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童化作文”之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4 18:3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童化作文”之梦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38:55 | 只看该作者
永远向着明亮那方

               

或许,我与作文教学有缘。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上,它总是相伴左右,挥之不去。有时想刻意回避,可是,转了一大圈儿,却又重回到起点。冥冥之中,曾执手相教的恩师,成为我精神中一盏盏不灭的明灯;与我朝夕相伴的儿童,成为我实践中一个个苦苦求解的命题。于是就有了我的“童化作文”教学,于是就有了我点点滴滴的收获和成长!

一个温暖的起点

1991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叫“大崔”的集镇小学当语文教师。校长让朱耀元老师带着我进行“小学作文序列训练”的第二轮实验。那一年,朱老师“双喜”临门,一是他主持的“小学作文系列训练”第一轮实验圆满结束,课题报告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二是作为一名民办教师,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有这么一个声名赫赫的“重量级”人物当师傅,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

刚开始做教师,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又那么陌生!每天备完课,改完作业,完成朱老师布置的“每课一得”,已是夜里十点多。可我一点儿都不感到疲倦,常常走出校门,沿着碎砖渣铺成的小路向北散散步。没有路灯,但我喜欢这份静谧。走出十几米,前面的拐弯处有了光亮,那是立在路旁的小阁楼里透出灯光!那灯光在深秋的夜里显得那样明亮、那样温暖。仰望小阁楼,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人正在伏案疾书。后来,我知道小阁楼就是朱老师的家,灯光里的身影就是朱老师。

很快,我从朱老师的作文课上,领悟了“系列训练”的真谛。每次写作前,他总是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或观察,或活动,或访问,在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再进教室进行写作指导。在他的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自然朴实,孩子们写作轻松愉悦。夜晚,我再从阁楼的灯光下走过时,心里竟像孩子一样充满了期待,明天的作文课,一定会更精彩!想到这儿,一股温暖涌上心头。几个月后,我们实验班的孩子都喜欢上了作文,并且有四五篇习作发表在《小学生学习周报》、《小学生作文》等报刊上。

终于在一个寒夜里,我拿着一篇刚刚写好的教学论文,登上了朱老师的小阁楼。朱老师戴着一副眼睛,正坐在书堆里翻阅着,看到我,连忙起身让座。看着朱老师在我的文稿上添删,听着朱老师热情的点拨,我周身的血液似乎沸腾了。几个月后,这篇长达四千字的稿子竟然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我忍不住搂住朱老师的脖子跳起来!

从此,我成了阁楼上的常客。灯光下,我们一起交流作文教学理论,一起探讨实验的思路,一起设计教学案例,一起修改课题研究论文。开始我虚心地倾听,渐渐地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来我们便有了争论。可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朱老师的精心预设,他对我的“狂言”似乎早有心理准备,总是呵呵地笑着,甚至还作出“让步”!当我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从阁楼里走出来时,心里仿佛长了翅膀,涌起了飞翔的感觉。再回首阁楼的灯光,它仿佛是我心头燃起的火焰!

第二年春天,朱老师接到盐城市教研室的通知,要我校准备一节作文课,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观摩活动。朱老师毅然决定让我执教这节课。一个刚刚毕业不足两年的青年教师,连县级公开课都没有上过,就到大市去“亮相”,足见朱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待。紧接着朱老师便和我忙开了,选择内容,设计教案,阁楼的灯光一亮就是大半宿。教案定下来了,可是我们为教具发愁了!因为90年代初,还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中的看图作文《小气象员》,需要创设一个刮风下雪的情境。“刮风”好办,朱老师骑自行车冒着大风,从县广播电台的熟人处找到了音响资料;可是“下雪”还没有着落。上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朱老师让我只管准备教案,其他事不用操心。有一天一大早,朱老师敲开了我的宿舍门,他说:“小吴,看看我做的‘下雪器’! ”只见一块圆形的白铁皮上布满了小孔,铅皮的中心嵌着一个马达。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我知道阁楼的灯肯定亮了一夜!我当即搬来了投影仪,打开灯泡,开动马达,只见雪白的墙壁上“大雪纷飞”!课上得很顺利,并且赢得了听课者的好评,朱老师的“作文系列训练”从此在全市铺开了。事后,师母告诉我,朱老师为了做好这个“下雪器”,拆掉了家中唯一的电器——电风扇,在阁楼上敲敲打打忙了一夜!

阁楼的灯继续亮着,我依然行进在这温暖的灯光里。一年后,朱老师被转为公办教师,两年后,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的专著《小学作文系列训练》也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了,我也被县政府命名为“水乡教坛十杰”。可是朱老师积劳成疾,不幸患上了肝癌,尽管县里乡里想尽了一切办法,可是还是没有留住他宝贵的生命。大家都说,朱老师是累死的!

阁楼的那盏灯从此灭了,可是我心中的那盏灯却被点亮着,并且一亮就是十年,如今依然那么明亮,依然那么温暖!

一种向上的姿态

1996年秋天,我调入建湖县实验小学,因此结识了我的第二任老师金加锦。她也是特级教师,在盐阜地区作文教学方面,是一位值得称道的专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曾在盐城市北五县小学教学研讨会上聆听过她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她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满对话意味的课堂氛围,巧妙的读写视角,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孩子,也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听课者。一时间,课堂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将执教者、儿童、听课者裹挟其中,我分明感受到心底正有一股力量向上生长!

有幸的是,我很快成为金老师“生活作文研究”团队中的一员,并有幸多次走进她的课堂,多次倾听她的教诲。在我眼里,金老师的作文课非常有“魔力”,她能将每个孩子的写作热情调动到极致:充满悬念的开场白,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扎实有效的写作指导,多层面的习作评点,两堂作文课就是这样一气呵成,身在课堂的孩子总是那么乐此不疲。每年,她班上的孩子都有近百篇的习作发表,曾经看到写作就“望洋兴叹”的孩子,到了她的班上不久就会爱上写作,就会在报刊上发表习作,金老师就是这么神奇!坐在她的课堂上,你就会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当然,金老师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她身上那颗饱满的童心。记得在盐城市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一节“生活作文”实验课《让地球妈妈更美丽》,一轮试教下来,金老师突然对我说:“你的头为什么总是昂得高高的?注意呀,你面对的是孩子,你的眼睛要和他们交流!”从那一刻起,我领悟到课堂交流的真谛!在接下去的几轮试教中,金老师又对我说:“老师的教学话语要轻柔,要有变化,这样既让孩子听了很舒服,又不产生疲劳感!”这些教学细节是我从未关注到的,我明白了金老师身上的教学魅力来自何方,原来就是那一颗永远勃发的童心!研讨活动在东台市实验小学如期进行,在走向教学现场的那一刻,金老师再次叮嘱我说:“记住,课堂上眼睛要一直凝视着孩子,倾听孩子的发言时不妨躬下身子,语速不要太快,要把每句话清晰、柔和地送到每个孩子的耳中!”这一堂作文课,或许是金老师在我的精神深处注入了关注儿童的种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儿童”有了更多的关注。

2001年11月,我接到江苏教育编辑部许元新主编的电话,他要我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上一节观摩课。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已经身为校长的金老师时,她不假思索地说:“还是上作文课吧,经过这几年的磨炼,或许更有把握些!”从确定上课内容、备课、试教,金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大到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小到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为了确定教学的可操作性,她总是以儿童的课堂表现作为取舍的标准,她不断地说:“生活作文,就是构建适合儿童生活的作文,如果习作课堂上儿童不适合、不适应,那么就是教学设计的失败,教师指导的失策!”有时,讨论教学设计、教学细节常常到深夜,但是年近半百的她依然精力充沛,或示范、或点拨、或夸赞,一言一行、一颦一蹙,直到她满意为止!颁奖会在海门市实验小学进行,上课那天,她放下了繁忙的行政工作,驱车数百里从建湖赶到海门。课一结束,她没有过多地予以赞扬,而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细节进行推敲:“那个孩子的发言已经很精彩了,可是你的评价语没有到位,对下面孩子的发言没有起到鼓动作用!活动时间控制得不太好,应该再紧凑些,给孩子的写作再多留点儿时间!”她的寥寥数语,将我刚刚涌起的自负情绪抚平了,使我产生警醒:在儿童写作研究的征途中,我才刚刚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以后的几年中,在金老师的指点下,我还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在浙江温岭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习作个性化教学观摩活动、盐城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我都获得了一等奖。与此同时,我们一起还合作开发了《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等多个“生活作文”的经典案例。2002年12月,我和金老师合作的文章《让作文充满生活的阳光——建湖县实验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一瞥》发表在《江苏教育》“独家策划”栏目上。

在建湖实验小学工作的八年时光,应当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因为有了金老师的真切关注和悉心指导,我对儿童写作有了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机会,随着“生活作文”的研究逐步深入,我的作文教学素养有了实质性的提升,这对我以后“童化作文”课题的提出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个美丽的梦想

2004年9月,我举家来到海门。一个美丽的梦想在这里悄然萌发。

这年暑期,我在南通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年过花甲的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登台演讲,一个个有关儿童的故事,还有她对儿童的炽热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而学者李庆明关于儿童教育哲学的讲座,则从理性层面给听课者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将我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境界。正是这个特别的暑假,我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索。此时一个美丽的梦想在我的脑海中悄然蕴生——“童化作文”。

当我将“童化作文”这个想法与特级教师周益民商讨时,周老师给了不少积极的建议;与此同时,我又将 “童化作文”这个命题向著名特级教师、“儿童作文”的倡导者周一贯先生请教时,周先生热情地给“童化作文”提出了研究脉路,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还对“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深入推敲。名家的认同和真诚关注,使我对“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的“童化作文” 研究有了充足的信心。

