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美到底如何看待京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2 02:0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美到底如何看待京剧?

张放


如果美国人到中国来旅游,并被安排观看一出京剧,之后接受媒体或什么人的访问谈京剧,一般说来,听到的无非是些肤浅的,也没有什么任何实际意思的恭维之词。换言之,有人到地主地盘上来,主人端出一些自认为很珍视的东西给客人品尝,这是一回事,但如果把东西搬到别人的地盘上,并想验证一下对方是否真的喜欢,则得出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自上世纪30年代,京剧被梅兰芳输送到美国,让为数很少的美国人开个眼界后,就再也没有登陆到美国本土。那次美国之行,后来被国内很多媒体人渲染到了神化的高度。什么梅兰芳变成了梅旋风啊,什么美国人惊叹于中国京剧之精美绝伦啊,什么京剧打败好莱坞啊。几乎所有可能找到的赞美之词,都被毫无吝啬地使用上了。

但1981年,中国从“文革”中走出来,随之跟美国关系也正常,就有人组织了一次把京剧送到美国去的文化活动。一是要把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京剧传达给美国民众?再也是想在“没有多少文化”的美国人面前再次展露一下千年古国的文明,三可能也是想把梅旋风的风头在美国继续刮上一刮?

但很不幸,梅兰芳当年在美国进行的访问,现在看,并没有使京剧在美国人的心中扎下根,好莱坞也没有被中国的京剧打垮。所有当年梅旋风访问美国时的“风光”,只能透过1930年3月份发表在《纽约时报》的几篇写得并不太出彩的评论文章,来加以感受了。

时隔五十年,京剧第二次登陆美国。受到了当时著名文艺评论家MEL GUSSOW的很不客气的评论。这位美国评论家竟然在曾令中国人欢欣鼓舞的《纽约时报》上撰文,非常尖刻地指出,京剧在美国人的眼中来看,根本就不是美国人喜欢的充满了“异国情调”的伟大的戏剧,而是艰涩的,难以看得懂的无趣的东西。这种评论,自然在当时国内《参考消息》上得不到体现,也因此广大的中国民众无从得知事实真相。还误以为京剧仍然像五十年前一样“无限风光”,继续逼迫好莱坞退让,继续强占好莱坞的地盘呢。

事实上,京剧在美国根本没有任何市场。用美国评论家的话说,这一需要“刺激观众想象力”的京剧,在美国观众面前遭遇了尴尬。因为结果恰好相反:美国人总是对京剧里“最小限度的动作”,感到一阵阵地困惑。这更像是一种文化冲突。美国人也总是在最不应该鼓掌的时候,突然鼓起掌来。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整个剧情的理解过程,遭到严重破坏。

而对于京剧里的音乐,美国人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评论者甚至使用了“cacophonous”(十分难听,不和谐)一词,来形容京剧音乐,这应该说,让我们这些听着样板戏长大,以京剧为骄傲的人,很受伤,很受伤。美国人甚至对个人单独的大段唱段,更表示出文化意义上的不理解,甚至有些怨恨。他们认为,一个人在那里坚持唱了半响儿,这是对他们的耳朵的严重摧残,不亚于外星人攻击的效果。

至于京剧里的服装,在一些评论者们的笔下,得到了还算公平的对待。不过,很多人还是不得不加上几句有些尖酸的话。有人就说,京剧里的服装,给美国人的感觉有些浮夸,脑袋上面的一些装饰,更像是风中摇晃不止的帽子。每个演员看上去都像穿着一层又一层的花瓣。而布景却简单到了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步。一切道具都太具有象征意义,而缺乏实际意味。比如,一面旗帜就居然可以代表一大队人马,两把椅子,竟然可以代表一个大的卧室。走过场的跑龙套演员在场上一走一过,则更让美国人感到一头又一头的雾水。还有就是主要演员所做的很多动作,也让美国人感到不解。评论家专门提到有主要演员在台上走向一边,然后在手指中间放上了一个长长的针。(究竟是哪一场戏,老张我也不知道。)很多美国人就不明白这人要做什么,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在演练针灸的习俗,但也人认为他可能是想开门?

