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教师之友网》向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致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3:58:52 | 只看该作者
李华: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的勇气
发起成立教师读书俱乐部,将读书精神和方法扩散到全国多地学校。
  2007年1月23日,我在参加张文质先生主持生命化教育群组在线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成立教师区域自助式读书会”的念头,并在第二天一大早赶到他的办公室共同商议此事,从而使“1+1读书俱乐部”完成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转身。
  当“1+1读书俱乐部”以“书目自订、经费自理、自主参与”的面貌出现,携带着美丽的梦想、蕴含着赤诚的理念、展开着美好历程的时候,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贯通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就是坚决、坚定、坚持的行动。
  读书俱乐部秉承“一个月读一本书,一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通过读书影响一个朋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和一所学校”的理念,它不是普通的朋友聚会,而是教师们实实在在为了自身专业成长而自觉自愿结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读”+“写”是读书俱乐部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良药,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成为读书俱乐部的一员不需资格验证,没有行业规范,曾经也有人建议以及其他地区“先立规后加盟”的操作实例,但在我的坚持下没有采纳,因为我始终坚持“真爱无需契约”。作为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被条条框框束缚得无所适从,我们这样的民间读书团体何必再为老师们加一条捆绑的绳索?!
  在“1+1读书俱乐部”里,我和许多志趣相投、喜欢读书的兄弟姐妹一道在智者的引领下,真心真意坚守教育的阵地,积极创建与众不同的教室,一边去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和道德品质的成长,一边去仰望星空,在浩瀚广袤的“教育”宇宙中,找到映照和招引自己灵魂的那颗星……成员们相互鼓励、热情洋溢、充满理性地去读书,促使自己的心灵和专业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一转眼,我们的“1+1读书俱乐部”已经6岁了,回首我们的阅读之路,虽然艰辛却收获很多。
  6年共同读书、共同研讨的经历和回忆是美妙的,许多感人又愉悦的读书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因为腰椎牵引而趴着写读书笔记的红孩儿红姐;在狂风肆虐、暴雨如注中,从浙江、从边远老区永定赶来福州参加读书月谈会的怡然一笑和旺旺;我们还聆听了钱理群、黄克剑等大师睿智的报告;我们也在福州拥抱了山东的明霞、四川的清亮、浙江的怡然、河南的慕之。
  6年来的共同读书、共同研讨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每一页都散发着教育智慧的书籍里,我们和中外的教育家们促膝交谈,然后在各自的岗位上,不约而同地运用我们在“1+1读书俱乐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思考、去改进、去创新、去收获。
  幸福如此清晰、如此深刻。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一闪念的“无心插柳”,如今却已经变得“绿树成荫”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0:11 | 只看该作者
卢化栋:像农人一样在教育园地耕耘
倡导师生读点“无用”之书,以经典诵读带动起全市中小学师生的读书热潮。
  2005年4月,我走上教育局局长岗位。8年前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大辩论的重要时期,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的庆阳市,“应试”的枷锁束缚更紧,高考几乎代替了评价教育的所有因素。我到县区调研,学校的藏书少得可怜,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与考试有关的工具书、速成书甚至垃圾书的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种现状,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
  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唯有读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误人子弟的“常态”。但是面对快餐阅读的时代风潮,读什么书呢?我首先想到了中华经典名著,因为经典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唯有让这些文化精髓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血液里,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振奋教师的精神,从而改变一方教育的生态和品质。于是,我组织人员选编出版了一套《中华古诗文读本》,以成本价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每本仅为3元左右,不到书店同类书价的1/3。当时好些商家找到我,希望提高书的单价。他们说,每本书加1元钱,你就可以得到50多万元的好处费。我坚决地对他们说:“教育是积德行善的义举,读书是净化心灵的良药。让我在学生身上赚昧良心的钱,我不干!”
