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级读书会你也可以上上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2:4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级读书会你也可以上上看

——听蒋军晶老师执教班级读书会《毛毛》一课想到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中心小学
姜晓燕(邮编:311103)



发表于《小学教学》杂志
班级读书会,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了。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理念在课堂上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执教起了班级读书会。但是有更多的老师像本人一样,明知道班级读书会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很多优势,却没有勇气去亲自尝试上一上班级读书会,觉得难度很大。有这样心理的老师其实也不用怕,也许我们能从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这节班级读书会《毛毛》一课中,找到一些方法。
●我们的顾虑:班级读书会中的讨论话题该如何设计?
对策:话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自己提出话题。
在班级读书会里,我们教师面临的难度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取得并掌握“有阅读价值且能够吸引孩子兴趣的话题”。我们常常发现在一本书里其实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而且往往这些话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截然的界限,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我们教师往往事先会自己预设好话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交流。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又因为这些由成人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过度设计”的话题,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并不是他感兴趣的,有时也不符合他想要表达的想法和体验,会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哑口无言”。那么如何来设计吸引学生的阅读话题呢?
▲教学现场
师:读了《毛毛》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叙述的这个故事有点与众不同,有很特别的地方。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特别的地方,你们先在小组里面聊一聊,说一说,有发现的同学多说说,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暂时没有发现的同学就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小组讨论)
师:你的发现可能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所以请大胆地来说说。
生1:其他的书都是告诉我们怎么节约时间的,这本书不是。
师:主题与以往的书不一样。(板书:主题
生2:主人公是个小女孩,她叫毛毛。其他的书里通常写的都是伟大的人,而这里的毛毛是个衣衫褴褛,到底长什么样也不清楚的女孩。
师:你关注了主人公。(板书:人物)正如你所说,毛毛还有特别的地方吗?
生3:她很会倾听,拥有常人没有的灵敏听力,她以倾听的方式就能解决朋友们的争论和疑问。
生4:作者对毛毛没有进行细致地刻画,很模糊,连她的年龄都不知道
师:我们来假想一下,如果作者米切尔·恩德来到现场,你会问他关于人物方面什么样的问题?
生:你书里的人物为什么都十分神秘?
生: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不写毛毛的样子呢?为什么不让她转过身来面对我们读者呢?
人是需要依靠吸引而变得聪慧起来的。没有吸引,就没有热情。阅读如果能带来愉悦幸福的感觉,自然就能吸引学生主动来阅读,而参与是吸引的开始。从蒋军晶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来交流自己热衷的话题,是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冒险。讨论选定的主题反映着学生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老师或任何一个人决定。能够将读过的书中的话题用自己平实的话语,不加修饰地说出来,并且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行为,这个行为同时也是完整表达自己的最佳练习,使阅读依托这样贴近心灵的话题成为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怎样考虑大家的意见,选出讨论的主题呢?可以通过简单的开场白切入重点,找出盘踞在大家心中的念头,让大家畅快地说出来,就像“聊天”一样。
●我们的疑惑:在班级读书会中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策略:可以通过阅读策略来引导讨论。
学生们看完一本书后,我们习惯性地会问他:“你觉得这本书怎样?”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很好看不好看)”、“不错还好)”或者是“不知道(看不懂)”。当进一步问他们“什么地方很好看?”时,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形,一方面是学生需要思考的练习,一方面是我们要学着以更具体的阅读策略,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精彩回放
师:从你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你在关注目录。我们来看一下目录。[目录节选]
第一部 毛毛和她的朋友们
第一章
一座大城市和一个小姑娘
第二章
一种不平常的优点和一次很一般的争吵
第三章
一场假的风暴和一场真的雷雨
第四章
一个沉默的老人和一个善辩的孩子
第五章
为许多人讲的故事和为一个人讲的故事
师:看第一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题目,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我发现这两个章节的题目都是对比的。
师:再看看这个目录,你会发现很有意思,你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一点?
生:“一座大城市”对比的是“一个小姑娘”。
师:很大的反差,而且这个小姑娘最后拯救了这个大城市。以此类推,其他章节的题目是不是这样的?
