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家书看新中国社会变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0 12:2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家书看新中国社会变迁
文章作者:张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像家书一样有那么丰富的内涵,连接着千家万户和五湖四海,传递着情感和信息,寄托着希望和期待,记录着社会进程,见证着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封家书都是一笔文化遗产。






  亲情文化的物质载体


  鸿雁传书,在中华民族已绵延了两千多年。古往今来,征夫远足,游子浪迹,同胞异处,骨肉分离,关山远隔,天各一方,家是不同的梦里共同的主题。除生于青垄,没于山野,足不出户的耕夫浣妇之外,离家的人儿少不了以家书传情。字斟句酌,情长纸短,一封封带着体温、夹着泪痕的文字,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倾诉与期盼。


  从刘邦的《手敕太子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姜维的《报母书》,到骆宾王的《与情亲书》、欧阳修的《与十二侄》、文天祥的《狱中家书》,作者的至深亲情无不令人动容;“诗圣”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尽述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对远方亲情的无限感动;林觉民在生命最后一刻写下脍炙人口的《与妻书》,倾诉着对妻子无尽的爱恋;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让人感受志同道合者的崇高与相互关爱;“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一句哀婉动情的吟唱,又令多少游子饮泪思归!


  方寸家书,收千年烟云,藏万里风雨。无论达官贵人,无论文人墨客,无论凡夫俗子,家书都流淌着民间最宝贵的真情,承载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时代密码的永久钥匙


  众所周知,历史著作多为官方或代表官方观点撰写的,其中既有忽略遗漏,更有刻意回避淡化,即使史实无误,细节也含糊不清。而家书是亲人之间的私密通信,是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看的,所以往往写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亲人之间的事情,这样的记述比很多其他史料的可信度要高得多。因此,考察某些关系人或名人的家书,往往能起到验证史实、排除误判和厘清细节的作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在介绍清代皇帝诸多谜案时,就引用了不少纪晓岚的家书来做旁证。


  同样,一封封平凡而又平实的“平民家书”也是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的原始记录。它从平民社会关系的书信往来中,反映了平民层面的社会生活,它是一个社会、一个年代、一个阶层历史的缩影,可谓是“一叶知秋”。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不仅有革命伟人、英雄人物的活动,同样留有平凡人物坚实的足迹,而这无数个平凡人物,才构成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大多数。有了他们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历史才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完整的历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我们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可能写进国家的历史。这也是民间家书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文化遗产的传承光大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而凝结着广大民众丰富情感的手写家书,正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类。如果从战国时期的秦简算起,中国家书延续了2000多年,保存了简牍、石刻、拓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家书实物,是一笔巨大的物质遗产。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家书史也是一部书法史。从魏晋至唐宋至元明清,许多著名书法先师的传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家书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如王献之《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等。此外,家书还衍生了集邮、印章、笔墨纸砚等中华文化,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次,民间家书作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美德。随着电话、手机、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手写家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濒临绝迹,抢救民间家书迫在眉睫。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2:24:49 | 只看该作者
抢救家书进行时


  主持人:记者崔逾瑜
  嘉宾: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
  时间:2010年4月9日
  方式:电话连线


  主持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活动从何时开始?


  张丁:2005年4月10日,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罗哲文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一场抢救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行动正式展开。5年时间,我们征集到的海内外家书超过4万封。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字点燃了人们内心对日渐荒疏的亲情的渴望,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被称其为是“一场撼动中国人心灵的文化120”。


  主持人:您还记得组委会征集到的第一封家书吗?


  张丁:当然。我记得是一位山西老农写给儿子、儿媳的家书。那是1989年的冬天,这位父亲来北京看望儿子、儿媳,回去时突然提出想坐飞机。在那个年代,坐飞机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何况父亲只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机票昂贵不说,就连购买机票还需要单位出具证明。最后,儿子想方设法满足了父亲的愿望。父亲回去后,发来一封6个字的电报“爸安全幸福到”,并随后寄来一封家书,讲述了这次毕生难忘的安全幸福之旅。这封家书出自一名老农之手,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动情的语句,而它背后的故事却令每个人都感动不已。


  主持人:这个活动为什么不叫征集家书,而用了“抢救”这个字眼?


