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话的起步---为肖斌主任觅参阅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1:0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话的起步
李吉林




作文是儿童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闻。“三线同时起步”作文也在其中。为什么作文也提前呢?我考虑到书面语言比起口头语言来,在结构上要复杂得多,在形式上要规范得多。它在词的选用、搭配、组合,词序以及句群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否则辞不达意,读者就无法正确地领会撰写者的意图。所以掌握书面语言难度大,尤其是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儿童在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关键时期,较早地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相关的训练,会收到极好的效果。由于学龄初期是儿童语言敏感时期,儿童易于感悟书面语言构成方式,有效促进书面语言的早期发展,为养成良好的书面语言习惯打好重要的基础。若待到中年级,语言习惯一旦形成了缺陷再进行纠正训练,就难以矫正。
一年级的作文由于识字量不足,书写速度慢,主要是通过口头作文和观察说话进行。实验班从每两次课外活动中安排一次野外活动。结合阅读教学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郊外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并为观察说话、写话提供了生动的题材。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去见识,去感受,不断丰富表象的储存量;又通过说话、写话,建立起观察客体与语词之间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学得的词语,便可在亲身的体验中,加深理解,并得到运用。
我试着在一年级学生入学三个月后开始口头作文的训练。这时,学生通过“学词学句”和课文的学习,以及结合识字阅读进行的语言训练,对句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他们在入学前和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这就使口头作文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大自然的景色,常常是我引导学生观察的重要题材。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可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的幻想。
我还通过一些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我和孩子们一起做过“灭火”的小实验;蛋壳放在醋里变软的实验;让他们各自在院子里种几粒豆子,观察豆子的发芽生长过程等等。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给学生的观察带来一定难度。我就指导学生注意事物的发生、变化和结果,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一次看不清,再做一次。反复数次,学生便从多次观察中懂得事物变化的规律。在学生做“灭火”实验时,我要求他们观察火苗隔绝空气前后的变化,学生越做越有趣,有的连做五六次。口头作文课上,经指导后,他们能够清楚地、有条理的讲述实验经过。
在学生观察时,我特别注意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观察。观察景物时,由近及远,或从上至下(反之也可);观察一个物体,则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处到细节;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则提醒他们注意你观察的事物“开始是什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又怎么样”。这样有顺序地观察获得的材料,就是有条理的,而不是零乱的。
在学生掌握材料后,我又根据题目和要求,指导学生编口述提纲,让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连贯叙述。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所编提纲应简明易懂。在他们登高远望时,引导他们按向东看、向南看,让学生按一定的方位表述家乡的美景;报告“灭火”实验的经过,则按照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过程,编了“点——罩——灭”的提纲。这样,使学生在开始口头作文时,就受到顺序合乎逻辑的训练,其实也就是最初步的篇章训练。
在与一年级学生接触中,我感到七八岁的孩子联想极其丰富。他们喜欢让小鸟、小草说话,并当作自己的朋友。从美化语言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擅长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拘泥于四年级学比喻、五年级学拟人手法的陈规老套。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打比喻、拟人、拟物(当然不必讲术语)。这样启发后,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津津乐道,叙述小草发青,就说“春风轻轻地抚摸我们的小脸蛋”;描绘孔雀开屏,能说“河边的大柳树伸长出长长的柳枝好像对着河面大镜子梳理自己的长发”;讲述小豆子发芽了,能说“我种的小豆子发芽了,我浇上一碗水,让他喝个饱。小豆子点点头,好像在对我说:‘我的小主人,感谢你把我带到光明的世界。’”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就促使他们运用课内外学到的许多生动的词语进行表述,他们的语汇也随之丰富起来。同时,学生对语言的鲜明性和形象性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一年级孩子的书面表达突出句子的训练。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必须从学会说“一句话”的训练开始。会说一句话,才懂得怎样连词成句以及怎样连句成篇。没有会说“一句话”的基础,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无从提高的。要让学生学会说“一句话”,首先要有话可说。我引导学生把自己最高兴说的话告诉大家,或写来,逐渐做到把一句话讲完整、讲明白。还注意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多渠道的训练。每次口头作文前,我总写好范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范文的内容,设计好各种形式的句子训练。有的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有的把简单的句子加上附加成分,进行扩句,还有的把词儿组成句。此外,还进行填词、把句子排列成段和句型练习等。学生刚起步,总要多搀着点。我还常常让学生把一天中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那是十分见效的。这些“句”的训练,都属于半独立性的,学生有所依循。通过这些经常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学生就可能说完整的话。
