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说·网摘·名师》第11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1 20:2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说·网摘·名师》第11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17期,《师说•网摘•名师》2011年11月上旬第11期

                   广西省跋涉骆驼老师专辑
推荐人语:
  进本论坛有一段时间了,也发过一些帖子,才逐渐发现自己欠缺太多,都想改名叫“水平不高”了,不然叫 “余鲁钝”也不错。这不,又有一个普通问题闹不清,来请教网友版主来也。荒村僻壤,没地方请教,请网友版主耐烦些

推荐老师:湖北省竹溪县中峰学校网络维护员,物理老师方先友


                晶体熔化实验为什么不能成功?
  阅读了“高手速来”这一话题,看到讨论者真多。9楼说:“不能熔化。因为冰要熔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温度达到熔点,二,能吸热,这一题中,第一个条件能达到,但第二个条件达不到。因为烧杯里的温度和试管里的温度相同,不能传热。”didobaby 版主说:“9楼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再解释也不过是重复他的话而已。”老师们,你们不觉得这个理论很普通和浅显吗?不必花50多人次去争论吧?可是你们为什么只去争论理论,你们有多少人去做了实验?请问你们这个问题:你们平时做晶体熔化实验成功了吗?得出温度不变的结果了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呢?
  还是来讨论这个问题吧:晶体熔化实验为什么不能成功?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84364&highlight=



  好了歌——使用新教材有感
  走路的人踩中西瓜皮为什么向后摔倒?
  迟到的意见
  求助: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音响的车数量,在线等!
  试论自行车龙头的转向作用
  摩托车倾斜能改变摩擦力吗?
  空气开关为什么叫空气开关?
  曹冲称象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吗?
  纯净水的口感为什么跟开水不一样?
  2008.8.1下午有日食
  我对滚动的理解
  我对滚动的理解第三稿,请版主们指正(存目)
  请教:分布力的问题
  如何理解“磁场是特殊的物质”?
  “把小磁针放在空间某一点,如果小磁针偏离南北方向,说明该点有磁场”,这句话对吗?
  急问:法拉弟圆盘发电机发电时磁通量是怎样改变的?
  日环食要来了
  新课标新课本好!
  雷人的《同步练习与测评》
  上个图,祝老师同学们节日快乐!
  我也来问一个关于磁性的问题
  春季水泥地板为什么潮湿?
  请问:到底动物对地震有预感吗?
  请教伯努利原理教学的几个问题
  沙堆向风来的方向移动吗?
  到底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还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好了歌——使用新教材有感
  世人都说新教材好,面貌全新出炉了。全力宣传和推介,教师送去洗脑了。
  世人都说新教材好,发下来看傻眼了。学法教法都“新颖”,就没见有谁真正掌握了。
  世人都说新教材好,知识系统打乱了。“知识打乱很重要,穿新鞋走老路杜绝了。”
  世人都说新教材好,学科本位淡化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不给你鱼看你探究不探究了。”
  初学物理第一课,大爆炸理论灌输了。一忽东来一忽西,据说只要用学生主体就能解决了。
  探究课,真正好,学生地位突出了。能实行的课例却不多,小容量课堂用“探究”;中等容量,重新回
  到老路上去了。
  世人都说新教法好,示范课实录发来了。学生都是小老师,发言稿子事先印好了。
  世人都说新教材好,老师备课困难了。看完课本没有用,还要根据知识系统再剪裁!
  世人都说探究好,各地“真正实行”了。新课先用老方法,习题课上再探究。探究伙伴是“小刚和小明
  ”,探究导演是教参编写人!题海战术应万变,“探究题”大受关注了!注意考试新方向,纸上谈兵搞
  “探究”!
  世人都说轰轰烈烈的大课改好,实际情况有多少被了解了?“培养自主精神,培养创新精神”,这个目
  标如何实现得了!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380677&highlight=
  
  
  走路的人踩中西瓜皮为什么向后摔倒?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一些习题中,我看到的标准答案好象是:人走路时是运动的,踩中了西瓜皮,由于西瓜皮摩擦力小,脚的运动速度就加快,超过身体的速度,于是人向后摔倒。我觉得这个答案不正确。西瓜皮的摩擦力确实小,但不应该使人的脚加速。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人走路时,双脚总是分先后的。先假定后脚是左脚,前脚是右脚。那么左脚蹬地后,人就起步,但此时人的重心在右脚的后方。由于右脚跟地面之间有摩擦力,所以右脚并不向前运动,于是身体以右脚为轴心作圆周运动,很快重心就移到右脚前方。此时如果左脚不着地,人将会向前摔倒。以后,左脚着地,身体又绕左脚作圆周运动,使重心从左脚后方移到左脚前方来,如此反复不断,人就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假使人向前迈右脚时,右脚踩中了西瓜皮,由时此时人的重心还在右脚后方,而右脚又不能固定,这时,身体和着地的右脚便一起向前滑动,而身体重心总不能移到右脚前方来,于是人便最终向后倒下。
  请问我这个解释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么,在初中物理的范围里,不用转动的概念,不用稳度的概念,能把问题说清楚吗?总之,能纳入到初中物理里来吗?怎样向初中生解释呢?说实在的,我觉得很为难,又不愿照标准答案讲,又不知道怎样照自己的意思讲。
  
  原谅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85500&highlight=
  
  迟到的意见
  现在有了网络,很方便了。把以前发现的教材的错误说出来,不知道还有没有意义。
  我们这里刚停止使用的九义初中物理课本有这样的几处错误,在使用十多年的时间内从来没得到修正。(1)如图1,第一册第200页画的辘轳,摇臂转动的轨迹是个圆,透视效果画成椭圆,但椭圆的长轴方向应为竖直方向,现在画成倾斜,很别扭。(2)第一册199页画的汽车方向盘,齿轮传动没画清楚,照图中那样,方向盘根本不能转动。这里在之前版本中原来是画得对的,后来改版就画错了。怀疑是为了赶时间。(3)第一册194页所画的汽车刹车踏板,阻力F2的方向应该是向后的才对。汽车拖卡怎么会是向前拉车的呢?(4)第二册14页叙述分子作用力的平衡距离时,在课文中把r说成是10^-10m,在练习中又说成“某一距离10^-10m“。既然确切是10^-10m,怎么还能说是某一距离?r一定是10^-10m吗?中考题和训练题中难题比比皆是,而编书人竟然怕初中生不能理解r,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搞出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急就章”来。
  我个人想象中的出版社应该有人专门修改课本,经常祥细地审查课本,避免错漏。总不能只等读者发现吧?
  (1)这个图真的是错了。椭圆虚线部分。
  (2)中我说了,曾经是画得很清楚,改版后就不清楚了。是不是改版后更高明了?我看是不同的人画吧?后面的人没弄清楚吧?
  (3)中,汽车的拖卡是从后方沿那根杆顶过来的?设计成拉力不好吗?用推力杆不弯吗?
  