  张丁:众所周知,现代通讯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联络方式,手写家书让位于电子家书,中国家书处于更新换代的阶段。家书是很少写了,而以前保留的家书,随着每次搬家,大量杂物需要精简,家书就成为牺牲品。这样,时间一长,那些浸透着时代记忆和亲情的家书就慢慢消亡了,非常可惜!所以,我们是把这些家书当作文化遗产来看待的,文化遗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消亡,因此我们用了“抢救”的提法。


  主持人:“抢救”来的家书怎么保存?


  张丁:博物馆就是家书最好的归宿。2009年5月,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落户人民大学博物馆,我们建立了“中国家书档案资料中心”,将所有征集来的家书分门别类,按照国家档案保管的相关规定,用塑封袋装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档案柜里。若干年后,这些存放在博物馆里的平民家书都将是珍贵的文物。


  主持人: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将进行到何时止?


  张丁:这个活动无期限,我们将把它做成一个长期化、正规化、有资金支持、有制度保障的永久性活动,一直抢救下去。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2:26:18 | 只看该作者
抢救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抢救家书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872
  抢救热线:010-8861610162510365
  链接:学者话家书


  季羡林(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用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的和睦,共建和谐社会。”


  任继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因此,家书整理工作,至少对学术界、文化界提倡讲真话,对社会风气都有好处。”


  白庚胜(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家书是直接的真情流露,是直接的思想的表现。所以,抢救家书也是在抢救我们的书信文学,在抢救我们的档案,抢救我们自己生动活泼的社会资料。”


  艾青(著名现代诗人):“在书信里,可以看到纯真的友情和炽热的爱情,那里面,有真知灼见的心灵对话,有畅所欲言的坦荡胸怀。千里的思念,万般的情怀,羞于直言的絮语难于面叙的心迹……唯有书信才是直接毫无掩饰地表达个人心灵感受和道德情操的最好方式。”


  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我们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这些家书面前受到精神的洗礼。


  雷颐(历史学家):“民间家书中反映出很多东西特别是老百姓的生活,而老百姓的生活从前是不被历史记忆的,现在家书的出现可以说恢复了历史的记忆。”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2:27:23 | 只看该作者
博客有约不能承受的短信之轻


  博主: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许多东西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价值。如果说缅怀写信是对一种手写体文字之价值的确认,从而也是对一种情感的珍视,那么为什么人们对繁琐的寄信程序和等信、盼信之苦也一往情深、津津乐道呢?很简单,传统的书信方式从写信、写信封、贴邮票到寄出就像是一个酝酿过程,比发E-MAIL慢多了,但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很多细腻的感受,内心所有的情感都一点一滴地浸透在笔纸间,同时想象着对方收到信时的样子,由于这个过程漫长,伴随而来的心情,或愉快,或惆怅,也就随之延长了许多。而写E-MAIL往往是匆匆忙忙,有事说事,还都是事务性的事,然后一点鼠标就走了。满屏的四方字一个个排列整齐,怎么看都觉得像施了人工化肥的蔬菜水果,全然没了中国字的内在神韵。


  书信无论从哪一个环节上都是以“慢”为其主要特征的,而在“快”的短信面前,它的“慢”也就呈现得更加分明。然而,也恰恰是这种“慢”成全了我们感觉的复活和记忆的苏醒。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短信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们缅怀书信的慢,其实是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于是,短信时代的书信阅读变成一种仪式也就可以理解了:人们是在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与自己的过去依依作别,也是对这个时代默默的抗议。然而,这种抗议却又是非常微弱的,因为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已不再写信,我们也不可能期望别人给我们写信。当写信读信几近绝迹时,那种仪式化的情感也就成为一种残存的美学姿态。因其空洞和缥缈,很可能它会被实用主义的时代精神迅速取代。道理很简单,那些缅怀书信者都是有过书信经验的人,而在短信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他们并无书信记忆,也不存在快与慢的情感对比。在这样一种时代语境中,他们还会怀念书信和那种仪式化的情感吗?