  推动读书活动,说难也难,说乐也乐。难的是面对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环境,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被扣上了“复古”的帽子,也召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质疑。乐的是读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智慧,激活了师生的生命潜质,而且走上了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路径,开启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梦。
  人要干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坚信,只读与考试直接相关的“有用”之书,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改变“考试第一”的教学观、“分数唯一”的评价观,必须大力倡导师生阅读那些看似与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却对人的成人成才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经典。于是,我放胆亮出读“无用”之书的鲜明观点,持之以恒推动落实。
  为了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我带头读书学习,深入县区宣讲,组织读书沙龙活动,并要求县区教育局长、学校校长都要做读书人。从而逐步形成了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的长效机制。每年一度的教育论坛和读书知识竞赛成为师生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全市先后评选出的3000多名“论坛霸主”和“读书标兵”,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一大批师生的心灵世界,更像种子一样,为重塑庆阳教育生态植入了无限生机。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书香已经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庆阳教育的天空中,如绢绢细流渗入广大师生的心田。在从事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我的确不像一个行政官员,更像一个农民。我是农家子弟,在二者之间,我更愿当一个农人,终日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用读书开启教育智慧,让经典化育孩子性情,为一个个学生走得更远栉风沐雨。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0:29 | 只看该作者
刘长明:我的读书经历是一次快乐之旅
  参与编写的小学语文课本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体,先后在全国十余个省市60多所学校推广实验。  
  读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它带给我无尽的快乐,我的阅读经历可以称为“四部曲”。
  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北京远郊县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度过的。父母期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省吃俭用鼓励我刻苦学习,我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成绩名列前茅。这时候,除了语文课本,我读得最多的书便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有的小人书。过年时,我用姑姥姥给的5角压岁钱买了《地道战》和《三国演义》中的《战官渡》,当时,全村只有我拥有全套的《三国演义》小人书;为了买新的小人书,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县城的新华书店,终于捧回了《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
  1986年9月,经过几年苦读,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三师范学校中文大专班。师专开设的课程、老师们开出的阅读书单、同学们谈论的书目,令我大开眼界,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每天一下课,就赶紧做完作业,然后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如海绵吸水,如蜜蜂采蜜,如品茶访友。那些年是我阅读世界名著的黄金时期,从此,我读过的书单上才有了《子夜》、《围城》、《复活》等经典名著。时至今日,我仍然难忘在师专读书的5年时光,我感谢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1991年7月,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读书,还努力激发和推动学生读书,尤其是品读名家名篇,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占据了精神与认识的制高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我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名作的兴趣,由节选带全文,开展延伸阅读,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有一次学习《少年闰土》,当读到“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只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时,全班一片安静,我能感觉到,闰土和“我”的分别令孩子们伤感,一个学生小声叹息着说:“真可惜,不会再见了。”见此情景,我马上给孩子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告诉他们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写的是“我”在30年后回到故乡回忆的部分。强烈的好奇心、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使学生急切地希望看到全文,阅读积极性非常高。并且,在课后纷纷把自己买到的、借来的《故乡》带到班里阅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1999年9月,北京景山学校21世纪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我被聘为教材编委。十几年来,教材两次修订,我阅读了大量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虽然辛苦,但我倍感快乐,因为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阅读名家名篇,他们的积极性是那样高,他们开展的读书交流会、名作推介会是那样丰富,他们写出的作文与练笔是那样的富有个性,语言是那样的富有文采。而且还因为其他省市的一些学校已经选用景山教材开展教学实验研究,老师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套语文课本。自己的编写理念被认可,自己的艰辛付出能够为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服务,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吗?
  我的阅读之旅将继续走下去,而且还将会有“五部曲”、“六部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0:50 | 只看该作者
凌宗伟:阅读源自“不满”
成立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为全校学生设置开放书橱,开设《行读人生》专栏。
  我阅读,源于“不满”——原本可以好好读书的年龄,却遭遇了不允许读书的年代。当教师了,在与同仁的交往中,在课堂上,每每悔恨自己读书太少。一个没读多少书的人,怎么有资格来教书呢?于是我开始拼命地读书。
  作为同仁,能和教师一起读书就是一种幸福。
  后来我当了校长,尽管我也带一些课,但毕竟站讲台的时间少了很多,有时甚至很羡慕那些做班主任的年轻人带班级的幸福。于是,我在二甲中学成立了20来人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把好为人师的冲动又狠狠地发挥了一把。
  读书沙龙的风景各异,邱磊不但跟着我们读,还跟着上海浦东教育发展中心的王丽琴博士读,单一本《民主主义与教育》就写出了40余篇读书笔记!朱建读书、写博,不仅从学科教学出发,更多是从如何改善班主任工作出发,读着、写着,一本《教室里的生态》走向成型。季勇的读,则是专攻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的,他的语文教学的“散养观”、“对话观”在阅读、思考和课堂的实践中慢慢“生长”出来。
  读书,不仅丰富自己,更丰润学生。
  阅读的最大收益者就是我自己了,阅读让我对许多事情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促使我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出日落”(700多篇),更帮助我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明晰了学校教育的方向所在。没想到的是,一家教育报纸居然看上了我的读书笔记,今年,在他们的读书周刊里为我开设了一个《行读人生》专栏。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们喜欢上读书。在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下如何让孩子们做到读书应试两不误,我通过网络给孩子们“每天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一讲就是1440多天。有学生在微博中这样说,凌老师好!每次听你讲话,总是很开心,你哪来那么多的好故事?跟你读了那么多的书,让我们喜欢上了阅读。
  为了让学生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我与同仁们商量,给学生们提供了几张开放的书橱,放上图书,让他们随时拿取,从不计较他们是不是归还。书,本就是给人读的,有人读了,书才有意义!
