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堂有效作业的本然回归 【摘要】这里所说的“语用”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而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本文由当前“语用”缺位现象引出,提出基于“语用”的练习编排设想,并着力阐述基于“语用”的有效作业设计策略,即理解与活用的结合、记忆与感悟的圆融、积累与运用的并重、语言与言语的移植、储存与整合的统一、趣味与生活的兼顾、内容与方法的推进。 【关键词】语用 有效作业 策略 (第一次看到“语用”一词,陌生却又新鲜。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语用”的当前缺位。“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曹文轩教授 读着曹教授的教诲看我们的课堂:教师依然以讲解、提问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写什么” 上,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的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学习后的语言应用却等闲视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低下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 (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语文的人文性大张旗鼓,上演得十分激烈,但对工具性的体现不够充分。有些语文课堂根本没有语用的练习,即使有也是为用而用,没有很好地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教语文连几个生字词语都不落实的话,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作者提出的问题很实在,很实用。) “语用”的当下解读。这里所说的“语用”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 “语用”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所谓“独当之任”,就是特殊之任,就是“唯我之任”,显然,它具有排他性。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语用”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有自己的规律,如果细分为一根具体的线,可分为:知识—感知—体验—练习—技能。从这根较为具体的线索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中间的历程是异常复杂的。过去语文教学仅把眼光集中在这一过程的两极上,没有看到其间的中介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试图将技能一下子“倒给”学生,结果遭到规律的惩罚。语文教改要真正有所突破,就要在中介环节上做文章,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过程。 “语用”是学习个体的“人生之需”。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学习语文干啥呢?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做出明确的回答:“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是因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倘若不学好语言运用这一基本技能,恐怕连与人交往都有障碍,更遑论胜任工作,享受生活了。 基于语用的练习编排设想 一、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主线,凸显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是混沌的庞然大物,而是一个可以分解的系统。语文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形成一个网络,有严密的组织,然后分解成各个阶段,各个年级,几个阶段的内容再分成课时,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立体系统。因此,科学的有效语文练习要科学有序地建构一套序列性的框架和体系。 (科学的有效语文练习要科学有序地建构一套序列性的框架和体系。就像学数学一样,也是需要梳理的,更容易让学生掌握。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建构呢?作者可以再详细些写出来。) 二、以语言的序列训练为主导,形成立体螺旋体系 建立以“训练系统” “ 能级递进” “自学指导”为主线的立体系统训练模块。让学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渐领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识记、背诵到理解、模仿和运用,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从而形成前后制约的层进关系。这种模块安排,线条明晰,层次感较强,单元目标清晰,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联系,可谓是直线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如:学段训练体列 | | | | | | | | | | | 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语言内化,形成良好的语言图式 | | | | |
三、建立“言语图式”,构筑言语网络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关键不在于他的词汇量,而是取决于这个人语言网络结构内部的系统性、丰富性和对外部的开放性、活跃性程度。决定一个人言语能力的语言网络系统,按图式理论,可称之为“言语图式”。 鲁姆哈特说:“图式就是积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是认知的建筑积块。”从实质上说,言语图式是在一个言语接受过程中,主体根据文章及语言“类”的表象特点筛选,对许多同类文章共性提取,经过“压缩”和“选择”,最后根据“类”的表象特点筛选而成,并以一种“格”的方式积淀在主体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而言语图式的获取,主要要靠学习主体的阅读实践。因此,要建立“言语图式”,必须经过大量、集中的反复阅读,需要同类言语作品若干次地强化心理联结,一种某一类言语图式的建立,不能采用零敲碎打的方法,而应该在某一时间段里集中阅读,通过打歼灭战的方式,不断地给神经系统以强刺激,这样,才有利于“言语图式”的形成。 基于语用的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语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大体上说,适合“语用”教学中作业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四类:
(“语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 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增量。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达成学生这样的目标。) 类型一:精巧的句式表达。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 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 细读这个句子,会发现它在表达上有其鲜明的特点:人格化的写作手法,新颖化的句式描写,多样化的遣词造句,使句子显得那么活泼、生动、有趣而诗意,极富艺术感染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语言的范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疑要成为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学习资源。 类型二:典型的段式结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段落的结构形式不尽相同,句子间的联系也是关系各异。就小学阶段而言,最常见、学生必须掌握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转折式、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有些课文,每个段落出现不同的段式结构,使得整篇文章就像一朵色彩艳丽的花朵摇曳多姿,很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好好利用。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二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先写结果“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再交代原因:“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第三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分别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些动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四、六自然段是总分句群,如第六自然段,先总说“西沙群岛也是岛的天下”,再从海鸟、鸟蛋、鸟粪三个方面分开写。教学本课,段式结构的学习、感悟与模仿运用当是重点。 类型三:重要的谋篇布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总分结构式、首尾呼应式、按一定顺序写、内容的过渡等。以《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为例。从整篇课文上说,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全文按腊八——除夕——初一——元宵的时间顺序写出北京春节的风俗、风情、风物;从内容安排上看,采取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同时,课文在段落结构上也很富匠心,如写除夕一段,采取了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就这样,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北京春节民俗风情图在我们的眼前一一展现。 类型四:特别的叙述描写。 “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翠鸟》 这几句话中,前一句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快、敏捷,后句通过景物从侧面衬托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学生一般能通过句中的“蹬”、“叼”、“贴”等动作,体会到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而容易忽视后一句的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 基于语用的课堂有效作业的主要形式有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形式的仿用、文本内容的创生、写作方法的迁移等,但是基于语用不等于唯语用论,还是要兼顾学生的阅读情趣,文本的人文情感,做到真正的兼容与发展。 (作者的例子选取很典型,让人有所触动。正如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那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文——教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梳理出文本的语言特色,如精巧的句式、典型的段式、重要的谋篇布局、特别的叙述描写等,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语言的训练点,语言能力的增值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加以运用,这是非常令人可取之处。) 策略之一:理解与活用的结合 “词语盘点”集中了一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很可能就是一篇课文的浓缩。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选择几个词语说一说或写一写课文内容”的练习,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又是一次难得的运用词语的良机。 比如: | | | | 身材魁梧、神态自若、久经沙场、所向披靡、跃跃欲试、若有所思…… | | | | | | | |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每一组“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的组成特点,让学生选择一些或几个词语串编一个故事,创作一首小诗等,这些也是词语有效运用的好方法。诸如以上的一些方法都十分注重学用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内驱力,真正使学生习得的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灵活运用于口语表和写话习作之中。 策略之二:记忆与感悟的圆融 新课程理念下的积累应该是建立在学生阅读感悟基础上的自然积累,应该是一个咀嚼、吸收、内化的过程。只有理解感悟了语言材料,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真正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增长点,才能使所积累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题例:按课文内容和要求填空,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③花里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④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⑤野花遍地是: 。 这段话描写的是 。第②句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第③④句则分别从 、 角度进行描写。阅读这段话,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许多画面,请你用一句古诗来描写其中的一个场面: 。 以上题例既兼及诵读记忆,让学生复现课文优美的语言,又考查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思考这段话所写的内容、写作的角度,最后还让学生想象语言所描绘的画面,唤醒记忆,链接古诗句。如此考查把机械记忆变为迁移记忆,引导学生从积累中搜寻相关知识储备,侧重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策略之三:积累与运用的并重 吴忠豪教授说“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关键就是尝试运用,积累积累应是和运用相互关联的。因此,作业设计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加强语言积累,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题例:下面的诗句,你觉得该用在哪里?请将序号写在语段的“ ”上。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的姥姥是退休教师。昨天,很多从外地赶来的叔叔、阿姨(姥姥的学生)为她庆祝80大寿。他们纷纷祝愿姥姥 。姥姥感谢他们,说真没想到多年前的学生竟然还记挂着她。一位叔叔说:“ 。”一位阿姨问:“老师,您的身体还好吗?”姥姥叹道:“ 。”我赶紧说:“ 。姥姥的身体硬朗着呢!”大家都笑了。 以上题例对语言积累的评价不是平时积累的简单呈现,不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积累的诗句和词语。这时的学生不再是储存语言的机器,他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认为合适时才填入其中。这样的运用将语言素材作为一种工具加以运用,而不是单纯地去看他头脑中装有多少词语,去空洞地罗列堆砌。而这样的评价也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积累是有用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策略之四:语言与言语的移植 就是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二是“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一位教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安排了角色体验练习: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应该怎么说?请用上书上的语言。 孩子们在练习时,许多语言来源于课文,是经过小作者的精心选择、组合和改造,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了。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课文语言的仿用训练,促进了对这些准确精当的词语的积累和内化。 策略之五:储存与整合的统一 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但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储存,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但在实际中,我们总是扩大积累范围,各种语言材料都成了学生读背的内容,我们并没有把这些散见在教材的、不成体系的成语、谚语、名言、古诗等语言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忽视了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应该整理归类相关的语言材料,在读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延伸,拓展,有效整合,将孤立的语言材料整合成灵动的语言材料。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有效记忆。 题例一:古诗句填空并运用。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 这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都反映了 。临近毕业,我们呢也可用诗句与同学话别,如: ,天下谁人不识君;又如:海内存知己, 。 题例二:依照例句,根据要求填写古诗名句。 例:描写夏天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感叹朋友情深: 表达对统治者不满和愤慨: 描写冬景: 以上题例就很好地把积累的语言材料有机链接,巧妙整合,有效激活了学生积累的语言,达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题例还在一定程度上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学习古诗,积累语言可以分门别类,这样便于记忆。其次,题例二是一道开放题,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没有标准化的答案,给足学生自主答题的选择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古诗词积累。 策略之六:趣味与生活的兼顾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应尽可能去反映生活、表达生活、探究生活、干预生活。”(杨再隋语)因此作业设计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聚焦学生的生活万花筒。应该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题例:读下面一段话,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① 谢天谢地 ②惊天动地 ③昏天黑地 ④花天酒地 从前,有一个县官离任时,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功德匾”,上面写着“四大天地”。县太爷很高兴,很想炫耀自己,就对送行的人说:“我在任多年,并无多大成绩可言,今天你们赐给我功德匾,实在是厚爱。请告知一下‘四大天地’的具体内容。”有人回答:“太爷上任呀,( );太爷在任呀,( );太爷办事呀,( );如今离任呀——”众人齐声高呼:“( )!”然后一哄而散。那县官呆如木鸡。 同样是成语的积累运用,以上题例转换角度,变换形式,竟然变得如此巧妙,富有生活情趣,富有挑战性,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不但让学生感觉到处处都有语文,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策略之七:内容与方法的推进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因为写作方法似乎是一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为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值得借鉴,像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语言清新明快、准确生动,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把小燕子的活泼机灵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完成“建模”;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 语文课堂作业设计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基于“语用”的课堂作业设计是对当前课堂作业乃至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性的回归。 (这个部分是这篇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整篇论文的精华部分。作者论述中应对的策略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可行性。作者高屋建瓴,阐述了基于“语用”的语文作业的有效形式,它比我们平时的语言训练更高,因为它从我们语言的理解、运用、记忆、感悟、积累、运用、储存、整合等各个微观的角度,还从语言与言语的移植、趣味与生活的兼顾、内容与方法的推进等宏观的角度,设计灵活奇妙的课堂作业,让学生达到积累、内化、运用语言的目的。我们看了之后,是有所启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