  于是,最后的问题也就变得清晰起来:所谓书信的终结其实是一种古典性经验的终结,也是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终结。而在短信的蔓延中,我们体验到的却是一种叫做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经验的东西,它削平了深度模式,也把我们带入到一种轻盈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状态也许谈不上有多坏,但显然也不可能有多好。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我们会对它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都已成为了它的俘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很可能会长久地生活在这样一种高度敞开同时也高度禁闭的世界里:敞开的是信息的流通,禁闭的是心灵的歌哭。

(策划:张兴旺 黄中朝 文/图:记者崔逾瑜 通讯员彭丹丹)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2:28:39 | 只看该作者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需求更加丰富,神州兴起了收藏热。然而,由于过多地掺入了功利色彩,热得有些浮躁,热得缺少文化。为什么收藏?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如果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那么,收藏就不那么神秘、不那么昂贵了。其实,藏品无论大小、贵贱,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浸润着璀璨多彩的中华文化,因而有着独特的魅力。关心、留意、收藏身边一些细小却有意义的物件,涓涓细流将会汇聚成海洋。我们的博物馆内,有多少珍贵的藏品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80封民间家书手稿,就是这样普通而珍贵的藏品。


  民间家书最为普通,但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生动活泼的民间历史资料,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进。一封封普通的民间家书,孤零零地看很难看出其间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当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内在价值就不可估量。


  民间家书具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双重属性。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的有关通知中,明确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家书就属于手稿之类,是凝结着广大民众丰富情感的载体。该通知还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通信方式,民间家书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是上至官僚文人、下至黎民百姓普遍使用的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民间家书还具有史料价值。普通百姓的家书中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丰富的信息大都尘封于箱底,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家书是亲人之间的私密通信,是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阅读的,所以家书记叙着真情实感,比其他史料的可信度高,因而更是可靠的史料。家书又是带着感情的史料。亲情作为血缘文化的非物质载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民间家书是亲情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封封带着体温的文字,这样的史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家书里反映出很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老百姓的生活从前是不被历史记忆的,家书从某种程度恢复了历史的记忆。


  家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许多家书还是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无论是实寄封、明信片、纪念封、首日封,还是各种邮票、卡、证、折,均为集邮爱好者所珍爱,其中各个时期经过实际寄递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古往今来,信札就是文人收藏的重要品种,其中多数都是情真意切的家书。家书的价值还有许多,对它的认识还在不继深化。


  家书抵万金。然而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10多年前还司空见惯的民间家书,如今已难觅踪影了,再过三五十年,恐怕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对待这样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待这样珍稀的历史资料,岂能任其自然消亡。抢救家书刻不容缓,我们应勉力而行,为国家为子孙留下这份珍贵的遗产。
6#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2:31:05 | 只看该作者
在筹备《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民间家书原件。新中国成立前,受教育普及程度的局限,书写和阅读家书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家书的写作、寄递更加普遍,家书文化进入新阶段。60多年来传统手写家书记载了新中国每个家庭的生活轨迹、情感历程,生动反映了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激情的年代 豪迈的语言


  上世纪50年代,家书书写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多数改为左起横写,用钢笔、白话文书写。在内容方面,这时期的家书除了保留传递家庭信息、表达亲情的功能外,往往谈及当时的政经形势,有的在谈及家庭事务时也充满激情,与新中国“凯歌行进”的大势相符。虽然当时生活还比较艰苦,但人们普遍有着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书信语言激情豪迈,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的家书表达了一心跟党走,与旧社会决裂的精神;有的家书,子女帮助父母跟上新的时代。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些都在家书中有所流露。比如:


  对待家庭的问题,我是这样认识的:我们的家庭是地主阶级,因此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出身,我们参加了革命,受了教育,一定比家庭的人(主要指父母)先进一些。我们是个革命者,对于自己的家庭也负有改造的责任。……我对于弟妹是循循善诱,对于母亲是多讲新道理,对父亲一针见血的批评。 ——志愿军战士少康致弟弟邵尔钧家书节选,1953年4月16日于朝鲜成川郡


  我们国家在四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所取得一系列的伟大胜利的基础之上实行普选,长沙市于1953年12月完成了基层选举,选出了区人民代表。我已光荣地参加选举,投了神圣的一票。……我已当选为长沙市人民代表。比闻之下,不胜欣喜。可谓有生以来是第一次大的喜事! ——民族资本家唐敏政致儿子载阳、劲阳等家书节选,1954年1月11日


