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界四代名师的贡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4: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界四代名师的贡献

     

曾阿牛

2009-11-24 “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网”

    小语界整体来说比中语要活跃:产生的名师数量、老师们参加学习研讨的氛围、积极的程度,都比中语界要好。这跟小学没有中学那么大应试压力,跟小学老师自知学问浅薄,以及小学女老师多领导容易调控等等各方面因素有关。但,活跃,不代表小语界产生的经验、理论、思想、流派比中语界质量高,数量多。恰恰相反,小语界产生的思量、理论、经验的数量不少,但质量恐怕远不如中语界。 

    小语界的经验、理论、思想其实和四代教师是分不开的。

    大体可划分为四个大的时间段。

    一个是建国初至80年代。那时出了不少今天看来已成常识的经验,如集中识字、大量读写、情景教学、读写结合等。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了斯霞、李吉林、丁有宽等一大批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这时的经验、理论的传播途径基本是两个,一个是口耳相传,一个是官方宣传。等到他们被广为人知,已是教学生涯的后期,多数都在60岁以上了。当然,这时期的经验、理论、思想都比较原始,但同时基本是靠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而来,因此具有很大的原创性。今天,这些经验、理论、思想都已经成了小语界的前台知识(共识性的、默认的前提),每个教小语的教师,都已在这些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再往前走,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第二个时间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教学改革的思潮汹涌澎湃,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口耳相传、看文章来了解先进的经验、理论、思想了,与专家面对面,听专家上课,作报告这种形式应运而生,原先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们有了走出家门的机会,到处宣讲自己的经验,在宣讲的同时也锤炼、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理论。最后,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支玉恒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方面是他们的课上得非常精彩,对经验、理论有很好的诠释力,另一方面他们或在阅读教学,或在作文教学有自己较为系统的实践和成绩。这时语文要有情趣、作文应该先教技法、语文课就是朗读课等理念几乎达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这时他们的年龄在50岁左右。

    第三个时间段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头五年。今天十分活跃的XX语文、XX语文、XX语文、XX语文、XX语文等,在此时间段呈井喷状态出现。此时网络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速度,原先一个人才冒出来可能需要10年时间,现在被缩短到了1年。这个阶段的名师红遍全国大约在35岁左右,如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孙双金、周益民、闫学、张祖庆、戴建荣等等。按前两辈的规律,其理论、经验被传播到大众那里且被认同至少提前了15到25年。这是网络的力量。此时名师到处被请去上课,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常态。即使,非常偏远的地方,也有了外地名师的声音和足迹。名师的课在一地上罢,很快被整理见刊,后来更是很快就在网络上发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尽管此时优秀教师群体数量远远超出前辈的总和,但因为成名过早,理论、经验、思想还未被充分实践、验证,此时产生的理论普遍质量不高。极少数理论沦为名师拉大旗立山头的工具,不具有实际意义。但也有极少数理论,借鉴新课程理念基础上,融合本土文化进行了二次创生,有其独特价值,如薛法根的板块教学,其价值中很突出的一个,在于呼吁、杜绝执教者在教学方式层面过于追求繁琐,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这时名师之所以成名更多靠上课的技术或者说艺术。这与前面两代名师有很大不同。第一代名师,是构筑在自己教室里的思想、经验、理论,不以上课取胜。第二代名师,既有教室里的经验,也有上课的技术。第三代名师,教室里的经验较少,上课的技术钻研偏重。此时,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更多是看名师的教学表演。一课成名天下知,成了一种真实而畸形的现状。

2006年截止到现在,第四代名师已悄然登场。但有意思的是,这代名师,年龄上没有再往年轻化推移,相反,这代名师几乎和第三代名师同龄,或者他们本身就是从第三代名师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和第三代名师最大的区别不是年龄,而是对小语所创造的价值。

第三代名师虽然打出了很多主张,但实际上包括他们自己的课例也并不能完全描摹其主张。主张只是一种身份的表征,真正区别他们的是他们课堂表演方式、效果的不同。或者说,第三代名师是靠课堂成名,给小语界最大的贡献是丰富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学的艺术品位,也使部分跟着学习的年轻教师陷入了会上公开课不会上家常课的怪圈。第四代名师赖以成名的不是其课堂教学艺术,而是他们创生了自己的课程。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师不缺的是爱心和感情,缺的是独立的思想和追求。第四代名师恰恰具有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独立思想。这些人取得课程小成,大约都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常丽华的新教育实验课程、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韩兴娥的海量阅读、陈琴的素读经典,无不在教室进行了10年左右的实践,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变成了可供操作、可以复制的一个语文课程。

    这有巨大意义。

    如果说第一代名师的理念已成基础,第二代名师的理念现在也基本成了共识,第三代名师的理念只有极少数有价值的被广大教师吸纳,成了教学有益的成分,更多教学艺术的东西很难被复制而终成欣赏对象。第四代名师的意义在于开启了教师的另一个思路:有另一条走向语文丰收的路径。并且,第四代名师的课程实践多数都起于普通教室、普通学生、普通老师,更具有可信力和复制性。

现在少数第三代名师已经意识到了课堂表演的弊端,开始转向课程的研制、教学内容的开发、语文知识的引进和更新等。这是极为难得的,这些人必有大成。

如果说,现在第三代名师还被大量约请到处讲学、上课的话,也恐怕再难以回到2005年左右的高峰了。那时普通教师对名师的崇拜,对名师的追捧,今天已很难再现。随着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观摩名师公开课无法帮助自己破解教学难题之后,第四代名师的作用会逐渐彰显,会有更多人把目光转向这些拥有了课程的教师,他们在未来的3-5年内将成为最有价值、知名度最高的小语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2:46 , Processed in 0.0685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