在这些训练中,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以观察说话课《我们的家乡真美呀》中的一节为例。
我让学生站在家乡的一座高楼上,依次向东、南、西、北望去。我先让学生把“向东看,我看见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进而我加大难度,将已补充完整的句子再扩充:
“我看见(    )的田野。”“我看见(   )的宝塔。”以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把一句话的意思说得更具体。
学生回答:“我看见广阔的田野。”
“我看见一望无边的田野。”说了田野之大;
“我看见金黄色的田野。”说了田野的色彩;
“我看见绿色的田野。”
(时值夏季,麦子已成熟,稻秧也插好,故黄绿相间。)
“我看见了丰收的田野。”
孩子们用这些简单的一句话都表达了感受到的田野之美。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开始感到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我再进一步加大训练的难度,要求学生讲出“你看见什么样的田野怎么样”。
学生回答:“我看到金黄色的田野一大片。”
“我看到碧绿的田野好像起伏的海面。”
“我看到美丽的田野披上了绿色的外套。”
我又要求学生把两个句子连起来,启发学生运用“和”、“还”这些连接词。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缺乏条理,我就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一年级口头作文中的逻辑训练,我认为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化,使之叙述顺序合乎逻辑,不仅能言之有物,而且能言之有序。
例如在《我们的家乡真美呀》口头作文时,要求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叙述南面的景物,学生感到有些困难,我便提供“不远处、再往南、远处”等表示方位的词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经提示后,他们能说出句式相似但措辞不同的一段话,而且有了层次。
下面是当堂让学生作的连贯口头作文:
生:昨天老师带我们到高高的楼房上,去看家乡美丽的景色。向东看,我看到碧绿的田野和一座古老的宝塔。向西看,静静的河水像面镜子,河上有一座弯弯曲曲的小桥,岸边的柳树倒映在河里,河那边就是美丽的人民公园。向南看,不远处,有一条马路,马路上人来人往,大家忙着去上班,通棉二厂的烟囱里飘出灰白色的烟,远处五座山团结在一起。向北看,又在新建一座高大的厂房。我们的家乡真美啊!
生:(要求补充)马路上人来人往,大家忙着去上班,心里充满了希望。
我总是要求孩子边看边思考,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到一年级下学期,则鼓励他们把看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同时我还常常引导他们把生活中观察所得写下来。
同时我还常常引导他们把生活中所观察的写下来。学生的表达告诉我,作文也是可以而且最好是在一年级就起步。这种词句的训练因为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又与发展思维结合,所以儿童真的做到有话可说,而且说真话,效果十分明显。
孩子上到二年级,我先将他们经历的生活的场景写成短文读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受生活和语言文字间的联系,体会形象与词结合的一致。从具体的短文中感悟到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可以写成文章的,而且是挺有意思的。
例如开学发新书了,我就写了《我拿到了新书》。
开学了,我升到二年级啦!我多么想拿到新书啊!
星期三下午,老师捧着一捆新书,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连忙迎上去,大声喊着:“新书来了!新书来了!”
开始发新书了。老师把一本本新书发到我们手中。我领到了新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真舍不得放下。
回到家里,我把新书包上漂亮的书皮。我想,我要好好爱护新书,用好新书。书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我爱新书。
秋天带孩子观察了美丽的田野又怎么写成小文呢?我又作了一次示范:《我们站在郊外大桥边》
秋天的早晨,雾气笼罩着大地,我们来到郊外大桥边。
站在郊外大桥边,远处是丰收的田野,稻子黄澄澄的,像铺满了一地金子。雪白的棉田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郊外大桥边,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一棵棵大白菜,又绿又嫩,真惹人爱。丝瓜棚上开着一朵朵小黄花,真像一个个金色的喇叭。我低头一看,禁不住叫了起来:“快来看,好大的丝瓜啊!”许多小朋友都跑来看。有的说:“比我的手膀子还粗呢!”那细嫩的小丝瓜躲在叶子底下,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丝瓜棚那边是扁豆。细长的藤上长满了茂密的枝叶;那一串串的扁豆花,白里透紫,真好看。这美丽的花儿引来一群蝴蝶在花间飞舞。一串串油光发亮的扁豆,多得数也数不清。河边高大的芦苇,像一排忠实的卫士,日夜守卫着公社的田野。
我们站在郊外大桥边,看到一派丰收的景象,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为数不多的带有示范性的短文,对于善于模仿语言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似乎让他们茅塞顿开。
二年级他们的观察写话就能写得有情有景,表达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例如《李老师回来了》。那一次我从南京开会回来,多日不见。孩子们那么兴奋,我便让他们试写情境短文。
《李老师回来了》
李老师到南京开会去了。我心里很想念她,盼着她早点回来给我们上课。
“李老师回来啦!李老师回来啦!”前天下午,吴雷高喊着跑进了教室。听到这好消息,我心里乐开了花,像小鸟一样飞快地奔到办公室。办公室门口挤满了我们班上的同学,李老师正在和外地的一位老师谈话。大家就情不自禁地喊着:“李老师!李老师!”李老师点着头,亲热地说:“小朋友好!”我挤在窗前踮着脚,久久地望着李老师……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李老师和我们一起进了教室。我们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李老师见我们学习这么认真,满意地笑了。