  我去拍了拖拉机的刹车踏板,可惜上传不了。那个图确实错了。
  辘轳的那个图我也拍了。画辘轳不可能用斜二侧画法画的,圆形经过透视变形后成椭圆,如果圆是竖直的,椭圆的长轴仍竖直。如果不竖直,长轴也不竖直。这对于物理不算重要吧。
  原谅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89578&highlight=
  
  
  求助: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音响的车数量,在线等!
  一车行共有65辆小汽车,其中45辆有空调,30辆有高级音响,12辆兼而有之。问既没有空调也没有高级音响的汽车有几辆?
  A、2B、8C、10D、15
  
  一学校的750名学生或上历史课,或上算术课,或两门都上。如果有489名学生上历史课,606名学生上算术课,问有多少学生两门课都上?
  A、117B、144C、261D、345
  是这样的:有人来问我,我做得A,D,对照答案不对。其实是她看答案看错了。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90071&highlight=
  
  试论自行车龙头的转向作用
  在前面的一些讨论中涉及以下问题,另开一个话题,请网友一起讨论。可能不够成熟,望各位不吝指教!
  
  如图1所示,设想一辆自行车直立地在平地上作直线运动,这时车受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静摩擦力,而这时静摩擦力很小。如图2所示,当车骑车人把龙头向右偏转时,由于惯性,车本来还要继向前运动,但由于车轮不再顺着原来前进的方向,所以摩擦力变大。如右图所示,把摩擦力f分解成f1和f2,f1成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2则使前轮的转动加速。
  f1虽然给前轮与地面接触的部分提供了向心力,却不能使整辆车和骑车人一起做圆周运动。换句话说,车的大部分分和人并未得到向心力(编辑时加进的,请网友帮助斟酌)。这是因为,如图3所示,直立的车在受摩擦力f1作用时,f1产生的力矩使车沿逆时针方向翻倒。为了使车不翻倒,人要向右倾斜,使重力、地面支持力这两力的力矩跟摩擦力的力矩平衡。
  综上所述,龙头的转向作用和溜冰人有所不同。前者在直立的情况下通过转动龙头产生了径向摩擦力,骑车人倾斜身体有平衡摩擦力的力矩的作用;而后者在倾斜之前是没有径向摩擦力的,倾斜的目的在于提供径向摩擦力。笔者认为实际中骑自行车转弯时转动龙头和倾斜身体两种手段往往同时采取。
  实际中的自行车转动龙头时有进动现象,笔者也有所了解,但在这里有意避开,请大家看是否合理?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92326&highlight=
  
  摩托车倾斜能改变摩擦力吗?
  前面参加了两个话题的讨论,涉及到本问题。为了不使头绪太多,另开一个话题。
  设想一辆摩托车在平地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它没有侧向运动的趋势,并不受到任何侧向的力。而如果骑车人倾斜身体,由于这时质心有向下运动的趋势,但质心一带的部分要受到它下方其它部分的阻碍,因此它下方的其它部分就要受到向下向外的作用力,于是车与地面接触部分就产生向外运动的趋势,这时接触地面部分便受到了地面的向内的作用力,即摩擦力。
  从刚体转动的观点看,车身倾斜时,重力、支持力形成的力偶矩使车逆时针翻转,于是车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便受到向外的作用力,有向外运动的趋势,于是受到了摩擦力。车身越倾斜,重力、支持力的力偶矩就越大,车与地面接触部分向外运动的趋势就越强,摩擦力也就越大。
  
  车身倾斜后,车便由直线运动改为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它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按照我在论坛中跟网友讨论得到的结论,向心力就摩擦力。选运动的车作参照系,引入一个离心力F',可以把变速的问题变成一个平衡问题。根据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得
  G=N,
  f=F'.
  根据图中各力的方向,容易得到
  f=F'=Gctgθ
  
  根据上式可知,车子倾斜越厉害,车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大,它的向心加速度就越大。所以,车手以很大速度经过急转弯的道路时,总要倾斜身体,以便产生足够的向心力。当然,这种做法是受到地面最大静摩擦力的限制的。
  
  摩托车倾斜能改变摩擦力。就是说,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内,越倾斜摩擦力越大是对的。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91900&highlight=
  
  空气开关为什么叫空气开关?
  内容如题。本人没学过空气开关,它的工作原理跟空气有关吗?
  我在发出这个帖子后已经搜索得到下面的答案,可能有不少网友也一样关心这个问题,那就请看吧。从下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空气开关的“空气”,应该是指芳香族绝缘物汽化的产物,它不是空气。
  
  空气开关的原理(来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223732.html?si=1
  空气开关也就是断路器,在电路中作接通、分断和承载额定工作电流,并能在线路和电动机发生过载、短路、欠压的情况下进行可靠的保护。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及触杆设计成平行状,利用短路产生的电动斥力使动、静触头断开,分断能力高,限流特性强。
  .短路时,静触头周围的芳香族绝缘物气化,起冷却灭弧作用,飞弧距离为零。断路器的灭弧室采用金属栅片结构,触头系统具有斥力限流机构,因此,断路器具有很高的分断能力和限流能力……
  
  我读书时没有学过空气开关,现在的大学课本也不讲吗?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93763&highlight=
  
  曹冲称象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吗?
  我们用的一些练习册硬说曹冲称象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还有漂浮条件。本人认为这样说是不对的。曹冲称象究竟利用了什么?请各位网友评论。建议:列举出来的原理必须是曹冲所应该懂的,而不是称象方法涉及到的物理现象。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我看就是用了一个等效替代的方法,没发现别的什么。还有,是方法,不是原理。
  原文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301366&highlight=
  
  纯净水的口感为什么跟开水不一样?
  没烧开的纯净水跟开水口感很不同,觉得不容易下咽,为什么?
  我这里说的“纯净水”不是指蒸馏水,是指“娃哈哈”牌之类的纯净水。它的生产过程好象只是过滤吧?广告上说经过了二十几道过滤什么的。反正,我觉得用自来水烧的开水才好喝,不信大家试试看。
  这种“纯净水”的味道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好象可以叫做“生”的味道。
  我的问题应该不难吧?不过我不是化学专业的。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 ... ghlight=&page=2
  
