷书坊》的出版研讨会上,出版人蔡玉洗就预言,今后的传统出版可能会更注重小开本的书籍以及增强书籍的阅读性和趣味性。而这次“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也传达出图书设计回归阅读的信息。活动评委、设计师朱赢椿说:“我们共收到350多种参赛图书,与以往比起来,那种为了参赛而设计的图书少了许多,绝大部分的设计理念都是以突出阅读性为主。 ”
  回归阅读符合市场需求
  在书籍设计回归阅读的过程中,市场起了很大作用。 “之前华而不实的图书太多,市场已经审美疲劳了。大部分读者是为了阅读而买书,他们喜欢的还是小开本或便于翻页的平装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阮光页认为,突出阅读的设计让读者看书更舒适,更受读者欢迎;同时,简单的设计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材料,降低了成本,也避免了浪费,符合如今低碳社会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在电子书发展迅猛的今天,只有设计低成本高质量的纸质书才能让传统图书更受欢迎。因为即便撇开成本,如果一本书太重、翻页又不方便、读起来很累,哪怕设计得再华丽,读者也宁愿看电子书。 ”
  电子书的发展对传统出版造成了不小压力,对此,朱赢椿也认为,回归阅读是纸质书对抗电子书的一大手段:“纸质书的触感、亲切感和艺术感是电子书不具备的,设计师要把这种特质发挥出来,让书充满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爱不释手。 ”
  回归阅读不能放弃创意
  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把图书设计比作一个人穿衣服:“人穿衣服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得体。书也如此,设计师不能把所有表现形式一股脑加在一本书上,而是要用创意把一本书的美表现得适度又有特点。”这意味着回归阅读并不代表完全放弃创意。祝君波认为,回归阅读其实就是图书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书要讲究整体美,即是外观要美;捧在手上要舒服,具有触感美;阅读起来要方便,具有实用美,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要靠设计师独特的创意。回归阅读,就是把这三者完美统一起来”。
  朱赢椿对此深有感触:“回归阅读更讲究书籍设计的创意,更考验设计师的功力。同时,注重外观形式的书也不能忽视,因为不少读者是为了装饰或者收藏而买书。另外一些艺术类图书也必须做得非常精美。阅读性强和形式感强的设计都有需求人群。我们不能单纯地去追求提高书籍的阅读性,也不能一味追求华而不实,应该把设计创意和提高阅读性完美结合起来,让书籍能更好地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 ”
  见习记者 许光耀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0:04 , Processed in 0.1052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