  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优点,争取做个毛泽东时代的好孩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成员。为了扩大你的知识和本领,望你在学校所规定的功课搞好之暇,多从图书室借些科学知识的书籍来阅览,并多练习画画,最好是学习有宣传意义的漫画。 ——女兵谭姗英致儿子谭安利家书节选,1955年5月8日


  你三兄弟都走上了学习岗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你想你的妈妈是多高兴啊!时刻都感到无比的快慰哩。但望你们积极前进,才不辜负党和政府对你们的关怀和培养。 ——女兵谭姗英致谭安利家书节选,1956年3月16日


  我们祖国年来生产建设,突飞猛进,不但为我国历代所未有,就是现代世界各国之进展,也没有一个比我们祖国这样的迅速。生为现代的中国人民,宁不骄傲自慰呢! ——马来西亚华侨杨仁汉致长子杨杰昌家书节选,1958年5月16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2:32:29 | 只看该作者
迷信的岁月 公式化语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书的书写形式基本为左起、横写、钢笔、白话文,信封、信纸上特定符号开始出现,如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信的开头往往先抄写一段最高指示,再开始家书正文。有的落款把对家人的祝福改成对伟大领袖的祝福。“文革”时期破四旧,传统的东西荡涤殆尽,古代家书的礼仪格式也被完全抛弃。


  内容上,步步升级的左的思想影响到每个家庭,在家书中大讲内容空洞的“革命道理”的较多。“文革”时期,公民通信自由得不到保障,家书的私密性受到削弱,个性被泯灭,家事被淡化。家书中留下了关于这个时期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包括家庭和个体的思想挣扎及情感磨难。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有的家庭矛盾激化,父子反目,有的尚存人间亲情,家人互相扶持共渡难关。家书中也反映出短缺经济严重,家庭开支捉襟见肘的状况。比如:


  由于全国连续两年灾害,要求我们艰苦奋斗,节衣缩食,领导群众过好苦日子。因此在日用品、粮食上会有些紧张,思想要做好准备。县里对生活用品一般都做了控制,如肥皂,每人每月四分之一块,香烟2-5盒,胶鞋每百人5-10双,棉毛衫、卫生衣凭布票购买,毛巾、手巾等棉织品凭购物证。 ——陈洣加致弟弟谭安利家书节选,1960年10月28日


  这一个月时间,农村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通过中央制定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亦称六十条)的宣传教育后,社员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中的生产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紧张愉快的新气象。社员是个个争事做,人人出工忙,原来后进的地方,一跃而为先进。 ——陈洣加致弟弟谭安利家书节选,1961年5月21日


  政治是统帅,在政治上摔了跤就很难爬起来了,望你万万注意。如果你现在还站在红色造反者一起,就快声明退出,不要再参与他们的活动,原来你在城关的一些活动还基本上是能按十六条来办的。 ——李德凤致弟弟李德胜家书节选,1967年3月20日


  知识青年下乡劳动锻炼是党中央的正确政策,是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分子知识化,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方法,也是锻炼青年人的机会。你所说有部分长期不参加农业生产,在城镇造户口的反,这是不对的。 ——彭异之致女儿彭怀玉家书节选,1967年10月23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3:41:3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父亲母亲——武汉外校初中 部分亲子家书展(转帖)