“童化作文” 研究首先先从自己的班级开始,从具体的课程开发入手,当《秋天的“雨”话》、《鸡毛毽飞起来》、《藏在名字里的秘密》等一系列富有童真、童趣的案例陆续完成后,从一颗颗飞翔的童心里,从一篇篇精彩的童言中,我开始对“童化作文”教学的真义有了进一步地体认——“童化”写作主体“融化”,让儿童成了一份习作资源;“童化”是写作内容的“活化”,让写作成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童化”是写作方式的“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童化”是写作情趣的“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生命意识;“童化”是写作生活的“优化”,让师生在写作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对话。通过几年的探索,我的“童化作文”梦想逐渐清晰起来:

它营造了适合儿童的三种写作状态。“活动状态”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状态”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状态”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母体”。

它建构了适合儿童的三种习作课程。一是“自然习作课程”,以大自然为载体,以观察、感受、体验为主要路径,建构起“赏春”、“追夏”、“品秋”、“闹冬”等四个自然习作主题;二是“文化习作课程”,以地方习俗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富有文化特征的习作课程资源;三是“活动习作课程”,以游戏、实践活动为课程的建构载体,以参与、展示、评比为主要路径,构建富有童真童趣的习作活动主题。

它创造出适合儿童的四种表达形式。一是互动式,建立“快乐联动”的言语分享机制,以儿童为言语中心,以儿童生活圈中的他人为辐射对象,以儿童的习作为交往媒介;二是倾诉式,就是为儿童这种内在的交往需求建立应答机制,在儿童心灵与周围世界间构建一条言语通道;三是内化式,儿童与周围世界存在着共生关系,常常使儿童化物于己,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使儿童化外于内,实现“言”与“意”的自然转化;四是外展式,给儿童的想象力以最大的展示空间和舞台,让每个儿童在言语交往中经历一场“头脑风暴”,从而让儿童“诗意地创造着,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它摸索出适合儿童三种教学机制。一是“主题单元”。站在课程的视野,以习作教材和儿童即时性生活为经线,以儿童文化、儿童情趣为纬线,构建起“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童年的游戏”、“童年的梦想”等四个系列、三十二个主题性写作单元。二是“点面结合”。在单元主题的统整下,划分成若干个有机的训练点,点点相连,最会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一方面拓展了写作容量,增强了训练的密度,提高习作训练的厚度;另一方面通过点点落实,层层递进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训练坡度,既化解了“篇” 的写作难度,又为儿童的整个写作过程搭建了一个有效的阶梯。三是“做写并行”。作文不是“教”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解放儿童肢体,解放儿童感观,在鲜活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做”出来的:在实践中,师生构筑了共同的话语世界;在实践中,儿童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在实践中,唤醒了儿童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在实践中,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儿童经历了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

在寻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收获着美丽和精彩:2006年,“童化作文”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构建充盈生命活力的习作课程——“童化作文”资源开发点击》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论著评比一等奖,《“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获得江苏省2006年“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海门教育局还将“童化作文”作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2007年以来,《作文教学研究》、《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湖南教育》等,都对“童化作文”研究进行了深度的专题报道。海门市教研室和南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分别专门举行了以“童化作文”为主题的专题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几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期刊上发表关于“童化作文”的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三十余篇,在全国各地执教的观摩课、研究课二十余节。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中期评估中,专家组称“童化作文” 研究“立意高远、研究深入、成果卓著、堪称典范”,将其评为“优秀课题”。一个美丽的梦想正逐渐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现实场景。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因为在“向着明亮”的漫漫征途中,有许多美丽而敞亮的童心和我同行,与我共同成长;因为在那灯火阑珊处,有朱老师、金老师、周老师、钱老师用最深情、最期待的目光凝视着我!





--------------------------------------------------------------------------------

※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系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0:59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我的“童化作文”追寻之路



蓦然回首,我在小学写作教学这条路上已经追寻了十八载。从乡村到城镇,从苏北到苏中,从最初的“作文系列训练”,到后来的“生活作文”,再到今天的“童化作文”, 我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语)。在这漫长的求索中,我的写作教学理念在“知识—生活—儿童” 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质的裂变和生长,不断获得新的超越与完善。

知识:让我“会教”习作课

1991年8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建湖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那时,使用的还是1987年大纲版的人教社教材,这套教材中充分体现了当时大纲提出的写作教学理念:“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的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联系。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中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怎么写”的知识,写作教学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这充分凸现了当时写作教学的“知识性”本质。

起初,我根本不会上“作文课”,校长便让我跟朱耀元老师学习。朱老师进行的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实验第一轮刚刚结束,他所编写的油印教案《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正风靡全县。这套教案的最大特色就是将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进行序列化的梳理,形成前后勾连、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在朱老师随后几周作文课上,我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第一步:审题,搞清这篇习作写什么,以确定“系”;第二步:回忆,以前写这类习作时有哪些要求,理清“序”;第三步:阅读,本次习作又提出哪些新要求,形成“列”;第四步:指导,从《读写例话》中获得写作方法;第五步:写作,列出提纲,开始打草稿。这是典型的“知识性”写作教学:先将写作内容、写作方法进行“知识结构化”,再以指导的方式将这些“系统知识”从阅读迁移到学生的写作中来。有了“系列训练”的帮助,我对写作教学 “豁然开朗”,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变得一马平川。1994年3月,在盐城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上执教了看图作文《小气象员》,在随后的建湖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上,又成功地执教了《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的观摩课。现节选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说“观察”

师:怎样将动物的生活习性写具体呢?

生:必须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

师:说得好,可是怎样的观察才算是细致呢?想一想,《读写例话》里是怎么说的?

生: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仔细观察。

师:本单元《风》一课中,作者描写大风时选择了哪些事物观察的?

生:冲天牌楼、布幌子。

生:还有大树、干槐豆、鸦巢……

师:是呀,这些景物表现了户外的风“大”的特点!假如写“猫有爱吃鱼”这个生活习性,应该选择哪些代表性的情景进行观察呢?

生:小猫看到鱼非常想吃的情景。

生:小猫吃鱼时的样子。

师:这两个情景有代表性,选得好!

●说“联系”

师:要具体地表现动物的生活习性,《读写例话》中又提到了第二点,还记得吗?     

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来集中表达某个意思。

师:我们学过的哪一篇文章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

生:蛇与庄稼!

师:蛇与庄稼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生:蛇吃老鼠,老鼠吃庄稼,所以蛇能保护庄稼!

师:说得对,下面请大家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将下面几个画面联系起来:

狗睡觉时,耳朵贴在地上……狗叫起来了

母鸡跑来跑去……母鸡涨红了脸……母鸡“咯咯咯”地叫起来。

猫屏息凝视……猫猛地冲上去……听到“吱吱”的响声……

(学生自由交流)

师:只要我们把观察到的代表性事物联系起来,就可以具体把握动物的生活习性。

●说“情感”

师:要写好动物的生活习性,《读写例话》又提出了第三条要求:带有感情去观察,带着感情来叙述。这里的“感情”是指什么样的感情?

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师:本单元《林海》这一课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情的?

生:把每条岭、林、花都当成人来写,例如:“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在写动物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例如写“猫” (出示)

等老鼠时,猫像一位                            

老鼠出洞了,猫像一位                           

捉到老鼠,猫又像一位                 

整个教学都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读写例话》为平台,以知识迁移为过程。在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写作又是怎样的呢?有一个孩子的习作我至今难忘。凡遇到写人,都是“我的妈妈”,先写外貌——“瓜子脸,弯弯的眉毛,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再写品质——“妈妈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妈妈没有批评我,还是耐心的鼓励我……”凡是写物,都是“我家的小狗”,先是外形,再写小狗喜欢啃骨头。凡是写景,都是写“门前的小河”一年四季的变化。凡是写事,几乎都写上学路上帮一个老奶奶背袋子而迟到了。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写到六年级,除了字数有些变化外,基本上大同小异。“系列训练”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了他的“写作套路”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是个案,在他的背后还有一片。我也很困惑,不知道“系列训练”在哪些环节上出了问题。

素不知,在当时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孩子不会写作,所以我要教他们学会写作。“教”什么呢?当然教写作知识,于是知识在写作教学中盛行起来。以“知识迁移”为目标的写作教学,它只给了儿童言语一个知识性的“外壳”,却丢弃了他们言语原有的“童真”内质,忽视了儿童言语内在的生长机制;它让教师在教学中有了“作为”,却遮蔽了儿童精神中饱满的“童性”,让他们的言语丢失了诗意、丰富与温润,走向机械、重复与统一。因此,儿童的真实生活很难流淌到习作中去,儿童自然、率真的本性很难内化为个性化的言语。可惜,当我领悟到这一切时,已经是十年之后!

生活:让儿童“乐于”习作课

1996年8月,我调到了建湖县实验小学。当时,金加锦老师倡导的“生活作文”教学正从这所学校悄然兴起。孙蕾、杨晓霞等青年教师的作文课,让我看到了写作教学的另外一番天地:“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描绘生活”,让写作教学从繁琐的知识世界中挣脱出来,变得鲜活动感;让儿童四肢和观感从狭窄的课堂上解放出来,融入到生动的课堂生活中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教,原来作文课可以这样让孩子喜欢。我心中的疑问似乎在这里得到了求解,很快的,我从一个静默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热情的拥戴者、积极的实践者,并慢慢成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随着小学语文过渡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陆续颁布,“生活作文”也从中找到了理论支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先生活后作文”、“作文就是生活实践时”、“生活引发创造”的运行机制,应该说,这些新鲜有效的做法,对当时的“知识性”写作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和突破,充盈着时代的魅力,很快在盐城地区以及省内产生较大的反响。随着“生活作文”研究的强劲势头,我的专业发展也突飞猛进:1999年11月,我在建湖县习作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校园处处美》;2000年5月,在盐城市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让地球妈妈更美丽》;2001年12月,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我执教了《合作添画赛》。每一次磨砺,让我对写作教学多了一份理解;每一次磨砺,让我对写作中的儿童多了一份关注。2003年12月,金加锦老师派我到浙江温岭参加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大赛,我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下面便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走进生活中的“商标”

师:今天吴老师就和大家来个“智力竞猜”,高兴吗?看图形,想事物!请看题——

生:这是“娃哈哈”酸奶

生:这是“海尔”空调

生:这是“本田”汽车

师:看到图案,大家怎么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些商品呢?

