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祥 朱 敏
1996年,顾黄初先生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将自己多年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语文教育必须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2003年,顾黄初先生以70高龄退休后,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关心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顾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即是他晚年对自己上述三个基本观点重新思考的结果。所谓语文教育“三生观”,是指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和语文教育生态观。2005年10月29日,顾先生在扬州大学举办的首届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三校(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研究生论坛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生观”;2005年12月16日,顾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大会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我的语文教育生态观”;2006年,顾先生应《湖南教育》编辑部的约稿,把语文教育“三生观”形成文章——《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见《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6年8月号),通过书面形式完整地表述出来。
一
顾黄初先生关于“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的观点,把语文教育与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则是进一步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揭示语文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动物而为人,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重要标志是语言。人类语言不同于动物语言:动物语言只是一种信号,传递的信息固定有限;人类语言则是个开放系统,能够传递的信息无限丰富多样,现实的、假想的,不拘范围、不论题材,人类语言都能谈论。所以,语言是人类表达需要、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可以说,人类是语言的中心,语言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顾先生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把语言学习提升到生命存在的高度,深化了语文教育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一个人活着,就是学语文、用语文,他的一生都离不开语文。
如果说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的观点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那末,语文教育生命观则不仅指明了重要性,而且指点迷津,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一,要在交流的“量”和“质”上下功夫。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语文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多创造交流机会,拓宽学生的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让学生在一次次交流中逐渐领悟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叶圣陶语)。第二,在“思维”的发展和锻炼上下功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所以,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各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顾先生一贯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谈作文教学还是谈阅读教学或者研究教材编制理论,他都把发展学生思维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第三,逐步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想养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积累”是关键。所以,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
二
早在1988年,顾黄初先生就提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的观点。顾先生建议从生活中寻找学语文的方法,拓宽学语文的空间,规划语文教育的未来。生活,在顾先生看来,是“根”,是“源泉”。近几年,顾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生活观”,把“贴近”二字拿掉,将语文教育和生活合二为一,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提醒人们务必要把“生活”和“语文教育”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具有充分说服力,顾先生用语文教育生活观来分析语文教育界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文道之争”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讨论,至今还有人拿出来做文章。顾先生根据“语文”本身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特点,说明语文的“文”和“道”是不可分割的。“淡化语法”是改革开放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新问题。一部分人认为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深奥难懂,与语文实际运用脱节,教了也没有用,因此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一部分人提出不了解一些语法规则,能说规范的话、写规范的文吗?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丢掉语法。两种说法各有道理,这就需要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来解决。顾先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根据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情况来编写语法知识短文,也就是教给学生切合实用的语法知识;二是对生活实际中使用语言所应当掌握的规律性知识作调查和整理,进行语法的动态研究,把现代语言学中关于“语用学”、“语体学”和“语境学”的理论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中来。文道之争、淡化语法论争搞得沸沸扬扬,顾先生从“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就变得简单许多。
三
语文教育生态观,是顾黄初先生受生态学启发,从生态环境想到语文教育环境而提出来的。“环境建设”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一,交流需要环境。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人。当人与适当环境接触时,不论年龄大小,都会产生与别人交流的欲望。语文教育应该重视这种生命欲望,建立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联系。第二,环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学生学习语言所接触的环境是非常宽广的,有母语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这些环境都会或深或浅地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顾先生认为,“种种环境的综合影响,如果是良好的,丝毫不被‘污染’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离‘科学化’目标也就不远了。”第三,环境是动态的,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演进,必然会产生反映新生活的新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电脑取代传统的书写工具,网络语言在我们传统的词汇库里增添许多新的成员;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中的为了表达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文字符号以外,还增添了许多足以表情达意的其他符号。这都是“环境”造成语文行为和交际工具所发生的变化。这种种新的客观存在,必然要使语文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具有“时代新质”的变革。语文教育紧紧与新的现实相适应,这是“科学化”追求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追求的是“平衡”,一旦平衡失调,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语文教育环境保持平衡,语文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顾先生当年提出语文教育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追求的就是一种平衡。重视传统忽视科学化或者抛弃传统追求科学化的做法都有失偏颇。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态观,既强调了语文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又重申了语文教育应该是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道路的观点。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与他上世纪90年代总结出来的三个基本观点,有一定的前后继承性,但更多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三生观”之“生命观”寻求语文教育更深刻的本源意义,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来谈语言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语文。“三生观”之“生活观”把语文教育放在更宽广的空间——生活中来思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旦把语文学习放在生活空间里,将会增添许多趣味。“三生观”之“生态观”强调语文教育的环境建设。无论学习哪种语言,语言学习环境都很重要。首先,规范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习健康规范的语言。其次,不同的环境,语体要求就不一样,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环境,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叶圣陶语)。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对于指导当今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省扬州中学,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