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人物姓名的谐音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9 16:4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人物姓名的谐音解读
谭汝为
文学人物的姓名谐音,多数是作家有意而为的修辞行为。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为人物的取字命名而煞费苦心。例如《红楼梦》贾府四位千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对这些贵族少女的悲剧命运表示叹惋。《红楼梦》的人物谐音命名,还有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甄士隐之女英莲(应怜)、仆人霍启(祸起)、丫鬟娇杏(侥幸),被薛蟠恶奴打死的小乡宦公子冯渊(逢冤),以及贾政(假正经)的清客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贾蔷(假强)的舅舅卜世仁(不是人)等等。

   《金瓶梅》中的好事之徒车淡(扯淡)、游守(游手)和郝贤(好闲);《儒林外史》中冒牌“名士”权勿用(全无用);话本小说《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笃实娘)、李甲(里假);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人(枉是人);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叛徒姚伟(摇尾);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安徽巡抚桂淮泰(鬼怀胎)等等,都是姓名谐音的佳例。这在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典型的体现,不过多数读者习焉不察罢了!

    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谐音解读,贵在独具只眼,但是否正确揭示了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很难验证。对当代作品人物姓名的谐音解读,有时会遭到作者的否认——“我在构思创作人物形象为之命名时,根本就没有这种谐音联想”。日前读一篇评论文章,说:柯云路长篇小说《新星》的人物取名“深有喻意”:“如‘李向南’者理想实现难;干扰变革的极‘左’顽固脑袋‘高良杰’者,“高粱秸’无用也;记者‘顾小莉’自视甚高,其实是‘顾小利而忘大义’的谐语。”

     《新星》 作者柯云路对此发表评论:“读了这段分析,我不禁哑然失笑。”他说:主人公李向南,父亲曾参加解放战争带兵打仗,而“向南”两字则带出主人公出生时国家和家庭的态势。至于高良杰,起名时并不曾想到与“高粱秸”谐音。而顾小莉聪明、勇敢、时尚,敢爱敢恨,虽不乏特权意识与嫉妒偏激,但从未简单地把她概括为“顾小利而忘大义”的人。另一人物“潘苟世”,责编当年曾问“苟世”是否“狗屎”之意,我当即否认,为他起名时并没有这样的谐音和联想。柯云路认为《新星》中人名被“过分解读”了。但他表示:“各种各样的解读,哪怕再离谱,不正是对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特有趣味吗?倘若作家把一切都说明了,又有何意思?”——显示了柯云路的高明之处。

    对于文学作品人物的人名谐音解读,属于文学鉴赏和评论性质,自然有文野高下之别。我们可从三个角度分析:第一,这种谐音解读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否大致吻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成一家之说,就不算离谱,就允许它的存在。第二,文学人物一旦塑造出来,立起个儿来,那么在读者思维屏幕中呈现的艺术形象,其艺术倾向和性格意义,有时可以超越作家创作时原生态的设想而栩栩如生地存活。读者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解读,皆属正常。第三,作者在原创时没有想到,但并不影响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种种超越创作初衷的联想解读。当然,牵强附会,离题万里,或“苏批三国”式的诙谐解读,则另当别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8:12 , Processed in 0.1128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