  2008.8.1下午有日食
  上网看到新闻说今天有日食,南宁这边时间大约是18时44分开始,可惜我这里天气不好看不到了。希望各位网友能多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顺便给有兴趣观察日食的坛友介绍一个经验:观察日食时不要直接用眼睛看太阳,以免伤眼睛,一般是透过专用的镀过金属薄膜的观察卡来看。但是也可以用VCD光盘来代替观察卡,效果不错,因为光盘也是镀了一层金属膜的嘛。注意用白色的、只镀过铝的那种光盘,而涂过颜料的那种是不透明的。
  
  我们广西这边19点半天都没黑,相信只要天气好,很多地方都能看挺长的时间。有条件的坛友应该拿起相机、望远镜、DV等等工具来观测一下嘛!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394824&highlight=
  
  我对滚动的理解
  各位好!近来在这里留言,可能观点不正确,以及态度不友好,跟网友有了一点矛盾,同时还收到了一份“管理规定”。自思本论坛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学好教材,而不是在这里争论、纠缠深奥问题,这一点自己没有注意,所以我现在对网友的态度完全理解。我已向湖北老师发短消息请求原谅,但还不见回复,看来湖北老师真的生气了。我也已经目睹一些网友发表错误言论遭到冷落的尴尬境地。但我反复想过,还是不想马上离开论坛,理由是:我的教学是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平时由于环境条件所限,有疑难问题找人请教困难,而人教论坛是我和教材编写者沟通的最好途径。从这一点看,我们都有一定的主人公地位;其次我相信网友对我有意见是暂时的,以后只要我摆正态度,发帖时注意文明礼貌,不随便发表背离主流的意见,网友会重新接受我的。我们上网是为了自己以及来这里求助的人搞好教学,这是大家合作的基础。对滚动摩擦,我有一些话还没说完,于是要求dxg版主单独回答我,但他认为发到网上大家讨论比较好。所以我现在决定发上来,请网友再讨论一下,真心希望各位网友不要让我失望!
  
  
  
  我对滚动的理解
  (一)基本出发点
  在支承面上滚动的物体,同时进行平动和转动。平动和转动本来是相互独立的,兹论述如下。
  (1)如图1所示,设想水滑水平面上有一轮子,我们给它施加一个力偶,使其获得一个初角速度。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我们设想在轮子上装两个平行反向的喷嘴,力偶就是凭借喷嘴喷出气体而产生。由于加的是力偶,所以轮子只获得角速度,其质心运动状态没有变化。依角动量守恒定律,轮子将保持在原位置以恒定的角速度转动。
  (2)如图2所示,再给轮子的质心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使轮子质心获得一个水平向前的速度。此时轮子将一边作转动,一边向左作平动。由于水平面是光滑的,所以轮子的角速度并不因为轮子进行平动而有所改变。
  
  
  
  滚动1.GIF(4.39KB)
  2007-6-1612:19
  
  (3)现在设想轮子进入有摩擦的水平面。如果刚才轮缘接触水平面部分跟水平面有相对运动,这时它将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将改变轮子的运动,使轮子的滚动最终成为无滑滚动。
  在此提醒部分读者,理解好无滑滚动的特点。如图3所示,所谓无滑滚动,是指轮子的角速度和平动速度满足v=ωr。在轮子作无滑滚动时,轮缘各点相对于质心的速率都是v=ωr,但是各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如图中A点,相对于轮子质心速度为v=ωr,方向向前;而轮子质心相对于地面速度又为v,方向向前。所以A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2v。而图中的B点,相对于轮子质心的速度为v=ωr,方向向后;而轮子质心相对于地面速度又为v,方向向前。所以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零。这就是说,作无滑滚动的轮子,轮缘跟地面接触部分跟地面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尽管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不为零,但它跟地面并没有摩擦力。也就是说,轮子的角速度、质心的平动速度将保持不变,这两个运动也不需要外力和外力矩维持。
  
  
  
  滚动2-2.GIF(6.38KB)
  2007-6-1612:19
  
  (4)现在考虑外力矩对轮子运动的影响。如图4所示,给轮子施加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力偶,使轮子产生一个顺时针方向的角加速度。显然这时轮缘接触地面部分相对于地面有了向前运动的趋势,于是它将受到向后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起两个作用:一是使轮子质心向的的加速度,二是对轮子产生一个顺时针的力矩,使轮子保持跟地面间没有相对运动。这个力的性质一般是静摩擦力,也就是说,在不超过地面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内,轮子质心的减速和不打滑能得到保证。
  
  跟上述相反,如果给轮子施加一个逆时针的力偶,则地面将对跟其接触的轮缘产生向前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将使轮子质心的平动加速,同时在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内保证轮子不打滑。
  依据上述观点,如果支承面滑动摩擦系数为零,轮子角速度的变化对轮子的平动速度将没有影响。
  (二)分析滚动足球的运动
  设想有一个足球静止在地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力作用后向前运动。由于球是整体向前运动的,它的底部跟地面有相对运动趋势,于是受到一个向后的摩擦力。根据上面的论述,如果足球没有受外力矩的作用,则地面的摩擦力将使它最终作无滑滚动,这时它的底部跟地面没有摩擦力。但足球和地面挤压时发生了形变,在滚动过程中支持力作用点前移,产生了顺时针的负力矩,这个力矩就是物理学中所讲的滚动摩擦,也叫滚动摩阻。这个负力矩使足球的滚动角速度逐渐减小。于是足球底部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并受到向后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一方面使足球的平动减速,一方面又阻止足球打滑,于是球一边滚动,一边减速,最后停了下来。
  
  
  
  足球.GIF(3.9KB)
  2007-6-1612:19
  
  (三)分析自行车轮子的运动
  我们已经自行车的轮子以及地面在运动过程中要产生不对称的形变,形成滚动摩阻。但自行车轮子受到的阻力矩更主要地来自轴承和刹车胶,所以车轮滚动受到的阻力矩是这两者的总和。
  (1)后轮。如图5所示,后轮原来相对于地面静止,当骑车人蹬踏板时,就通过车链对力施力了一个正的力矩,这时后轮轮缘接触地面部分对地面有向后的运动趋势,于是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产生两个作用:一是对质心产生向前的加速度,二是产生力矩,使车轮不打滑。以上也适用于自行车前进过程中的加速前进。
  (2)前轮。前轮在运动的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轮子变形和轴承的负力矩,所以其轮缘接触地面的部分总相对于地面有向前运动的趋势。所以前轮受向后的摩擦力,如图6所示。这个力一方面阻止前轮前进,一方面阻止前轮打滑。维持前轮作匀速运动的力来自后轮,并通过前叉作用车轴上。来自后轮的力一方面抗衡了前轮受到的地面的阻力,一方面又和地面阻力形成一个力偶矩,来跟轴承和车轮形变产生的负力矩抗衡。结果前轮得以作匀速的运动。
  
