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走在读书与教书的语文路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4:0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走在读书与教书的语文路上
                                 段增勇

  回望我所走过的语文之路,几多欣喜,几多辛酸,几多感慨。

                         活着的记忆里的欣悦与尴尬

      读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系了,我没有乡下人进城的欣喜若狂,反倒忧思深切。因为我读过的书实在有限。读过较为完整的一本书是《欧阳海之歌》,再就是一本散篇汇集的《远征》。《远征》是读初中时,教语文的班主任给我的奖励。还记得那个深秋,天高云淡,我沉浸在《远征》的文字里:草地,雪山,沼泽,篝火,伤病伤痛,围追堵截,不见尽头的甚至不见前方和远方的弯弯曲曲而又千难万险的路,一条“远征”的路。因为这不明不白的也不甚清晰的“路”,让我感觉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未知”或“未来”对我的招引……
       也是读初中的时候,看到了村里读高中的同学的语文课本,读到了袁鹰的《井冈翠竹》和高尔基的《海燕》,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感觉,让我对高中生活充满了向往。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美文”的魅力,那一条让我憧憬的“路”也明晰起来。
       时逢考试改革,恢复中考,我上了重高班,离家百里远。那时还不通车,只有步行,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艰难的“远征”。我读的是理科,最后一年被外语老师看重,希望我考外语系,于是改读了文科。又因为数学不错,数学老师希望我报考财经院校。但最终我全填了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系。
      上大学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那点汉语言文学知识是多么捉襟见肘。到学校总务处借领“蚊帐”,居然写的是“纹帐”,在一旁陪着她妈妈的小学生嘻嘻笑了。我却笑不出来,在心里流了泪,甚至还感觉到一种扎心窝的疼痛。
       活着的记忆里,对于阅读如饥似渴的状态,像是给予我近乎原始的欲望,完完全全的饿痨情状。活着的记忆里,对于存在的焦灼尴尬的感觉,像是给予我无所适从的催逼,彻彻底底的茫然情形。读大学了,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培根的《论人生》,萧乾的《梦之谷》,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渐渐进入我的阅读视野。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因终于解脱而喜乐淘淘,而我则因不能继续读书而失魂落魄。我放弃了考研,执意回老家县城……没能把书真正地读下去,像是一个梦魇,就连后来的诸多梦境里,也还有着这番挣扎。

                           教语文丰富和提升了我的生命感悟

      1985年的秋天,我走上语文讲台,两个班的第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对重点班的学生讲的是“师道尊严”,对普通班的学生讲的是台湾诗人徐哲萍《放榜的日子》。重点班的学生回忆说,那天我走进教室,他们以为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而我这个“新同学”却站上了讲台,一上台就一本正经地进行 “师道尊严”的说道。普通班学生毕业多年后与我交谈,他们说,“一辈子也忘不了,高中第一堂语文课的那首诗,每次一想起‘落地的麦子也会长出新芽’,心里就有一种激动,一种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激动。”其实,我作为语文教师生涯的这两堂“第一课”,都是用心安排、精心准备的。随着经历和阅历的丰厚,我渐渐感觉到,因为我的存在,因为学生的存在,因为同仁的存在,我的生活和生命里,时时刻刻都有着一面镜子,如何看清自己,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他者”,这太重要了。
      因为学生的存在,我的很多教学行为在学生这面镜子里,让我更多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后来,学生家长甚或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的一些朋友或者陌生人,也都成了我教学或者做人做事的镜子。告别了山区教育后,我走向了都市教育。开始面对都市教育的一大特色——家长会。有次家长会,我谈了“不看成绩看状态”的观点。有次在成都春熙路西南书城附近,遇到了我的学生。临近高考了,这位学生却在大街上悠闲散步,遇到我,很不好意思。他父亲就在她身旁,立即说:“段老师,我特欣赏你的‘不看成绩看状态’说法,孩子这些天状态不好,我带她散散心。”这位家长是四川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话时眼里饱含真诚。就那一刻,我的心也无限温暖,有一种“陌生人,你温暖了我的情怀”的深刻感受,心与心的相互照耀,情与情的相互温暖,意与意的相互契合,让我感觉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付出。
       在教书期间,我也常常听一些老师的课,不只限于听语文课,甚至还看体育课,听音乐课。每次听课或者看课,都在读课和想课的状态。也不只在知识层面或者教学技术层面,更多是对教师生态和状态的思考,诸如“教师姿态”“在场而在状态”“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化”“课堂的教学魅力在于细节:点而破,破而透”“有教案不能等同于备了课”或“教案和备课是两种不同状态的呈现与存在”等等的觉悟,也是在听课看课想课时切己涵泳而得的。
       若在“语言—文化—人”的思维线路里能够更深地思考语文的存在,思考语文教学,思考语文教育,统筹了“教材、教师、教学、教育”的整体思索,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基于言语教学而传播文化,基于文化传播和传承而育人于心,浸润于文化的涵养,唤醒生命,促成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这才是语文教育和教学的圆满功德。
       青春岁月里,我曾手拿粉笔头,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渐渐地,因为教书,因为教语文,却也欣慰于与学生相处的无限美妙和无比满足。从“哥哥老师”走向了“叔叔老师”,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对孩子们的一种责任。整整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没有语文本身的内涵蕴藉,是影响不了那些家长痛心、老师头痛的孩子们的。在做人的尊严和良心以及自我完善方面,我对学生们说,“成绩差,情有可原,但在做人上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比别人差”,“现在差(学习)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一定差(做人)”,“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1997年至2004年,我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工作了七年,带了三届学生,成绩好的班级每届都出一个全省文科状元。做了两届所谓差班的班主任,却做得很逍遥,因为学生需要唤醒自我管理,需要平台搭建,需要尊重和信任。至于状元现象的社会性效应问题,我也曾在我的“一俊遮百丑”的思考里,写下过这样的诗句:“金字塔的辉光,何曾照耀到它的基脚”,这是对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考,也是对于“弱者更需要关怀”的教育思考,更是对于“优生不可教”的一种辩证思考。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关怀,但是弱差的学生更需要关怀,追名逐利的功利教育太多遮蔽,遮蔽了教育的本质,遮蔽了教育对于生命起码的、应有的甚至必有的尊重和善待。大气候一时难于改变,小环境里的小气候却是可以让每位老师有所作为的,不只是意识和认识的问题,回到教育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常识,不是不能,只是不做,做起来,做下去,总会有好结果的。
       想起过去的那些日子,虽有遗憾,总体自我评价“是一位进了城还没有坏了良心的农民孩子”。强调自己的“农民孩子”身份,不在于炫耀什么,因为曾经经受的“残缺教育”给予我这样的农民孩子留下了深度的缺憾,有这样的自我警觉,也才能时刻提醒自己尽量少些遗憾或者残缺留给我的学生,也如我不识字的父亲对我的教导:“我们农民种庄稼,耽误的只是一季,你们教别人的孩子,耽误的却是一生”。
天地间有一面明镜,那是心灵的明镜,精神的明镜,仁见仁,智见智,如何看,看什么,都很重要。