由于一年级大量的从口头到书面的一句话的训练,又有观察说话、口头作文和一段一段的描述。学生知道了把这种连贯的口头作文,这些说出来的“话”写下来就是“文”。因此,他们已逐渐形成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的表达习惯,能做到语句通顺,意思清楚明白。由此表明,作文提早起步完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观察日记打下认识与表达的基础
在“每日写一句”和口头作文的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每两天写一篇短小的(三四句、五六句)观察日记。不要求篇幅,但一天看,一天写。就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留心周围世界的好习惯。
我经常提醒、要求、鼓励孩子们从早晨起床后,便留心周围的事物、自然界的变化、学校沸腾的生活场景。如今天太阳特别红;月亮还留在天上;花草上滚动着的露珠;妈妈买回来的鱼虾蔬菜;爸爸送的礼物;学校里小伙伴的一件趣事……都仔细观察一番,并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在无意中交流各自观察的时间、方法及乐趣。自己所做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也都注意体验体验,而且当天写下来。
长期积累,儿童大脑里贮存了不少表象,这是他们今后思维与创造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综合利用字词句篇的能力,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实验班,观察日记二、三年级持续写了两年四学期,在这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时期,不让学生做单项的习题,而把时间用在作整体性的语言训练。于是,日积月累,每个孩子写了上百篇观察日记,积累了丰富的表象。那广阔的天宇、浩瀚的江河、巨人般的高山、高耸入云的古松、震撼大地的电闪雷鸣、磅礴的气势给儿童一种壮阔的美感,使儿童心胸开阔。那银装素裹的雪景、小河中摇动的月影、淅淅沥沥滋润万物的春雨以及那刚刚破土而出的嫩绿的小草,又使儿童感受到轻柔的美,使他们心境恬静舒坦。那金子般的谷子、转动如飞的马达、正在兴建中的大厦……又显示了人的无穷力量,使儿童感受到无限的生机。这些表象带着一定的情绪留在儿童的记忆中,那必然是难以忘怀的。儿童在学习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时,就会联想到高山,联想到松柏;学习描写祖国山河秀丽的课文时,就会联想到家乡的青山绿水;学习有关日出的课文时,必然会联想到自己所观察的满天的朝霞……
看着孩子的习作,我总觉得似一颗一颗晶莹的露珠,在早晨的阳光下,是那样透明,是那样晶亮,映着红花绿草的身影……于是,我常常给他们念他们自己的作品。
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作文就不仅是力所能及的,而且是乐意完成,因为他们有得写,也会写。但是那些孤立的词语解释、用一词造一个句,以及改错句、排列错乱的句子,编写段落大意等等形式繁多的单项题式的练习,我都是一条也不让学生去做。因为那是支离破碎的,一言以蔽之:是不能影响儿童心灵的,是没有实践价值,违背儿童学习语言规律的,只有无端消耗儿童可贵的童年时光。只有做了“减法”,学生才能有时间去写有趣的、将他们的感受与情感相融的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是训练整体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自己也学会用孩子的眼睛不断地看着这个世界:“天上的星星少了,孩子们会看到吗?他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市场上出卖的刚出壳的毛茸茸的小鸡是那样可爱,我也会伫立在那儿,看小鸡挤来挤去,嘴里“叽叽叽”地叫个不停,用孩子的思路猜想着:是肚子饿了,还是在找他们的鸡妈妈,或者在为自己从黑乎乎的蛋壳里来到这个新奇的世界而兴奋不已呢!夜晚刮风了,风摇拽着树影,门窗一下被吹开了,这阵阵风声是那样牵着我的心。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学生,会不会站在院子里看着、想着,他们会不会看一看朦胧的月影下树木婆娑的画面呢?夜晚时分,孩子们已经回到家里了,天气突然变了,一阵狂风,忽然“叮咚叮咚”地下起了冰雹。一个个圆溜溜的雹子,从天而降,那响声简直是一曲神奇的交响乐。我弯下腰,捡起一个,放在手心上,看着雹子在我暖和的手上,渐渐化小……我呆立在院子里,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此时此刻也和我一样在好奇地观察着这透明的冰球。第二天,我一到校,便问孩子,晚上什么景象、今天早晨什么景象,谁观察了,观察的孩子是那样乐陶陶地举起手来,迫不及待要向我报告观察所得。此后,当大自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尽管老师不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也都会主动地而且怀着探究的心理去观察,千方百计地想去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事实上孩子持续地观察,需要老师的指导,也需要鼓励,更需要老师像他们一样,对周围世界、大自然,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注视,去思考。
所以我以及实验班的老师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到周围世界的某一角,去呼吸野外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绚丽色彩;和他们一起坐在小河边、田埂旁、山坡下,谈论着,交流着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联想到的;再好不过的是一起将观察的表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编写一篇篇色彩斑斓的童话……
这样,语言训练从模仿开始,不断增加创造性成分,培养独立性。让学生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说一句话、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作一篇文,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较快。二年级开始写话时,仅能写100—300字,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全班56人中能写500字以上的有11人,400字以上的有24人,300字以上的有17人,200字左右的有4人。新华社记者来采访,进行了一次作文测验。班上写得最快的男孩35分钟写出了300字的通顺的短文。《人民日报》刊登的我班学生王肖乐写的《小鸡》一文,就是在这次测验中未写草稿当堂完成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05:39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06:13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07:06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07:4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21:57 | 只看该作者
对9位老师习作教学设计的点评