   生: 因为这是图形是这些物体的商标。

师:在平时生活中,大家还熟悉哪些商标呢?

生:我家的洗衣粉用的是“雕牌”。

生:我穿的的衣服是“笑眯眯”的。

生:我妈妈的骑的摩托车是“光阳”的 。

师: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看得出大家对商标非常感兴趣!想不想当当“商标设计师”呢?

●创造商标中的“生活”

师:机会来了!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正准备在依山傍海的地方建造一个大型的多功能住宅区,(出示背景图)为了使自己的房子销售得更好,他们正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商标,想参与吗?敢接受挑战吗?

生:(异口同声)敢!

师:真有自信心!好,我们就在全班范围内举行一次选拔赛。在设计前,老师给大家作点提示,好吗?(多媒体课件演示)   

    第一,以小组为参赛单位,切记: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先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再议一议创作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撰写解说词或广告语。切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三,各小组展示,最终将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语奖”、“最佳解说词奖”。切记:爱拼才会赢。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心动不如行动,开始吧!

课堂上孩子们说说、画画、写写、演演,将观摩现场推向了高潮。当我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走出来的时候,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突然对我说:“这只是情境作文,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作文!”我有些不服气,斗胆争辩:“难道商标不是儿童生活中的内容吗?”潘教授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写作是儿童生活中的需要,让孩子设计商标是他们生活中的需要吗?让孩子写作商标,是孩子们生活的需要吗?”从温岭回建湖的路上,潘教授的一席话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在开发的“生活作文”一系列课例中,我们将大量的课堂时间耗费在为儿童“创造生活”上,让儿童“实践体验”上,而真正指导儿童写作的时间却寥寥无几。而这些“课堂生活”都是教师人为“制造”出来的,在儿童现实中并不可能发生。原来,“生活作文”对于儿童来说并不“生活”:

作文课上为了“创造生活” 而组织的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儿童兴高采烈,乐此不疲。这是源自儿童精神中活动的本能和游戏的本性,而不是他们心灵深处对言语交往的需求。一次写作都要依靠一次活动来支撑,一旦这种动力消失,下一次写作就会难以为继。同时,为写作而“生”的活动,一直处于儿童生命之外,与其心灵关联不大,它所能激起的最多是儿童精神表层的情绪,很难转化成儿童的写作情趣,更不可能转化成儿童持久的的写作意识和永恒的写作智慧。

另外,倡导“生活作文”有一个鲜明的逻辑前提:现在孩子课业负担重,生活比较单调,所以作文难写,也难教。儿童不喜欢写作,主要是因为儿童与生活之间有一道屏障,要让儿童喜欢写作,写好习作,写作教学必须走向“生活”。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儿童每天栖居在“生活”之中——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怎么会与生活“隔离” 呢?儿童世界每天都充满着变化,每天有新鲜的故事发生,只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属于儿童的生活随时随地,触手可及!作文课上,我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要为儿童重新 “制造”生活呢?

现有的认知已经无法解决新的疑问,意味着我的探索必须重新上路。如何激发儿童心灵深处的写作需求?看来光靠“创造生活”还远远不够,必须找到通往儿童言语和精神深处那扇门,还需要寻求一把能开启“童心”之门的钥匙!

儿童:为习作课打开了另一窗

2004年8月,我举家来到海门。这年暑期,我在南通参加了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年过花甲的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登台演讲,一个个有关儿童的故事,还有她对儿童的炽热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而学者李庆明关于儿童教育的讲座,则从理性层面给听课者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将我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境界。从那时起,“儿童”一词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在以前的写作教学中,无论是“作文系列训练”、还是“生活作文”,我思考的都是如何“教”的问题,却从未真正考虑过写作中的人——“儿童”。于是一全新的命题在我的脑海中悄然蕴生——“童化作文”。

当我将这个命题向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请教时,周先生热情地给予肯定,并给“童化作文”提出了研究脉路,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还对“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深入推敲。名家的认同和真诚关注,使我对“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的“童化作文” 教学有了充足的信心,我庆幸,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

“童化作文” 研究首先先从自己的班级开始,从具体的课程开发入手,当《秋天的“雨”话》、《鸡毛毽飞起来》、《藏在名字里的秘密》等一系列富有童真、童趣的案例陆续完成后,从一颗颗飞翔的童心里,从一篇篇精彩的童言中,我开始对“童化作文”教学的真义有了进一步地体认——“童化”是写作主体“融化”,让儿童成了一份写作资源;“童化”是写作内容的“活化”,用儿童文化激活写作教学;“童化”是写作方式的“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童化”是写作情趣的“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生命需求;“童化”是写作生活的“优化”,让师生在写作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对话。随着以“童化作文”为主题的海门市习作教学观摩活动、南通市小学作文教学研讨活动、江苏省凤凰语文论坛暨习作教学研讨会在我校相继举行,“童化作文”逐渐声名鹊起,我也陆续被应邀到各地上课、做讲座。2009年4月,我在广东省佛山市执教了的《童年“偷”着乐》(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2),就体现了“童化作文”在儿童文化方面的探索。后来,这堂课在江苏省“杏坛杯”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现摘录其中的教学片段:

●理解诗中的“偷”

师:“偷采白莲回” 中的“偷”字让这首诗光彩夺目,流传千古!可是这个 “偷”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拿过来。

师:哦,原来小娃是个小偷呀!

生:小娃瞒着别人,悄悄去采白莲!

师:他为什么要瞒着别人呢?

生:如果妈妈知道了,肯定不会让他撑着小艇去采白莲的?

师:为什么?

生:主要担心他会掉进池塘。

师:哦,终于明白了,原来小娃不是“小偷”,他只是瞒着大人采白莲哪!

●激活心中的“偷”

师:.想想看,你曾瞒着大人“偷” 做过些什么呢?

生:星期天,妈妈买菜去了,让我在家写作业,她刚一出门,我就打开了电视,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师:偷看电视,这样的事我女儿也做过!

生:妈妈不在家,我用妈妈的化妆品将自己打扮了一番,一看镜子中的自己,我吓了一跳,像个怪物!(学生笑)

师:我小时候就偷穿过爸爸的皮鞋!

生:爸妈不在家,我偷偷地将豆浆机给拆了下来,结果怎么也装不起来!

师:挨打了吧?(学生点头)知道吗?发明家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生:我要吃枇杷,爷爷说没有熟,我就偷摘过了一串,一尝,又酸又涩!

师:知道吗,这就是童年的滋味!

“偷”与儿童追求自由、享受快乐、喜欢历险的游戏精神一脉相承,是消解儿童精神遮蔽、打开儿童言语枷锁的一把有效的“钥匙”。其实打开儿童言语之门的钥匙还有很多:譬如儿童的梦想、儿童的阅读、儿童的时尚、儿童的游戏……作为教师,只要永葆童心,只要善于发现,只要及时捕捉,写作教学就会顺势而生,儿童写作就会顺势而为,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当然,写作教学仅仅从“童心”出发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着眼于“文心”,让每一个儿童拥有一颗饱满“文心”,才是“童化作文”的理想旨归。因为“文心”是儿童写作发生学所构造的核心机制,是一个写作者言语和精神的品质和源泉,更是一个写作人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和恒久写作热情的动力性支撑。我觉得,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更是一个人写作的准备阶段,所有的教学指导应当重在“养心”——以儿童作为主体,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作为背景,注重“文心”的修炼和涵养,为培塑未来有写作意识、有写作责任的“写作人”做好积淀,打好底色。

渐渐的,我用“属于自己的句子”写出了华彩篇章: 2006年,“童化作文”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构建充盈生命活力的习作课程——“童化作文”资源开发点击》获得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论著评比一等奖,《“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主题单元:走在课程视野里的习作教学》《儿童写作:一种真切而朴素的教学走向》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8年5月,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中期评估中,专家组称“童化作文” 研究“立意高远、研究深入、成果卓著、堪称典范”,将其评为“优秀课题”。2008年《人民教育》的年终综述中说:“吴勇的儿童写作教学将视角深入到了儿童言语的心灵深处。他从发生学角度来考察‘文心’,试图为儿童写作教学打开另一扇窗户。”2009年,《基础教育研究》以“向着明亮那方”为题、《人民教育》以“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为题,大篇幅地深度报道了“童化作文”教学主张和发展历程。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走过的路,我发现,,无论昨天的“作文系列训练”,还是“生活作文研究”,都给了今天的“童化作文”丰富的滋养和发生前提。它时刻在提醒我,写作教学在儿童化的进程中,不要放弃对写作知识与技能坚守,不能忘记对儿童活动和游戏本性的尊重。如果现在还有一些成绩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朱耀元和金加锦两位恩师的肩膀上。前面路还要走下去,正如周一贯先生给我工作室题词的那样:“一个人,一辈子,一个信念做好一件事!” 或许,前方还有更适合我的“句子”在等着我,或许;我还要用“属于我的句子”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写作教学诗篇。所以,我将永远走在追寻的路上!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1:57 | 只看该作者
咱们班的“风筝节”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正在进行古诗《村居》的教学。清脆的童声让教室变得开阔起来,孩子们仿佛置身在绿草如茵旷野上,举着风筝奔跑着,嘻笑着……临近下课,我宣布了一个临时决定:“下周我们班要举办一个‘风筝节’。请大家收集风筝的资料,班级将举行‘风筝文化发布会’;为自己的风筝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并撰写一份解说词,我们将搭建‘风筝展示台’;学习放风筝的技巧,在操场上举行‘放风筝活动’。”教室里一片欢呼!