  如果有相同的志趣,人生就能相遇,读书便是如此。
  去年9月底,我和朱建老师应邀去西安作“学校与班级管理”讲座。我用一只大纸箱装了中外名家的几十本书以及我们的校刊《今天第二》,带给那些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分享。从车站到机场、再到宾馆,我和朱建一路肩扛手拎,辛苦但快乐。
  那天的讲座中,我一如既往地给参与互动的老师赠送了有关图书。我们之间更多的人素未谋面,但都知道对方是爱书之人。陕西师大附中的杨柯林老师对此感慨道:“几十本书,一个大箱子装满了,从江苏带到西安,虽说可以飞机托运,但一路上的麻烦和负担自不必说。凌校长带来的书也成为我和办公室同行分享的精神财富。”因为那次聚会,他们成立了两个读书会。这样美好的聚会,每年总有几回。
  在这个喧闹驳杂的时代,能够坚持读书,能为读书的人鼓吹,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1:07 | 只看该作者
潘国英:推动教育发展从阅读开始
组织全县校长和教师共读共议,加大图书馆购书投入,推动电子图书进校园。
  让教师获得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从阅读开始,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从阅读开始,这是我担当临邑教育领导多年的真切感受。
  2008年,教育局组成包括我在内的6人读书班。读书班精选书目并制定了阅读计划,6人进行循环阅读,每月交流,在一年的时间阅读了十几本书。
  读书班率先示范犹如火种一般点燃了大家阅读的梦想,不断有人加入到这个团队,能够和局长一起阅读,成为令大家期盼的事情。
  2009年以来,教育局读书班与全县的校长一起读书,3年来为校长配发教育理论书籍20多本。我要求校长们两个月读一本书,定期举行学习交流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撰写阅读体会。几年下来,校长由原来对读书有畏难情绪到喜欢阅读,校长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教育管理经验得到总结和积累。
  尝到甜头的校长们则大力为教师读书学习创造条件。他们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推行“百种刊物进校园”行动,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把教育专家、名师请进校园,为临邑教育更新观念、进行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2009年开始,临邑在全县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2009年临邑县4000多名教师共读了王栋生的《致青年教师》一书。2010年暑假,我们把王栋生老师请到临邑与教师面对面。王栋生在一只眼睛将要失明的情况下,流着泪上完了课,以致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临邑的老师们被王栋生老师的事迹所感动,大大提升了敬业精神。
  2011年临邑开展了以“让书籍陪伴一生,让精神滋养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全县教师共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海伦·凯勒的事迹震撼了师生,很多家长也加入了阅读的队伍,形成了全县十几万师生、家长共读一本书的火热局面。
  我在临邑县大力推行建设书香校园工程,各校设计出了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读书规划,建立了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读书体系,并加大投入,为学生配齐配足图书。我还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精选了70种图书,为全县400人以上的小学各订购了5套。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临邑今年为办学规模在50人到100人的教学点投资30万元,以每生5本书的标准配备图书,让每个教学点的学生有更多的图书可阅读。临邑大力推行电子图书进校园后,又广泛吸收社会捐赠图书,大大丰富了师生的阅读资源。
  2011年临邑教育局投资30万元,为全县所有的教室配备了书橱,把学校的图书放到教室,放到走廊,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
  我们确定每年的第三季度是临邑县的“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大家评选出读书明星,分享读书成果。广泛深度的阅读,使校长能静下心来,研究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教师把读书学习当做了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职业追求、一种生活态度。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们临邑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因子。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1:26 | 只看该作者
童喜喜:我愿成为一只萤火虫
发起“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20余场。
  2009年的一天,我在新教育人那里听到一句妙语:读书是穷人除了造反之外唯一的出路。的确,在我了解阅读的价值之后,才醒悟到阅读对我成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的童年,正是全家最为拮据的一段时光,父母的收入主要用于资助叔叔姑姑们求学成家,家里电视都迟迟未买。只因父母的工作单位是供销社收购组,也就是俗称的破烂收购站,我没事就乱翻那些破旧图书,一来二去竟迷上了阅读。
