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7 03:5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聊课 
程惠萍



                                   ——教师快乐成长的小尝试
每当应邀去学校评课时,我心里总有些忐忑:太直言,会让执教老师颜面全失,无法再登讲台授课;不直说,会让校领导失去请咱外人评述的理由。左右为难间,我在渐渐感受“聊课”的魅力——即每次听完课,先请执教者坦率讲述教学感受,不做任何评价,请观课教师直接讲述观课感受也不过早评价,在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随机选取最值得探求的一点进一步展开追问,在大家自问自答的聊天过程中,逐步帮助大家明晰一些必须清楚的教育环节与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的转变虽没有刻意传递但是却直达人内心深处——因为是大家共同探讨研究的结果,这种经历就是最深的感受。
今天又应邀去评课,走进教室一看,小小的教室里早已挤满了听课的教师。两位六年级教师分别执教了语文课《别饿坏了那匹马》和《唯一的听众》。两节课听后总体感觉在教学中她们谦和,富有感染力,能紧紧地和学生站在一起去完成本节课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她们的紧张与不安。课后与她们沟通时,为了消除她们对我的戒备,我继续选择了“聊课”——在聊天的过程中与她们进行自然而流畅的交谈,引导她们自己感悟得与失,并且寻找突破途径。一个多小时的聊课朴实而又高效,不仅找到了课的症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解决办法,作为观课者大家不再是 “批评家”而成为了 “建设者”,这种转变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
《别饿坏了那匹马》和《唯一的听众》均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为“爱”。由于单元所选课文以人物描写见长,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描写就显得格外重要。两位教师在执教中都注重了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但是听起来总觉得味道不够,问题出在了哪里?在大家畅所欲言的聊课中,我们渐渐找准了本次聊课的核心——钻研教材时不能只注意到文本的共性——体会“爱”与感受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等的精准描写,更应关注个性——这篇文本独有的价值点!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在表达“爱”上的独特之处在于选取了凡人小事——一位残疾青年为了保护“我”读书的自尊心,在给予“我”宽厚的微笑的同时更以宽容的心不间断地收购“我”的马草,直到被“我”发现居然没有“马”。从表面看他给予“我”的仅仅是几毛钱的帮助,但实际上这份对“我”读书热情的保护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青年的善意谎言更是对“我”的殷切期望,别让“我”在求知路上“忍饥挨饿”!别饿坏了“我”,别让“我”失去读书的渴求,别让“我”失去知识的营养!小善行,大善举!如果没有这层“爱”的具体挖掘,讲述课文只能是空对空的爱的传递,绝对不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任何烙印!那么如何去感受这份独特的爱呢?课堂仅有40分钟,就必须学会取舍,从文章最特殊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首先应从文章的写法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忐忑不安——平静——泰然——感动”“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自然地串起了整篇文章,抓住这条线既理清了课文思路,又有助于整体感知文本,甚至还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一种行文思路,可谓一举三得,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当我们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完成整体感知的环节后就应直奔课文的好奇点——特殊的课题,只要抓住题目,引导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思考即可感受普通人创造的伟大!由于大胆的取舍,课堂就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交流时间,也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成长。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表达“爱”上的独特之处在于选取了大人物小语言——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为了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初学者敢于练琴,勤于练琴,竟然自称是一位“聋人”!面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勇于放低姿态,善于拉近心灵距离,这就是“爱”!文中对于老教授的描写更多的集中在语言描写上,三次语言描写传递着老人给予“我”的不同信息: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这是文中对老人语言的第一次描写,也是最多的一次语言描写。乍一读,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细细品读,却会发现老人的爱就体现在字里行间。“是我打扰了你吗?”看似很平常的开场白却折射出老人的不平常之处。明明是小伙子的“锯桌腿”的声音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但她却在一瞬间看到了小伙子内心的尴尬与恐惧,于是她以“打扰”的问句轻轻化解了小伙子的难堪。于是小伙子才能静心倾听后面的话语,才能发生“质”的改变。这平和的问句太值得去细细揣摩!没有这样的开场白,后面一切都是“零”。“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在这次交流时,一句“耳朵聋了”把自己放到了最低点,把小伙子放到了最安全点——面对聋子还有什么恐惧?于是才能“继续”!为了一个陌生人的成长,却甘于将自己“放下”!这种“放下”就是一种“大爱”!紧接着,“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每天早晨。”看似普通的四个字已经将“大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不仅是对小伙子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这份爱将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坚守”。在细细品读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老人的可贵之处,而学生也只有在一次次品读中才能有所收获!那么课堂上我们该做什么?还需要喋喋不休地讲嘛?还需要不厌其烦地问嘛?其实,我们在自己的品读中就会明白——静下来,再静下来,才能真正揣摩人物的内心啊!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文中对老人语言的第二次描写。如果说第一次的语言品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人给予我的充足自信与充满期待。那么这次的语言描写中朴实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最真诚的鼓励与感谢!面对我一次次“锯桌腿”的声音的骚扰,她竟然能一次次说出 “真不错”说出“谢谢你”,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与包容?这份欣赏与感谢使小伙子悄悄地变化着:又敢在家里拉琴了——由“坐着”拉琴变成“站着”拉琴——由“站着”拉琴变成“站得直直的”拉琴……细微的变化中折射出的是小伙子内心自信心的不断增强,是小伙子琴技提高的慢慢展示,站直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强大的内心!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这是文中对老人语言的第三次描写。这次语言描写采用了间接转述的方式,“快乐和幸福”是这次语言表达的核心。“快乐和幸福”是老人的真实感受。因为她真切地见证了一个小伙子的成长,见证了一个“音乐白痴”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成长使“助人者”的心血没有白费,使“助人者”在“放下”中享受到了助人的快乐,享受到比传授技艺更高的境界——“培植自信与奉献欣赏”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份快乐与幸福怎能不值得去细细感受?
……
我和老师们在聊课中对文本的解读越来越深刻,她们突然感受到集体备课原来就应该是这样集思广益,感受到钻研文本来自于自身的深刻解读而不应该依赖教学参考书!……
她们的感受很多,我无法一一道来,但是我感觉这个上午她们是快乐的。因为我看到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课者都是带着微笑离开会议室的,没有负担,却收获颇多!微笑就是给予我这次聊课的最大收获——因为我希望老师们快乐地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30 17:46 , Processed in 0.0685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