                               勤起早看天,闲来读书忙

      大学四年,在如饥似渴的读书中度过,虽不免囫囵吞枣,却享有了较多的读书的快乐,心儿常常飞翔在一些美好的文字中。这些美好,在于文辞,在于情思情意情怀,在于心灵精神思想,在于真知灼见,在于蒙昧启迪……幽昧昏惑处,豁然开朗时,唯有读书人才有的那番心意契合,至今也还是一种沉酣的回想。
      恋恋不舍的大学生活,不能继续读书的遗憾,让我在走上讲台之初,给自己立下三个三分之一的“警示”: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三分之一的时间玩耍。如此确定,源于一位大学教授的启蒙,他在结束专业课最后一堂课上,对某些不常听课的同学语重心长地教导:“不要认为读了个大学就了不起了,认真学习的人,也只是搭建了一个知识的框架,更多人连这个框架都没有搭起来,甚至一根柱子也没有立起来。要能教好书,必先读好书。”这简直是醍醐灌顶的教导。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兢兢业业地读书和教书。后来,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渐渐盛行。这时,一位有大德贤德的仁兄告诫我说:“增勇,把你用在娱乐的时间拿来做做学问,足够了。”他还说:“有些事情,我们不做就再也没有人做了”。因此,我也还不至于娱乐而至堕落,幸甚至哉!
       闲来无事乱翻书。作为语文教师,抄写教案,剪贴教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一个常常看书,常常思考的老师,才是在一种真正的备课状态里,从积累走向积淀,内化于心,生根于心,生长于心,也才能长成知识树,专业的视野才会广阔,专业的枝叶才会茂盛,专业的躯干才会健硕,专业的情怀才会深厚,专业的精神才会纯粹,这样,才能讲学理,讲学术。没有沉潜涵泳的功夫,没有学养层面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建构,只是银样镴枪头的挥舞,或是花拳绣腿的虚晃,更是风浪里稻草人的招摇。
      把书认真地读起来,把书实在地教下去,从“忍受”走向“享受”。这些年,我都是这样呼唤着我的语文同行者。真正的名师在课堂,在讲台。任何理论的建构脱离了课堂或者教室,远离了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剥离了教师生态和学生生态以及教育生态,就只是“幌子理论”。我们的教育理论,要在富有生命质感和生命内涵以及生命色彩上追求理论的生命动态。教育关乎人,关乎生命,语文教育更是与生活和生命紧密相连。如今的教育大多漠视“教书育人”的常识。事实上,无论怎样努力“教书”,不在“育人”上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这“书”是教不好的,甚至会教得很“糟”、很“坏”。
       再过十年,我就六十岁了。从没有过的紧迫感,那种“夕照秋山”的萧索甚至“黄昏暮愁”的落寞,像是突然间丰茂了,只因为该看的书和想看的书竟然有那么多。去年读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既感到欣悦也感到悲伤。这本是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就该看的。虽是一些常识,而我们这代人就是缺失了太多的常识。也因为自己在一种“残缺教育”的简陋里,既缺失了对于自我生命的健全和完善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复,也缺失了对于学生教学和教育上的诸多教学调整和教学改进,更缺失了对于自己孩子教育上的规范和规整。有幸的是,去年下半年读到王栋生老师“我把自己教成了学生”的话语,这样的教师观、教学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每一位教师能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命作如此生命观照,也一定能在教学世界别开生面。如果五十岁还算是人生中年的话,路遥那“太阳从中午升起”,是否还能给予自己一些足够的自信呢?!好像还是在于自己的修为和造化吧。
        担任教研员,至今已满十年。这十年不是“扬州一梦”,而是百千滋味万千回味在心头,生命的疼痛和生命的觉醒像是在召唤什么,催促什么,如此,迎风而歌,向死而生,在在无不在,生生无不生。四川省高中语文课改,我发出的第一声,则是“回到常识讲道理,奠基未来写春秋”,随后是“把落实真正地落在实处”“在语文课改的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常识处洞开非常景观,在落实里涵养生命根脉”“回到常识,务求落实,努力创生”“让我们共同经营语文川菜的盛宴”“把富含营养的水浇灌在生命的根脉”……一如钱理群老师的生命感怀,我“存在着!努力着!”
      勤起早看天,天象地气两相应,阴晴随行,凉热同感,晴带雨伞,饱带干粮;闲来读书忙,腹有诗书气自华,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有书橱的星光照引,不会迷路,也不会迷茫。如此看,做一位阅读的教师,做一位思考的教师,乐在其中,也乐得其所。

