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8 16:5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日期:2009-1-15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8年12月27日,由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共同举办,《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社承办的“国际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文化部门及文化界人士共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金庚初、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现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庞学铨出席并讲话。

  金庚初在致辞中说: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高校建立了紧密联合。因此,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国际视野的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也是政府文化部门的研究院所与高校进一步合作的一项有力举措。

  庞学铨也表示: 2008国际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今后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在人文研究领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

  开幕式后,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纷纷做了发言并展开了对话与交流。代表们对汉文化的推广、世界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解释、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国外戏剧演员训练方法的最新译介与研究、中国视野下的外国戏剧翻译等文化艺术理论问题作了阐释及研讨。  

    浙江有着深厚悠长的文化资源,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出《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深入的局面,如何更广泛、深入地挖掘浙江本土文化的历史底蕴,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国际文化艺术现象掠影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教授殷企平对19世纪末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莫里斯的艺术思想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莫里斯“美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的主张影响下,英国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工艺品生产机构。莫里斯既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从事织物、墙纸、瓷砖、地毯、彩色镶嵌玻璃等的设计,又在印刷、书籍装帧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如沃赛、马克穆多和阿什比等人纷纷效仿,进行设计革新,从而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该运动尽管有其先天局限性,但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还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并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为全世界的设计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提出“以装置、行为、食物为主的艺术形式”是西方当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之密切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象: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话语权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产物,并不代表中国的审美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对传统的颠覆,使其并不具备接近大众的公共性和公共标准。浙江大学教授王永以《俄罗斯象征主义艺术》为题,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象征主义正是当时俄国精神状态的产物,并对其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

    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教授范捷平以《自然和文化间的遗产方案》为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遗产。浙江大学教授沈弘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清末描绘过杭州西湖的六位外国画家的西湖情怀。他指出,正是由于中国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许多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精美西湖画不为杭州人所熟知,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早已在大洋彼岸许多西方人心底埋下了难以释怀的西湖情结。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教授施旭以《话语与城市发展: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文化话语研究》为题,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研究开始要面向国际学术舞台,作为第三世界领袖国家的中国学者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民主的、人文的话语有利于关于城市发展的人类思想的实现,为此城市发展话语要朝着民主、多元的方向发展。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的《顾随形、音、义三说》,用古典诗词中汉字的形体辅助意境来阐述中国文字的立体、多元形象,并强调汉字的美丽和内涵创造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文化与艺术研究

    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从“五四”时期西方戏剧的翻译引进,到1926年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提倡的“国剧运动”,他们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到田汉和南国社把波希米亚精神作为该社的精神粘合剂,其固有的先锋激励机制使艺术家本人在艺术活动中获得了急需的心理慰藉和价值认同。为此,他认为戏剧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立场很重要。浙江大学副教授张建民的《文化与艺术研究——翻译及身份的塑造》提出了翻译策略和文本选择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化立场的问题。浙江大学何辉斌博士的《意象与动作——认知神经科学和演员训练》,从感知、注意、记忆、思考与背后的头脑机制的关系,来分析文化和感情的构成,他认为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在表演中感情和激情是最重要的,激情在身体的剧场中演出,感情在心灵的剧场中演出,从而理性地谈情感和激情的问题。浙江大学谭惠娟的《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关系》提出了音乐创作如何运用到文学中去的命题。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蒋中琦对此也颇有感触,认为音乐与文学、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本次研讨会是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第一次合作。近年来,浙江省艺研院一手抓基础性研究,立足浙江,突出重点;一手抓应用性研究,强化智库作用,为政府出谋划策,推动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浙江大学有着雄厚的科研学术实力与国际文化视野。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的发言和不同学科间的碰撞和对话,显现出了携手共进、优势互补端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0:36 , Processed in 0.1124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