星期一的早上,孩子们带来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我将这些风筝都挂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教室里成了一个风筝大世界。黑板上,在 “蜻蜓”和“斑点狗”两只风筝的簇拥下,“风筝文化发布会”几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孩子们纷纷走上讲台,有的捧着一本书,有的拿着几张图片,有的夹着一叠厚厚的打印材料,从容地介绍起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此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不仅仅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风筝,更是一行行有滋有味的民族文化印记。

在五彩斑斓的风筝映衬下,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更加可爱。教学随之进入了第二个板块——“风筝展示台”。孩子们走到自己的风筝旁,自豪地拿介绍起自己的风筝来,他们仿佛在为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生命”谱写赞歌:

我的风筝叫“快乐狗go”,今年是狗年,我还特地挑了一个有狗的风筝。你们瞧,橙色的背景就足以能体现出这群小狗们生活得很快乐,也很温馨。仔细看过去,翅膀上这些小狗都是可爱的斑点狗,有的蹲着,伸着鲜红的舌头;有的高跷着尾巴,似乎在迎接主人的归来;有的扑在球上,仔细端详着这个圆溜溜的“怪物”呢。我给小狗们取了名字,一只叫“旺旺”、一只叫“旺仔”、另一个则叫“旺财”,够酷的吧!风筝左右两翼上的图案一模一样,好像一边是镜子,另一边的小狗在照着镜子,炫耀着自己的可爱呢!

一只只富有个性的风筝,在孩子们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话语中复活了,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孩子们解说的似乎不是风筝,而是他们自己。最后通过小组推荐、举手表决,评出了最美丽的风筝——“绚彩号飞行者”,最有魅力的风筝——“快乐狗go”,最有创意风筝——“京剧脸谱”。获奖者举着自己的作品欢呼雀跃。此时,教师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孩子们带着风筝来到学校的大草坪上。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放风筝的高超技艺,一会儿工夫,花花绿绿的风筝把校园的上空点缀得生机勃勃,沉睡一冬的校园似乎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苏醒了!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从蓝天上拽回了自己的风筝。回到教室,大家还意犹未尽,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自己的快乐。

师:在今天放风筝活动中,什么地方让你最开心?

生:我学会了放风筝,我第一次把自己的风筝送上了蓝天。

生:我的“绚彩号飞行者”在空中和高松的“飞天蜈蚣”打起架来,结果都从天上摔下来,特别有趣!

生:我的“原色战机”飞得最高,飞行的时间最长,受到大家的称赞最多!

师:我觉得今天真是一个令人开心的好日子,让我们拿起笔来,把自己的快乐的心情释放在笔下吧!

当天的夜课上,孩子们陆续完成了习作,看看他们的题目,特别有意思——《“筝”飞斗艳》、《我飞啦》、《飞行日志》、《我“鹞”飞翔》、《一飞冲天》……读着这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我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2:54 | 只看该作者
  “言”随“行”而动



——我的习作教学故事之二



本学期,“童化作文”的研究重点从内容开发转向写法指导。因此,开学第一堂习作课,我开始了动作描写系列的教学,内容是“看视频写动作”。从动作写起,符合儿童文化心理特点,逐渐向外貌、语言、心理活动递进,先易后难;选择视频来描写动作,从感官上调动每个儿童的写作欲望,从题材上丰富儿童的写作内容。

教学开始,我播放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美国喜剧片《憨豆先生系列——拔牙》,用这样视频,绝对不是为了迎合儿童娱乐口味,而是这部片子是一部哑剧,几乎是用动作“说话”。我将这十分钟的视频分成四个单元逐一呈现在儿童眼前:起床——驾车——等待——拔牙。在观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因为如果不留心动作细节,就无法从流动的画面中理解故事,就无法体验到主人公夸张的动作所带来的喜剧效果。

播放断断续续,每遇到动作复杂、孩子们不容易理解的片段,就停止播放进行提问:“上车前,憨豆先生弯下身子,在草丛里搬了一个什么东西上车?”“车子为什么会在环岛区域转来转去?”“瞧,憨豆先生正把头伸出车窗外,他在干什么?他嘴巴张开了,身子也伸出了车窗,这又是干什么……这样做,一方面促使孩子对人物动作的关注和理解,另一方面加强人物动作的前后关联。为了加强故事的连贯性,在视频分解后,又让整个视频完整而不间断地播放了一遍。

接着,便让孩子选择其中的一个单元写一写,要求抓住动作细节,写清楚,写完整!第二节课下,绝大部分孩子都写了600字以上,但是在第二天,我浏览孩子们发在自己博客上的习作,一些问题令我始料未及:

只有动作,没有富有细节的动作描写,因此,文字无法还原视频的真实,文字无法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想象——

他一边开着小汽车,一边穿着自己的衣服。他脱下了内衣,拿起了西装,一穿就穿了上去,拿了一个领带带(戴)了上去。现在要开始穿裤子了,他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砖头放在油门上,当作自己的脚踩住油门,然后自己坐到后面的座位,憨豆先生没有脱下睡裤就穿上了裤子,管他三七二十一呢!憨豆先生又拿出两个袜子,分别往两只脚上一套,然后一拉,就穿好了。他又拉着方向盘,坐到了驾驶室。

没有准确、传神的动词来表现动作,精彩的场景岂是一个“弄”字了得——

医生帮他清洁口腔后又去拿东西了,憨豆先生拿起口腔器在那乱弄,弄着弄着口腔清洁器把憨豆先生的舌头给吸住了,憨豆先生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口腔清洁器从舌头上弄了下来。憨豆先生又把口腔清洁器清洁器当吸尘器用,吸起衣服上的灰尘来,还把医生用的水给吸光了。

牙医拿着麻醉针,吓得憨豆先生一身冷汗,牙医把麻醉针放在盒子里,去准备东西了,憨豆先生拿起麻醉针,牙医转了过来憨豆先生把麻醉针藏了起来,牙医看时间已经到了,开始拔牙,憨豆先生疼得一下了把麻醉针刺进了牙医的大腿,牙医一下子把针拔了出来,突然牙医站不了,一下子昏倒在地上。

看来动作描写并没有那么简单,不仅需要丰富的动词来支撑,还需要生动细腻的动作细节来描述。在观看视频时,我一再放慢节奏,引导孩子细细观察,可是为什么大面积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可见,动作描写指导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立竿见影的,它任重而道远!

在小学阶段,孩子在所有习作中,最喜欢写事情,因为只要沿着情节脉路行走就行,生活的逻辑就是言语的逻辑;可是让他们写景状物,问题就浮出了水面:条理混乱、语句含糊、浮光掠影,因为此时的言语逻辑已经远远高于生活逻辑,它需要作者刻意而持续地进入生活,借助技术性思维,化物于心,这为习作教学存在和价值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怎样让“教作文”变得更柔软,来得更亲切,儿童的言语思维和言语技能需要齐头并进,深深扎入生活世界的土壤。

“童化作文”需要再出发,在儿童文化和言语心理深处构筑起富有童真、童趣的习作训练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迫在眉睫!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3:40 | 只看该作者
“月亮诗会”

又一个中秋节到了,当时还没有传统节日“小长假”。作为全托班的教师,我义不容辞地与孩子们一起过中秋节。皓月当空,我们静静围坐在碧绿的草坪上,用幽雅的诗歌链接起天地与古今之间无限情思。

“孩子们,月亮在古人眼里是什么?请用一首首古诗告诉我们吧!”孩子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一个个跃跃欲试。“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琅琅的吟诵,让这个中秋之夜的月色变得更加澄明。“我知道了,月亮在古人心中是家乡!”“是团圆!”“还是一种思念!”孩子们似乎咂出了诗中味道,一股浓郁的月文化悄然荡漾在心间。

“那么月亮在我们孩子眼中又是什么呢?从一首首儿童诗中,就可以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份情感!”话音刚落,一阵脆亮而甜蜜的童音再次响起:

中秋节∕天,蓝蓝的∕风,轻轻的∕月亮,亮亮的∕月饼,圆圆的∕孩子的脸,花儿似的∕孩子的心,甜甜的   《中秋》

我做了一个捉月亮的网∕今晚就要外出捕猎∕我要飞跑着把它抛向天空∕一定要套住那轮巨大的明月……《捉月亮的网》

月亮挂在天空∕照耀着每块地方∥月亮照在水上∕河水生出了月亮∥月亮照在房顶上∕房顶闪着金光∥月光照在人们心里∕一切痛苦与烦恼都会淡忘《当月亮照到的地方》

孩子们声情并茂、此起彼落的吟诵,让月亮有了温度,让月亮有了情感,让月亮也有了趣味。一轮明亮的月亮正从孩子们的心田爬上来!“孩子们,此时此刻,月亮在你心中是什么呢?

“月亮是连接我和妈妈的电话!”

“月亮是远在青岛的爸爸亲切的笑脸!”

“月亮是一艘能将我带向远方的白帆!”

“月亮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孩子们的心月亮贴得更紧了,在月光的沐浴下,在诗歌的感染下,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童心正在升腾,并向着皎洁的月亮悠悠地飘飞!

看到月亮∕我想到一块月饼∕满嘴都甜滋滋的∥看到月亮∕我想到一艘小白帆∕带着我的梦想∕漂向远方∥看到月亮∕我想到妈妈的笑脸∕无论天多黑∕我也不会感到孤单(陈非凡:《看到月亮》)

月亮是电话∕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妈妈∥月亮∕今天我很快乐∕告诉妈妈∕我特别爱她∥月亮∕今天我很悲伤∕告诉妈妈∕我特别想她(施海梦:《月亮是电话》)

黄黄的月亮∕是他乡爸爸的脸∕忙碌的工地∕累得他头昏脑胀∕愁得他饱经风霜∥黄黄的月亮∕是他乡爸爸的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让他变得日益憔悴∥快回家吧∕爸爸∕愿我心中的月亮∕早日变成你的笑脸(赵俊杰:《月亮是爸爸的脸》)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当我们调动起孩子心中最美好的情感,让他们置身于这诗一般的境界时,他们的心田就会自然流淌出诗一般的语言。对于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中秋节,因为他们在美丽的言语中与月亮有了一次心灵的约会,一份悄然生长的古典情怀也从此留驻在心间。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5:39 | 只看该作者
  【变形设计】

第一板块:慢慢走,欣赏啊

一、观察交流

师:一进入快活林山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

生:是立在道路西侧的十八罗汉雕像。

师:还有印象吗?记得我曾经让大家仔细观察每一尊罗汉的外貌、神情、动作,现在还有印象吗?