  
  
  滚动4.GIF(6.47KB)
  2007-6-1612:19
  
  (3)刹车。如图7所示,自行车刹车时,刹车胶接触车圈,对车轮产生一个负方向的力矩;同时使轮子质心有向上运动的趋势,轴承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力,也形成了力矩。于是车轮角速度减慢,轮子接触地面部分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平动速度减小,最后停下来。
  
  
  
  滚动5.GIF(6.3KB)
  2007-6-1612:19
  
  (四)结语
  (1)相信足球滚动停下来的原因对一些人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首先,他知道地面对足球有向后的摩擦力,但这个向后的力却使足球的滚动速度“加快”,足球岂不是越滚越快吗?于于是放弃了这个思路,去翻书。看到书上介绍滚动摩擦的概念,知道滚动摩擦是阻碍轮子滚动的原因后,便认为找到了答案了。殊不知这仍然离真理有一步之遥。弄懂了平动、转动的运动独立性,我们就应该知道滚动摩擦只是转动减速的原因。而车轮平动速度减小的原因,我们却要回过头来,确定那是地面向后的摩擦力所产生的。
  (2)一个不作用在刚体质心上的力,它相当于作用在质心上的一个力和附加的一个力偶。其中作用在质心上的力并不是虚拟的,是因为力作用在刚体边缘上以后,由于刚体内部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使得各部分都受到了力。本来力是作用在无限多的点上的,但被我们抽象成了一个力和一个力矩,可见力和力矩都是具体的。
  (3)书上已经定义滚动摩擦就是支持力和重力形成的阻力偶矩,那么说“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力小”当然就不对了。各位也应该看到,我在上文没有说滚动摩擦是一个力。
  (3)虽然我认为轮子平动的阻力是地面的摩擦力,但我还认识到,静摩擦力是不做功的,所以,消耗轮子机械能的却还是滚动摩擦阻力矩。这可能显示我的理论还有缺陷,请各位网友帮助指正
  我在(一)(1)中的意思是给轮子一个外力矩,使它得到初角速度后,停止外力矩的作用。
  (二)(2)中的意思是在轮子已经有初角速度时,给它一个水平向左的力,让它转动的同时向左平动,当平动速度达到若干值时,停止水平力的作用。
  (一)(3)中的意思是,轮子本来在摩擦系数为零的水平面上运动,而后进入摩擦系数不为零的水平面。
  (一)(4)中,我的意思不是力偶能改变平动。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98418&highlight=
  
  
  我对滚动的理解第三稿,请版主们指正
  原文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406146&highlight=
  
  
  请教:分布力的问题
  如图所示,把两头有石块的绳子挂在木棍上,这时摩擦力较小,大石块滑下来。把绳子在木棍上绕几圈,则摩擦力增大,大石块不滑。
  
  这是一道中考题,题目是:摩擦力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吗?题目给出上面的实验事实,让学生思考摩擦力还跟什么有关。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绳子对木棍的压力是分布在绳子上的,每一圈绳子对绳子都有一定的压力。多绕几圈后,绳子的压力就是各圈压力的总和,所以摩擦力增大。并不能从这里得出压力不变时,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就增大的结果。
  可是,我不知道我用的是一个什么物理概念。请教网友:我的方法对吗?绳子对木棍的压力可以相加吗?如果它们是矢量,显然不能这样加。如果它不是我们常说的矢量,那么这到底涉及了什么概念?
  同样的,有时有人还有这种说法:人身体表面积若干,大气对人身体的总压力若干。我担心这种说法有毛病。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还没有很正面的回复。我自己再加一句,请网友评判:好象力作为矢量来加减是跟运动有关系;作为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压力,不是一种矢量......
  好象涉及了一种参考系,自然坐标?......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291362&highlight=
  
  如何理解“磁场是特殊的物质”?
  “磁场是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以上是一般教材中的句子。
  我觉得磁场不只是物质,它作为物质未必能对磁体有力的作用;磁场对磁体的作用力应该是由于磁场是具有某种运动形式的物质。打个比方,旗子在风中飘动,是因为旗子受到空气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说,“空气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旗子有力的作用”,因为静止的空气对旗子是不会有力的作用的;它使旗子向某方向飘动是因为这一处的空气是运动的。
  因此我还是觉得场是某种媒介,而它对磁体的作用则是这种媒介中的某种运动。希望网友们指点。
  我的意思是,我这种思路要导致以太的存在。既然已经证实以太是不存在的,那么怎样理解“场”这种特殊的物质呢?没学过,因此上来提问。
  空气是我进行的类比,我不是说空气跟场是同一形态的物质。我是说,空气吹得动旗子,不是靠空气是物质,而是靠空气中的运动。同样,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不是靠场这一物质的功能,而是靠场具有的某种运动形式。
  可是这种物质还是太不好琢磨:有场源才产生场,没场源就没场;变动的电场激发磁场,变动的磁场激发电场;场还以某种速度向远处传播。这一切都跟机械波没区别。而我们从不把机械波看作特别的物质,机械波是普通物质中的运动。
  再从场的字面意思看:场也可以看作是一些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情况,例如温度场,重力场,声场等。这些例子中,都没必要把温度、声波看作是特殊物质。
  总之,我希望学过场有关理论的同志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哲学上列宁关于物质的论断就不说了。从我对物理学不算丰富的了解看,物质应该是统一的。再特殊,它也应该和普通物质有其统一性的一面。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499561&highlight=
  
