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4 09:4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余映潮

--------------------------------------------------------------------------------

  经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推荐,本栏目从这期起,由湖北省荆州市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映潮担任语文学科主笔。余老师将以《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为主题,发表系列文章。同时,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今后,我们还将陆续邀请一线名师发表
英语、数学等学科的系列文章。
                             ——编者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1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表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课堂上的“五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都进行了切分。这个教例又表现出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课文原来是可以这样读的啊。
3.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思路是:
  美美地听读,美美地朗读,
   美美地欣赏,美美地表达。

  这个教例思路明晰,线条简洁,创意鲜明,表现出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全课的教学从教学理念上看,成功地组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显得生动而又自然。从教学方案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彼此承接、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
4.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 苏教版课标教材 的创新设计: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47:39 | 只看该作者
           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教学研究室 余映潮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要关键的一句话。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
  课堂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有多种多样的手法,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揣摩和认真实践。如下面的一些手法,都是别出心裁且非常实用的。
  1.分层推进式朗读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下面《纸船》的朗读设计就不一样:(1)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
  2.微型话题式品读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如人教课标教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中微型话题设计:
  请同学们自选话题,发表见解:(1)课文内容简介,(2)美丽的罗布泊,(3)恐怖的罗布泊,(4)胡杨悲歌,(5)塔里木河的呻吟,(6)课文中的数字,(7)课文中的忧患意识,(8)四个“盲目”用得好,(9)悲剧还在上演,(10)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11)梦回仙湖,(12)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
  由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想见课堂活动的生动热烈。
3.妙点揣摩式欣赏
  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
  如《口技》的“妙点揣摩”细节设计:
  请同学们用一个“善”字领起,针对课文内容来说话。同学们会说:“善”在文字生动,如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等;“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文中的口技表演有一定的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文首和文尾的一“施”一“撤”,言下之意是说别无他物,全凭技艺;“善”在文中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等。一个“善”字,贯串于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线索串起了闪光的珍珠。
  4.拓展迁移式创编
  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从课文出发,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如高中《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 的教学细节设计:请从课文如下句子中选一句作为中心意思,自拟题目,写一篇百字左右的演讲稿。
  嗯,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庸人。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
  把记忆中的荣耀当作冠冕顶在头上的,是蠢货。
  让不幸的记忆压得双膝着地的,是懦夫。
  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
  这就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怦然心动。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48:58 | 只看该作者
               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教学研究室 余映潮

--------------------------------------------------------------------------------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
读。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请见《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
  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白杨礼赞》下面这一段的朗读教学设计: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 同学们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 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 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49:57 | 只看该作者
               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

余映潮

--------------------------------------------------------------------------------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课题。

  从日常教学看,语言教学最基础最朴实的方法是诵读记背,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写结合。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来看,可以以“读写结合”为最佳切入口。诸如成语接龙、美句摘抄、提纲罗列、内容概述、人物素描、仿写学用、补说续接、原
文改写、想像创编、读后随感、写法实践、自由表达、信息整合、作品评论、活动记录、定向探究、理由论证等等,都是常用的好方法。

  但也有更为美妙的创意。
  “课文集美”就是一种——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含英咀华,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合”,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积累语言的精华。
  如人教版七上《紫藤萝瀑布》的课文集美活动。
  活动时间:安排在课文教学的后半部。
  活动内容:同学们分组活动,从课文中找句子,用“集聚美句”的方式创编一份课文背读材料。
  下面就是这份很美的背读材料,它集中了课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为一篇微型美文: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多向假设”也是一种——就课文内容进行多次的多方向的“假设”,构成课堂读写教学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又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更为有趣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内容:
  如人教版八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多向假设”式读写活动。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放“黄烟子”的乐趣;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词句品析”也是一种——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学生或独立地或合作地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评点,进行赏析。这是高层次的精细的读写活动,给人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如人教版七年级《狼》的“词句品评”活动的部分“成果”。晚:特定的情境,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一屠、两狼:对比明显,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投以骨: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仍从:写狼的贪婪,得寸进尺,步步紧追。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并驱如故: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夫的心理、动作和神态。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
  从教学形式看,以上几种方式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非常丰富。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不仅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50:48 | 只看该作者
                  课型的创新设计

湖北省荆州市教学研究室 余映潮

--------------------------------------------------------------------------------

  课型,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也可这样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课型创新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新课标,一是新教材。课型创新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着眼于课堂活动的创新,二
是适用于新教材的创新,三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创新。

  这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姿,而以下8种新课型是亟需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1.整体感悟课型——这种课型的作用,是高效地科学地进行单篇课文特别是长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2.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3.语言学用课型——即语文教学中关键性内容——语言的学用课,这种课型可以细化为语言品读课、读写结合课和智能练习课等课型。4.自主阅读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占有少量的活动时间,但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任务。5.文学欣赏课型——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等方面下功夫。6.语文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的课堂活动包括“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7.无提问式课型——这是从提问研究的角度来进行创新的课型。中学语文教学中最消耗时间的就是课堂上的“碎问碎答”,“无提问式课型”因此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8.思维训练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下面请欣赏鄂教版课标教材《七根火柴》“文学欣赏课型”的设想。其主要教学内容为: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对草地恶劣天气的描写文字并进行讨论: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阴冷的环境,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无名战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出场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作者精心设置了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意志和品质。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学们找出例子,在讨论中理解到:无名战士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是濒临死亡的,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可能。此时的他不需要食物上的救助,也不需要行动上的搀扶,他要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可以想象,他是怎样顽强地坚持着才捱过了那漫长而寒冷的风雨交加之夜。3.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语言的描写也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学们读课文,列举例子,分析人物性格:无名战士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很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他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战友的牵挂。4.教师讲析,小结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欣赏角度与方法,组织课外短文阅读实践。
  上面这个课型设计,从课文处理的角度来看,也可称得上是“整体感悟课型”;再从提问设计的角度来看,还可称得上是“无提问式课型”。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09:51:5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课程的创新设计
  

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
  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1.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2.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3.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4.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
  1.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角度创新设计;
  2.从“线索式教学思路”的角度创新设计;
  3.从“选点式教学思路”的角度创新设计;
  4.从“主问题引领”的角度创新设计;
  5.从“淡化提问设计”的角度创新设计;
  6.从“课中微型话题”的角度创新设计;
  7.从“课堂实践活动”的角度创新设计;
  8.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
  9.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式教学方案;
  10.设计由学生选用的“一课多案”式教学方案;
  11.着眼于阅读技能训练来设计“一次多篇”式教学方案;
  12.设计精短课文的“名作重读”式教案;
  13.进行“诗化教学”的尝试;
  14.从指导学生“别出心裁读课文”的角度设计教案;
  15.从“美读课型”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
……
  下面是《小石潭记》“一课多案”的创新教学方案。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一:
  1.反复朗读(约15分钟):(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老师听音。(2)学生听读课文,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每朗读一段停一次,由五位同学概括五个段意。(4)老师强调落实一批四字词语,同学们朗读,并读课文注释。
  2.自由发现(约14分钟)
  (1)同学们对“课文美点”进行自由探究,进行发现。(2)同学们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中探究活动。(3)全班交流。(4)教师也向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

  3.趣味欣赏(约14分钟)(1)教师提问,引出“清”字。(2)同学们自由发言,用带“清”字的形容词品析课文内容。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二:1.读前铺垫(4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2.朗读背诵(13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3.精段品读(10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4.整体欣赏(13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的方式,穿插精短的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三:
  1.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
2.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来讲吧,“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悲凉的心境……3.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

  4.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57 , Processed in 0.1183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