         这是武汉外校初中的一组亲子书信,都是父母和孩子用心写就,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感恩,亲情弥漫,真切感人。作为一个母亲,在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几度哽咽、眼睛湿润。
      书信,自古以来是人类主要的沟通交流途径之一,它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实外亲子书信互动,打开亲情一扇门,有助于增进两代人相互了解,促进家人的情感交流,同时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孩子通常只和同伴交流,在老师、家长面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孩子个性飞扬,并不都个个都是常人眼里服服帖帖的乖乖儿女,甚至有的倔强、有的叛逆,而有的花季少女和小男子汉平日也吝于情感的表达,可是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下,他们用笔、用心在倾诉。实外的亲子家书让家长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和领路人,而且,这还是一种很有效的家教方式。特别是孩子上了中学,住读的学习和生活都紧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向父母倾诉心声的机会少了,父母当面教育他们的机会也少了。况且有些事当面谈有时会把握不好分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书信交流,平心静气,思路清晰,条理完整,娓娓道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绝好效果。这种无声的家教方式细致入微,能触动孩子的思想,引导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
      在这些文字里,我们看见了学校和家长引导下的外校学子品格力。台湾教育学家蔡胜昱教授说:“是顺应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是充分张扬孩子的个性,按照他的兴趣来培养?这两者并不矛盾,有品格力的孩子成绩一定好,更关键的是,孩子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力。”
     品格教育能让孩子从内而外改变,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无限的潜能。参与孩子的世界,用同理心来教育孩子,并且信任、尊重孩子,潜移默化地建立孩子的品格。沟通、关怀、鼓励、爱与包容是融洽亲子关系的根本办法,亲子家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见证,是彼此给对方的最好礼物,也拉近了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触动孩子的心灵,就能启发他们无限的可能!
     凡是看过《傅雷家书》的人,都会为这位称职、细致的好父亲所感动。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傅雷在书信中告诉他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当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亲又及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他。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想:要是自己有这样一位父亲,那该多好啊!但又有谁能说,在这些实外的亲子信件中,不会产生另一封《傅雷家书》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3:42:07 | 只看该作者
初二(5)班YZH家书

亲爱的妈妈:
    您好!
    当我准备好纸墨与您写信时,许多的思绪涌上心头。回想起似水流年,从我牙牙学语到长得比你还高还壮的的少年,妈妈,您付出了多少辛劳,洒下了多少汗水,有多少欢笑、泪水、无奈、祝福与期待……妈妈,您是位普通的妈妈,您也是位不平凡的妈妈。
    妈妈,打我记事时起,您留给我的就是一个忙碌的背影。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在天津,您忙着上班,忙着料理我的吃喝拉撒。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帮助,在一个小阿姨的协助下,您单薄的双肩挑起了家庭和工作的重担。利用节假日,您逛书店超市,除了科学健康地喂养我,还淘回许多的书和磁带。因为有您最初的引导,我爱上了读书,《精灵小鼠弟》《吹小号的天鹅》……很小的时候我就明白:每个孩子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没舍得咬我,只轻轻添了一下。我的童年健康、快乐,享受了妈妈为我提供的许多的精神食粮。十多年来,您从一个妈妈也从一位编辑的角度从未停止过淘书,您也一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热爱读书的行为。您告诉爸爸:热爱读书的孩子人文素养不会太差,也会走得更远——妈妈,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我沮丧、懈怠的时候,您不经意地鼓励和肯定,让我一次次重振精神,蹒跚前行……
    妈妈,我们是典型的工薪阶层,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是,您和爸爸省吃俭用,却从不在我的教育方面省钱,您也一直帮助、接济困难的家庭和肯读书的孩子,您教我节俭,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到现在,却总在三百、五百的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家里的旧衣服,还有那些适合不同人阅读的书……“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您告诉我:一个有出息的人,决不只是想着自己。如果一个人能时时想到为大众为社会谋福利,他一定会有大的作为。汶川大地震时,当我一次又一次拨打中央电视台捐款电话时,当我毫不犹豫地拿出我的作为压岁钱的百元大钞捐到学校时,妈妈,我从您的眼中看到了惊喜和鼓励——妈妈,真的,是您的善良影响了我。
    妈妈,说您普通,您为我买菜、做饭、烧菜、熬汤,您为我洗衣、叠被,您怕我饿着、冻着……无论我们住在昔日的小房子还是现在的大房子,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永远都是窗明几净、有条不紊,我们家的厨房、厕所永远都是洁净如新。或许,许多的妈妈可以做到这些,可是妈妈,您有一份十分忙碌的工作,您是一位出色的编辑。您热爱您的工作,但您还是不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我……
    妈妈,或许我还不太了解您和您所做的事,但是,我会永远感谢为我准备早餐、替我洗臭袜子、帮我改英语作业的您。每天,当我推着自行车准备上学,妈妈您一定会推着铁闸门让我推车出门,并看着我骑上自行车渐行渐远……妈妈,我知道我的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目送着我——目光里满是关怀、期待、祝福和无尽的爱。
    妈妈,感谢您也祝福您!愿您身体健康!永远快乐!