  不仅读,我还信。成年后本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偶然读到《月亮与六便士》,这部长篇小说讲一个从未被任何人看出有绘画天赋的男人,40岁突然抛弃一切去绘画,最后成为画家。许多人认为小说说的是假的,我却信其意义之真。于是辞职写作,于是人生之路因此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被人称为作家的我——有趣的是,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恰恰是根据画家高更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但是,即便新教育让我深知阅读之重要,即使新教育一线教师的阅读推广行动让我震撼,我仍心有余悸:毕竟我是写书的,推广阅读,尤其是开展与自己作品相关联的校园活动,总让我自感底气不足,百般不情愿。
  心病还需阅读医。朱永新老师《我的阅读观》一书改变了我。
  2011年夏,我参与了《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本的部分整理修订工作,其中有《我的阅读观》一书,我近水楼台地成为第一批读者。作者讲述阅读的亲历亲为,从少年懵懂好奇的泛读、青年奋起直追的苦读,到职场目标明确的细读、人生乐在其中的悦读。作者也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更有对孩提时代如何阅读的启迪……它的高屋建瓴处,远非一般此类图书所及。《我的阅读观》有如意义之炬,在这温暖火光的映照下,你会发现自己为阅读所做的再微小的努力,也俨然具有极其美妙的光芒。于是,我向朱永新老师承诺用两年时间专职做亲子阅读项目,随后组建起近10人的“新教育萤火虫”团队。一年后,团队扩大到200余人,我的承诺也从两年变为一生。
  成为阅读推广人、成为一只萤火虫的一年多来,我时常会悄悄想起最初——1999年的一天,我收到400元稿费,恰好一家报纸正号召资助失学女童,一年费用400元,我就把稿费捐了。后来,我收到受捐女孩的来信,说那笔钱被父母买了化肥,她仍然没能上学。人生最可怕的其实不是绝望,而是以为得到希望后,又跌入绝望的深渊。每次翻起这段回忆,总忍不住泪水。正因为这份歉疚,我才有了写一本书、用稿费资助失学孩子的想法,才写出了《嘭嘭嘭》,并资助了30个孩子……但是,那些孩子,都不是她。
  她那封一笔一划的来信,一定怀着最后的希望吧?我没有帮她改变生活,她却帮我改变了人生。我现在懂了。我真想回到当年。如果一切重来,我再困顿,也会买一本好书寄给她,我还要好好告诉她:阅读,是穷人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唯一的出路。
  阅读不会让人生活富裕,但一定能让人精神丰盈。有一点精神,任何境况下,人生都能活出意义。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1:55 | 只看该作者

张干萍:不断引领教师达到阅读的新层次
主持“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引领教师通过阅读走上宽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我的童年是在各种书籍的陪伴中度过的。儿时的阅读经历给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让我学会了思辨、学会了自省……在后来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买书、读书、分享心得成为了我和学生度过快乐时光的主要内容。1995年,我来到教育科研工作岗位之后,就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近十年,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发现成功教师的案例背后,都有读书因素的推进与催化,从而使我对读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在全区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2006年底,我在调研教师阅读状况的基础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建议。2007年初,北京市海淀区全面启动了“教育系统教师阅读工程项目”,并由我负责主持实际工作。6年来,这一系统工程形成了由项目引领、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享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等多层面的读书活动。
  海淀区先后在多所学校举办教师阅读现场交流会,开展“十大阅读人物”评选活动,举办“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师生经典诵读活动,举办“我向全区教师推荐一本精品书”、“影响我职业生涯的一本书”、“读书与教书”、“做智慧型教师”主题征文活动。在当下崇尚快节奏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海淀教师依然坚守并坚持着阅读工程这种高品位和高格调。阅读精品图书,目的是引领教师形成开阔的视野和探究的热情,帮助他们在职业幸福感中完善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格调,接续文化血脉。
  在关注教师阅读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阅读方式的变革,希望在师生共读、共写以及共同的生活中,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各学校在实施阅读工程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读书风景线: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不断建立。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让阅读滋养心灵,让阅读丰裕生活”的理念正在成为教师现实的需要,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读书的过程中,也不断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焕发出专业成长的生命力,开始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生活。