上面这些还不是美国人最抱怨的部分。京剧中最让老美难受的因素,就是剧情本身。对于大多数西方观众而言,京剧剧情一点没有神秘的抓人的感觉。冗长的独白,在西方人的耳朵里听上去都是乏味透顶的。当剧情达到高潮时,多数西方人并没有意识到高潮已至。因为他们还在试图理解主角在台上的每个动作都具有什么意味呢。

那么,相比日本的歌舞伎和木偶戏,中国的京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孰好孰不好呢?很多评论者的嘴其实挺损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京剧并不具有吸引西方人的魅力。精彩程度也远逊于日本的歌舞伎和木偶戏。显然,中国的京剧,只对那些对东方艺术感兴趣的美国学生们构成兴趣。

其实,从我读《纽约时报》1930年3月份的关于梅兰芳的报道里,就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只是我们很多中国人喜欢报喜不报忧,总喜欢对西方的很多负面报道进行过滤,把好的、读起来让国人感到高兴的部分拿来,而反面的、听上去有些刺耳的、却也因此更说明问题的部分给阉掉。结果怎么样呢,国人从1930年开始就一直以为京剧一剧独大呢,就一片欢腾,像吸食了大麻一样,麻酥酥地做起了美梦,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梦似乎还没有醒?因为我发现,近来,人们都因为陈导演拍了一部有关京剧的电影,又要继续重温美梦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07:35:33 | 只看该作者
学戏要从中国文化学起

2012年02月09日 来源:河南日报 刘 洋
  梅葆玖莅临郑州,寄语年轻演员:
  学戏要从中国文化学起
梅葆玖精神矍铄
梅葆玖贵妃扮相
  舞台上是风华绝代的佳人,生活中是平易近人的老者。身为梅兰芳大师的儿子和传承人,78岁的梅葆玖一直保持着对戏曲事业的热情。2月7日晚,郑州,在“薪火相传梨园情——河南地方戏拜师盛典晚会”上见证了13位戏曲艺术家收徒后,他说,这种规模的集体拜师典礼,全国都不多见,可见戏曲事业在河南受到的重视。
  戏曲发展单靠几出戏不行
  在梅葆玖看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豫剧和京剧都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他说,如今京剧和豫剧的形势很好,它们就相当于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日本的歌舞伎,都是经久不衰的。有很多人喜欢京剧、豫剧,专业的戏曲工作者也很多,我们要利用这个形势,为戏曲发展多做点儿事情。
  梅葆玖认为,戏曲发展如果单靠几出戏是支撑不了太久的,更重要的是增强观众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教他们如何从更深的层面去欣赏戏曲,这样才能让观众知道如何去传承戏曲文化,而不仅仅是会唱几句戏。“现在是全媒体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新的传播方式,全方位地对戏曲进行宣传。”
  想成才必须有文化根基
  对于这些拜师学艺的年轻人,梅葆玖十分欣喜他们的诚心。他说,戏曲是一门“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艺术,一旦入门,必须有一颗诚心,要把戏曲当做一辈子的事情去做,而不能把它看成争名夺利的手段,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大家。
  梅葆玖还特别提到了戏曲演员的培养问题。他说,中国文化是每个演员必须学的基本课程。很多戏曲前辈学历不高,但他们一辈子敬重中国文化,不断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才成了大师。现在很多年轻人过于在乎技巧和外在包装,却忽略了根基。“我认为要对从事戏曲工作的年轻人要求严格一些,必须让他们从了解中国文化做起,这样才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舞台是保持状态的良药
  生活中的梅葆玖爽快而麻利,他说,自己始终秉承着父亲“万物为我所用”的原则。“我喜欢运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都喜欢,我的生活很充实。”
  除了这些,梅葆玖说,保持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和舞台演出。给学生上课时,他给学生指点到哪,动作就做到哪,身体非常灵活。而且他每年会参加大量演出,虽然很累,但身心舒畅。“退休在家当老太爷确实很舒坦,但用不了一两年走路就得拄拐了。人得活个精气神。经常能跟大家在舞台上见面,活得就有意思。”
  “我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就是要将京剧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认真唱好戏。”梅葆玖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20:31 , Processed in 0.0858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