汪燕宏


小语40班(辽宁06班) B组付英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辽阳县首山镇第三小学
课题名称:介绍我自己

点评:
《课标》在“写作的评价”中提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付老师通过“猜人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最重要的是付老师把握住了此次习作的难点,即写出人物的特点,并通过“写清楚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帮助学生找到了登高的台阶,降低了习作的难度。由此,学生才能放开手脚、放松心情地说和写,这就是“大胆习作”的表现。因此,付老师的设计是基于学生本位的,也符合《课标》第二学段习作建议“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
在“细观察、说特点”这个环节,如何付老师能做更周详的安排,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要考虑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特点的目的是什么?因此,选谁来介绍(即选文)也要预设。因为实际上,这两个学生的介绍无论在开拓思路方面还是写法引领方面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小语41班B组 唐爱华(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市夏津县夏津实验小学)
课题名称: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点评:
唐老师的这份习作设计新颖独到,令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是作前指导的“记录卡”呈现。《课标》在写作教学“教学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唐老师的设计基于课标新理念,重视取材这首要环节的教学,将习作放置于生活中。正如陈玉春老师所讲“记录卡的建立,既让学生积累了素材,又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
设计的独到之处是教学过程中指导写具体人物鲜明的特点非常细致。采用的策略是“提问”和“比较”。放学路上的乞丐,让学生提出疑问,来扩充对人物特点多方面表现的认识;两位爸爸,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写具体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
如果能充分利用“记录卡”,多让学生交流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可能人物的“鲜明”感会凸显,这能帮助学生选择更恰当的材料。


小语46班C组张远超(山东省平原县实验小学)
课题名称:让你的作文飘出“欢乐味”
点评:
这是一次游戏作文,看得出这已经是一份成功的课堂记录了,成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张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范文。课堂里有层次地先后提供了学生的优秀作文、老师的下水文和作家的经典片段,在每一次品鉴中,学生都领受了如何写具体场面的方法。《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张老师努力在习作教学过程,通过范文引路,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正如陈婧芝老师所评价的那样:“张老师还巧妙地分三个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出示。由低到高,层层深入,孩子们一步步领悟并掌握了怎样把游戏中的欢乐写出来的方法。”这无疑是课堂生成的精彩,是习作成功的秘妙所在。
然根据张老师自己所反思的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时间少了些,我的想法是前面展开的范文学习内容是否可删减些,或者每一类范文所起的功能应该不同,比如学生的作文重在让学生领会如何写具体人物个体的神态、动作等,而教师范文或名家经典指导的是如何写具体整体场面。每一类范文的学习内容不重复,可能会压缩出较多时间。