生:我记得有一尊罗汉站立着,将双臂张开,伸向天空,好像在进行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

师:你说的是这尊罗汉像,对吗?(出示图片)

生:有一尊罗汉双腿盘在一块大石头上,头微微下垂。他右手拿着一本厚厚的经书,左手举在胸前,手掌半握着。他双眼紧闭着,似乎在思考着经书上的一个深奥的问题。

师:沉思的罗汉,一定是这尊!

生:这尊罗汉坐在一块巨石上,头微微抬起,他眉毛又粗又长,双目紧闭。他一条腿弯曲着,而另一条腿翘在上面。一只手搭在大腿上,而另一只手轻轻抬起,手掌里握着一根细细的小棒,似乎在抽着一根香烟!

师:好悠闲的罗汉,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是这张图片吧!

生:这尊罗汉恭恭敬敬地站立着,他头上裹着一块头巾,下颚留着长长的胡须,肩上披着一件短短的外套,下身穿着一件长裙,裙摆已经随风飘起。只见他双手捧着,一件衣服,好像是从自己身上脱下来的,正准备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师:好热心的罗汉,是这张吧?(出示)

………

小结:快活林山庄的每一尊塑像都惟妙惟肖,经过大家一介绍,这些雕像似乎都有了生命,都已经走进我们心中。

二、写法指导

师:尽管我们没有去观赏过秦兵马俑,但是通过课文中生动文字,这些人俑、兵俑、马俑已经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出示)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师:作者怎么描写这些的兵马俑的呢?

生:主要从外貌方面来描写的,譬如“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上身着短甲,下身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等。

师:抓住外貌特点写,就可以将人物写像了!

生:还有神态描写,比如“昂首挺胸”、“神态自若”、“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等!

师:有了神态描写,兵马俑就有了生命,变得活灵活现了!

生:作者还进行了动作描写——“握着铜戈”、“擎着利剑”、“拿着盾牌”、“执缰绳,持弓箭”。

师:这些动词将“兵马俑”的身份展现了出来了!

生:还有心理活动描写!如“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随时准备上马冲杀”,这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紧张的心理活动。

师:虽然作者的想象,但是也是作者从兵马俑动作、神情中所感受到内心世界。这些内心世界的想象,让兵马俑有了思想,有了精神气!

小结:我们只要学习作者,抓住十八罗汉塑像的外貌、神态、动作,并且展开想象,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同样可以将通过文字来展现这些塑像的风采,大家不妨去试一试!

三、习作展示

葛禾敏:第一尊罗汉身穿僧袍,盘着腿,一本正经坐在椅子上,一只手轻轻地搭在膝盖上,另一只手上拿着佛珠,凝视着远方,忧愁的眼神中,仿佛看到了人间的灾难和疾苦。再看旁边的一个罗汉,坐在一团云雾上面之上,他弓着背,面目和善,一只手搭在大腿上面,一只手举在胸前,大拇指紧紧扣在手中心,像是看到了人间的善举,不停地叨念着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最后一尊罗汉,他一脸温和,头上裹着头巾,肩上披着一件短袍,上身几乎裸胸口裸露在外面,下身穿着一件长裙,被风吹得扬起了裙角。只见他双手捧着一件衣物,弓着腰,似乎对着一位饥寒交迫的旅人说:“天气这么冷,快穿上我的袍子吧!”



第二板块:慢慢玩,痛快啊

一、回味“玩趣”

师:快活林山庄之旅已经过去几天了,最令你回味的的景点或者活动有哪些呢?

生:在池中钓金鱼非常有趣,我一连钓上了十条各种颜色的金鱼!

师:你当了一次垂钓高手!

生:我和蔡振凡合作骑双人自行车,不断跌倒,不断爬起,终于获得成功!

师:这其中的经历和滋味,一定让你们终生难忘!

生:第一次坐水上浮球,真惊险,真刺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尝试,敢于挑战,才会拥有丰富的内心体验。

生:穿越“趣桥”,虽然出了一身冷汗,但是我战胜的害怕,第一次做了一个勇者!

师:这样的体验实在是太珍贵了,希望你作为一份财富好好收藏!

生:走丛林迷宫,让我做了一次“没头的苍蝇”、“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当我走出迷宫时,我知道什么是“拨云见日”!

师:说得很生动,可见你当时的感受一定很真切!

二、定格“快乐”

师: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将童年的玩昆虫的经历写成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小时候和伙伴看社戏的经历写成了小说《社戏》,他的名字叫鲁迅!孩子们,你们这些经历,如果变成文字,一定会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那样有魅力,一定会唤起更多人的童年经历!

社戏(节选)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师:这个片段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有意思?

生:划船去看戏很有意思,大家一路划船,一路说笑,特别带劲!

生:看戏的过程也写得很有趣,一群小孩子根本看不懂戏里演的什么,但是特别喜欢看热闹,譬如“等铁头老生翻跟头”、“花白胡子用马鞭抽打小丑”这些细节的描写非常符合我们孩子的心理!

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文章才真切,才可信,才精彩!

生:我觉得写老旦的表演这个细节特别精彩!老旦“踱来踱去的唱”,大伙担心他坐下来;老旦坐下来唱,大家“喃喃的骂”;老生“将手一抬”,“又放下在原来的地方”,大家在“不住的吁气”,决定还是“走的好罢”。这些动作、心理描写将孩子们看戏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师:是呀,将游览的经历具体、完整写下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做、所感真实、生动地写下来,你的快乐就会随着文字“定格”,你的快乐就会成为一段童年的历史。

三、习作展示

骑双人自行车

“快活林”山庄除了风景秀丽以外,还有许多在趣的娱乐项目,当然最让我喜欢的就是骑双人自行车。

刚步入景区,就看到一辆辆双人自行车从我们眼前飞驰而过。与我们平常自行车不同的是,这种自行车有两副脚踏板,车身超长,坐在前面的人握紧龙头,坐在后面的人紧跟其后,前后两个人步调一致地向前蹬,坐在上面就像驾着一架“战斗机”,特神气,特过瘾!

我和蔡振凡迫不及待地租了一辆。我争着要骑龙头,蔡振凡没有办法,只好让给了我。我让蔡振凡先上车,随后我跳上车,谁知我们刚坐上去,车子还没有发动,龙头却改变了方向,“扑通”一声,车子倒向了路边的草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像看西洋景一样,将我们俩围了个水泄不通。“看什么看,没见过帅哥摔跤呀!”蔡振凡一下子失去了风度。我也急得满脸通红,手忙脚乱地爬上车。这次可要小心了,等我们坐好了,我才蹬起脚板,车龙头晃了几下,像一个醉汉晃晃悠悠地出发了。刚骑不到十米,车龙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怎么也不听我的使唤,结果龙头一歪,我们俩又从车上摔下来了,和大地来了个亲密的接触。

我揉揉微痛的屁股,准备又要上车时,被蔡振凡给拦住了。“老兄,你就别当驾驶员了,等你学会,我们都快要去还车啦,何况我也出了五块钱呢!”我狡辩说:“谁说我不会骑,只是因为你太胖了,动作跟不上我而已!”不过我还是坐到了后面的副驾驶座位上。只见蔡振凡轻轻一蹬轮子,车子就出发了,蔡振凡一边骑一边喊着节奏,“一二、一二……”我们的步调很快一致起来,车子一下子焕发了“青春”,像离弦的箭穿梭在“快活林”山庄的小路上。

啊,“快活林”之旅真开心哪!(郁天乐)



惊险过桥

“哇!到喽!到喽!”来到“快活林”山庄后大家一阵欢呼,还没等老师的 “解散令”下达,大家便一哄而散。

我也按捺不住性子,顺势来到“趣桥”活动区域。一条小河上,平行地排列了各式各样的小桥,名字有些特别,样子也很怪异,但在我的眼里不过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我急匆匆地来到第一座趣桥旁,一看牌子,上面写着“情人桥”。仔细端详那座桥,整座桥用铁箱连在一起,铁箱之间用铁索相连。根据提示,应当两个人手牵着手并排走过。哼!没关系,我一个人照样能过桥!我摆开姜凯欣的手臂,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双脚都站稳后,准备向第二个铁箱迈进,可是桥变得摇摇晃晃,我下子失去重心,身体一会儿前倾,一会儿后仰,险些掉入河中。我回头一看,姜凯欣正在晃铁索,原来是她在捣鬼!原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我,这是不免心中多了一份恐惧,万一落水怎么办?我不会游泳啊!我还年轻,可不想死啊!

就在这时,姜凯欣边做鬼脸边向我喊:“不敢了吧?胆小鬼!”我心中咽不下这口气,“走就走,谁怕谁!站着不行,爬着走,反正只要过去就行!”我蹲在了锁扣上,双手放在身后的一个锁扣上,慢慢移动。可到了桥中间,我又想临阵脱逃了,桥越晃越厉害,都能荡起秋千了。但现在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嘟——”集合哨吹响了!我的眼睛都快急出的泪花,算了,豁出去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双脚慢慢向前移,双手牢牢抓住身体下的铁索,慢慢地,慢慢地,我终于摸到了岸边的一根柱子,直起身,接着一跃而过。哇!成功脱险了!