  在推进教师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教师读书的发展阶梯:我们每年给全区教师推荐对人生、社会及教育问题有原创性探索和思考的50本书目,既包括专业素养类图书,又包括提升人文素养所需要的书目,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读书的眼光更长远些,不断引领教师达到阅读的新层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最终可以引导教师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使教师从职业的“技术发展”,走向“精神发展”的人文层面,实现素养提升。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2:14 | 只看该作者
周其星:一棵会阅读的草,改变了生活的颜色
  在学生中开展“持续阅读与自由自主的阅读”,成立三叶草故事家族,影响遍及全国12个省市。
  有人说,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重逢。
  那么,我遇上童书,遇上一群为孩子点灯的人,应该是与童年的再度相逢。
  这种感觉,奇妙得就像一首诗。
  或许,我应该提一下梅子涵老师跟我开的一个玩笑。
  梅老师说:“周其星流浪到深圳,自从遇上了童书,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梅老师用童话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儿童阅读推广对于我的意义所在。
  一开始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推广儿童阅读,那就是立足一个班,把好书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捧起书来读。可是,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美好的事物需要一段被认识、被接受的时间。
  记得那是我新接的五年级的一个班,当我将自己珍藏的几百本童书搬到孩子面前时,只有3个孩子愿意把书借回家。
  这么好的童书不受欢迎,内心的失望、焦虑与痛心可想而知。
  于是,每天早晨到校以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看书,从7:40进班级可以看到8:20去上早操,下午放学以后,继续留在教室阅读20分钟。每天一个小时的持续阅读,我在讲台上看,孩子们在自己座位上读。从翻开第一本书开始,到读完一本书再去打开第二本,我们一直保持着“持续阅读与自由自主的阅读”的状态。
  从那之后,阅读风气大好。
  后来,我再教一年级。我在班上组建了小精灵剧团,号召全体家长支持,鼓动班上所有孩子参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将《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编排成科学绘本剧,从编剧本、分角色、做服装、配头饰、做音效,到舞美、灯光、道具、背景,全部由家长和孩子自己张罗。
  如果阅读只是在课堂发生,孩子的所得终为有限。台湾的故事妈妈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积累,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要从家庭开始,然后向社会拓展。从2008年开始,我和另外两位热衷于亲子阅读的妈妈朵米妈、番茄一起成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
  开始我们只是建了一个QQ群,号召深圳市内同样热衷于亲子阅读的家长加入群里,后来影响越来越大,当初的一个群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已有上万会员。我们建立了三叶草故事家族网站,让全国各地的家长都能参与到亲子阅读的交流和讨论中来。目前,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影响扩大到全国12个省市、31个分站,影响愈发深远。
  除了线上交流,我们还组织了丰富的线下活动,通过与图书馆、幼儿园以及各个社区工作站联手,组织故事妈妈培训、作家面对面、阅读推广专家讲座、社区主题阅读、新书抢鲜读、年度好书榜、绘本剧大赛等丰富的活动,努力打造卓越的亲子阅读生态。
  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因为和三叶草结识一场,才悄悄改变了生活的状态。哪怕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白发苍苍,还要做个故事爷爷、故事奶奶,还会精神抖擞地去给孩子讲故事。
  慢慢地,世界在悄悄改变颜色。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22日第7,9版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4:02:36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感悟阅读
  卢化栋
  路断了,可以再修,文明、文化不能断层;桥塌了,可以再建,信仰、精神不能坍塌。我们的想法是通过阅读中华经典,接续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真正让教育担负起追寻民族根、塑造民族魂的神圣使命。
  文化,从阅读开始;优秀,也从阅读开始。我乐意像农人侍弄土地那样,在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精心播种。
  常生龙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无书可读的年代,父亲收藏的《西行漫记》、《林海雪原》等书籍启蒙我认识世界。大学时,最喜欢去的就是图书馆。不仅仅在那里读书,还乐于帮助图书馆员整理图书,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借到更多的书籍。
  做教师之后,读书更成了我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近年来,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读书既是欣赏别人,也是在挖掘自己;读书使人的思想永远鲜活。让我们都来阅读吧!