(学生一起朗读题目,体会。)
师:米切尔·恩德写了一个对比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目录,除了小章节外,整个故事也是一个对比。小章节里有对比和反差,整个故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对比,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部分第一章是对比的。
生:毛毛和灰先生是一个对比。
生:现实里的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里的时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对比。
师:它就是书中写到的时间花。你们的发现真厉害。
班级读书会中的讨论,虽然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点上即兴展开的,但是教师要注意让儿童的思路回归文本,以确保他们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蒋军晶老师针对学生自己发现的文本写作方式上的特质,适时地顺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展开对“目录”的重点讨论,与最初确定讨论的话题时由孩子的兴趣主导不一样,这里教师应该主导讨论的方向,通过具体的阅读策略,推动讨论向“质”的方向前进
在班级读书会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预测、连结、提问、推论、找出重点、统整等。蒋军晶老师在这里综合地使用了好几种阅读策略,让学生探究出目录中的重点特征,从文本的小章节、内容、形象、情节铺陈,多角度来分析它们内在的共性,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互动模式,并借此架构出学生能够理解的“对比”意义。没有强势,只有亲和力,又充满灵性。师生间因畅谈而开启阅读记忆的闸门,正是班级读书会讨论的本质。这是一种文学的讨论,是一种思绪分享的方式。
●我们的担忧:班级读书会中的小组讨论,该如何组织?
策略:采用和谐的互助式讨论,产生增值效应。
阅读,可以是很个人的、很自发性的的行为,但是单独的学习局限了阅读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有了伙伴,可以从同伴中汲取丰富而且多元的阅读资源与信息。因此,透过班级读书会的组织与运作,让读者更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正如弗西斯·格瑞莱特在《培养阅读技巧》一书的序言中所说:“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更重要。”
▲亲历过程
[目标指向]异同比较:从故事中读出聚焦事物的前后差异性。“异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前问]
1.
孩子会互相讨论、喜欢讨论吗?
2.
孩子能从文本中找出故事里重要的讯息,并分类、归纳好吗?
3.
如何能让孩子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谈话者,过渡成为一个能与人配合的聆听者?
[情景呈现]
师:故事里讲到了两种生活状态,我们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分成两半,前一个表格写人物原来的生活状态,后一个表格写人物后来的生活状态。几个人组成一组,去翻书,去填写这张表格。分组讨论人物:理发师、酒店老板、建筑师、演说家前后的生活状态变化。小组学习时一个人执笔填写,其他人帮他补充。
小组讨论分布图















备注:
①号小组讨论理发师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②号小组讨论酒店老板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③号小组讨论建筑师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④号小组讨论演说家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
(以“演说家”反馈交流为例)
师:我发现在刚才的小组学习中大家迅速凭着自己的记忆到相关的章节去寻找了答案。有的小组是用关键字的方式记录的,很好。下面的听课老师很多没有读过这本书,听了你们的回答,他们可以慢慢了解。研究“演说家”的同学请站起来。
师:演说家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人物。他以前是怎样的?
生:有一肚子的笑话和新奇的想法,总是嘻嘻哈哈的,爱幻想,口才好,生活无忧无虑
师:重点来说说后来的演说家变成了什么样?
生:他出名了,失去了自己的时间,整天讲乏味、千篇一律的故事。
生:感到自己的脑袋空空如也,感觉自己是骗子,越来越伤感。
生:工作上很富裕,精神上很贫困。
师:富得只剩下钱了。
以阅读的题材为骨架,透过没有压力的、开放性的的对谈,能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地加入一个讨论团队,并希望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那些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棘手的、复杂的问题,如像《毛毛》一书中众多人物前后的生活状态的变化。这种集思广益的行为将孩子们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团队。团队中每个人都各知道一部分,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团队中每个成员分工明确,各尽所能,互相合作,彼此依赖,绝对比个人更能够发掘出文本的意义。基于团队合作的小组学习把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质量结合起来,这就使合作学习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冷暖自知的阅读心得经过小组成员的分享,延展了文本的规模和活力。
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被一股必须一吐为快的情绪牵引着。作者发布了精心制作的信息密码,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就以自得其乐的方式解说个中奥秘。通过对书籍本身的进一步玩味,达成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这是一种征服未知的领域的震撼,一种真相大白的体验。阅读是促进思考的,和孩子心灵交流更是快乐的事,从中获得“知性的喜悦”。这样的经验很有正面意义,其公共效能在于,使学生们了解到阅读儿童文学的社交重要性。
●我们的心声:怎样使阅读讨论走向深度?