“姜凯欣,我要……”我咬牙切齿,准备和他算帐。嘿!他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了!(施佳)



笑料百出的野餐

好不容易挨到了中午,我们一个个像饿狼一样扑向野餐的地点。摊好桌布,我们迫不及待地将包里的食物贡献出来。薯片、果冻、饼干、饮料、蛋糕、巧克力棒、火腿……看着这些诱人的食物,我本能地舔了舔嘴巴,顺势咽了一下口水。

再出等不及了,因为我彻底被食物“俘虏”了。我撕开一袋“乐事”薯片,“吧唧吧唧”地嚼个不停。一会儿工夫,一袋薯片吃了个底朝天。我正准备“生吞”茶冻的时候,陈非凡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笑嘻嘻地对我说:“归我了!”话音刚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那枚沾满了糖粉、胖嘟嘟的茶冻吃掉了。过了半晌,我才回过神来。唉!算了,难得出来玩一次,吃了就吃了吧。我怕再次遭到“抢劫”,便躲在角落里,偷偷“吸”掉了所有的茶冻。

我们组的男生看到五(2)班的男生在吃泡面,兴许是见着眼馋吧,也屁颠儿地去买面了。趁陈非凡离开了,我把他“私藏”在书包里的一包薯片偷偷放进了我的书包里。不一会儿,陈非凡哼着小调乐呵呵地回来了,翻开了书包。“我的薯片!我的薯片哪去了?”陈非凡翻遍了书包,就是不见薯片的踪影!突然,他一拍脑门儿,激动地叫起来“我想起来了!刚才不是已经吃了吗?我笨死了!”我坐在他的旁边,差点把嘴里的“手抓饼”喷出来。

过了一会儿,陈非凡好像嗅到了薯片的气味儿,死命要看我的书包。结果,他终于发现他的“宝贝”——一包少得可怜的薯片!然后他狠狠地对我说:“小孩子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要的话可以叫父母买……”

一顿丰盛的午餐就在我们的吵闹声中结束了。(黄頔旸)

第三板块:慢慢写,分享啊

快活林山庄之旅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是孩子们才沉浸在快乐之中。他们不断与交流着自己的照片,不断将自己的游览经历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于是,“新闻报道”的写作便可以顺势登场。

一、活动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的“快活林山庄之旅”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有不少同学和老师到我们班打听这次活动的有关情况。大家想一想,我们通过什么办法,让全校的老师和同学,甚至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本次活动的快乐呢?

生;可以搞一次主题摄影展,我们每一个人将自己拍得最好的照片炫一炫,让大家知道“快活林山庄”名副其实。

师:这的办法好,既展示了自己,也替快活林山庄做了一次活广告哦!

生:将这次活动过程写成一篇新闻报道稿,向小报《南海潮》投稿或者发在学校网站上,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这次活动的内容是多么丰富,我们的游览是多么快乐充实!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新闻报道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整体而全面!可是新闻报道稿如何写呢?

生:我知道,本学期习作三就是让我们学习“新闻报道稿”写法的!

二、指导撰写

师:请大家读一读习作三,了解一下新闻报道稿的具体写法!

生:(阅读后交流)题目要突出主要内容!

师:让人一看题目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看题目便产生阅读的兴趣!大家想一想,我们这篇报道的题目该怎么定呢?

生:“快活林山庄”真快活!

师:有点意思,不过还不够清楚,可以在后面增加一个副标题,谁来加?

生:五(5)班的“快活林山庄”之旅!

师:真好,有一点新闻报道的意思了!

生:体验之旅,写作之旅,快乐之乐——五(5)快活林山庄行!

师:有主标题,还有副标题,而且标题将整个活动都概括进来,简洁、大气,这个标题好!可是内容又该怎么写呢?

生:报道的开头,就交待了事情的结果,接下来才写事情的大体经过。

师:很清楚、很准确地告诉了我们“新闻报道稿”与“记叙文”的两大区别,想一想,区别在哪儿?

生:新闻报道稿一开头要告诉读者事情的结果,而记叙文一般情况下得先交代事情的起因。

师:这个“一般情况下”用得好,因为有的记叙文为了前后照应,有时也将结果放在开头写!

生:记叙文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具体写,而“新闻报道稿”则要求大体写!

师:是啊,这是两者只见的最大区别。记叙文要求生动、有细节,而新闻报道稿则要求完整,说清楚!

三、新闻发布

“快活林”山庄真快活

——实验学校五(5)体验之旅

2008年4月23日,海门实验学校五(5)班全体师生畅游了国家三A级风景区快活林山庄。这真是一次体验之旅,写作之旅,快乐之旅!

一大早,校车将我们送到了快活林山庄。大家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观赏了立在大门一侧的十八罗汉汉白玉塑像。这些罗汉神态各异,或站或立,或动或静,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用照相机记录下每尊罗汉的姿态,以便作为习作素材。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了解整个山庄的概况。接着我们来到自助游览区,开始了各自的快乐之旅。有点同学放风筝,有的同学钓金鱼,有的同学骑双人自行车,有的同学乘坐水上浮球,有的同学走趣桥,有的同学参加障碍赛……一时间,整个山庄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午饭时间到了,我们在碧绿的草坪上铺上塑料布,大伙从背带里纷纷拿出各自的美味,相互品尝,相互交流着自己见闻和感受。咀嚼声、说笑声、争吵声、叫卖声汇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下午1:00,我们离开了“快活林山”庄。这次“快活林山庄”之旅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让我们的习作锦上添花;同时还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让我们增加了合作、交流,锻炼了胆识和勇气,获得无穷的快乐!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6:58 | 只看该作者
【变形收获】

习作教学要求教师有大视野,要有大智慧,不能满足“教教材”,更要有“用教材教”自信和力量,其中的关键就是将教材建构成习作课程的能力。

看似“异质”的习作教材,只要找到一个相通的言语频道,就可以巧妙地的“同构”在一起。状物、记活动、写新闻报道,这三步环环相扣,将风格各异的文体融合在一起,针针见血,让文本教材、儿童活动、习作教学在共同的言语频道中同构共生。实践证明,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不仅有效,而且事半功倍。

所以,我认为,习作教学不能够拘于“一城一地”,循序渐进;也不可以紧随教材的编排序列,按部就班。我们应该树立大的“习作课程观”,超越篇与篇的界限,跨越类与类的沟壑,将习作教材、儿童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放在一个共同的言语频道中进行整体性规划,利用不同的教学空间和言语纬度为儿童写作构划出一张张多姿多彩的心灵地图。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8:10 | 只看该作者
为想象插上隐形的翅膀

——谈想象类习作教学目标定位

海门市“童化作文”工作室   陆锦华



语文课程标准中设定的小学想象类习作的总目标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并对各年段有具体的要求,低年段“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想象”,高年段“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虽然如此,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这样的目标还是太过笼统,操作性不强。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此类习作时,缺乏体裁意识,常常把它当作一般的写事类习作来教学,以至于想象类习作所特有的目标无法达成。

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每个年级,每次习作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苏教版教材中,三至六年级共安排了八次想象类习作,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同一类型的想象习作在不同年级可循序渐进达到的,富有想象特质的目标。

【教材呈现】

        看图想象类

教材目次
三年级上册

习作3
三年级下册

习作1
五年级上册

习作6

主要内容
观察一幅画,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着上

颜色,再写一写图中的景物。
仔细观察两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习作,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来写。
仔细观察,弄清图意,然后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怎样?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目标定位
A
(A)+B
(A)+(B)+C


【目标定位解析】

A目标:

1.将熟悉的事物纳入想象的情境中

三上习作3中,由大树联想到小鸟,由花草联想到昆虫,由天空想到太阳、月亮,由小河联想到鱼、虾、水草等,善于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纳入到想象中来,是展开想象的第一步。进一步看,前面提到的这些景物是孩子们很容易能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思维再延伸一下,鼓励增添一些不一样的事物。这时,孩子可能会有许多奇异的想法出来,有些事物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合理,但千万不要就此否定学生的想象,也许孩子在其中是有很“合理”的想法的。有时也可以“将错就错”,让学生努力地为看似不合理的想象设想出一个合理的情境来,这对想象思维也是一种小小的挑战。

2.将单幅静态的图变成“动画”

习作3中以写小鱼的一段文字作为例文,就是有意在引导学生把“静态”的图变成“动画”。引孩子把不会思考的,想象成会思考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会说话的,把没有情感的,想象成有情感的……这就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

3.将图中的各种事物互相“牵连”

“牵连”就是将原本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通过想象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这是培养想象力的很重要的方法。此次习作中,如果学生在水中添的是小鱼,在空中添的是小鸟,那么,让小鸟和小鱼进行对话就是一种牵连。同样的,远处的山,河岸旁的树,包括其他的景物都应当以适当的方式让它们牵连起来。

B目标:

4.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过渡

三下习作1是基于多幅图的想象,不过,这并意味着就是将单幅图的想象累积起来,还应当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过渡,也就是要注意想象与想象之间的连贯性。当然,已经呈现的图是故事的主体内容,应当重点写,而过渡性想象应尽量简洁、自然些。

C目标:

5.培养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五上习作6中只以图的方式呈现了故事的开始,所以这次的想象空间更大,可以采用一事多解的方法,通过合理想象,写出多种想象的经过和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求异性思维品质,求异、创新都是想象的特质。同类型的习作设计可以只给结果,写出起因和经过,或者只给经过,猜测起因和结果。

【教材呈现】

拟人体童话

教材目次
三年级上册

习作7
三年级下册

习作8

主要内容
把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个故事。
请你编个童话故事读给小朋友听,使他们知道养成

良好习惯的好处。

目标定位
A
(A)+B




【目标定位解析】

A目标:

1.通过想象“设计”,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上习作7中的例文属拟人体童话。在三年级起步阶段,写童话时,有故事性应该是初步的一个标准。这里的故事性应当如何体现,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叙事类的习作也要写清起因、经过、结果,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呢?区别就在于通过“设计”,使故事更趋合理。叙事类的习作因为是写已经发生了的事,所以它的前因后果的合理性原本就是存在的,但拟人体童话故事就要充分考虑所想象的事情的合理性,起因要合理,经过要合理,结果要合理,尤其是孩子在构思的时候,这样的起因可以配怎样的结果,或这样的结果应该有怎样的起因,都是应当在下笔之前设计、谋划好的,而不能随心所欲,有些孩子或老师会认为,反正是想象嘛,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是极不利于想象思维的发展的。

