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人生”:语文教育的理想走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0 15:4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人生”:语文教育的理想走向
作者:曲阜师范学校   孔 波(273100)
本文已发表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7-B)


摘要:对语文教育的根本方向不明确造成了实然的语文教育与应然的语文教育的背离。我们迫切需要确立“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的应然走向,以凸显语文教育对学生个人生活及发展的意义。这是由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的,也是反观现实后的必然求索,同时也是传统语文教育与国外母语教育的启示。在实施策略上,应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从“为人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开展语文训练。
关键词:“为人生”;语文教育;课程价值;走向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与深入。但在繁荣与深入的掩饰下,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理论,理论之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在这些理论面前,一线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感慨“自己教了一辈子语文,现在不知道怎么教了”。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根本方向不明确,由此造成了实然的语文教育与应然的语文教育的背离。如何明确方向?参照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国外母语教育的趋势与动向,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迫切需要确立“为人生”的语文课程价值观,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应然走向。
一 “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内涵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必须思考它的课程价值,它的独特价值是其存在的本体性标志。何谓价值?“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1]。由此看出,价值标示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客体是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听、说、读、写)而形成的学习经验,语文课程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语文课程价值观就是指对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形成的学习经验满足了学生什么需要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需要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决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只有找准了它的实质旨归,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不能成为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可以为学生现在及将来的生活所用,为学生踏出学校大门之后优化自己的人生或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基。这是我们思考语文课程价值观的基点。基于此,我们提出“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应然方向。
“为人生”,顾名思义,为了学生的人生,为了学生一生的生活。“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不把语文教育看成是人生的点缀,看成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而是把语文教育看成是优化人生的必然,看成是满足学生现在及将来人生需要的必然。也许有人认为这样来定位语文课程的价值,未免把语文教育功利化了。其实恰恰相反,“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对功利化语文教育的矫正与反拨。功利化的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成是升学的工具、高考的工具、政治斗争的工具,却忽视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人生意义。而“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凸显的正是语文教育对学生个人生活及发展的意义,强调语文教育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是实现其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因此,“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这也与当今世界教育的走向相一致。
二 “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依据
1. 理论依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杜威在批评传统教育的弊端时曾经说过,传统教育“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2]而“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凸显的正是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凸显语文教育对学生生活,尤其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意义。这是“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依据。
2. 传统语文教育的启示。人们大多认为古代语文教育是灌输封建传统道德、培养封建官吏的手段,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古人也特别重视语文教育对个人的生活及发展的意义。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在这里,孔子提到了语言文字学习的七种作用: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大多与个人的生活有关,当然也包含了由个人意义而生发的社会意义。《学记》过多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同时也指出了教育对个人的意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颜之推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曾说:“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夫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4]这里把读书学习看做是“不为小人”、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的手段固然不可取,但他把读书学习与个人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古代类似的论述还有好多。
3. 反观现实后的必然求索。早在30年前,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现实中确实如此,好多高中毕业生不会写计划和总结,甚至连请假条、借条也写不完整,更不能让人接受的是许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文句不通、辞不达意。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虽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少、慢、差、费”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甚至出现了新的“少、慢、差、费”。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学生还没来得及读课文或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读了一遍,各种各样的讨论、辩论、表演、展示就开始了,这些活动关注的不是语文本身,而是环保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学生个个俨然是挥斥方遒、胸怀天下的时代精英。这样的语文课堂给人的印象确实是生动活泼,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收获是寥寥无几。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语文课堂简直是浪费学生的生命。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语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5]。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牢记这句话。可惜的是,在弘扬人文精神的掩饰下,如今许多语文教师迷失了方向,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务正业。海伦·凯勒曾说过:“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领进教室,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使孩子学到真正的东西。”[6]就语文教育而言,“真正的东西”应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可以受用一生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