策略: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所阅读的作品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的信仰之一。”我们发现,每个孩子不论资质如何,只要与人分享阅读中最直接的观察,很快就能累积对文本的认识,抓住文本的精神合一。即便是复杂或抽象的概念,一旦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理解,很少孩子会没有收获。
▲幸福记事
师:自由地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实话实说。
生1:时间是一把双韧剑。
生2:我们不能盲目地节省时间,那样只会带来灰暗,生活应该是彩色的,有红有黄有绿。(鼓掌)
生3:我们要合理地节省时间,学会正确地利用好时间。
师:关键是你会怎么节省?
生3:让自己有学习的时间,也有休息的时间。
师:我发现你们讲的都很理性,有辩证思想。下面我们来换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感受与生活联系起来,你会觉得不一样。课前我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信里面给你们的爸爸妈妈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你觉得灰先生找过你吗?”另一个是“你觉得自己能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吗?”想一想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回答这些问题?
(老师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家长的信,与之对话)
师:你觉得灰先生找过你的爸爸吗?
生:应该被灰先生找过。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每天拼命地工作不和家人逛街,只有星期天才有时间。
师:你觉得爸爸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吗?
生:我想应该能吧。
师:我们来听听你爸爸是怎样说的:“我也很想改变这种生活状态,但是现实生活很难改变。房款、老人、家庭开销,逼得我不得不拼命工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呀。”
……
师:同学们,每个家长都在思考,而且会发现你们的回答很理性,爸爸妈妈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一样在哪里?
生:爸爸妈妈都想改变自己忙碌的生活状态,现实社会中,无能为力。
师:听了你们爸爸妈妈的肺腑之言,你觉得今后怎样来对待时间呢?
生:把金钱和名利看得淡一点。
师:我仿佛看到你长大了。
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
师:这使得我想起美国的一个协会叫“放慢协会”, 在街上,当看到谁脚步匆忙就提醒路上那些走路很快的人放慢脚步,走得慢一点。
生态教育观表明,家长资源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生态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品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里的延伸阅读的设计,蒋军晶老师用自己的思考和视角去寻找这本书可以带孩子走进什么样的世界,设计了让爸爸妈妈也来读《毛毛》,也来聊阅读感受,让父母的思维与孩子的体会相互碰撞,有效实现了阅读生活的广度,实现了文学和生活的对接,教学走向应有的深度。在这里我们听到孩子们或长或短的发言,所有意见都显得弥足珍贵。看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所阅读的作品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整理零散的生活经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状态,澄清价值观和立场,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更能帮助学生的生命保持健全与成长。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这节班级读书会,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也让我们教师吸纳到很多很务实的经验,使我们少了顾虑,多了尝试的勇气。而背后支撑班级读书会的是老师对于儿童文学的爱,对于学生的爱。有了爱,班级读书会我们都可以去大胆地上上看。
链接
《毛毛》主要讲一个不知年龄、来自何方的小女孩“毛毛”,她拥有常人所没有的“灵敏听力”。由于人们受城市里无处不在的灰先生蒙骗,醉心追求所谓合理化、机械化的生活,置亲情与良心不顾,于是毛毛冒着生命的危险,见到了时光老人侯拉师傅,在时间王国里她发现了世界和人类的大秘密,即“时间就是生命”。知道这个秘密的她,回到了现实世界勇斗那些灰先生,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毛》是现代人诠释时间的最佳底本,是一本能同时感动大人和孩子的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2:42:40 | 只看该作者
 
