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偏行政轻教学很危险 《今晚报》社论 有记者调查发现,自从全国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以来,绩效工资“偏爱”校领导的情况不止一地。 “工作20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20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广东省自实行教师绩效工资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分配方案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据当地政协委员调查,众多一线教师对这次绩效工资改革不满,因为自己的收入原地踏步甚至还有所减少,而中层领导、校领导待遇增加的幅度过大,“学校行政人员最高工资可达一线教师的3.5倍”。一些来自东莞等地的教师网民则直言不讳,当地一些学校的绩效工资方案是“让一些领导先富起来”。 这种现象,让“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成为众口相传的顺口溜儿。 绩效工资,其初衷就是要体现一线教师的劳动。一线教师,工作在教育工作最前沿,没有他们的工作,光有一群“校长、书记”,教育工作能搞得上去吗?难道行政人员的工作量能达到一线教师的3.5倍? 人们感慨于教育行政化的不良趋势,温总理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但一些地方, “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的现实,还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看来,离改变教育行政化还有相当距离啊。 事情不仅止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近日有媒体刊出一封大学教师来信,称某大学发2009年年终奖,讲师1500~1800元,正副教授2000~3000元;一般科员5000~6000元,副处至正处级(含学院正副书记)18000~21000元,副校至正校级(副厅至正厅级,含正副书记)金额保密。一位资深教授,年终奖也不过5500元,就一般科员的水平。 教育行政化,最大的体现之一,就是对于行政级别的重视,远远大于对职称的重视,更大于对实际水平和实际工作的重视。因此造成了教育界“级别情结”相当严重,大学中没有“教授治校”而只有“官员治校”,中小学中一线教师也并不能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缺少实际上的话语权,成为行政权力的“配搭”。这样的结果,只会使教育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其远景,就是极易造成教育活力的被扼杀。 如果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一线教师有真实的参与权、有充足的话语权,会出现“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的民谣吗?会出现“学校行政人员最高工资可达一线教师的3.5倍”的现象吗?而这些话、这些现象(虽然可能是局部的)的出现,反证了一线教师的参与权、话语权的不足。 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摘录下来权作结束:“教育行政化导致行政人员得好处,行政人员得好处又导致更多的人干行政,这样一来,行政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行政人员在中小学中所占的比例有扩大的趋势,正是教育过度行政化产生的恶性循环。”(出自《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