2.注意想象所拟“人物”的形象,写出其特点

习作7例文中的熊锚妈妈每次所说的话,所具有的行动就像个妈妈的样子,如“笑着说”“带着熊猫宝宝”“哈哈大笑”,而熊猫宝宝说的话,表现出来的动作,就是个宝宝的样子,如“奇怪地问”“一屁股坐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所以,要想象所拟人物的应有形象,使写出来的人物符合故事中的“身份”。

B目标:

3.想象要合乎动物的特点,合乎东西的特点。

三上习作7中的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换成虎妈妈、虎宝宝或狗妈妈、狗宝宝都是可以的,文中需要的是只是妈妈和宝宝这两个形象,至于用哪种动物来替代是无关紧要的。而三下习作8的例文中就隐含着更进一步的要求了,比如小猫的名字叫“脏咪咪”,这和故事的主题“劝小朋友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是相吻合的。再如,小猫进门后从盘子里抓起来往嘴里送的东西是“鱼”而不是其他的,这就与猫爱吃鱼的特性相符合,而教材后提供给孩子选择的四幅图同样隐含着这样一种导向。由此可见,本次拟人体童话的习作应达到的另一个要求是想象要“合乎动物的特点,合乎东西的特点”,这样才是具体有“童话”特性的。



【教材呈现】

幻想故事

教材目次
四年级上册

习作1
四年级上册

习作6
五年级下册

习作7

主要内容
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
从喜欢的卡通人物中挑选出一两位,重新编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让他也走进你编的故事里。
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

目标定位
A
(A)+B
(A)+(B)+C




【目标定位解析】

A目标:

1.对生活抱有幻想,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愿望

“抱有幻想”这样的说法,在人们的脑海中常常会有一种贬义的感觉,但“幻想是知识的翅膀,没有幻想就没有科技的进步”,许多科幻文学作品中想象的“世界”和“事件”在若干年后都实现了,这就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同样的,美好的生活也需要幻想,所以这次习作的目标更多的不是落脚在写作的技术层面,而是落脚在“对美好的生活抱有想象和幻想”这样的情感层面。类似的话题可以设计为:你们家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如果让你来重新设计你家周围的环境,你会怎样设计呢?你有一些小小的烦恼吗?如果有,你希望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让你的烦恼消失呢?等等。

B目标:

2.融入幻想元素,制造“一波三折”

四上习作6也是编个故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还是将它定位在“拟人体童话”这个层面,虽然有时候幻想故事中会运用许多童话的元素,但他的幻想性是占首位的。孩子的幻想性常常需要通过“法术、魔力、巨人、巫婆、另一个世界”这样的要素来体现,同时,创造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是增强幻想性的有效途径。所谓一波三折,就是故事开始以后,不能让他它顺利地就从经过走向结果,要“好事多磨”,要“曲折生动”,要“引人入胜”。

3.“塑造”人物个性,凸显幻想主体

    与前文中指出的三年级拟人体童话对“写好人物形象”的要求有所区别的是,此处需要“塑造”人物的个性,教材中例出的卡通人物本身就是带着他的个性走进孩子的故事的,所以需要孩子在自己的故事中将这种个性进行延续,这就是一个进一步“塑造”的过程。当然也可以走相反的路,这个人物在孩子的故事中完全改变了原有的个性,但这需要有一个“交代”,以不破坏故事的合理性为前提,然后作进一步的塑造。与此同时,对于这个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同样需要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其个性。

C目标:

4.通过幻想故事,表达某一主题

五下习作7提供的材料,给了孩子很宽的写作自由,真可谓是天马行空任驰骋,那么在这般的自由当中,有没有一些应该进一步关注的目标呢?那就是对主题的追寻。许多作家创作的幻想小说都有对主题的追寻,《宝葫芦的秘密》表达的是勇于克服困难,意志成长这一主题。《小王子》所表达的是爱与责任的主题……当然,孩子们的习作中不一定要有如此高深的主题,但是,至少要有一些“思想”。思想与主题是一篇文章的魂之所在,没有了魂,再精彩的文字、再奇异的幻想也是苍白的。



【写在后面的思考】

     从以上教材呈现来看,六年级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想象类习作,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如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阶段的幻想类习作教学,目标可以增加为“能不能将幻想表现得如同真的发生过一样”。

遗憾的背后更多的是隐忧,这种隐忧不仅仅体现在教材中对习作内容的编排上,也在于教材中对进行阅读教学的文章的选择。纵观我们现行的教材,属幻想文学的“民间神话”寥寥无几,童话也只局限于一些“拟人体童话”,至于“幻想小说”,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教授曾坦言:“我觉得幻想文学的缺失,是教材的一个失误。”

    人类因为存在着对超越现有世界的渴望而不断前进,儿童因存在不受现实世界抑制的幻想而成长,幻想文学的阅读,基于幻想的习作,让这样的成长成为可能。为了童年,为了未来,我们有责任把孩子真正带到幻想的世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8:49:22 | 只看该作者
让儿童的言语在声音中共和

——五年级习作课《象声词编故事》教学实录



一、走近“声音”

师:吴老师初到太原,就听说山西有两样特产,作为小主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山西的陈醋

师:喜欢吃醋吗?

生:(教室里发出了一阵笑声)喜欢!

师:所以呀,我们的嘴唇只要一沾到老陈醋,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

生:啧啧,啧——啧——啧!

师:真香啊,真让我垂涎三尺了,咱们山西还有另外一种特产,那是——

生:杏花村的汾酒。

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爸喜欢喝汾酒吗?

生:喜欢,每天都要喝上几杯!

师:当你爸端起一杯酒,你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先是“滋溜”一声,随后“咕咚”,就一饮而尽了!

师:这“啧啧”、“滋溜”、“咕咚”,无不显示出咱山西醋香酒美!这三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吗?

生:象声词(板书)



二、触摸“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一天里,我们可以听到哪些声音?

生:早晨6点30,我们闹钟“嘀嘀嘀”的叫起来!

师:该起床了!

生:学校电铃的“叮铃铃”的声音。

师:那是在催我们快进教室,该上课了!

生:自来水“哗哗”的流水声。

师:哦,你正在刷牙!

生:“滋——”,油倒入烧热的锅中。

师:妈妈正在为你做荷包蛋呢!

生:“啪啪”的鼓掌声。

师:一定是你的发言很精彩,打动了大家!

生:“咯吱”一声,门开了。

师:可能是爸爸下班回家了!

生:“叮——咚”,门铃响了。

师:粗心的你,忘记带钥匙了吧!(学生笑)

生:“砰”的关门声。

师:是风刮的吧?否则声音怎么会这么大呢!

生:滴——滴,公交车来了。

师:别挤,老人小孩先上车!

……

师:孩子们,我们真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听得到大自然一曲曲动听美丽的交响乐,看得到世界上一幅幅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图画!



三、由“声”入“境”

师:事实上,声音和图画是如影随形,相依相伴的。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声音,想画面”(出示)的练习!

▲第一层次

出示:哐 啷

师: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文具盒掉到了地上,文具撒了一地!

师:有点糟糕!

生:教室的玻璃窗被打碎了。

师:是哪个淘气鬼干的!

生:锅被碰掉在地上。

师:真是忙中出错呀!

出示:哐 啷 哐 啷

师:这声音有了变化,细细琢磨一下。

生:一个易拉罐从垃圾袋里掉了下来,正沿着楼梯向下滚!

师:这个情境想得不错,可谓(板书)合情合理!

生:杂技表演快要开始了,小猴子敲着铜锣在舞台上转来转去。

师:精彩马上开始,不要走开!(学生笑)

生:火车正在轨道上行驶,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接连不断。

师:铿锵有力,富有节奏!

▲第二层次

出示:嘀嘀嘀,嘀嘀嘀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是闹钟响了。

生:是爸爸的手机响了。

生:是客厅的电话响了。

出示:哗啦啦    叮叮当当   呼呼    咕咚   

师:将这些象声词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

生:打开自来龙头,水“哗啦啦”的流淌出来,我赶紧洗脸刷牙。妈妈开始做早饭了,锅与铁铲“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不一会儿,早饭摆上了餐桌。我“呼呼”地喝下一碗米粥,又“咕咚”一口喝下一杯牛奶!

师:这是一首清晨交响乐!

生:窗外的雨“哗啦啦”的下着,“呼呼”一阵风吹了进来,挂在房门上风铃“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爸爸站在窗前,捧着一杯茶,“咕咚”地喝着。

师:真是一幅清新闲适的图画!

出示:嘀—嘀     叮铃铃

师:连起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到了什么地方?

生:上班时间按快到了,马路上却堵车了,汽车司机焦急地按着喇叭,“滴——滴”地叫着。自行车也不甘示弱,“叮铃铃”的车铃声此起彼伏!

师:此时,铃声就是心声呀!

生:我坐上爸爸的汽车,赶紧向学校方向驶去,时间快来不及了,爸爸只得“滴——滴”地按着喇叭,不断超过前边的车。刚进学校大门,“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真是好险呀!

师:是呀,明天早点起床,就不用赶得这么辛苦!