                           敞开胸怀便是门,竖起脊骨便是剑

      蜀江水碧蜀山青,这一方地灵人杰的蜀地山川,多有执著以求的语文同仁,只因为相应的平台通道备受由来已久的“蜀道难”的宿命主宰,更多仁人志士在语文教育上的建树多在“向隅”状态,这也使我深感责任重大。不为别的,只为曾经青春时刻的梦想,只为“春风不度剑门关”的梦魇纠缠,唯愿自己能够努力地为众多四川语文人铺路搭桥,心向往之。
      此时此刻,也让我想起2004年10月,在上海金山参加“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深感上海这个“先驱者的营地”里那一批批孜孜以求的语文前辈的语文情怀和生命吟唱,当时,我思绪万端,写下过这样的文字:

     看看上海,想想四川,巴蜀多才俊,风流自有期。然而地灵人杰的巴山蜀水,仅语文教育而言,太沉闷了,太松散了,太个体化了,太单一化了,真正是各安天命啊,各自在自己的天宇里奔突。有想法的人,一定很多;有做法的人,也一定很多。多是些散兵游勇,多是些闲云野鹤,最后的结果是时日空耗壮志难酬。为什么不能让“悲泣”变成“豪歌”呢?为什么不能让“枯寡”变得“丰赡”呢?为什么不能让“活力”形成“合力”呢?为什么只能紧随其后而望风跟随呢?语文百花园,哪堪孤芳赏;巴蜀多才俊,四川有希望。愿四川仁人志士风雨同舟共建四川语文教育的新平台,愿四川有识之士携手同行共创四川语文教育的新天地。

       记得1990年的某一天,当代诗人杨牧因为采风古城阆中,路过剑阁,当地名宿组织大家去和他交流,他朗诵了对于剑门关的历史感悟,“敞开胸怀便是门,竖起脊骨便是剑”是这首诗中对于“剑门关”中“剑门”二字的文化诠释。为此,我化用其意,赠予我的学生,“敞开胸怀遨游书海将世上风光尽收眼底,竖起脊骨行走正道把人间是非全露笔端”。现在想来,这也是愣头青的我颟顸得有点可爱,然而内里的一些精神气质,好像也未曾改变,甚或变质。
      又还记得几年前黄玉峰老师来四川讲学,讲了《蜀道难》,随后一起参加眉山三苏祠的苏轼研究会,黄老师要我自己想一句话,他书写后赠予我,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了,“万夫当关一夫开”,是对于《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化用。黄老师写后赠予了我,我却一直不敢悬挂,是认真玩笑,还是玩笑认真,我都笑而存于真心了。
      收起玩心,因为成不了玩家。还是认真点,唯有认真,才能从“熟知”走向“真知”。
这样的一些文字,公之于众,是自我反省,也是自我告诫。有“剑”在手,无须问“天下谁是英雄”;把“门”打开,做一个敞亮的人,更易于自己对于自己的清理和清洗。至于语文,或者语文教学,或者语文教育,形而上(道)的迷失必将导致形而下(术)的低迷,我永远坚信这点。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749510102v0l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13 , Processed in 0.05722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