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小学语文教学的回归——读评刘仁增《让语文回家》一书
编辑:福建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 浙江教育学院 汪 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低效一直困绕着小语界。究其因,可能纷繁复杂,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语文为何?二是语文何为?前者属于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的宏观范畴,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和走势;后者关乎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的微观层面,左右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正确与否。只有宏观认识到位,微观操作得法,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就是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的一本好书。 翻开《让语文回家》一书,刘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从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的课。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语用”教学。
而这,恰恰构成了《让语文回家》一书的价值取向和学术追求。刘老师很长一段时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把智慧的目光投射于教学“本然”的思考上。他通过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状况、国际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察考,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并坚定地认为,“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这一独树一帜的观点无疑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命脉,在理解、感悟独霸语文课堂的今天,确实是个可喜的突破,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对于逡巡在回归之途的语文教学,也从另一角度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通道。
既然是以“语用”为核心而不是以“感悟”为本位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又有那些与众不同之处,其实际效果如何呢?这是许多教师所要了解和期待的,也是本书要着力加以阐明的重点内容。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了语用型教学的“观点构筑”:观点概述、整体框架、理论探新、历史溯源、现实价值。并从语用教学的内容选择、课堂操作、言意融合、教材编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建构”,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充分、详尽的描述。为了让读者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全书还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列举了他日常课的18个课堂教学实例,每个实例都由“背景描述”、“教学构思”和“课堂实录”三个部分有机组成,既向读者敞亮一篇课文从文本解读到设计思路再到教学实施的演化、发展过程,又深入浅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语用教学灵动、生动、扎实的课堂操作策略与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据此提出了“语用型教学”的一串响亮口号:生命,因语用而绽放;理性,因语用而温润;意蕴,因语用而开掘;语技,因语用而提升。
一个好的教学成果,如果只能远观,不能近焉,更难以推广,仅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时下,不少老师所普通感到的名师的课好看好听不好学不好仿的弊端,已经成了大家心中的“痛”。《让语文回家》一书不以空洞的理论作为行文的主体,而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动态地研究和展示语用教学的整体架构、实施策略及课堂效果,告诉人们语用教学不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其实,刘老师的语用教学,除了他自己在实践外,他身边的许多老师都在尝试运用着。或许是教学思想的“贵族气”与“品质化”,而教学策略的“平民化”与“乡土气”,才使得他的语用教学不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洋兴叹、鞭长莫及。“语用型教学”的思路人人可以借鉴,教学策略人人可以模仿,教学成果人人可以创造,当然颇具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笔者近两年曾在《福建教育》、《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陆续发表有关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味”的文章,大声疾呼加强学生的语言习得,强化语言表达形式。在语文教学理念上,这与刘仁增老师殊途同归,不谋而合。为此,我很赞赏《让语文回家》这本书,为它叫好。相信它的出版一定有益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很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一读。 |