小语47班(山东07班)B组 张帆(山东菏泽市牡丹区第八小学)
课题名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五《成长的烦恼》
点评:
《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说这次习作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主的话题。张老师准确把握了此次习作的意图,预设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并确定了难点:“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记叙一件事情并非十分困难。难点在于选材。让学生回忆、比较、筛选的目的正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由此,张老师花较多时间在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烦恼事件”上。同时,利用范文的引领和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抒写“烦恼”,这样的方式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又指导学生的习作,学生乐于接受,充分彰显了《课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如果设计中对学生的烦恼和范文都有所预设,比如,学生们的烦恼会有哪些类别,每种类别在抒写事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这样的话,相信教学实施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语51班B组薛秋荣(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永丰办南关小学)
课题名称:我的建议
点评:
薛老师精确地把握住了这次习作的亮点和难点:“用建议的形式展现春天的景色,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但是由于以建议的形式写景物的一些具体方法孩子们还不是太熟悉,所以依然需要老师精心指导。”这是教学设计成功的起点,也是关键。从薛老师的教学反思来看,这个设计确实已经转化为了成功的课堂案例。
特别欣赏和值得借鉴的是薛老师提出了“配图画,图文并举”的指导方法,可以说这是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极佳手段,丰富多彩的习作形式也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课标》在“写作的评价”中提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在鼓励学生大胆习作方面,薛老师的设计无疑是很好的范例。
如果能将照片或图画提前到聊“为什么建议去某地”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挖掘出某地春天的特别之处,或者说带给人别样感受的地方,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会更有情趣,学生的作文也可能不仅仅只有景,而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味。


小语57班C组 王勤海(山东省菏泽市郓城侯集中心小学)
课题名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4
点评:
“写作从借鉴与模仿开始”,王老师的设计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论。教学伊始,以品范文的形式巧妙地呈现本次习作的要求,这一教学策略也为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伊士涛老师所评价的“‘循序自主’的作文理念”得到了印证。
王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应加强对学生说的指导,先说后写,说一说,议一议。”我觉得很对。从设计看,相对于范文学习,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写什么或怎么写的预设显然少了些。如果王老师能在考虑学生写的同时来明确“写游记要抓住地方特征”这一要求,学生则会更易于选材,对避免“流水账”有一定的作用。


小语58班B组 宋伟(天津市武清区高村乡三小)
课题名称: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段
点评:
宋老师的设计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先说后写,并将作文的点评与修改过程展现得很充分,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梯度。最突出的是设计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老师用自己三岁孩子的事例激活孩子的生活体验;老师为学生在学会倾听这方面作出了榜样;尊重个体,照顾群体;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等等。教学全程体现了宋教师的优秀的语文素养及人文修养,这些是学生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有两点建议。首先,写片段将会是高年级习作的常态训练。但这份设计中对于五年级学生写完整的作文与写片段这两个概念可能比较模糊,此次教学设计的内容是“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段”,宋老师注重了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那么,在这一环节里如果能强调“通过一个人的一件事来突出他(她)几个特点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来明确“写片段”的要求,这样便于学生明确“写片段”与“写整篇”的区别。第二,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应该在“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点评与修改环节中强调这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加切实有效。