班级读书会,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绍兴市小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体会
班级读书会,我以前听得比较少,回忆下来,好像只听过《蚯蚓的日记》、《是谁恩恩在我头上》、《团圆》这三堂绘本的班级读书会而已。所以,我的思路难免以偏概全,以为班级读书会就是这样的操作过程。
这次研修班活动中,在互动式的汇报中,我对班级读书会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班级读书会,关注的是阅读和表达的融合。
无论是现场阅读,还是阅读中期,阅读后期,班级读书会更像是一个班级说书会。绘本的现场阅读,小说的中期、后期阅读指导,都通过表达的方式体现孩子“我在阅读”的状态。
在班级读书会上,阅读和表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时产生的倾诉欲望使孩子想要表达。倾听别人的表达之后引起的共鸣,更加强了其余学生的表达欲望。表达之后的愉悦又给下一轮阅读产生了兴趣动力。
我想,同样读书,在家里看书和班级读书会上看书,为什么读书会上孩子会更加亲近阅读?可能奥秘就在于班级读书会,不仅有阅读,还有一个表达的平台,倾诉的伙伴。孩子们能够在班级读书会上找到知音,找到听众,所以能够培养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又想到高段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批注式阅读不也是在为学生的交流表达铺设平台吗?这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有些老师会说:学生都在表达,老师做什么啊?在儿童阅读方面,我想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挖掘学生乐于表达的点,以点带面辐射全文,而这个功夫在课外了。课内老师出了“任务单”,之后还真没有什么要干的啦,把时间、把舞台都留给学生吧!
二、班级读书会,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关注思考。
出于阅读教学的习惯,出于语文教师的本能,如果没有独特的视野,教师在班级读书会上难免会“学文本”和“读书会”角色分不清。
当我们读完一个故事,我们最能做的、也是最经常做的是什么?我想大部分的老师会说:恩,我会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会说这个故事中有没有那个词用得特别好。
当某位同学能很明确地表达出某一个观点之后,老师是否会及时地评价说:***同学,你说得真好。
当老师和同学们结束了若干个刚刚的对话之后,这个文本的阅读学习也就结束了。

然而,在徐海燕老师的实作课演习上,我作为学生深切地感受了班级读书会和上语文阅读课的不同。
老师给我们带来一个《蜘蛛》的绘本,语言很简单,故事很短,大概十张图片。5分钟就能读完。徐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们讲故事,而是先让我们表达:你一听到,蜘蛛,想到了什么?
并且,徐老师请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白纸的左上角,然后小组内交流,大家都想到的打上五角星,别人想到的可以在交流时写到自己的想法里。最后进行班级内交流。班级交流时听到别人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就在自己的想法前打上五角星。大家有的结合科学知识讲,有的结合心里感受讲,有的单纯把想到的词语讲出来,大家对蜘蛛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光是这个交流想法环节,徐老师就用了十多分钟。
然后徐老师开始为我们讲述绘本,我们边听,边看绘本的内容。听完之后,徐老师再次请我们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在白纸左下角:看到故事中的蜘蛛,你又想到了什么?同样地交流程序,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白纸的左上角,然后小组内交流,大家都想到的打上五角星,别人想到的可以在交流时写到自己的想法里。最后进行班级内交流。班级交流时听到别人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就在自己的想法前打上五角星。这个交流环节,又用去了十多分钟。
第三个环节,徐老师请我们在白纸右上角画上蜘蛛织网的过程。这时有不少老师要求再看一次绘本。可见这项任务使我们产生了细读的欲望。
第四个环节,老师让我们在白纸右下角写上自己还想了解蜘蛛哪些方面。最后,把我们每个人完成的“四格书”贴起来,每个同学都可以看别人的想法。
在这堂实作课上,徐老师只是主持了四个环节,并维持了发言的秩序,并没有对我们的想法做任何评价,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如果自己纸上也有,就可以打上五角星。
为什么读书会上的教师闲闲的,甚至“笨笨的”?
