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教育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2: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普教育刻不容缓

 
科普培训班门可罗雀

今年暑假,广州市的少年宫暑期短训班总共招收了学员3000多人。令人深思的是,文体、艺术类的学生几乎每个班爆满,而几种科技类的短训班,生源却严重不足,总共不足350人,仅占学员总数的1/10。
科技强区荔湾区少年宫有关同志介绍说,近年来荔湾区少年宫科技类短训班招生、教学已经处于“无米下锅、惨淡经营”的境地,科技类短训班生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2年6月29日,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该法颁布实施已经一年多了,面对这样尴尬的现状,广州市一些科普教育工作者慨叹:青少年科普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广州市科协主席钟南山院士很早就在“广州社区科普工作会议”上,结合非典在全国的蔓延及引起的恐慌问题,谈到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非典的爆发,充分印证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人科学素质在公众应具备的科学素质上水平是比较低的。越是教育水平低的地方,越是迷信,有知识的话就不会迷信了。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工作,包括对领导、对专业人员、对群众的科普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这种科普工作应该从青少年就开始抓起。
科普教育为什么受冷落
  科普教育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冷落呢?家长、教师和科普工作者各有说法。
  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没有兴趣,怎么教也没用。”还有的家长则认为:“学科技是将来的事。”
  冯女士的孩子爱好武术,每周都要到市少年宫和武术馆参加武术训练。冯女士诉苦说,“孩子暑假作业多得不得了。进科技班好还是好,但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还是以后再说吧。”
  广州少年宫科技部的负责同志说,科技类培训班招生少的原因,主要是家长们在对孩子的培养问题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科技投入大,见效慢,很难一下子出成果,科技的东西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位负责同志还指出,科技班只能培养兴趣,到高中、大学才能搞研究。中小学阶段仅仅只是启蒙和提高兴趣,不会马上出成果。
  指导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屡屡获奖的陈老师则说,现在创新的人才太少,孩子们大多去学唱歌、跳舞,对学生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也不见得有利。“学生参不参加科技活动,关键在于家长。学校再怎么支持,也远不如家长的支持有效。”
广州市科协一位负责人则表示,当前我们的科普教育体制存在缺陷,“现在的课外教育很多是围绕升学率这根指挥棒在转,学生和家长热衷于参加文艺类、体育类培训班,根子还是在文体特长生参加升学考试可以加分。科技类的奖项太少,学生们要获奖加分,是很难的,当然就失去学习科技的兴趣了。”

科普现实困难重重

青少年科普教育这种受冷落的状况,现实原因主要存在专职人员少、经费不足、场地狭窄、辅导老师后继乏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困难。
  广州市科协有关同志说,北京每个区的科技馆都有大量的专职人员,上海市市、区两级都有青少年科技辅导站,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广州直到2002年建立广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但迄今尚未完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经费上,青少年这一块每年大约只有300万元左右,人均约0.5~1元,这样短缺的经费,怎么叫人去搞科普?
  场地不足也是制约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在广州市区,青少年很难找到空旷的航天飞机模型的试飞点,可进行航海模型试航的场地也很少。
  辅导老师后继乏人。据调查,目前广州市从事专职、兼职科普教育的辅导老师,多是50岁上下的老教师。他们凭借自己对科普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不计报酬,多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工作。如今20多岁的年轻老师热爱科普的本身就不多,有一定科普工作经验、又有奉献精神的就更少了。老一代的辅导教师退休后,青少年科普教育后继乏人。
  政府对从事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辅导老师的激励也很少,对参与科技发明创作的青少年设置的奖项也非常“吝啬”。科普辅导员待遇很差,常常是倒贴工资搞科研。对于潜心科学发明创造的青少年来说,能够获得的奖项也远远赶不上文艺类、体育类学生。
科普项目陈旧也是一个大问题。荔湾区青少年宫一位负责人认为,“我们的项目为什么不吸引学生?就是项目太陈旧,几十年一贯制。像车模,少年宫的车模太落后了,而商店里卖的玩具车比车模要漂亮得多,简单得多。”
   

归根结底还是经费投入问题
广东省科协一位同志调侃说:“我们做的工作是小米加步枪,经费非常紧张。”科协普及部一位领导说起全省的科普现状,也摇头不已——150个县市,只有40个由省科协或科技厅主办、指导或由国家投入的科技场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而且大部分只集中在富裕的珠三角地区。
  这位领导同志分析说,出现这种科技场馆与广东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的状况,原因主要在于三各方面:一是有关部门对科普这项基础性工作不太重视,上其他项目容易见效益,但科普活动却是长久方见功夫;二是缺乏有效的规划,对建设方式、资金配备等情况没有详细研究,1997年以来的11个新场馆大部分尚未真正投入使用;三是缺乏科学场馆的管理人才,这种职位对科技和管理要求很高,非常难找。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费投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重视了,经费投入增加了,很多相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特级教师呼吁:减负不能减科普
其实,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北京市一位特级教师面对科普教育的严峻局面,大声呼吁:“减负不能减科普!”
据这位教师的调查,北京市现有校外少年活动站1800多个,都是惨淡经营,其中有些活动站已改做他用。校外辅导员也归了街道,做起了行政管理。该教师所在的区青少年科技馆是北京市惟一的青少年科技示范馆,而这里的电子活动组还用着古老的R1型计算机。孩子们委屈地说:“美国的青少年都在设计二级火箭了!”其实我们不乏人才,实乃有人而无“财”。这位教师焦虑地说:“减负减负,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减轻了,空余的时间让他们怎么度过?难道让他们去泡游艺厅?减负,应该说更是加强科技教育的大好时机。”
这位教师还认为,增强青少年科普教育正是实施科教兴国系统工程的起始点,因此他建议,中小学要充分利用科技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玩中学,学中玩。政府应增建一些标志性少儿科技实验馆,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增加青少年科普节目制作,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科学小实验课,从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创新精神。

能否借新课改“烧一把火”
  面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受冷落这道难题,一些专家认为,要抓住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机遇,给青少年科普教育“烧一把火”。他们进而提出,应该主要从培养师资、新增场地、降低成本、改变大环境等方面入手。
  市科协一位同志提出,各级少年宫、学校、科协都要尽量选拔、物色一批30岁上下的科技骨干教师,争取成批、成建制地培养年轻、敬业也懂专业的后备队伍。要把老教师团结起来,并推进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发挥科普志愿者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在新增场地方面方法也很多。比如改造已有的建筑,建设科技场馆;或者利用市场的力量,比如鼓励房地产发展商在开发房地产项目时,在社区里筹建科技馆。
  降低科技创作的成本。这是是增强科普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现在青少年从事科技发明创造,开支费用比较高,吓坏了一些家长,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相关科普教育机构在追求经济效应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努力把科普创作的成本降下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高中阶段必须开设“科学”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外教育机构包括科普教育机构,如果主动迎合教育的这一时代需要,调整教育模式,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他们做到“玩中学,做中学”,让他们对科普活动喜闻乐见,喜闻乐学,从而将青少年科普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而这背后,当然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眼光和支持了。

(作者联系方式:sunshineday2008@hotmail.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00 , Processed in 0.0716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