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1:4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


作者:邓睿 王健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

  

    摘  要:教育家的涌现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来支持, 其中最基础的条件之一是一支庞大而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应该是充满生机的, 有不竭发展动力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正深受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扰。本文在分析上述这对矛盾的基础上, 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论证了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催生教育家的必然联系, 并提出了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教师; 职业成就感; 教育家办学教师职业成就感指的是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 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充分展示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潜能, 实现了教育教学目的, 达到了自己事前设定的标准, 由此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一种内在满足。教师职业成就感的获得有利于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是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所必须关注的问题。06年以来, 提倡教育家办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了国家战略。教育家大多来自于教师队伍, 他们的成长与涌现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持, 而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则是现实背景下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时代呼唤教育家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尴尬

    (一) 时代强烈呼唤大批教育家涌现

    温家宝总理2003年教师节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教师代表时提出要“教育家办学”这一重大教育命题, 之后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这个话题, 尤其是从2006年以后, 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谈到了“教育家办学”的问题。“教育家办学”已经从民间呼声上升成了国家战略。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 为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培养造就社会需要的大批合格人才, 教育家办学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让教育家担任校长, 让校长成为教育家,让校长成为教育家, 既是政府的提倡, 也是社会的企盼、时代的急切呼唤。

    陈玉琨教授曾在文章中分析道: 这一话题(教育家办学) 之所以如此受社会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话题之所以如此重视, 主要在于: 一是希望通过倡导教育家办学, 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中国教育工作者队伍庞大, 仅专任教师就有1300多万人, 但遗憾的是这支庞大的队伍里却没有几个能被称为教育家的, 这于情于理都不应该。二是倡导内行办学。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很强, 因此需要由熟悉教育活动规律的内行来办学:内行办学是从整体上提升国家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由此可见, 提倡教育家办学, 一方面有利于改变以往外行办学、不尊重教育规律办学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满足教育者自身的发展需要。

    时代所呼唤的教育家不同于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教育理论家, 相比而言, 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他们更善于进行行动研究, 更善于把理论上的东西作校本化处理。教育家型校长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但大多数作为校长的教育家都应该是从“教学专家”中脱颖而出的。因此, 时代呼唤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呼唤大批有强烈的教育理想追求, 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我们需要大批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从新教师变为教学能手, 变为教学专家, 再成长为教育家。

    (二) 不容忽视的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然而, 在我们呼唤教育家涌现的同时, 不得不正视“教师职业倦怠”这个令人尴尬的词汇。这个专有名词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之后, 迅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存在; 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性别差异, 尤其表现在认知枯竭维度, 男教师的枯竭程度比女教师更严重一些; 教师职业倦怠有城乡差异, 主要表现在认知枯竭方面, 农村教师的认知枯竭更严重; 班主任工作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影响不大。[2]就中学教师而言: 普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比较严重, 普通中学教师比重点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严重; 汉族教师比少数民族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严重。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多地经历情绪衰竭; 在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维度得分上本科学历的教师高于专科学历的教师;职称越高教师个人成就感相对越强。[3]

    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必须思考: 教师为什么产生职业倦怠, 他们是怎样产生职业倦怠的? 关于这个问题, 国外学者作了更多理论上的探讨, 尽管各位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构、来源分析结论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职业成就感低是职业倦怠的表现之一, 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而更进一步地, 有学者研究了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最先开始于个人的低成就感, 然后是非人性化和情绪衰竭。[4]由此, 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就成为我们试图解决教师职业倦怠, 催生大批教育家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教师职业成就感与教育家涌现的关系