小语52班C组 王静静(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乐园小学)
课题名称:成长的烦恼
点评:
    通常,学生作文的障碍首先在没内容写,其次是书面表达上的障碍,这也是作文教学的瓶颈。陈老师的课为突破这两大难点做了很好的示范。小组交流环节解决了没内容写的问题,老师的有心归类为学生习作打开思路。在动笔习作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这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书面表达。如果此时能利用老师下水文中用人物的神态、语言等表达心理的细节描写部分,进行直观形象地指导,这样下水文的作用就发挥得更充分了,且更能兼顾全体,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这节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并渗透了修改方法的指导。如果能坚持这样做,相信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小语59班C组陈静(天津市和平区实验小学 )
课题名称:放飞童心,导而弗牵——五年级“童年趣事”习作指导
点评:
教学设计体现了陈老师很好的语文功底,无论是课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以及这份设计的行文,都能感受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最令人欣赏和值得学习的是陈老师注重让学生在借鉴中学习写作,真正发挥了文本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老师精到的点拨下,无论在习作内容的选择方面,还是语言表达形式上,本单元的课文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修改片段的练习,陈老师较好地落实了“突出‘趣’”这一习作要求。陈老师安排的“下笔涌千言”——列提纲也很有实效。《课标》在写作教学“教学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列提纲就是培养构思、起草的极佳机会,陈老师不仅创设了这个空间,更有细致的方法点拨。
预设的意趣、乐趣和“傻”趣等,视野独到,如果在范文学习过程中或者在学生交流材料时教师能有针对性地点拨,则学生的习作一定会呈现出更丰富更有情趣。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3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37:43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1:38:31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3:53:5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无大小   


 ■竹林    

 赵宗仁先生的散文集书名曰《青山无大小》,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是写小说的,而且近年来越写越长,基本上是以长篇为主。虽然早已认识到目前,已无多少人有兴趣和时间去欣赏长文了,但为了完成自己的思想艺术诉求,往往刹不住车。待完成后回头一看,呀,太长了!交出版社,就会怕定价高了卖不出去,要求压缩。然而到了这时,又会发现,删去哪里也不合适,一删则割断了脉络,破坏了气韵。再则,自己写文章,总是一字一句慢慢斟酌出来的,既不像那些网络码字高手一天可出几万字,也无文艺界一些大才子们一二个月就能流水般写出一部长篇的本事。于是常常敝帚自珍地为难起来。  


 为了将文章写得短些,有时也练习写些散文、诗歌;也应媒体、刊物、朋友所约写些随笔、短评、序跋之类;但动起笔来常常会比写长的更觉费力。因此我一见《青山无大小》的书名,便想说:文章也无大小。  


 读完宗仁的这本书,确实体会到了小文、短文的好处。作者的这些文章,虽然都很短小,但小而隽永。不但思维隽永——对一些社会现象、生活细节、历史事件、冷暖人情,甚至四时交替、风花雪月,一时一事一地一景,都不是就事论事,就景论景,而是进行了形而上的思索,并由此而开掘出了哲思和感悟。在艺术上,它们也经过了精心的布局和设计,如摄影一般,站好了取景的角度,观察构思好了画面的布局,甚至还考虑了到了景深和层次,从而使每张照片(文章)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立体的美感来。

  其实,只要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情和善意,肯于思考和辨析,有心有情,常常看似一件小事,一处小景,便能触景生情,得之于心而寓之于文。这就是所谓的“文由心生”。宗仁的这些文章就是这样。野花野草,野菊野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信手拈来:一把“蒲扇”,一碗“野菜米糊”,一次“洗澡”,都能超越时空,写出生活的韵味。邻里相处、童年回忆、生活变迁里处处透出亲情友情和邻里之情,透出对父母长辈和妻子儿女的拳拳亲情,透出淡淡的愁绪与哀思。《拜谒黄帝陵》、《向往六十》、《半个甲子》等则从历史遗迹和人生的岁月年轮中,体悟出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和民族历史意蕴。知青下乡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写得真实感人。比如《醉鸡》中的知青们偷了社员的鸡,但队长没有直接责怪,反而体谅到知青生活的艰难,下令让村民轮流给知青送菜吃。而知青们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触动。短短千字文章,却告诉读者在那个年代里也是有人性和温情的。


  随笔本是议论和批判现实的锐利武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的随意性和针对性很强,对生活的反映既快捷又辛辣尖锐;然而以往在它的头上一直悬着一柄政治的达摩克里斯剑,因此这种文体很难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它才逐渐恢复了活力。在这本书里,一些随笔也有感而发,记录下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了悟。《不对称的爱》从人们豢养宠物的现象里提炼出了人性的双面性的观点。对时下的所谓的“眼球经济”、“美女经济”,作者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其中蕴藏的某些不良社会风气,指出少数媒体“抓眼球”不如“抓心灵”。  

 这些文章借景或借物抒怀,就事议论,抨击时弊和人间丑恶,陶冶性灵,看似随意撷取素材,却能让人从中体味出事物内在的深意,发掘出人性和真理。读完宗仁的这些短文,心中有不少回味,而其中最大的感觉就是“小文不小”,写小文不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9:17 , Processed in 0.2329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