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时代的乡村叙事研究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余中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开始有了现实化转向,从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到新世纪的“底层写作”、“非虚构写作”,它们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对现实的关怀和写实的文风。从其现实关怀的意愿强度和写实力度来看,即便放置于整个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学也是颇有些独异的。
李勇的《“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选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20年间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最剧烈的,而社会转型作用于文学最甚的,又莫过于乡村叙事的诸种新变。近年的乡村叙事新变(转型)有目共睹,题材和写作视域的拓展自不待言,更根本的是作家精神层面的动变。这种动变究竟是怎样的?它背后蕴含了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东西?读完李勇的这本专著,我觉得这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专著取名为《“现实”之重与“观念”之轻》,一“重”一“轻”,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当下乡村叙事所存在的问题。如书中所言,当代文学有着“现实认知的困难”和“文学表达的困难”。专著的二、三两章是对“问题”表现和原因的深入探讨,其中第二章对“能人”形象塑造的分析,最能体现作者对“问题”的细致观察,第三章则是从作家(知识分子)心理状态和文化人格角度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深刻原因。作者所指出的中国作家“理性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新鲜——它实为中国作家的一大痼疾,但他所择取的个案(阎连科、贾平凹),以及对这些个案精彩细致的分析,则充分揭示了这一问题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生动表现。
李勇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乡村叙事研究,本书是他近年来对此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晶。在书中,作者对近20年乡村叙事潮流的概括(“解体”——“凝聚”——“溃散”)形象而精确,他将农民形象、作家心态作为深入分析的重点,也是极具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不难看出,作者掌握的作品材料非常丰富,对相关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的借鉴和运用也非常恰切,特别是在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上贯注了自身的生命激情和感受,显得尤为难得。
对乡村叙事的研究面临着乡村写作的前景问题。对此,书中第一章第三节有详细的探讨。不过,囿于理论层面的探讨总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对于作家和具体的文学创作而言,这个问题要来得更为具体和实在。当下,乡村写作依然在持续,甚至有高涨的势头。因此,我们期待出现更多有新意的乡村叙事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