    (一) 从历史上看, 诸多教育家的成长伴随着强烈的成就动机

     纵观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家的成长史, 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其中一些人具有天生的禀赋和良好的后天环境和机遇条件, 但更突出的是这些教育家跟一般人相比, 他们有着较强的自觉能动性, 对教育事业有着更明确的目的和更执着的追求, 可以说, 他们的成长多伴随着强烈的成就动机。追求卓越, 可以说不仅是他们, 也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裴斯泰洛齐中学毕业后, 接触到了卢梭的教育思想, 对他触动很大。他决心要改变人们特别是贫苦农民的受教育状况。“我的任务是要使最初步的学习容易一些, 让贫困家庭的子女都可以学习, 因为他们一向是被社会所遗弃的。我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打开科学艺术之门。假如我有能力的话, 我就要将科学艺术与民众之间的屏障放火烧去”[5]。这是裴斯泰洛齐的信念, 也是他探索要素教育思想的基点之一。为此, 他终生奋斗致力于让贫苦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 他所创立的要素教育思想, 对于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初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办教育过程中曾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和种种磨难, 有人劝他不要摸着石头过河, 他说: 我是背着爱人在游泳呢,他表示哪怕卖掉裤子也要坚持下去, 穷到要饭也要办教育。[6]陶行知先生办好乡村师范, 办好生活教育的决心可见一斑。同时期的马相伯毁家兴学, 晏阳初竭平生之力从事平民教育也是如此。

    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在教师地位不如工人的上世纪70年代, 在当工人的六年多时间里,一百五十多次提出要当教师的申请, 立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斯霞老师曾有很多次机遇离开小学讲台, 1978 年甚至已经被组织部门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但她都选择了放弃, 要在自己挚爱的教学岗位“当一辈子小学教师”, 事实上她最终在这个岗位成名成家。

    总的来说, 每个教育家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外在环境和内在努力的相互作用, 外在环境也许是不太容易被左右, 但是个人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以及不懈的努力却是可以选择的。这也是给有志于成长为教育家的当代教师们的启示。

    (二) 从逻辑上看, 教师职业成就感是教育家诞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的诞生不是偶然的, 需要各种各样合适的条件。

    教师职业成就感便是促进教育家涌现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逻辑上来说, 对必要条件的理解是“有之不一定能, 但无之则必定不能”。这就很容易理解教师职业成就感与教育家诞生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教育家的成长都伴随着强烈的职业成就感体验, 上文古今中外的不少教育家不仅有着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 而且也在奋斗的历程中不断受到正面的职业成就感体验的激励, 走向了成功。类似这样的积极的职业成就感体验可以使得教师不断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对自我的效能感和人生的幸福感, 使得教师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 激励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路。

    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认识到有职业成就感的教师未必都能成为教育家, 这是一个不断走上更高台阶的发展过程。每跨上一个新高度, 都离不开成就感的激励。虽然最终很多教师没有成为教育家, 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为教育家的涌现扩大基础。可以说, 教育家的涌现是一个层次的提升。普通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其中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是少数, 能够成为大教育家的是极少数; 在普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乃至教育大家之间应该是一部分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和校长。虽然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可能成不了教育家, 但是应当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职业成就动机,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积极的职业成就感体验。这样的积极体验, 可以使他们养成教育家的气质,增加教育家的细胞, 产生成为教育家的动机。这样做的结果将促进涌现一批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和校长群体, 而在这一群体中, 自然会再涌现出教育家乃至教育大家。

    三、外部与自我的共振: 提升教师成就感以促进教育家涌现的路径

    人的生存状态、生命历程和生命质量, 都是人在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要通过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以促进教育家的涌现, 也同样需要从教师外部的生存环境和其个体内部层面施以影响。

    (一) 从外部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建议

    从外部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可以通过社会和学校两方面的途径来实施。

    1. 社会层面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建议

    首先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 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 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能动辄以“春蚕”、“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名号把教师捧上道德的神坛, 要求教师是道德的完人, 让教师做“燃烧”自己式的奉献。也不能以为教师无所不能, 学生一出了问题就认为是教师的错。

    第三, 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努力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常常处于尊卑相悖、德福背离、重心失落和关系错位的矛盾状态。乃至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 我国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仍呈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为一种官方承诺与民间惯习之间的差距, 教师目前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与社会所赋予更多更高的职责使命经常是不相称的。对这些问题倘若不加以研究和解决, 将会影响教师队伍之稳定、教育质量之提升、教育事业之发展。

    2. 学校层面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建议

    首先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民主、开放、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

    其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 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 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

    第三是改善校园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教师间的关系, 领导与教师的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人际环境, 它可以通过影响教师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而影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影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容易导致教师不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对于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 对于学生表现出厌倦、不耐烦。这样一来, 教师就没有产生职业成就感心理氛围了。