  
  “把小磁针放在空间某一点,如果小磁针偏离南北方向,说明该点有磁场”,这句话对吗?
  这是教科版初中物理的一道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我没有教学参考书,但是找到了一本教辅书,里面给出的答案是这句话错。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错。
  没有人在线吗?湖北老师不是在线吗?你不是教过初中吗?
  当然这里是不考虑磁偏角的问题了。
  我们的学生和某些老师这样说:如果磁针放在没有磁性的铁块旁,磁针不也是偏转吗?我反驳他们说,铁块对磁针有引力,是因为铁块受磁针磁化,在周围产生磁场的缘故。总之,铁块对小磁针的作用归根结底是通过磁场产生的。有学生又说,那还可以是风吹、手直接转啊,我说这是钻牛角尖,这道题显然不考虑这些。
  不知道教材编者是否真地认为这句话错,也不知道他们的理由是否就是铁块吸引磁针不通过磁场。教科版又没有人气,只好上这里来。希望见过这道题的老师们一起讨论讨论。
  
  题外话:教科版不要求磁偏角,也不讲地磁场。改革了,好象有人在鼓吹:知识不重要,方法才重要;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可是现实中,由于人教版有这个内容,所以使用教科版的地区也考这个内容,老师也要讲这个内容。当然,你不考虑讲也可以,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会有什么后果……
  以上议论是反映给教材编著者的。
  自己想通了。要这样说:“水平放置并能绕竖直轴自由转动的磁针,在静止时指南北方向(不考虑磁偏角)。”学生说的“用手转、风吹”这些不是钻牛角尖。
  原文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502324&highlight=
  
  
  
  急问:法拉弟圆盘发电机发电时磁通量是怎样改变的?
  
  
  自己分析一下。
  在圆盘转动的过程中,在图中深红色横线处总存在一条运动的金属杆l。由于l是以一定速度运动的,不是静止的,因此对外电路来说,磁通量是以一定的速率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请各位坛友帮我点评一下。
  
  
  日环食要来了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549343&highlight=
  
  新课标新课本好!
  大家好啊!工作真忙啊!大家说奇怪吗?年年喊减负,可是大家永远这样忙。其中的原因我愿意给大家分析一下,可是要等有时间才行。
  今天抽空上来报到一下,因为我这里又用人教版了,找到组织了嘛。以前是用教科版,都说不好用,又改用老牌子啦。哎呀,用新教材感想多啊,可惜没时间整理,先借一首老歌抒发一下感想,权当灌水,跟新老坛友娱乐一下,被踢了再说。歌曰:
  
  向阳的花春天的苗,新课标、新课本好!
  教育大革命洒春雨,建构主义阳光照。
  改革家支持咱支持,旗帜鲜明立场牢,
  改革家支持咱支持,旗帜鲜明立场牢!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684318&highlight=
  
  
  
  雷人的《同步练习与测评》
  不知道大家用吗?我说的是这一本:
  
  
  一些内容把我雷倒了。请看《光的反射》一节有这样的一道题:
  
  图片不太清楚,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这段文字打出来:“夜晚,那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感到心灵的震撼;白天,徜徉于岁月的大海边,我们尽情拾起闪亮的贝壳,编织着浪漫的期待,波光散发出浪漫的气息,伴着我的歌声飘向远方……”
  “夜晚……飘向远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编者一定认为这是诗化的语言,在物理习题中这样的行文能提高品味,能体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宗旨吧?
  我的点评:盲目堆砌词藻,严重语病,只能用拙劣来形容。
  
  又是一个表现编者“文学修养”的机会。如今有一种风气,编习题一定要引用古诗,一定要在古诗里挖掘物理内容,好象古人都在研究物理,或者古人写诗就是为今天的“素质教育”作准备:
  
  (图片显示比较小,请点击看原大图。)
  
  
  我的点评:只要上学时听过老师讲课,都知道“对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是指人、人影和月亮。
  前面表现的是文学修养,这里该表现物理修养啦。素质教育嘛,学生不能光学课本上的知识,要给他们扩展一下。编委嘛,还愁知识不丰富吗?得,加个“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吧:
  
  
  上面的图片不太清楚,我来说明一下。这道题用一个表格列出不同介质中的光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光速和介质密度的关系: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小。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关系自己去判断,得出“植物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植物油中的光速大于水中的光速”的结论。
  
  
  我的点评: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光密和光疏跟“密度”不是一回事啊!这是常识啊!
  密度大的一定是光密介质吗?我们可以随便找到反例。请看我查到的几种液体的折射率:松节油:0.87(密度),1.4721(折射率)。橄榄油:0.92(密度),1.4763(折射率)。水:1.00(密度),1.3330(折射率)。请看,松节油、橄榄油密度都比水的密度小,可是它们的折射率都比水的大!
  
  原文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833766&highlight=
  
  上个图,祝老师同学们节日快乐!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858177&highlight=
  
  我也来问一个关于磁性的问题
  我发现,我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时,有时会刮下一些铁屑。这些铁屑往往会被螺丝刀粘住。可是,这把螺丝刀开始时是没有磁化的。我用折断的钢锯条刮一些铁制品,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钢锯条本来没有磁性,可是,在刮下铁屑的过程中,它变得有磁性了。
  
  我先听听大家有什么说法,再谈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开始时是没有磁性的。我想可能是地磁场造成的。可能是刮的时候螺丝刀振动,在地磁场作用下,螺丝刀内部的磁分子排列从无序变得有序。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请大家帮分析一下。
  原文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906568&highlight=
  
  春季水泥地板为什么潮湿?
  最近地板很容易潮湿,看来各位老师同学所在的地方大多都这样吧?
  
  水泥地板为什么会潮湿?我反复观察,认为是由于地下的水经过地板的毛细管渗透上来的。因为我发现水泥地板如果只批“初荡”(我不知道正规的叫法叫什么,我们这里把不过面叫批初荡),地板就不会湿。而如果过了面,批得光光的,这样的水泥地板就会湿漉漉的。这里说的是一楼的地板,不贴瓷砖的那种。
  
  我之前认为地板湿的原因是因为空气湿度大,水蒸气由于过饱和凝结成水珠粘附在地板,造成潮湿。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二楼的瓷砖地面也会湿。但是我发现不容易解释光滑表面为什么更湿。
  
  地面潮湿的原因到底是哪个?还是兼而有之?还是有主有次?我希望各位老师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不过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是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希望大家认真地观察实际的现象,再来下结论。
  
  还有,建议大家重点观察一楼的水泥地板,包括庭院道路之类,看看它们跟二楼以上的有什么不同。
  综合铁蛋蛋和dxg的回复,我觉得我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地板潮湿应该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
  