4. 国外母语教育的启示。国外的母语教育对只讲思想熏陶,不讲实际运用的做法已普遍感到不满。如美国的语文教材虽然各州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实用性,选文以“时文”为主,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国外母语教育的价值追求可以从评价体系窥见一斑。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影响较大的阅读评价体系: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 [7]、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8]、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 [9]。这三种评价体系,在阅读测试内容、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方面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在阅读测试内容方面,三种体系所测试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往往是现实生活必备的。在测试材料的选择方面,三种体系无一例外都将阅读测试置于各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已经满足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如PISA把阅读情境分为“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四种,特别强调对表格、图表、地图、计划方案、说明书、手册等信息型文本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测试植根于生活,其价值取向是“为人生”的。反观我们的阅读测试材料,文学型文本的比重过大,文学作品似乎永远是语文教材的主角,而信息型的文本几乎见不到,好像信息型的文本不能登大雅之堂,而这与学生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实际情形是不相符的。在现实生活中,除特殊人群(如文学刊物编辑或文学特别爱好者)外,人们接触的信息型文本要比文学型文本多。
三 落实“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的策略
1. 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作了完整而科学的解释。在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都不能少。我们坚信,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要想使语文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及将来人生的需要,就应当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会使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就会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就会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活动才能趋向于价值追求,实现语文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使语文教育散发出科学理性精神光芒的同时,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2. 从“为人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的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误导作用。首先,教材中存在着以文学代替语文的现象。自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批判以来,语文教育在一些作家煽情性言论的诱导下,更加倾向于文学教育,教材中文学型文本占绝对比例。其次,教材编排忽视语文能力线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多以内容角度上的各种专题为线索来编排,语文能力线索被无情地遮蔽。这样,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会跟着教材的感觉走,课堂上往往刻意追求文学的韵味,诗意的营造,重模糊轻精确,重感悟体验轻咬文嚼字,语文教育的目标俨然是培养未来的文学青年。这是义理化的语文教学。而“思想义理在语文课中不具有独立的教学目的意义,因而语文课也就不能以思想义理为教学内容。”[10]叶圣陶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曾批判过义理化的语文教学:“五四以来的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11]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重心并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作品的形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是贯穿生命始终的,阅读与写作活动因情境不同而不同。侧重于义理的语文教育由于把重心放在具体某篇作品的内容方面,不可能满足学生未来的需要。因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能力,尤其是方法,学生才能完成变化多端、情境各异的阅读与写作活动,而能力与方法是通过对作品形式的长期学习与体会而形成的。因此,从“为人生”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在内容上应当侧重语言形式本身。李海林先生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归纳为语意教学、语境教学、语体教学三方面,也许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12]语文教学如果紧紧扣住这三方面的内容,就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就能够在将来的人生之路上能够从容自如地使用祖国语文。
3. 扎扎实实开展语文训练。
在当今语境中,再提“技能”或“训练”似乎显得不合潮流了。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根本找不到“训练”一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仅出现过一次而已:“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且是捎带提及的。现在谈论语文教学的文章的关键词是“感悟”、“熏陶”、“体验”、“创新”,而讳言“训练”,似乎一谈训练,便是应试教育,便是老古董。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扎扎实实的训练毫无踪影,流行的是凌空蹈虚、华而不实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是花拳绣腿,学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更不会为以后的人生奠基。这种局面的存在与人们的错误认识相关。比如有人认为“训练”就是习题演练,就是应试教育,其实不然。何谓“训练”?“训”者,教师的辅导、指导;“练”者,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是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互动的一个过程。对于“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3]朴素之极的语言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即能够从容地应对现在尤其是未来的人生。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能够充分发挥其“为人生”的价值,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
总之,“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虽然摒弃了炫丽的色彩,但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把学生的人生需要看得高于一切,看成是语文教育的实质旨归。我们坚信,确立“为人生”语文课程价值观,使之成为语文教育前进的方向,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58.
[2] 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5.
[3] 论语·阳货.
[4] 颜氏家训·勉学.
[5] 陈必祥.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230.
[6]海伦·凯勒. 李汉昭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34.
[7 于燕. NAEP阅读评价体系述评[J]. 中学语文教学,2006,(1):3-9.
[8] 付雪婷.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中学语文教学,2006,(11):3-9.
[9] 张颖.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 (PIRLS)” 项目评介[J]. 中学语文教学,2006,(12):3-9.
[10] 李海林. 言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49.
[1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1.
[12] 李海林. 言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2.
[13]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7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8 19:28 , Processed in 0.1544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