    第四, 是学校要切实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要帮助教师成就事业, 实现理想。如为教师创造名师指导、学习进修、访问交流、参观考察、参与课题研究、风采展示的各种机会, 挖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潜力, 为教师提供向上拓展的拉力, 扩大教师校内外的辐射影响力。

    第五, 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体检, 组织开展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师中间,与教师交流和交心, 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要经常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讲座,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调节身心, 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适,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 从内部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的路径

    1. 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受力

    要从内部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必须要关注教师幸福感受力的提升。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 “幸福, 不是我们得到的多, 而是我们计较的少”。幸福能力是人最本质、最核心、最内在的主体能力, 是人的心性能力和生命力量的集中展示。一个幸福的人, 必然是能够感受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反之, 一个缺乏幸福体验的人, 要么生存技能低下, 要么就是幸福的内在尺度结构尚未形成, 心灵脆弱。虽然追求职业的幸福几乎是每个教师都希望的, 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受力, 它跟教师的性格倾向性、精神品位和德性、审美素养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受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 形成属于教师个人“自我”的幸福尺度。长期以来, 教师在扮演职业角色时, 社会通过角色规范影响着教师幸福标准的形成, 教师依据一种被教化和灌输的幸福标准来体验自己的幸福。实质上, 这是没有自我内核和内心根基的幸福。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 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 形成属于教师个人“自我”的幸福尺度, 以此尺度定义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次, 努力塑造自我积极的人格心理。苏黎士个性心理研究所提交的报告称: 希望、热情、联系能力、好奇心、感激之心、耐力、幽默感、社交智慧、勇敢、聪明、自我调节、领导能力、精神追求、热爱学习、友好、甘于付出、慎重、团队协作、创造力、可靠、审美能力、判断力、公平心、谦虚等24项人格特征有利于催生幸福感, 换句话说, 具有以上特征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而多疑敏感、焦虑强迫、孤僻抑郁、狭隘嫉妒、偏执冲动等性格的人则幸福感低下。教师要获得职业成就感, 体验到职业的幸福, 自己要先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 这个“心”的心理基础就是自己积极的人格心理。教师可以经常对照24项有利于催生职业幸福感的人格特征来要求自己, 不断塑造自己积极的人格心理特质。

    2.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7]古德森和寇勒(Goodson, I. F & , Cole, A. L.) 曾给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过定义: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 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 受学校内外和教师内外各种因素影响, 产生的完全认可的情绪体验或心理感受”。[8]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有着重要的关联。一旦教师对其职业产生了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认同”这一心理反应倾向, 会通过个体的感情、认知以及行为等媒介, 对其行为和知觉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行为上: 高水平的职业认同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富有热情, 充满爱心、耐心、责任心; 知觉上: 高水平的职业认同能使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满足, 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和幸福。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要尊重、理解和支持教师。其次, 是建立健全各类教师激励制度, 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 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使其能从努力工作中得到满足感, 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3.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来说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 对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 是教师专业行为和从事教育工作的深层的内在动机, 也是教师产生并增强自主工作动机的基础与原动力, 其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期望与行为, 不仅如此,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导引着教师知觉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结果, 这便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知觉到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 首先要促进教师内在修为的提升, 坚实的教育教学业务功底是其自我效能信念的基础。其次, 帮助教师学会积极的、正确的归因方法来看待成败得失。再次, 提供更多积极的外部支持, 让教师能够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 也谈教育家办学 [J] . 教育发展研究,2008, (22) .
    [2] 张金玲, 王惠萍, 郑淑杰. 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3] 参考: 高岩. 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4) . 陈晓惠, 王文全. 360 名藏族和汉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J]. 中国校医, 2008, (1). 代泽斌.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J]. 中共同仁地委党校学报, 2007, (3) .
    [4] 转引自: 曾玲娟, 伍新春. 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1).
    [5] 金铭. 伟大的贫民教育家 [J] . 儿童与健康, 2007,(12) .
    [6] 朱泽甫. 陶行知年谱[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26.
    [7] 车文博.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 .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56.
    [8] Goodson, I. F & Cole, A . L . T 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ng Identity and community.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994, 21(1), 85-105.

    《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3月第23卷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47 , Processed in 0.0604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