  看了几位的回贴,我想起了在我们本地,这种现象总是发生在每年的冷天刚结束,地板温度还很低;可是天气又突然转暖,并且阴雨,空气较为潮湿的时候。果然,就在几位回复本贴了以后,这里的阴雨天就结束了,出了太阳,暖了几天,地面当然也不再湿了。而紧接着,最近两天又转冷,并且接连下了几天小雨,空气也颇为潮湿,可是这回地面却基本没有再出现潮湿的现象。——很明显,尽管空气湿度大,可是地面却不象前次这么冷,这种湿漉漉的现象也就不再出现了。
  
  我在前面之所以怀疑地面潮湿是由于毛细现象产生的,是因为有人告诉我说,水泥地板潮湿是地底下的水渗上来造成的,所以有些人浇涛地板时就用塑料薄膜垫在水泥混凝土下面,用来阻隔渗上来的水。看来这个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了,同时也应该是无效的了。
  
  弄清了这种潮湿现象是由于地面温度比空气低,我们还能够解释为什么一楼的地面潮湿比二楼的严重。这是因为天气突然转暖时,二楼以上的楼层温度容易升高,而地面却还保持相当低的温度的缘故。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904491&highlight=
  
  请问:到底动物对地震有预感吗?
  
  
  上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关于次声波的段落。我们的教材向来有这样的两句话:一,地震海啸等自然现象都伴随次声波的产生;二,一些动物能感受次声波。两句话合起来,好象可以得到一句话:某些动物能感受地震时的次声波,所以地震前常常有动物的异常反应。是这样吗?我觉得又不是,因为至少课本并没有直接明确地指出这一点。不信大家仔细看看上面这段话。
  
  每次讲到这里,我都比较谨慎,我都没有说地震前的动物反应就是因为次声波。因为我觉得,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是在地震发生时产生,而不是地震前产生,所以不可能在地震前几天就被动物感知到。再者,如果动物的异常反应和地震真的有这样的关联,那么有关部门早就会利用这种现象来作地震预测了。可是我知道,地震至今是不能预测的。
  所以我常常怀疑所谓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可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传闻。
  
  可是每到我讲这可问题时,没等我说完,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动物能预感地震的发生,利用它可以及早作准备等等。——已经有太多的人给他们讲过这个问题了。最近我去听一位同事的课,发现他也是这么讲。
  
  我感到比较迷惑,到底地震的次声波是怎样发出的?到底地震前的动物异常是怎么回事?是次声波的原因,还是电磁波的原因?各位老师讲到这里,是怎么讲的?
  原文网址A: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941729&highlight=
  
  请教伯努利原理教学的几个问题
  伯努利原理这个内容,我感觉自己其实是不懂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讲得不够好。本来初中这部分要求算是比较简单的,可是遇到较难的习题就不容易讲清楚了。老师怎么能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去教别人呢?早就想补习一下了。我问过周围的同事,可是他们也跟我差不多。我和他们相比,已经算是中等或中上水平了。同志们,我们教育战线的现状就是这样。和同事讨论没结果,就问当地的教研员,可是教研员也不清楚,所以就上这里来问。这里是人教社的官方网站,我希望能得到版主或者人教社编写者的帮助。就当是教材培训不过关,请人补课吧,先谢了!
  
  第一个问题,机翼升力的问题。为什么机翼上方的气流速度较大?教材说是因为在上方气流和下方气流同时从机翼前缘出发,分成两股后同时到达机翼后缘。在相同的时间内,上方气流走的是弯路,路程长,所以速度大,所以压强小。可是,为什么能断定上、下方两股气流通过机翼的上、下方一定是用相同的时间?我不懂。所以讲到这里总是加快,怕学生问到。可是最近别人的班还是有学生问到了,他们的科任教师就回答说,哦,这是自然现象!我去查书,可是说实话,大学的流体力学我很难看懂。工作又忙,久不久看一点,到现在还是不清楚。只是大概地知道,机翼升力跟流体的粘性力有关。并且,机翼上方正是因为路程长,气流受粘性力的影响较大,所以流速较慢,使得上下两股气并非同时到达机翼后缘,而是上方气流滞后,使下方气流流上去填补,形成涡旋。这个涡旋又再造成了一个环流什么的,最终才形成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说来说去,初中教材所说的上下方气流同时到达机翼后缘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解释?
  
  第二个问题,鸟类飞行的升力问题。我记得从小看的科普书籍介绍飞机飞行原理时,并没有说飞机的飞机原理和鸟的飞行原理相同。可是现在的教科书都说飞机机翼是模仿鸟的翼制造出来的。教材并且还设计了习题,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鸟能不拍打翅膀,在空中滑翔。这一点我不理解,或者说不赞同:飞机是靠向前冲,借以产生升力;而鸟则主要是靠翅膀向下拍打,获得空气的反作用力从而得到升力。至于它张开翅膀在空中滑翔,应该主要不是依靠向前冲形成的压强差,而是鸟类利用了空气对流时的上升气流。须知鸟向前飞的速度根本不能跟飞机的速度相比,再加上鸟翼的上下表面形状的差异并不象飞机机翼这么明显,所以我很怀疑这点压强差能把鸟托起来!大学课本里有飞机的升力公式,我想用这个公式计算一下鸟翼升力的大小,可是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至今还不懂算。我想请各位坛友帮我算一算,验证一下这个问题。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个公式,下次我可以把它贴上来。
  
  第三个问题,伯努利原理形成的机理问题。我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对牛顿力学、热力学之类相对熟悉,而对流体力学的流线、压力势能之类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喜欢把这些现象归结到自己熟悉的牛顿力学范畴之内。我曾经在本论坛发过一个贴,说我把机翼上方压强小的原因解释为上方凸起部分扫过时,它的后面留下的空间需要被周围气体过来填补,填补需要时间,因此形成了低压区。可是这种理解可能也不对,因为当时didobaby回复我的贴子说,这个说法不符合流体的连续性原理。虽然这样,许多人还是愿意用这种理解来解释这类的现象。比如我最近发上来的“汽车后面容易被灰尘弄脏”这个贴,用这种说法解释就比较好懂。而几位坛友用伯努利原理来说明,反而没能解释清楚。这是为什么?又比如一块上下一样平的平板,倾斜着向前运动时,它的上表面压强比下表面压强小,用“填补空间”的说法解释很容易,而用伯努利原理说明反而很困难:我们怎样去说明平板上下表面流速大小的关系?所以我请各位坛友,包括版主或者人教社的有关人员,给我解释一下,“填补空间”这种说法和伯努利原理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两者能统一吗?
  