因为在儿童阅读的世界里,重要的是读完一个故事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一个同学尽量都要参与其中,只要能根据自己思考做出理解的感受都可以,哪怕同时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结果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经历过程”,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根据已知和新知在做一些分析、推论、整合。
所以,老师也只会说:你听明白他的意见了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还有谁和她的意见是一样的,或是不一样的。
老师从头到尾不会对学生说:你说得对,或是你说的真好。
当聊完这个话题之后,老师就会对学生说:哎,刚刚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哦?
学生就会讲:我们看故事啊?
老师接着问:看完故事之后呢?
学生会回答:我们聊这个故事啊。(注意这个动词哦,是——聊,不是讨论哦。)
老师又问:那你们聊的时候脑子在做些什么事?
学生会说:在思考。
老师会很清楚地再问:怎么思考的?
学生又会认真地说:根据故事的内容或情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一些推论啊!
老师会说:哦,原来我们的大脑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做这么多事哦。但是当我们听到别人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啊?
学生会回答:那就要认真听,分析一下他说的和自己说的到底哪里不一样啊?还要再思考做出新的判断哦。
老师会很高兴地点头:哦,原来大家的思考都很有价值哦,这个思考的过程很重要。
Ok,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哪有这么聪明的学生啊,这是不是我瞎编的。
在班级读书会的阅读过程中,最后要的不是一个看得见的结论或知识,甚至可以说文本是不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儿童阅读是不用考试的呀。这个文本只是作为一个分享的例子,这是可以替换为一个笑话啊,一首诗歌啊,都可以。
还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有点颠覆原来的思维模式的。因为我们的学生一直以来基本上是以“接受型”的模式在学习阅读,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事可以的。而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很少的。教师不会鼓励一个,打击一大片,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
班级读书会上的阅读也可以读、画、写、说,这跟语文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吗?当然不是。但我想侧重点不同,儿童阅读指向孩子阅读时、倾听别人表达时的思考过程;它指向全体人的思考,所以它无需评价,所以它需要尽可能的扩大交流面。为什么孩子喜欢班级读书会?因为在这样的课上没有优生差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表达自己思考的拳拳学子之心,孩子们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阅读。这就是单纯的学习。
反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如果学生也能做到像读书会上那样单纯的表达,那可能高段的语文课堂上举起的小手还会更多吧!
把阅读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她们来表达,来思考,哪怕他们的思考达不到我思考的高度。我决不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切莫将我教师本人的思考强加于学生,因为那是教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
(绍兴县实验小学
蒋立勤)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2:43:0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2:49:10 | 只看该作者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记我的第一堂阅读课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周丹萍
联系电话:13858425765
“如果今天的语文课大家表现好,任务完成得快,老师就给大家讲个故事。”
“要两个。”他们居然跟我讲价,因为今天有两节语文课。
“就一个,如果两节课都表现好,那就外加一个小游戏吧!”
“耶!”
真的有点担心,老师指导的阅读课还是第一次尝试,该怎么去组织,有些茫然。“教师稍稍用心,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生长空间和生长能力就增加许多。”这一点我绝对相信,可怎么引导真的是个问题。
下午第三节课铃声响起,踏着铃声走进教室,班长已经在组织孩子们坐好了。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几个不知趣的“小调皮”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小嘴,有几个孩子早就在向他们使眼色了,而他们却茫然不知。也难怪,本性难改吗!不过看到今天的表现我已经兴奋了。要知道这可是全年级纪律、成绩都倒数第一的班级,接班从开学到现在还不到4星期,学生的表现已经大相径庭,这已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是新美南吉的童话《小狐狸买手套》,与其说是讲,倒不如说是读。捧着书,来到学生中间。“寒冷的冬天从北方来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教室里从来没有(即使是在我声色俱厉地批评之后)也不曾有过这么安静。孩子们个个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就连平时最坐不住的张锐、吕锦炯,今天也非常安静地靠在了桌子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原本还担心四年级的孩子会不屑于听这么幼稚的童话,看来我是杞人忧天了——故事不论对谁总是具有其不同寻常的超凡魅力,要不已过而立的我怎么也会被此吸引?