出示:嘀嘀嘀,嘀嘀嘀

哗啦啦    叮叮当当   呼呼    咕咚

嘀—嘀     叮铃铃

师:以“忙碌的清晨”为主题,将这三组象声词连成一个故事, 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指板书)。

生:“滴滴滴,嘀嘀嘀”,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我快速穿好衣服,打开自来水龙头,“呼啦啦”开始洗脸刷牙了!厨房里“叮叮当当”,妈妈正在做早饭,煎饼、荷包蛋等一一摆上桌子。爸爸还在房间里“呼呼”大睡,我匆匆忙忙地吃了一块煎饼,最后端起一杯牛奶“咕咚”一声,已经一饮而尽了。

赶紧从车库里推出自行车,“叮铃铃”一路欢歌,驶向学校方向。“嘀——嘀”身后一辆辆轿车疾驰而过,把我抛在了身后!我不禁加快了速度,终于在上课铃响之前赶到了学校。

▲第三层次

师:想象很合理,故事也很完整!下面我们有三组词语,分别发生三个不同的时段,结合我们夏天的气候特征,联系起来想一想:

唧—唧—唧       滋

呼呼   沙沙     咔嚓     噼里啪啦   轰隆隆

叮铃铃  嘀嘀嘀  叽叽喳喳

生:我觉得第一组是“下雨前”,第二组是“下雨时”,第三组是“下雨后”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有一位同学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板书:按顺序)将这三组象声词连成了一个夏季的“暴雨图”,想欣赏一番吗?

生:想——(出示)

天气真热呀,知了“唧唧唧”叫个不停,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一脚踩到柏油路上,就会印出一个浅浅的脚印。一滴滴汗珠掉落在地上,就像洒在滚烫的铁锅里,“滋”地一声化成白烟。

    过了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下子遮住了太阳、蓝天、白云。紧接着,狂风大作,“呼呼”向行人、车辆、高楼大厦扑过来,地上的树叶被卷起来,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一些细枝“咔嚓”一声,被折断了。刹那间,天变成漆黑一片,豆粒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雷公似乎也不甘寂寞,敲起了大鼓前来助兴,“轰隆隆”雷声响彻天边。

一阵瓢泼大雨过后,乌云散尽,天地变得格外的清新爽朗,大街上又开始忙碌起来。“叮铃铃”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大大小小的汽车“嘀—嘀—嘀”川流不息;树枝上,小鸟也“叽叽喳喳”,开心地交谈着雨后的感受。

师: 这篇习作写得怎么样?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觉得想象非常合理,每一个象声词都用得很合理,读了让人身临其境!

生: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将每一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生:习作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让这幅“暴雨图”活起来、动起来!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知了‘唧唧唧’叫个不停,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和“一滴滴汗珠掉落在地上,就像洒在滚烫的铁锅里,‘滋’地一声化成白烟”这两句话将天气的热写得栩栩如生。

生:“雷公似乎也不甘寂寞,敲起了大鼓前来助兴,‘轰隆隆’雷声响彻天边”这句话写得很有趣,写出下暴雨时天地之间的热闹场面!

师:其实,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想象,这样写可以让文字变得更有情趣,更有活力。大家在写作中不妨尝试一番!



四、化“声”成“文”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象声词编故事”的训练。(出示)

咚咚咚     咯 吱     呼哧呼哧

哗哗哗    咕噜噜    叮叮当当    咣 当    叽里咕噜

汪——汪——汪    呼——呼   嘎——嘎——嘎

谁愿意将这些象声词读一读的?

▲答疑解惑

师:在这些象声词中,有没有不熟悉的?

生:“咕噜噜”和“叽里咕噜”是什么声音?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生:肚子饿了,会发出“咕噜噜”的叫声。

生:车轮转动,也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生:水中冒出气泡,有“咕噜噜”的声音。

师:同一种声音,表达的画面丰富多彩!那“叽里咕噜”呢?

生:这是悄悄的说话声。

生:一个人自言自语可以是“叽里咕噜”,两个人谈话也可以是“叽里咕噜”。

师:还有吗?

生:“呼哧呼哧”是什么声音?

师:让你从一楼爬到十楼,爬着爬着,你就会——

生:“呼哧呼哧”地喘气!

生:走得很快的时候,也会“呼哧呼哧”喘气!

▲明确要求

师:要将这篇习作写好,老师这里有一个“有情提醒”(出示)

1.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用这些象声词编写一个完整、具体的故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自然准确地用上这些象声词。

3.引用象声词时,一定要注意加引号。

4.故事的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谁来读一读前两条!

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用这些象声词编写一个完整、具体的故事

师:想象要“合情合理”,故事要“具体完整”!做到这两点可以获得“★★”

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自然准确地用上这些象声词。

师:象声词要“服务”故事,而不是用象声词“拼凑”故事!做到这一点可以获得“★★”,

另外,做到三、四两点的,还可以分别获得“★”。

▲儿童写作



●由“声”论“文”

师:大家都写完了,谁愿意将自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分享?(孩子举手,让他上台)

农场一天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风和日丽。天湛蓝湛蓝的,树绿油油的,阳光像丝巾一般,抚摸着农场里的动物们。

农场主正在享受着烤面包和热咖啡,这时,助手马尔奇“咚、咚、咚”在敲门,大门“咯吱”一声开了,马尔奇急急忙忙地对正在吃早饭的农场主说:“鸭棚里的鸭子都从门缝和墙洞里钻走了!”农场主慌了,嘴里“叽哩咕噜”地诅咒着这些鸭子。

果然不出所料,鸭棚里别说一只鸭子,就是一根鸭子毛都没看见!农场主和马尔奇突然听到阳光灿烂的果园里有“嘎——嘎——嘎”的叫声。他们“呼哧呼哧”地往果园跑去,一路上,一群肮脏的野狗一直冲他们“汪——汪——汪”直叫。好不容易把这群调皮的鸭子弄回了舒适的鸭棚里,农场主“呵呵”地笑着,可一不小心,“咣当”一声把一只鸭棚里的一只铁桶给踢倒了。

马尔奇取来两瓶汽水,二人“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这时,原本万里无云的天,变成了乌云密布,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一声惊雷从天而降,随后一阵瓢泼大雨“哗哗”地落下来,农场主和马尔奇急急忙忙地向家里跑。

暖屋里,女仆“叮叮当当”干着家务,农场主的肚子“咕噜噜”地叫着,好像在说:“饿死我了!饿死我啦!”屋外,风咆哮着,雨跳着舞,乌云当了“黑棉花”,动物们也都回了家。

终于,下了半天的雨,刮了半天的风,遮了半天的乌云,纷纷退了场,星星挂在了天空,月亮露出了脸庞,狗“汪——汪——汪”地叫着,鸭子依然想到果园玩,发出“嘎——嘎——嘎”的期盼声,农场主和马尔奇都梦想明天能睡一个回笼觉。

师:写得怎样?

生:这个故事很有趣,象声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师:我也有同感!

生:题目是“农场的一天”,可是习作中只出现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其他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一个都没有用,我觉得不太妥当!

师:你觉得可以在那些地方加上这些词语呢?

生:在第三段的“好不容易”之前,加上一个“直到中午”说明赶鸭子进棚很不容易!

师:加得有道理!

生:最后一小节,将开头的“终于”换成“傍晚”,正好和后面的“半天”相照应!这样“农场的一天”就名副其实了!

师:这样一改,这篇习作的顺序更加清晰了,条理更加清楚了!

生:既然说“好不容易把这群调皮的鸭子弄回了舒适的鸭棚里”,那么怎么个“不容易”呢?我觉得赶鸭子进棚的过程还可以写得具体些!

师:说的好,完整写得完整还不够,还需要写具体!大家觉得这篇习作可以打几颗星?

生:(经过一番讨论后)★★★★

师:让我们掌声有请第二位作者登台!



大雪纷飞的夜晚

北风“呼呼”,大雪纷飞,一个可怜的小姑娘。被狠心的后妈逐出门,孤苦伶仃地流浪在风雪之中。“汪——汪——汪”,前方传来一阵野狗的叫声,吓得她连忙躲进了一个小树林。

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黑暗的树林里拼命寻找着灯光、房屋,但希望渺茫。无助的她像一只孤单失群的小鸟,在茂密的丛林里钻来钻去,“嘎——嘎——嘎”,一只乌鸦在枝头上惨叫,让她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她加快步子,“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拼命地向前跑,一不小心摔倒了。她吃力地爬起来,却惊喜地看见,“哗哗哗”流淌的小溪旁,有一间外形别致的小木屋。

她欣喜地跑过去,“咚咚咚”,敲响了那间木屋的门。 “有人吗”小女孩问道。就在这时,门“咯吱”一声开了,小女孩小心地向前走,一阵风吹来,门“咣当”一声关上了。小女孩一惊,只见远处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精灵飞到她面前:“欢迎来到精灵王国!”小女孩笑了,她很快和小精灵们成为好朋友。

小女孩的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叫声,小精灵们立即为她准备了美味的食物,小女孩从来没有看到如此精美的食物,立即扑上去,饱餐一顿后,躺在床上“呼呼”地睡着了。

“她一定累坏了!”一位精灵说道。浓密得像茂密森林一般的睫毛上,还闪动着几颗晶莹的泪珠。是感动的?是悲伤的?还是幸福的?在她微微含笑的脸颊上……

这也许就是她幸福的开始……

师:一个凄凉的开头,一个温暖的结尾!写得不错,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生:我仿佛走进安徒生的童话《白雪公主》,又好像是《丑小鸭》,总之想象丰富,我读了很感动!

生:每一处象声词的运用都很恰当,象声词让这个童话故事充满了惊险——例如狗和乌鸦的叫声,充满了神秘——例如“咚咚咚”、“咯吱”、“咣当”,也饱含着温暖——“哗哗”、“呼呼”!

师:评点得真好!

生:我有不同意见,乌鸦的叫声应该是“呱——呱——呱”,怎么成了鸭子的“嘎——嘎——嘎”?建议作者换一换!

师:让我们问问侯心恬(作者),他的意见怎样?

生:(作者)挺好的,我接受!

师: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吸收合理的部分,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这篇习作几颗星?

生:★★★★★★



五、“声”入“人”心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丰富的色彩,洋溢着美妙的声音,我们只有用眼细细观察,用耳细细倾听,世界才会融进我们心中,化成细腻柔软的文字,生成美丽高贵的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9:07 , Processed in 0.1460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