  提完这几个问题,顺便反映一下,对于象我这样的初中教师来说,伯努利原理是比较深奥的,把伯努利原理理解透彻、讲解透彻是不容易的。不但是教师不清楚,有时一些考试的编题人也这样,自己理解错了,却自以为是,编出一些题,硬要用伯努利原理去套,让考生去做,让教师去讲,结果是造成了混乱。我想,要避免这些现象,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试题编写者,也包括教材的编写者,自己要先把问题弄懂,再去教,再去编。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说真的,整个初中物理课程,就只有伯努利原理不懂了,希望大家能帮助一下!
  比如,2#说的有些限定,作过简化,请问到底是些什么限定,作了哪些简化?
  5#说空气的密度不改变,这也说不通。如果说空气密度不能改变,请问声波传播时怎样产生疏密相间的纵波?
  再看6#,惯性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作用力一定时,惯性越大,加速度越小。难道加速度能决定气流通过机翼上下的时间?况且,牛顿运动定律通常是用在质点或刚体时比较好用,对流体就不好用了,因为流体实际上是由无数的质点组成的,并且彼此又不固结。
  
  应该说,我提的问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这是连学生都会问的。可是,放在这里这么多天,这么多的高手看了,都没解决,可见流体力学是我们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盲区。我的意思不是说贬低老师们,我是觉得初中编入伯努利原理是否有些欠考虑。
  如果确实需要教,那应该给大家扫扫盲啊!我在上面指名要人教社的编写人员解释一下,应该不过分吧?希望真的有编写者看到,并且解释一下。
  现在我把大学课本中这一段的内容贴上来。下面是封面:
  
  
  
  
  
  
  
  请各位老师先看一看,一起研究研究,再来回答我的问题。
  关于机翼上表面和下表面气流同时在机翼后缘会合的问题,我找到了相关的资料。但专业性很强,不是很容易懂。反正我知道它能会回就行了,讨论不讨论无所谓了。
  
  
  
  
  看了半天,就是“空气角动量守恒”看不懂。我觉得气流在上表面受阻力较大,则它对机翼上表面的作用力也就大,同理它对机翼下表面的作用力则较小。这样机翼应产生于气旋方向相反的旋转。就是说,应该是空气和机翼组成的系统角动量守恒。可是教材为什么那样讲呢?
  是不是机翼质量很大,所以不考虑它的角动量变化?如果这样,“附着涡”是怎样通过与“启动涡”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821061&highlight=
  
  沙堆向风来的方向移动吗?
  这个问题我放在“请教伯努利原理的几个问题”那个贴里面,想请大家讨论该问题时顺便讨论伯努利原理。可是那个帖已经太大了,不如独立出来。不过谁能顺便回答我前面的问题更好。
  我觉得我们好多人(包括我),对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储备基本为零,可是又要按照某些教学要求去教,去考。
  
  最近我们的练习资料又出现了一道题,据说是某地的中考题:如下图所示,风从从边吹来,沙丘将向什么方向移动?标准答案是:向左。用意很明显,左边气流流速大,压强小;右边气流流速小,压强大。
  
  果真是这样吗?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沙子逆着风来的方向飞吗?明显的荒谬可笑。要是真的这样,桌上的灰尘恐怕就吹不掉了,越吹越向人的方向跑。吐口水时就会吐不出了,越吐口水越往嘴里钻。要是真的这样,北京发生沙尘暴,就不是因为北边有风把沙子吹来,而是北京有风向北吹了!
  
  其实事实很明显,风从左边吹来,沙子当然就吹到右边去了嘛!干嘛为了套用伯努利原理,就不顾生活经验,想象出这样的结果?实在可笑!不过同样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是什么人审查通过了这道题?敢情编题人和审查人都不懂伯努利原理吧?
  
  我想实际当中沙丘当然是向右移动的。可是怎样用伯努利原理说明这个问题呢?说老实话,我也不懂伯努利原理,我准备主要地从别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请看下图。图中的小点表示气体分子。
  
  风是空气中出现压强差产生的,风向是从压强大的地方吹向压强小的地方。如果没有风,沙丘左右边的压强相等。如果温度相等,气体密度也相等。
  风从左边向右吹时,左边增加了很多气体,密度变大。同时吹来的空气是向右运动的,它们都要对沙丘的左侧产生压强。所以,风从左侧向右侧吹时,左侧压强较大,沙子被吹到右边。
  
  
  有人会问:用漏斗吹兵乓球又是怎么回事?那实验不是吹的一端气压比不吹的一端小吗?气流吹来的方向气压不是比较小吗?兵乓球不是向气流吹来的方向运动吗?
  
  
  漏斗和沙丘的情况是不同的。请看上图,左图表示不吹气时,兵乓球周围的压强相等,右图表示吹气时各部分压强的变化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吹气时,漏斗的圆管部分压强是变大了的,它的道理和刚才讲的风吹沙丘是一样的;而乒乓球下方的压强则不变。既然这样,乒乓球为什么不掉下来?原来,p1虽大,但它的受力面积S1却较小,所以F1并没有大于F3。而乒乓球上表面除S1以外的部分则因气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使得产生的压力F2较小。总地说,乒乓球上方的压力之和F1+F2在气流大于一定值时,将小于下方压力F3,使乒乓球不掉下来。
  
  由此可见,乒乓球之所以不落下来,关键在于漏斗的圆管截面积是小于圆锥部分的。如果象下图右图一样,在敞开的环境吹乒乓球,乒乓球当然就会向右滚。沙丘当然也是这个道理。
  
  
  
  我在上面的讨论中,认为正吹向乒乓球的气流对乒乓球的压强大,而沿乒乓球表面的气流对乒乓球的气压小。这肯定是对的,可是我却说不出这是基于什么物理原理。希望有人能帮忙指出一下。
  
  
  一直觉得许多人应用伯努利原理分析问题都是在乱用。比如,我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话:
  
  明确指出伯努利原理是在同一流线上成立。前面那种认为风吹沙堆沙堆就向风来的方向动的人,恐怕就是错在这里。但是具体怎么分析,我一时弄不清楚,希望有其他老师参与进来,分析一下。
  
  我估计铁蛋蛋的解释是这样的:
  
  铁蛋蛋应该是这样认为,沙丘顶部的风速大,使这里的压强小,这时背风面的一些沙粒下表面压强大于上表面压强,产生向上的合力使沙子飞起。飞起的沙子又被右方吹来的风吹向左边,于是沙丘背风面的沙子越“掏”越少,形成凹坑。
  