“小狐狸的眼睛让灯光一晃,一下子慌了起来,把不该伸进去的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此时,许多孩子们紧张了起来。
“啊!”几个女孩子赶紧捂住了嘴巴。
这真是我所要的。全身心投入地读,也需要有全身心投入听的回报。想不到那么多的孩子,会紧紧跟随故事情节发展而感情起伏。
“……小狐狸听到这儿,忽然想起妈妈来了,它飞快地朝着妈妈等候地地方跑去。”
话音落了,教室里一片安静,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中。许久,教室里才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个故事太好听了!”
“周老师,你读得真好听!”
“是周老师读得好,还是故事本身就很好听!”
“故事很好听,周老师读得更好!”
“真会说话!还有想说的吗?”
“它说‘人是可怕的东西’,可故事中的狐狸妈妈说的并不全对,人也分好人和坏人,这世界还是有很多喜爱小动物的人的。”钱悦尔站起来,表示很不服气。真不愧是班中的小精灵。
“我觉得故事中的小狐狸还是很幸运的,他遇到的那个买手套的老板是个爱小动物的好人。”吕乙一说完,许多孩子都随声应和。
“是啊,他遇见好人了,买手套的老板,还有路上听到那位慈祥的妈妈和小孩。遇到好人真好,让我们也来做个好人吧!”
“故事中的狐狸妈妈如果当初没有碰到那件倒霉事,那它就不会这么害怕人类啦!”
……
学生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真不愿打断他们。
“同学们,故事好听吗?”
“好听!”不假思索的异口同声。
“其实,这么好听的故事都是来自书上,它的作者就是日本儿童作家新美南吉。同学们你也能从书中读到有趣、好看的故事文章的。现在就让我们来说说这一星期来你看的《昆虫记》吧!”
“我看了《昆虫记》中蝉的部分。一提起蝉和蚂蚁,很多人都会认为蝉是懒惰的,只知道唱歌,蚂蚁是勤劳的。可是经过法布尔的观察,发现不是这样,蚂蚁才是像强盗一样剥夺着蝉的劳动成果……”金梦唯讲得头头是道。
“你看得真仔细,老师要送你一份小小的礼物。”我边说边出示一张精美的书签,“阅读者是快乐的!希望你能继续这样的好习惯。”
这时,小手如林,当初有些犹豫的小手都竖了起来,有的还忍不住“我,我”地叫出声来。
也许是这样的氛围起了场力的作用,也许是小书签起了激励的作用。管它呢,“黑猫,白猫,只要能捉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激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激起阅读后说的渴望,管他是什么起作用,更何况奖惩本来就是存在内在矛盾的。
很快自己准备的5张书签已奖完,但孩子们还是热情高潮。
“同学们,老师的书签已奖完了……”
“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没等我把话讲完,心急口快的王钦渔抢着问。
“当然会有,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接着看《昆虫记》吧,为下次作准备。”
无需再多说教,孩子们纷纷打开了手中的《昆虫记》。
起初还有些许的小声说话声,也许是刚才的余音未了吧。之后就变得异常安静,我欣慰地笑了。
下课铃响了,我轻声说:“同学们,下课了。”教室里一下子又活跃起来。玩卡片的玩卡片,玩赛车的玩赛车……但在这活跃的教室中,却发现有那么十来个孩子依旧捧着书,看到他们那专注的神情,我无比的快乐。我相信我会悄无声息地播下阅读的种子。
放学后,我正专心地批改作业。
“周老师,这本《昆虫记》是谁的?”是阅读课时没带书的吕锦炯。
“是周老师的,刚才你没有书,我借你的啊。”
“谢谢周老师!”把书放下后,转身要走。
“等等,吕锦炯,你觉得书好看吗?”
“好看,我已经打算今天回去买了。”
“真的?”
“真的!”
无论是否是他的真心话,听到这,我已心满意足。这可是一个将近4星期来,从来不带课外书的家伙,我宁可相信此时的他是真的想看这本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1:25 , Processed in 0.0949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