  李  华
  “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来,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选择作家毕淑敏这句话作为教师读书俱乐部博客卷首语时,我只是希望通过读书和推动读书让自己和同事们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读书,我们遇见许多美好的人;因为读书,我们经历了许多美好的事;因为读书,我们产生了美好的思想。品读经典使我们不断靠近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境界,从而汲取了教育生命的勇气。我们风雨兼程一路同行,在美好中美好着!
  童喜喜
  在阅读推广的天空里,我不叫童喜喜,我叫萤火虫,新教育萤火虫。
  是新教育实验,让我真正懂得了阅读的价值。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的阅读主张,为此我那样惭愧。不仅学识欠缺,长期自由的写作生活更使我社会经验匮乏,阅读推广过程中的事务常让我手忙脚乱,照亮他人的目标总是遥遥无期。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的宗旨,为此我那么自豪!团队中有太多故事让人热泪盈眶,当我有着照亮他人的心愿时,却发现无数萤火已璀璨着我的心空!
  狂风无法熄灭萤火,但萤火虫必须不断振翅,才能发出微光。我被如此照亮,更当终生勉力。
  凌宗伟
  年轻时想读书,却遇上了一个不允许读书的年代。如今,可读的书多了,人已经渐渐老去,我便以一种恶补的方式阅读。阅读让我想清楚了许多原本搞不清楚的问题,给了我更为开阔的视野。当我将所读的书与同事们一起分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在学校形成了某种氛围。
  读书是个人生命生长的内在需要。试想一下,一个校长不读书,有什么资格要求老师和学生去读书?不读书的人又有什么力量来推动学校变革?读书人不读书,还奢谈什么民族复兴呢?于是,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校长,在自己可以做一些推动读书的工作的时候,就义不容辞了。
  今天,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用自己的“行读”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读书,用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感谢行读人生中给予我鼓励的人们。
  蔡  明
  读书需要两种姿态,自悟和共鸣。
  自悟,是远离外部喧嚣,清心寡欲面对书斋的姿态。古人云,“板凳应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其实,十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会,知识分子是民族脊梁,是文化思想的主导,如果读书人受不得一个“冷”,也在熙熙攘攘中追逐喧嚣去了,我觉得这是非常悲哀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共鸣,是“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的知识分子,是不能偏居一隅、自命清高的,他的眼睛必须要望着世界,他的心胸必须要装着天下。我一直和我的生态团队一起建构并践行着阅读生态文化,在发现、培植和推广阅读典型中追求“阅读即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个人读书,一群人读书,一座城市在读书,一个民族在读书,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好事。
  周其星
  我是一个女孩的爸爸,也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我生活的中心就是孩子,也只想专心为孩子做点什么。
  我在家里给孩子讲故事,在教室里和孩子们讨论文学,组织家长和我一起共读一本书,帮助孩子排演绘本剧……有时我会走得比较远。我和身边兴趣相投的伙伴一起,去社区,去图书馆,去很多很多地方,为更多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师、父母分享优美的故事——童年里不能错过的那些故事。
  这样的行为,很像一个种树的人,种植绿色,种植希望,种植书香。
  和我一起种树的人越来越多。这使我无比快乐!
  张干萍
  “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这一沉甸甸的称号,是给予“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项目团队的荣耀。
  对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天职,阅读经典是教师履行天职的重要途径。读书是最有效的备课,读书也是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提高教师精神境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教师通过读好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将这种正向能量传递给学生——这就是教师的幸福。
  我想说:走在有书相伴的路上,充盈自己,促我前行,我真的很快乐;走在引领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路上,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下亮丽的“底色”,我真的很幸福。
  潘国英
  我一直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改变教育的面貌。作为教育局长,我以推动校长、教师和学生读书为己任。为师生创造阅读的条件,每年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
  身教重于言教,工作30多年来,我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成为我的座右铭,与校长一起阅读、与教师一起阅读成为我最幸福的事情。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22日第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7:11 , Processed in 0.1148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