  对这种说法,我有个意见,就是它只考虑背风面的沙子被掏走,没有考虑还有右边吹来的沙子的补充。
  UID394503帖子949精华2积分39712阅读权限40在线时间751小时注册时间2007-4-8最后登录2011-10-30查看详细资料
  
  实际上,在风力作用下,沙子都是向风去的方向移动。只是粗的移动距离较近,细的移动距离较远。在沙丘的背风面,有一些很细的沙子是被风吹得很远的,可是还会有很多的粗沙子被搬到背风面上来。
  下面是水流搬运沙砾的模式图。铁蛋蛋所讲的那种情况,就是跳跃移动。
  
  下面是我搜索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的解释。大意是说,被吹到背风面的沙子越积越高,最后崩塌。新月形的“牛角”部分,是由于两翼坡度较缓,沙子容易向两翼吹过去。就是说,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主要地并不是“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http://baike.baidu.com/view/283047.htm
  
  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以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
  
  新月形沙丘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其高度一般在5—30米。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背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图解如下。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沙丘背风坡较陡,是在沙丘从小逐渐“长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的。并不是先形成一个大圆丘,再被风“掏”掉。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1222870&highlight=
  
  到底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还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记得向来人教版的初中课本都说太阳光谱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可是许多文章说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前段时间我们用教科版,但不在这里,怎样讲忘了。到底应该怎样?希望大家讨论一下,版主或者教材编写者能否参与一下?
  我自己有一点个人看法,现在没时间讲,请大家先议论一下。
  首先,光谱所含的色光是连续的,是渐变的。我们不能说光谱只含有七种色光,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是同意的。
  太阳的光谱包含的颜色,细分起来,也许会有上百种。
  
  
  把它分为七种,应该是粗略的划分。问题是,同样的七种,为什么有两种版本?难道是青可以等同于蓝?或者青可以等同于靛?
  
  还有,字面所说的蓝、青、靛,到底是什么样的?
  
  好吧,先上个图。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暗线是吸收光谱,这个我们不讨论。
  。
  
  
  没有“青”。
  这么说来,“蓝靛紫”版本是不错的了。可是我有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图怎么跟电脑里的调色板不同呢?电脑的调色板的色谱是这样的:
  
  
  电脑“错”了,还是网上的光谱“错”了?
  我觉得很有必要自己做实验。我在办公室做了色散实验,把光谱投射到白墙壁上,并用照相机拍下来。不瞒大家,我亲眼看到的太阳光谱很鲜艳,拉得也很宽,包含的色光也很齐全,上面的色带跟电脑调色板是一样的。
  可是遗憾的事情发生了,照相机拍出来的效果有失真!右边相当鲜艳的紫色竟然表现不出来!只能用语言告诉大家,这个光谱的右边本来是有一片相当鲜艳的紫色的。各位要是有机会,请自己观察一下。
  
  照相机成像除了失去了一些细微的颜色,还有许多噪点。我用ACsee的“重新曝光”功能处理了一下,得到下图。这回色饱和度提高了不少,感觉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了:比如右边现出了一点紫色。不过告诉大家,实际上这一片紫色比照片要清楚和鲜艳,范围是延伸到右边相当的距离,不象照片中只一点点,又暗又窄。
  
  小结一下:我认为网上搜到的太阳光谱存在着跟我自己拍的相片一样的问题,那就由于是失真,有些色彩没有被还原出来,所以都不足采用。下面的讨论,我准备采用电脑的调色板,它是很理想的,色饱和度达到最大。我上面说过,我观察到的实际光谱跟电脑的调色板很接近。这个主张,参与话题的坛友如果反对,请提出。如果有什么怀疑,建议亲自做实验观察一下。
  下面就是我准备用来讨论的电脑模拟太阳光谱:
  
  
  时间关系,这次先谈到这里。下次我打算谈谈太阳光谱究竟包含哪些色光。
  调色板跟光谱是两回事,这样表示的是三基色的颜色空间.
  
  我原来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仔细观察了太阳光谱后,才得出了“太阳光谱跟调色板一样”这个结论。我在上面说过,用照相机记录光谱,损失了一些色彩。
  
  谢谢各位的回复!这段时间较忙,但我也查了一些资料,总结如下。
  (1)关于色彩,早已有成熟的理论,比如色度学,色彩学。我们读大学时学的电视机原理就有色度学。各种色彩的名称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下图是我总结学习结果制作的八种颜色的色样。
  (2)电脑屏幕基于三原色合成的各种色彩与现实的色彩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是在高饱和度情况下有差异。而现实中高饱和度的色彩不多,所以电脑屏幕对色彩的还原是很接近实际的。因此这种差异基本不影响我们利用电脑显示的色彩讨论本问题。
  (3)谢谢dxg老师指正,光谱和电脑调色板是两回事。调色板上有“紫红线”,光谱上没有。依稀记得上大学时老师讲过,竟然忘光了,现在查阅色度学有关资料才弄懂。所以上面“电脑模拟太阳光谱”要删掉紫红色部分,如下图2所示。
  (4)现在我同意上面几位老师所说的,“青蓝紫”和“蓝靛紫”都是忽略了一个色。不过我发现除了中学物理课本外,多数书籍都说成“青蓝紫”。
  (5)我发现许多老师教到这里的时候,都不太注意去弄清“青、蓝、靛、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讨论本话题。顺便指出,现行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色光混合”插图印刷效果不好,“蓝”色成了“靛”色,这会误导教材的使用者。
  (6)给大家一个链接,是关于色度学的,欢迎参与本话题的老师浏览,以便继续讨论:http://wenku.baidu.com/view/1ad95136a32d7375a41780fc.html
  
  
  
  
  应该说这个问题深究起来是很复杂的,我想给出一个初步结论:白光是由哪些色光组成的?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组成的,或者说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组成的。不论用哪个版本,都不要少了“等”字。
  
  关于本问题,我收集和制作了一些图片,一直没有空拿上来。今天再拿上来,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觉得有必要讨论。
  下面是我拍到的光谱,能明显看到的是六种:
  
  下面结合我了解到的一些色彩方面的知识分析一下。
  对于人眼,基本的色觉好象是红、绿、蓝,其它的颜色认为是三原色叠加产生的。下面是我制作的三原色图:
  原文网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 ... ghlight=&page=2
  
  
  作者文集:http://bbs.pep.com.cn/search.php ... mp;searchsubmit=y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0:33 , Processed in 0.1677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