                       永远爱您和爸爸的YZH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3:42:46 | 只看该作者
初二(5)班HYL家书

妈妈:
    您好!
    感谢你把我带到这个纷繁五彩的世界,我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已经长成一个青葱少年了。十四年过去了,妈妈陪我一起走来,你是我头顶上的一片绿荫,你是驱赶我心中阴霾的暖阳。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让知更鸟带去我最诚挚的问候吧!
    妈妈,你不是肖复兴笔下的慈爱继母;也不是高尔基笔下的英雄母亲;但你,用你的智慧和执着,却给了我整个世界。
    如果人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你做我的妈妈!不过,你要改掉你的缺点喔!
不懂文学的妈妈
    妈妈,你是一个理科高才生。你说过,你的中学时代,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了。你不爱写作,作文从未得过奖项。自从我进了外校,你才真正跟文学打上交道。你要求我写随笔,就自己先拿起笔胡乱写些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当同学们都说,你妈妈的文章写得好的时候,只有我知道,你的进步有多大。学校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你一样不落地为我买齐。两年来,我们家就增添了两个书柜。你可能没有细读每一本书,但是,你一定会品鉴每本书的大致内容。你用你快餐阅读的方式与我探讨书中的精华。你用一种近乎痴迷的眼神听我跟你分享《两宋王朝》、《风雨张居正》、《活着》、《唐诗宋词》。你说过,没有人文情怀的人,生活少了许多幸福的滋味。
爱折腾的妈妈
    妈妈,你的厨艺不高,虽然你做出的饭菜不一定合我的胃口,可是,你喜欢做。我不爱吃鱼,你就做鱼头豆腐汤,让我喝汤,你说吃鱼健脑。你还因此加入了厨艺群。
    我喜欢踢球,暑假每天训练下来都是浑身湿透,没有地方及时洗澡,你就让我每天带一件干净T恤,踢完球把汗擦干就换下汗湿的衣服。一个暑假下来,我都没有感冒。
    妈妈常常要求我把做过的英语阅读练习再多读几遍。英语学习要重在用,不是重在习题。
不知辛劳的妈妈
    妈妈,你在外地工作,却常常牵挂着我。周末,你放弃了休息,不远千里回到武汉,与我一起度过。当我遇到考试挫折的时候,你对我说“你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当我参加足球比赛的时候,你发来短信鼓励我“用进球庆祝你的六一”;当我参加艺术节的时候,你用文字陪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每个新学期的第一周。你会叮嘱我很多,还陪我一起选择漂亮的书皮包书。这学期,我选择了印有一张劳力士手表广告的画报做物理书的封皮,你风趣地在封面上写下“让时间记住的人——HYL”。
    还记得上学期,为了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赶回来,你只买到一张站票,却毅然决然地在火车站旁花五元钱买了一个小板凳登上了火车,就这样捱过十二个小时的旅程,赶回来,第二天回去,仍然只有一张座票。
    前年的冬天,我的英语启蒙老师突然查出肝癌晚期,第二个周一就要手术,我和几个小伙伴约好周日早晨去看望老师,因此,你定好了回家的机票。可是,周五西安大雪,机场关闭,直到周六下午才重新打开,你赶到家已经是周六的晚上了,你陪我一起去买鲜花,一起准备了一首歌曲“you are not alone”准备到病房唱给老师听,鼓励老师战胜病魔。周日你陪我完成了心愿,下午就返回西安了。只有短短的半天!你用行动告诉我,如何懂得感恩,如何给人温暖!
    妈妈,似乎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你回家的路,这是一份怎样的牵挂!这是一道爱筑成的路!


    妈妈,虽然有时候我很叛逆,但是,我会反思。虽然我们有过争吵,但是,我还是爱把自己的心里话跟你说。我知道,你是爱我的!

    我也爱我亦师亦友的妈妈!
    祝您健康!


                               永远的儿子HY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0:44 , Processed in 0.8403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